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孩子特殊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四化一結合”就是根據特殊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四化”即:教學設計個性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情景化;教學方法趣味化,“一結合”即醫教結合,綜合康復。文章結合鶴崗市特教中心殘疾孩子的實際,在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根據學生不同殘疾程度、不同殘疾類型、不同年齡階段的差異和特點,從滿足殘疾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出發,探索出一套適合殘疾學生全面發展的“四化一結合”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教學要求教師認真研究學生和教材,尋找教學內容與醫療康復的最佳結合點,注重學生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的培養,做到“四化一結合”。
關鍵詞:四化一結合;教學模式;特殊教育教學
殘疾孩子(尤其智障孩子)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存在缺陷,個性差異較大,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較大障礙。在教育教學中表現為困難大、效果差,教師對教學對象缺乏信心,期望值低,對殘疾學生的低期望值成為教育低效率的直接原因。特殊教育學校以往課堂教學中追求教學形式的較多,注重學生潛能開發的較少;追求學習外顯效果的較多,注重提高認知生活能力的較少。如何嘗試研究出一套適應殘疾學生(尤其智障學生)教育的教學模式,讓特教教師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個人的教學特點和才能,一直是困擾特殊教育教師及學校管理者的難題。近年來,鶴崗市特教中心根據學生不同殘疾程度、不同殘疾類型、不同年齡階段的差異和特點,從滿足殘疾孩子的特殊需要出發,從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上下功夫,揚長補短,開發潛能,補償缺陷,注重認知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醫教結合等多方面實際綜合考量,摸索出了“四化一結合”的教學模式,“四化”,即教學設計個性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情景化;教學方法趣味化,“一結合”,即醫教結合,綜合康復。
一、因人施教,教學設計個性化
教學設計個性化是正視殘疾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殘疾學生個性化學習,關注殘疾學生情感需求和心理特性的一種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個性化既要充分反映教師個體的教學風格、教學優勢、教學個性、教學經驗以及個性心理特征與傾向性,充分體現其創造性。更重要的是尊重殘疾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通過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喚起殘疾學生的求知欲和對自己個性潛能的挖掘[1]。鶴崗市特教中心作為綜合性的特殊教育學校,由于招生的多元化,導致學生殘疾類型的多樣化,聾、盲、智障和孤獨癥不同類別的殘疾學生在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上有著不同的層次,即使同一殘疾類型的學生,其差異也是參差不齊。因此,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同一教學內容在教學目標確定和訓練內容上要有所差異,在問題設計上要分類提問,在練習題設計上也要分層次,注意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提倡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教案設計,實施主體參與,分層達標。同時在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注重教師的課后紀實。強調跟蹤紀實在殘疾學生學習成長中的作用,教師每講完一節課都要及時書寫課后紀實,及時整理這一課的感悟、收獲與反思,及時記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課上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與分析,并作為下節課改變教學策略的依據。
二、聯系實際,教學內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決定教育,教育必須適用于生活。”[2]這深刻說明了教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生活,教學的真正含義便是盡可能地貼近于學生的生活。殘疾學生由于自身具有生理缺陷,大都不合群,怕受到別人的歧視。家長們也會因此覺得抬不起頭,不愿帶孩子們出門,不知不覺中就減少了孩子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害怕與人交往、不會乘車購物等都是殘疾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的表現。因此如何使他們通過學習能夠走進生活、適應生活并學會生活便顯得更為重要。教學內容生活化就是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貼近殘疾學生生活實際,遵循殘疾學生生理和心理規律,從殘疾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中,給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和實踐探索的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經歷知識形成和應用的過程,降低教學難度,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為將來殘疾學生回歸主流社會奠定基礎。教學內容生活化應做到以下幾點:
摘要: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加強特殊教育美育教育,既是促進殘疾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特殊教育學校的美育,應滲透在學校文化之中,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融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之中。
關鍵詞:特殊教育,美育教育,學生發展
一、美育的內涵
什么是美育?有人說,美育是德育的部分;有人說,美育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有人說,美育是藝術教育,是關于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技能、技巧的培養;還有人說,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事實上,美育與德育、藝術教育、情感教育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明顯區別。首先,美育和德育在性質上和社會功用上有區別,兩者不能等同,不能相互代替。盡管德育在某種程度上以美育為手段,美育在某種程度上也以德育為內容之一,但二者有明顯區別,不能劃等號。其次,美育不同于藝術教育。后者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途徑,但要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標,僅靠藝術教育還不夠。最后,美育不等同于情感教育。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創造力等人文素養的陶冶也是美育的內容,情感教育僅是其中之一。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堅持立德樹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強調了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這是黨的文件第一次對美育作出重要部署。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就加強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教育實踐中,與德育、智育、體育相比,美育則略顯薄弱,這樣的狀況在特殊教育中也同樣存在。主要問題是對美育育人功能,尤其是對美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甚至有觀點認為,美育在特殊教育學校是“奢侈品”,殘疾學生實現自食其力是特殊教育最高目標和基本教育理念。因此,美育課程往往被輕視和忽視,應付、甚至不開課的現象比較普遍,資源配置不達標,缺乏專業師資隊伍等問題比較突出。事實上,美育對身體有缺陷的殘疾學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對他們自食其力,擁有健康生活具有重要基礎性作用。
二、特殊教育的美育教育意義
(一)實施美育是促進殘疾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1.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它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更能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進而激勵精神,溫潤心靈。因為種種原因,部分殘疾兒童心智發育不夠健全,性格、行為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化解這些難題,離不開美育教育。因為,美育以美感人、以情動人,能讓殘疾孩子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與德育以理服人、以準則規范人形成有效互補。2.開發智力,拓寬視野。智力包括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美育在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形象思維是青少年智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育中常常被不自覺地忽略。美育則是培養形象思維的最好途徑。它以形象思維為主體,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統一起來,并在其他智力因素,如感知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方面,都能發揮其巨大作用。舉例來說,對于聽障學生而言,由于在聽覺或表達上存在障礙,其形象思維能力比常人更加重要;對于視障學生而言,由于視覺的缺陷,感性知識比較貧乏,形象思維比較薄弱,尤其需要加強培養。3.全面發展,提升素養。美,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感官的,也是精神的。美育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更增添了高尚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之中,更增添了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體育之中,更增添了健壯之美;美育融化在勞動技術教育之中,更增添了靈巧、創造之美。把美育同其他各種教育相結合,能使真善美得到更加完滿的體現,能有力地促進殘疾學生全面發展。
【摘要】如今的培智學校活動并非學校的“單方面行為”,而是需要家庭到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參與其中的一種活動,在家校合作過程中,特殊兒童的教育和相應的康復訓練活動都會得到發展。尤其是面對身心發展有明顯障礙的一些特殊兒童,往往更需要學校、家庭兩者聯手,以保證教育的有效性。家庭和學校更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特殊兒童教育這一重任,針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康復等方面的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進一步有效開發特殊兒童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校合作;提升路徑;培智學校
國家出臺的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文件中一再強調:學校、家庭二者應開展盡可能密切的合作,在教育過程中形成“各司其職”的關系,在緊密合作中共同開展對受教育者的教育,其彼此應定位為相互支持和配合、彼此聯動發展的關系,使學生能夠一方面接受學校方面教育,另一方面也能從父母處獲得更加正面的引導和支持。眾多的研究者都明確提出:和諧、友好的家校合作活動能促進學校、家庭的共同進步——學校能得到來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庭則可以顯著提升教養后代的水平。
一、培智學校家校合作中的問題
(一)家長之間的思想差異大
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家校合作的態度上,部分家長能夠積極并且盡可能配合教師參與家校合作,也有一部分家長非常排斥,不愿意參加學校的任何活動。例如,學校在開展家校合作活動時,有時候需要家長準備好材料,家長就會用各種借口拒絕參與,認為特殊孩子參與這類活動沒有什么意義。此外,家長之間的活動參與及配合度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部分家長會積極地為活動精心準備,根據教師要求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從而促進活動的順利進行,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家長對于參與學校活動表現得敷衍消極。
(二)家長參與不足
【摘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特殊教育學校作為專門對殘疾兒童少年實施基礎教育的教育機構,必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標準,促進特殊學生知識建構、品德培養、價值塑造,把他們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特殊教育;立德樹人;全面發展
一、課程融德,五育并舉培養全人
特殊教育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教學實施的重要抓手是課程。為了更好地達成課程育人的目標,學校既要通過專門的德育課程來開展德育工作,也要注意通過其他學科課程滲透德育,通過有效的課程整合,實現從分科育人到全科育人,做到“德育為先”,引領學生從單純學科知識的學習走向道德素質與學科素養并重的綜合素養養成,最終實現學科知識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統一,五育并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課程融德的依據是課標,要以國家頒布的普通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標準為依據,除了單向度地將課標中的各門課程歸類到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五育體系之中,更要通過各門課程來實現單科融五育的系統思維,實現五育在所有課程中共融共進的發展格局,促進學校課程改革的高質量推進與特殊學生素質的高質量發展。從國家頒布的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來看,聾校與盲校的課程標準中設置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等課程將聽障學生、視障學生的德育工作在不同學段進行了專門的有機銜接與科學安排,以促進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道德行為的養成、道德情感的升華等。為此,學校可將有明確德育目標導向的德育課程與重在智育的語文與數學等課程、重在美育的美術與律動等課程、重在體育的體育與健康等課程、重在勞動教育的勞動技能課程進行有機統整,形成五育并舉并重的課程實施方案,構建“以德育為核心”的課程育人體系。培智學校也可以靈活運用課程標準來落實德育工作,通過在生活技能、職業技能、就業技能的強化訓練中,以技促知浸德,引導他們全面發展。課程融德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師要在每日課堂教學中全程貫徹“育人先育德”的理念,將品德養成、思想引領、價值滲透等德育元素融會貫通到課時教案、師生互動、作業反饋中。一要以德育目標為主線,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體現于教學目標總體表述中,更要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落到實處。二要樹立德育為先的理念,將課堂互動作為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一種特殊人際交往,將禮儀教育貫穿課堂全程,通過強化課堂溝通與交往技巧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習交往的禮儀。三要以德育為綱指導作業設計,將融合知識應用與德育生成的“活題”呈現給學生,提升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課程融德的載體是教材。教材不僅承載著學科知識,更承載著文化、精神、思想等豐富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教材德育內涵的把握,通過基于生涯發展理念的“育人”把特殊學生培養成“殘而有為”的人。總之,特殊教育學校要樹立系統的大德育觀,構建德育課程與課程德育相向而行的格局,在課標引領下,形成“德育為先”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重的整體育人體系,切實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立德樹人質量。
二、文化崇德,潤物無聲塑造新人
學校文化是特殊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空氣,對學生的影響深遠。學校的文化既可以作為一種隱性課程來培養具有德行的智慧人,又可以通過與課程的整體協同作用,塑造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文明人。一要制度育人。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應強調黨建帶團建隊建,加強特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通過團員與隊員中的骨干來發揮帶頭作用,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加強教研部門管理方面,應注意挑選有責任心的教研組負責人,通過教研帶教學帶教改的方式來加強師德建設與學科團隊建設等,進而順利實現特殊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在推進班級管理工作方面,應充分發揮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凝聚人心,對班級學生產生耳濡目染的積極影響。二要精神文化育人,塑造師生良好的精神面貌,進而通過良好的精神面貌來感染人。如,有的特殊教育學校結合當前的黨史學習教育,弘揚優秀黨員教師奉獻特教的精神,引導全體教師學習踐行;有的特殊教育學校特別注重通過校訓、校歌、校規等激勵特殊學生健康向上,奮發有為;有的培智學校通過加強形體訓練來塑造唐氏綜合征孩子的良好形象,讓他們在交往中懂禮儀、會溝通,努力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品質。特殊教育學校要打造一流的校園文化,做到育人空間的全覆蓋,形成全校育人的氛圍,將立德樹人的育人文化浸潤校園的每個角落。
三、師生弘德,率先垂范爭做好人
一、存在嚴重自卑自閉癥狀
特殊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進行正常的交際活動,不愿意和別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尤其是盲童、聾啞等本身有交流障礙的孩子,他們總是因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別人相處,長期以往他們就難以融入社會,很難和別人交流溝通,然后就表現出一些自閉癥的癥狀。
二、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相關專業人員培養。在當今社會日趨復雜化的背景下,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相關專業人員培養非常重要。重點是對師資隊伍進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學能力,打造出有愛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學能力的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用愛感化學生,用寓教于樂、切實可行的新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
2.引導特殊兒童增強自我調適能力。特殊兒童的大部分心理問題都是由自身認知能力和調適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應該注意引導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增強他們的自我調適能力。比如“特殊兒童怎樣正視自身缺陷”這個問題,有些融合學校的教師鼓勵普通學生不要嘲笑和歧視特殊兒童,不要用“聾子”、“瞎子”、“白癡”等字眼來稱呼他們,這固然對特殊兒童是一種保護方式,但是也應該引導鼓勵特殊兒童正確地認知自己在身體、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殘儀器、配合教師、醫生等的訓練,才能勇敢地去接觸社會。正如周婷婷在“聾人如何適應主流社會中”所說“:我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聽人世界里,這20年來,從意識到自己是聾人,到忘記自己是聾人,再到面對自己是聾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聾人、同時也正視自己是聾人,經歷了一番頗為矛盾、痛苦的心理歷程”。
3.要用足夠的愛心、耐心對待特殊兒童。(1)用愛心撫慰特殊兒童受傷的心靈。對待特殊兒童的愛心要時時刻刻體現在教師的言行舉止中,愛護關心學生并不需要說多少大道理,有時僅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動作,就能表達對特殊學生的關懷、肯定、鼓勵,使學生心靈受到極大的鼓舞。在實際特殊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清楚班內每個特殊兒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們個體的差異和每個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來因材施教,綜合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挖掘每個特殊學生身上的長處,不吝于給他們的任何細小進步以肯定和鼓勵,使他們重新找回自信心,讓他們在一次次的進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不斷進取的精神。(2)用愛心感受特殊兒童敏感的心靈。由于各種社會因素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大多數特殊孩子的心靈都比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他們內心強烈的反應。從事特殊教育事業的教師,需要能夠時刻洞察到特殊學生的每一個內心的變化,用愛心來體會他們的內心情感。并利用現實中的具體實例、教學中的言傳身教,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鼓勵他們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事物,引導他們學會怎樣正確判斷和應對各種事件。(3)用愛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兒童叛逆的心靈。特殊兒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靈,容易有叛逆的傾向。教師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并經常以鼓勵、表揚的話語,來使他們享受到成就感。還要充分理解他們身體或心理事實,不因他們本身的缺陷阻礙學習而責怪他們。比如有些在聽力上存在障礙的兒童,他們聽課主要依靠視覺等感官,使得他們眼睛等器官壓力較大,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問題,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進度比較慢,但這些問題并不是他們自己的過錯。教師只有認識并理解了這些,才能從他們實際情況入手,為他們針對性地設置學習內容,有耐心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使他們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4.在教學活動中提高特殊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和關注學生的心理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征設計出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體驗、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動平臺,將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學的文化知識教學中。促使學生盡可能直觀地感受和參與教學活動,從而為特殊兒童創造出輕松、愉悅、積極的學習環境,這對幫助減少特殊兒童的自卑、厭學、敵對等情緒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培養特殊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