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核心課程設計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核心素養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基礎,也是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的基礎。文章闡述了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的價值導向,分析了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的現實困境,進而從強化核心素養的培養意識、夯實文化基礎課程平臺、拓展自主發展課程群、構建社會參與課程網絡四方面提出了大學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路徑,以期助力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大學創業教育創業教育課程設計
一、學生核心素養: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的價值導向
核心素養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基礎,也是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的基礎。從國家政策、“雙一流”建設需要和學生發展的訴求三方面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核心素養對大學創業教育課程的現實意義。1.國家政策的要求:大學創業教育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改革是關鍵。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手段。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各高等學校要把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大學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的重要載體,急需進行結構改革與體系更新,從而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2.“雙一流”建設的需要:核心素養是創業課程的靈魂。創業課程是大學創業教育改革的關鍵,也是人才培養活動的重要載體。一流學科建設與一流院校建設,都需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宗旨。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最終目的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業人才。“雙一流”建設與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全面發展的人才應當具備核心素養。因此,核心素養既是大學創業課程體系的靈魂,也是“雙一流”建設的靈魂。因此,構建充滿“靈魂”力量的創業課程體系,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3.學生發展的訴求: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與創業的關鍵技能。核心素養對學生的發展意義重大。核心素養可以為學生樹立一個標桿,使其明確未來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方向。多年來,我國的教育改革從強調“雙基”培養到重視“三維目標”的實現,再到學生掌握核心素養,這是從單純的“教書”走向全面“育人”的巨大轉變,對學生的發展與創業是至關重要的。決定學生未來發展的往往是學生的核心素養;決定學生未來創業成敗與得失的,也往往是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強調教育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與創業的關鍵技能,代表著教育領域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共識,更是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旨歸。
二、學生核心素養的缺失: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的現實困境
1.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意識的缺乏。大學創業教育課程缺乏培養核心素養的意識,在課程的計劃性、適切性與針對性等方面存在缺失。計劃性缺失指的是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缺少長遠規劃,過于急功近利,只顧學生眼前的就業需求,未能顧及學生未來的發展需要。適切性缺失指的是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缺少人文關懷精神和時代氣息,無法聚焦現實,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與熱情。麥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4屆全國高校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率是3.0%,2015屆僅為2.9%,學生創業意識不足主要是創業教育課程指導不到位造成的。針對性缺失是指大學創業教育課程偏重于普遍性的要求,對個性化需要關注不夠。例如,對學生將要開展的某領域創業構想,缺乏有針對性的課程指導,對學生的個性化創業支持有限,對核心素養的培養缺少主動精神,無論是在創業意識還是在創業計劃方面,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設計都缺乏精準設計,難以做到“一對一”的創業指導與教育幫扶。2.文化基礎課程平臺脆弱。內容是事物的實質,是支撐事物發展的有效成分。我國部分大學文化基礎課程平臺脆弱,以致支撐大學生創業的文化知識不足,在人文底蘊知識、科學知識等方面比較缺乏。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計缺乏人文底蘊知識模塊,部分大學的創業教育課程不注重通識文化教育課程建設,跨文化或跨學科課程數量不足。據統計,2017年廣西某院校共有約500門公共選修課,其中,人文社會系列課程約150門,占總數的30%,而跨文化或跨學科課程數量更少,不足10%。這是文科類院校的情況,在理工科院校,文化基礎課程被邊緣化、核心素養知識被弱化的現象更為顯著,已經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我國部分院校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其根源在于學校的文化基礎課程平臺脆弱,無法承擔全面發展人才的培育重任。3.自主發展課程群缺失。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課程群缺失,將會直接影響創業教育的成敗。當前,我國大學創業教育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大學缺乏自主發展課程群。這主要表現為:一是缺乏自我防護教育課程,學生防范危機的意識和知識比較淡薄。2016年,中國公安大學聯合有關部門對全國近千所大學的30萬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專項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的防騙能力比較低,平均得分僅為69分,有近30%的大學生在自主防范欺詐能力測試中不及格。大學生自我保護教育課程和自我生存教育課程的缺失,導致部分大學生受騙上當,造成了人身和財務的巨大損失,有關惡性案例屢見報端。二是缺乏發展教育課程,學生無法得到有效指導,出現了就業與創業兩難的現象。據統計,2016年全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內的就業率為91.6%,這說明我國高校仍有不少學生面臨著就業即失業的困擾。高校應盡快構建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課程群。4.社會參與課程體系斷裂。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計體系存在著普遍缺陷,雖然有宏偉的創業課程藍圖,但是缺乏腳踏實地的創業課程實踐。當前,我國大學創業實踐課程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行為方面仍有缺失。一方面,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創業教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對創業理論知識的掌握,教學方法過于強調書本知識的傳授,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死記硬背為主。另一方面,大學缺失對學生創新行為的培養,教師往往將課程實施局限于課堂與學校的狹窄范圍,沒有將其拓展到校外的創業實踐中,沒有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學生缺少創業實踐的機會。課題組對華東師大等6所院校的部分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有68%的學生認為學校應加強社會實踐指導、增加社會實踐課程、培養他們的實踐技能。這表明大學生渴望參加社會學習實踐,但高校的社會實踐課程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閉門造車的創業教育模式,難以培養真正的創業人才。目前,我國大學社會實踐課程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缺少系統的課程計劃、內容與實施標準。
三、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大學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路徑
摘要:探索以目標管理作為驅動,注重課程設計模式新思路新方法,以學生學習邏輯與認知規律,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養目標“三支柱”為驅動引擎,構建績效管理課程設計體系,推動教與學,學與用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目標管理;績效管理;設計模式
一、引言
“績效管理”既是面向人力資源管理學科的主干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很多其他管理類專業必修課程。我國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績效管理相關課程。在課程設置上,該課程主要介紹績效管理基本原理、績效計劃、績效跟進、績效考核、績效反饋的未來發展趨勢等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們不僅能把握績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同時能掌握相應部分的典型管理任務,為今后從事和專業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礎,在課程學習中所形成的職業素養和思維方式也可以作為其它專業課程學習的參考。因此,構建“績效管理”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是十分必要的。探討績效管理課程設計模式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將目標管理驅動嵌入課程設計模式將優化課程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培育人才的目的。
二、績效管理課程設計改革的必要性
“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必修的學科核心課程。其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績效管理的內涵、了解績效考核的作用、原則、特點、意義,掌握績效考核的涵義,績效考核體系的設計,績效考核方法的選擇,績效考核的實施,績效考核結果的運用。在進行“績效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知識模塊設計不科學,知識體系不健全,學習評價不明確,學習成果不佳等諸多問題,使得教學還停滯在最基礎的水平,難以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制約了學生能力提升。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國家先后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這要求我們具體落實到每一門課程設計中去。目前尚存在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具體分析。第一、碎片化的課程設置不利于課程體系的重構,不利于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引導下的課程改革,不利于本專業的課程資源整合升級改造。第二、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單一。絕大多數學生偏向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第三、課程和實踐結合太少,不能滿足學生對實踐能力提升的需求。獨立設課的情況下,師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僅屬于一門課程的教與學的任務。第四、傳統教學環境下,師生課上課下之間的互動機會少,學生自主學習資源匱乏。第五、網絡平臺功能有限,使用率較低,學生線下學習參與度有限。
三、目標管理驅動的績效管理課程設計實施
一、課程教學的宏觀設計
(一)整體課程的教學設計本門課程的課程設計主要是以兩個基本課題為核心,該核心必須涵蓋大部分課程內容,同時兼顧課程的重點及實用性。通過課程設計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對本門課程掌握情況,以及培養其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核心發展能力,從而達到預期滿意的教學效果。總之,我們綜合全課程內容的特點,找到以下兩個課題如下:1.以簡單高新企業工作流程為例,該課程的設計在原有課程計算機基礎、手工實訓操作課程基礎上,該課程前期所需知識已經接觸過,因此對學生的難度不大。但該課程設計的主要考點是學生對每個模塊的掌握能力。同時善于利用已有的資源,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2.以以前做過手工操作的遠大公司為例,該課程主要訓練學生各個模塊的銜接,重點學會基礎設置、總賬系統和報表系統三大模塊,讓學生通過前期各個模塊的掌握能讓學生較為全面地把握整個課程的知識。
(二)體現能力的考核整個教學設計過程,課程最終考核是我們檢驗學生掌握知識以及檢驗教師教學成果的基本手段之一,我們注重一種以體現能力為核心、理論與操作并重的課程考核方式,與以往僅僅注重理論的考核方式不同,整個考核分成三個部分:1.平時考核所占成績比重的50%,平時注重任務驅動法。每堂課布置一定的任務,讓學生根據所學進行課堂討論、實踐動手操作。以任務的完成程度、實訓報告的寫作情況、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和正確性作為評分的依據。其目的是為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基本知識的動手能力等。2.理論考核所占成績比重的20%,理論主要是針對整本書的基本理論進行檢驗,由于本課程屬于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科目之一,因此理解會計電算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及通過所學的原理對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整個考核過程中,主要考核學生的理解能力、創新能力,而不單單只是記憶能力。3.操作考核所占成績比重的30%操作考核包括實踐操作能力考核和創新能力考核。實踐操作考核主要是對基本模塊的理解能力及動手能力,課程設計主要考核學生求解能力。在課程設計中同時要求與手工操作結果進行對比,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規范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
二、課程教學的微觀設計
(一)實例依據、問題引導以實例為依據、問題為線索,深刻講解會計電算化的實際操作。我們打破傳統的《會計電算化》講課模式,以一個貫穿全課程的實例“高新企業整個會計工作流程,不講解會計電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具體章節會計憑證的填制為例,先給出一筆經濟業務,“將現金1000元存入銀行。”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做出會計分錄,并填制手工憑證。然后調出計算機軟件憑證讓他們填制。雖然沒有學過,但是根據手工憑證以及計算機操作的學習,大部分的學生知道怎么填寫,而且操作完成。從而通過這種實例,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新能力的教學設計思想會計電算化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傳統的設計方法中,通常傳授客觀的知識,培養幫助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和記憶能力。因為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跟著老師一步一步的操作,思維方式太過單一。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動腦也較少,這正是傳統教學法下學生的弱點。創新能力的基本思想是將一個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找出問題的核心,查明原因,并尋找解決的辦法,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展,最后實現整個問題的求解。例如,要實現資產負債表的生成,必須先登記賬簿,賬簿的完成需要憑證的錄入,進而擴展出其他報表都以此生成。尤其是通過以前手工操作過的企業為實例來設計,讓學生積極性大大提高,從而讓學生能全面掌握整個模塊的操作。
總之,職業教育必須迎合市場發展、切合企業需要,技能比學歷更加重要,從而如何進行教學改革是我們考慮重要問題之一。
摘要:課程改革環境下的高職課程設計應該是兼備綜合性和動態性的。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設計重視以職業活動作為具體原則,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作為具體導向,從而實現集理論、研究、實踐于一體的高職課程設計。
關鍵詞:課程改革;工作過程;高職;課程設計
課程改革環境下的高職課程設計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重視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并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設計協調整個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地位與作用,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設計重要性
1.1符合課程改革環境下高職課程教育的具體要求
伴隨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課程設計也應該朝向更加科學、合理的角度發展,以素質為基礎、以職業為向導的高職課程設計也是素質教育下的要求。高職課程設計應該從學生角度出發,深入發掘學生對于專業課程學習的需求,探尋學生在高職課程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瓶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提高學生專業學科素養最重要的一步,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設計不僅僅能夠促使學生更靈活地解決具體問題,還能夠引導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將學生的被動學習過程轉變為主動學習過程,從而逐漸實現課程改革環境下高職課程教育的具體要求[1]。
1.2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摘要:《油氣田勘探課程設計》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實踐性強的課程設計。課程要求學生在油氣田勘探的實例中提高動手能力、在實訓中加深專業認識、在實踐中建立知識體系,最終為完成油氣田勘探工作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礎。在長期教學摸索中認識到,建立整體知識框架是重中之重,其次要突出實驗任務、由點及面逐步展開教學,最后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認真考核,是提高該課程設計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針對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資源勘查專業《油氣田勘探課程設計》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本文以學生就業需求和教學培養需要為出發點,對知識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三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討論與研究。
關鍵詞:油氣田勘探;課程設計;知識體系建立;考核方式
《油氣田勘探》是建立與資源勘查專業在大學期間,專業課基礎之上的綜合實踐課程。教學內容是以簡化的油氣田勘探工程實例為基礎,傳授油氣勘探的整套基本工作流程。要求學生明確油氣田勘探的研究對象、內容及研究方法;熟悉研究工作流程,了解各個環節聯系和主次關系;最終建立專業知識結構,以應對今后復雜多變的地質研究工作。是本專業中是實踐課程的核心。筆者在長期的教學中,認識到該課設的實際困難也獲得一定的經驗,希望和大家分享討論。
1知識體系整體建立
石油資源勘探不同與淺地表資源勘探、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工業過程、使用了地質、電、磁、地震、數學、物理等大量的技術手段。這使得《油氣田勘探課程設計》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它包含了《沉積學》、《地球物理測井》、《數學地質》等專業課程一部分專業知識與工作方法。如果分割教學會使學生誤以為是各個專業課的實踐復習,建立不了研究工作的大局觀,從而偏離了課程設計為學生建立油氣田勘探工作基本框架的目的。為了建立該課程的知識體系,必須首先使學生對油氣田勘探工作有全面的認識,要明確勘探油氣是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其它的技術手段是為主要目的服務的各個枝節。然后才能討論各個實驗的對象、方法及流程。即各個專業課知識體系是服務于油氣田地質勘探工作的,各個專業課實踐工作是油氣田勘探的有機組成部分。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應首先以實際油氣田工程作為實例,去講解勘探流程與結果,從而建立和強調該課的知識體系,在其基礎上再講解各個部分,與其在這一體系中的目的和作用。只有達到“綱舉目張”的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才不會陷入斑眼窺豹、盲人摸象的地步。
2教學方式整分結合
如所述該課設知識面廣、內容十分豐富。它涉及各個專業課如《礦物巖石學》、《沉積學》、《構造地質學》等專業課程知識點時,既不能一一展開講解,學生難以消化;也不能一帶而過,因為缺少關鍵環節將使整體工作不能完成。同時由于使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必然產生多種類型的數據記錄;這些數據的讀取、分析、存儲組合,又要通過不同石油地質軟件各個階段的地質成果,其意義、描述、聯系也是非常復雜的,如果僅滿足于專業軟件教學,該課程設計有失偏頗,僅強調地質教學,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要求在教學工作中必須以實驗的知識點為核心,集中主要教學力量攻破各個知識節點,同時兼顧各個部分的客觀聯系。具體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應在學生建立整體認識后,采取分組合作制度。要以油氣田勘探的目標為核心,以實際例子為指導,在實練實訓中解決教學問題。分組教學時,要將主要成果逐步展現出來,做一步學一步并及時答疑;同時要將各個步驟清晰化、程式化,并匯集成書。使不同小組的同學能夠保持整體觀,明確各個知識點的聯系。以便各組之間聯系與協調,使學生認識到各知識點的聯系與目標,并為課后的復習留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