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古箏音樂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弘揚傳統民族文化這個話題近些年來備受社會關注,并且成為了大多數國人的共識。古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作為一種傳統樂器和藝術形式,其自身價值和實用性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此背景下,古箏教育發展迅速,古箏教育的迅速發展讓人們逐漸意識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古箏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是分不開的。本文主要論述了古箏的傳承過程和特點,探討通過古箏教育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過程出現的問題、策略以及古箏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關鍵詞】古箏教育;文化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一、古箏的教育與傳承
中國古箏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古箏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更是我國歷史文化的見證,它記載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點,反映了各個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
(一)古箏的教育現狀自上個世紀開始,全國各個藝術院校相繼開設了古箏專業,這是我國開始重視古箏教育的體現。古箏在高校的普及為古箏的發展提供了學術性的研究平臺,并且培養了大量的具有藝術修養的高質量古箏藝術家和作曲家。隨著各個藝術院校建立古箏專業,使得古箏延續了幾千年的傳承方式發生了改變,從耳提面命、口傳心授轉向了在專業藝術院校傳承的新階段,作為民間音樂的古箏藝術也逐漸進入專業音樂教育的行列。并且隨著許多現代古箏新曲的出現,古箏技法的大膽創新,古箏曲目的創作也逐漸多元化,并且也由民間的自發性、自娛性和集體創作進入了專業的自覺性、娛他性和個人創作的新階段。專業化讓古箏教育得以快速發展與提高,讓古箏成為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近些年來,古箏在社會中的受歡迎程度比起往年逐漸提高,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人心,人們對傳統民族文化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漸漸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生活。古箏這門藝術自20世紀末期以來成為了熱門藝術,在這種形勢下,社會上出現了古箏學習熱的現象,古箏的愛好者、從業人員也越來越多,古箏教育機構等相關建設都獲得了快速發展,古箏從一個冷門樂器變成了一個熱門樂器。
(二)古箏的傳承過程與特點先秦時期的音樂文化在中國的音樂歷史長河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時期的音樂藝術得到了蓬勃發展,這個時期的秦箏、編鐘、編磬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這個時期的箏是廣泛用于祭祀、禮儀以及民間娛樂等多種功用的樂器。先秦時期的音樂思想主要吸收了孔子的“禮樂”思想,同時孔子也強調樂教中的審美情感培養以及美育作用。漢魏時期的箏樂思想相比先秦來說更為系統化,“德”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這個時期的箏樂教育強調技巧訓練與人文修養同時進行。這一時期的箏藝傳承并不是流于空泛,而是在自我修養與行為的自律中,在音樂審美情感與道德意志的內在熔煉中,達到其樂教的目的。唐代時期的箏樂十分受歡迎,這與唐朝的繁榮現象密不可分。這個時期的箏樂演奏者眾多,并且根據社會地位進行分類,其中家伎和商業樂伎占的比重最大。唐代時期的箏樂傳承是一種民間自發的箏樂傳承,這種傳承方式在今后的箏樂傳承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時期的音樂文化發展主要集中在民間,箏樂呈現出異常繁榮的景象。宋代形成了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流派的箏樂教育,箏樂傳承不僅出現在家樂中,也存在于人口密集的酒樓茶肆中。不同的是,酒樓茶肆中的箏藝傳承往往是樂曲的口口相傳,而以師徒傳承為特點的家樂主要是技巧曲譜方面的傳承。所以,家樂中的箏伎對箏樂在民間的發展起到了傳播、創作、提高的重要作用。明清時期的箏樂主要用于說唱音樂中,傳承方式既有師徒相傳,也有家學相傳、箏友相傳,箏樂傳承的方式和途徑十分多樣。到了清末,箏樂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俗樂,藝人地位也逐漸下降,戰亂紛擾使得前代的箏樂傳統日漸消亡,大量的箏譜和技巧方法都相繼失傳,箏藝的傳承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到了二十世紀,民族音樂的發展主要存在于民間音樂中,箏樂也是如此。各大箏派聚集在各地的民間活動中,比如山東箏派、陜西箏派、河南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等等,無論是與其他樂器合奏還是獨奏,傳統箏樂都體現出了其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民族魅力。在民間活動以及城市社團活動中,不同民族樂派的民族音樂家們奔走于全國各地進行箏藝交流,為各流派箏藝的交流融合做出了貢獻,對箏藝的傳播與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通過古箏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要求
【摘要】社會在不斷發展,但是人們對美的體驗并未發生變化。不論在人類文明史上,還是在藝術發展史上,審美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站在我國音樂教育角度來看,古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代樂器,和審美教育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高校要想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就要進行有效的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本文對古箏教育和審美教育進行深入探究,分析審美教育對古箏教學產生的重要作用,并對教育方法展開進一步分析。
【關鍵詞】古箏;審美;教育
在音樂藝術體系中,古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箏藝術受到音樂美學的深遠影響,所以,古箏教學要與審美教育密切協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箏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要將審美教育和專業技巧進行巧妙融合,為古箏教學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提高學生的演奏技能,帶給學生全新的審美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古箏藝術的魅力。此外,學生可以通過演奏古箏提升審美能力,激發自己追求美的強烈渴望。
一、古箏教育的現狀
古箏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人們日常生活娛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同時,古箏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特點,具有時代性,是人們精神面貌的良好體現。從20世紀開始,古箏教育開始蓬勃發展,多個藝術學校陸續設置了古箏課程,古箏教育在我國開始受到重視。隨著各大院校普遍設置古箏專業,為古箏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古箏的學術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出現了一批古箏水平較高的藝術家和作曲家,他們為古箏藝術的發展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各大藝術院校陸續設立古箏專業,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古箏的傳播途徑,使越來越多的古箏藝術家融入音樂教育體系,推動了古箏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此外,越來越多的現代古箏新曲開始出現,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創作技法,使古箏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在過去,古箏作品是民間自發的集體性的創作成果,而當今的古箏創作具有專業性特點,古箏創作進入個人化時期。隨著古箏藝術的不斷傳播,古箏在社會中越來越受歡迎,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素質教育提高了人們的認知水平,加深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其次,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開始對精神文化產品有更高的追求。從20世紀末期開始,古箏藝術開始廣為傳播,成為十分熱門的藝術形式之一,社會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古箏專業培訓學校,相關的愛好者和從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古箏培訓成為熱門教育培訓項目,古箏培訓機構獲得了良好發展。
二、古箏的傳承過程與特點
在我國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先秦時期的音樂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音樂藝術在這一時期步入了第一個高潮,此時的秦箏、編鐘和編磬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們的歡迎。在該時期,箏是融祭祀、禮儀和民間娛樂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樂器,應用十分廣泛。先秦時期的音樂深受孔子禮樂思想的影響,孔子十分注重音樂教育的美育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漢魏時期的箏樂思想開始朝系統化方向發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該時期的古箏教育主要進行技巧練習和人文熏陶。在該歷史階段,技藝的傳承主要通過自我修養和行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箏樂深受人們歡迎,這與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昌盛有密切關聯。在該時期,社會上有數量繁多的箏樂演奏者,在整個箏樂演奏者群體中,家伎和商業樂伎占據較大比重。同時,該時期箏樂傳承主要依靠民間的自發活動進行,這一階段的箏樂傳承對箏樂在之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宋朝時期,民間的音樂文化發展走向繁榮,箏樂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箏樂的傳承方式相對較多,不但通過家庭進行傳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樓中傳承。但是,在酒樓中箏樂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家庭中則是師徒相傳這一形式進行傳承,傳承內容以技藝、曲譜等為主。到了明清時期,箏樂被運用于說唱音樂中,主要通過師徒相傳的途徑進行傳承,也有家庭傳承、箏友傳承等方式,傳承的途徑十分廣泛。清末時期,箏樂發展沒落,被視為俗樂,相關藝人地位下降,箏樂發展步入低谷,許多箏譜和技巧方法丟失,古箏文化發展停滯。步入20世紀后,民間音樂蓬勃發展,包含箏樂在內的民族音樂也開始復蘇。此時,許多音樂流派在民間出現,并舉行相關活動,使古箏文化獲得進一步發展。
摘要:本文首先簡單闡述了學前古箏教育樂理的教學現狀,隨之對開展趣味性教學的相關因素進行簡單探析,最后就趣味性古箏教育樂理的具體實施策略提出自己的見解,以期激發學前班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和求知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樂理;趣味性;教學
針對學前兒童來說,學前音樂教育已是不可或缺組成部分,而古箏作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樂器之一,進行古箏教育更是傳承和發展古箏藝術的最好方式。樂理是學習古箏的基礎,在現實教學過程中,由于樂理的枯燥無味和學前兒童的接受能力限制,導致樂理教學收效甚微。因此,在學前古箏教育過程中采取趣味性教學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古箏樂理教學現狀分析
(一)心生“攔路虎”
所謂樂理,顧名思義即有關音樂基礎理論的一門課程。樂理于音樂猶如漢字于語文、字母于英語一般,是古箏教學中的基礎課程。音樂本是令人非常向往的,但若想取得一定成就則必須掌握難學、難懂的樂理知識,這一點又成了眾多學生心里的攔路虎。一旦學生心里產生巨大的畏懼感以及自信心明顯受挫,于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言都是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的。因此心理因素是影響學前古箏教育樂理的基礎因素,又是普遍存在的。
(二)超出認知范圍
摘要: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對小學音樂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民族傳統文化則對小學音樂教學有著重要影響。特圍繞如何將民族傳統文化引入小學音樂教學為主題展開分析,詳細了解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提出促進把民族傳統文化引入小學音樂教學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族傳統文化;激趣;欣賞教學;課外延伸
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對小學音樂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幫助學生掌握基礎內容,合理引進民族傳統文化,促使學生能夠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學生傳承民族以及國家文化的使命感。
一、落實激趣導入,將民族傳統文化引入小學音樂教學
新課程改革對小學音樂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幫助學生掌握基礎內容,合理引進民族傳統文化,使學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學生傳承民族以及國家文化的使命感。民族音樂文化有著諸多特點,不僅博大精深,并且歷史悠久,所以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中,會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民族文化素養,提升鑒賞能力,而且還會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提供平臺。作為社會公民,學生有義務、有責任傳承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而怎樣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地融入學習過程中,成為民族音樂的傳播者,是教師有待處理的主要問題。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會促進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前提保障。在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和理念,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情況來合理設計教學情景,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從而主動地融入學習環節中,提升學生音樂素養,構建高效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而教師則應善于激趣導入,將民族傳統文化引入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將自身的關注點放在學習中,提升愛國情懷以及民族情懷,加深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入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被各種動聽的音樂以及情景吸引,將自身關注點始終放在學習中,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逐漸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學習信心。例如,當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茉莉花》這一內容時,為了達到理想教學效果,讓學生全面掌握《茉莉花》具備的各種精神品質以及音樂內涵,具有民族音樂情感,就要求教師發揮出多媒體技術的利用優勢,在課前環節為學生收集2004年雅典奧運會所演唱的中國民歌《茉莉花》這一視頻片段為學生播放,讓學生共同欣賞,在觀看視頻中,教師要為學生系統介紹當時民歌《茉莉花》的演唱情景,在觀看完視頻片段后,給學生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像“同學們知道這是唱的什么歌嗎?”“你們會不會唱?”讓學生了解到《茉莉花》是極具有中國特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有較高的流傳度的民歌,以此來引出本節課的教學主題,讓學生欣賞多首具有不同風格以及題材的《茉莉花》,掌握音樂作品中所具備的“茉莉花”精神品質[1]。
二、注重欣賞教學,將民族傳統文化引入小學音樂教學
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要求教師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自身價值和優勢展現出來,實現自我創造以及鑒賞學習。所以,在音樂教學工作中,教師要避免針對某一方面來開展教學工作,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如果采用這種“橫斷面式”的教學手段,不僅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還會讓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音樂本身就是一門聽覺藝術,要讓學生加強欣賞,才能體會到音樂的內涵。新課程改革也明確指出,感受和欣賞是學生所學習音樂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音樂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保障,是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師應注重將欣賞教學融入音樂教學工作中,挖掘學生的潛力,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因此,在后續的音樂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合理借助各種音樂教材,來挖掘民歌教學中值得欣賞的教育內容,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實現共同欣賞,促使學生對民歌產生熱愛之情。例如,當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趕圩歸來啊哩哩》這一民族歌曲時,教師應讓學生對黎族風情有所了解,體會黎族音樂風格。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創設教學情境,采用對比示范手段進行授課,實現對該首歌曲的鑒賞,確保學生對羽調式、二段體結構有著一定掌握,從而準確把握該首歌曲。在演唱時,教師還應利用串鈴、三角鐵以及雙向筒伴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借助樂器來讓學生唱出歌詞“啊哩哩”的各種形式,從而對黎族民族的音樂風格以及文化加強體驗,拓寬學生視野。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實際授課中引入民族文化,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對音樂教材歌曲的合理補充,所以教師應合理把握“度”,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有著更加全面深入的認知,真正成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發揮出各種教學手段的利用優勢,以改善小學音樂教學工作。
【摘要】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在其歷史發展中涌現出大量優秀的古箏創作人和作品,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王建民是我國著名的古箏音樂創作者,本文主要從藝術特色和音樂色彩兩方面對王建民音樂作品進行分析,為我國古箏音樂創作提供豐富的意見。
【關鍵詞】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分析
古箏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音色溫婉、細膩,受到人們的喜愛。我國創作出了大量經典、優秀的古箏音樂作品,如《漁舟唱晚》《歸去來》,為進一步提高古箏的影響力,使其更加符合時展特色,需要不斷創新古箏音樂作品創作形式。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呈現出現代性、多樣性等特征,實現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技術相結合,對我國古箏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一、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藝術特征分析
王建民在古箏音樂作品上的造詣頗有建樹,其古箏音樂作品集《幻想曲》,不僅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還在一定程度上創新古箏音樂演奏技巧,豐富我國古箏音樂表達形式。第一,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具有時代精神。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加強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外來思想與本國文化形成激烈沖撞,使得國民思想和審美意識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人們不再滿足傳統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而是尋求大膽創新和改革,在民族音樂中融入時代精神,使其更加符合國民的審美需求,從而達到傳統文化繼承與弘揚的積極作用。王建民的古箏音樂創作思想深受這一時期的影響,對我國傳統古箏音樂作品在形式和主題上進行創新,如其古箏音樂作品《長相思》,將傳統音樂演奏技巧和西洋音樂相結合,更好地表達了音樂作品的主題思想。第二,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題材豐富。其在深入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選擇不同的題材進行古箏創作,如以詩歌題材為主的《長相思》、以戲曲題材為主的《戲韻》、以民歌題材為主的《幻想曲》、以人為題材為主的《蓮花謠》等,打破傳統古箏音樂題材單一的表達方式,開創古箏音樂作品創作新途徑。第三,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具有愛國精神。在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中,不僅體現西方音樂元素,還體現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思想,始終將繼承和弘揚我國民族文化放在古箏音樂創作的第一位,如其古箏作品《西域隨想》,主要以新疆民族音樂特色為基礎,整首音樂作品基調歡快活潑,體現新疆民族人民熱烈歡快的生活場景。
二、古箏作品中音樂色彩分析
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精神,還具有優美的旋律,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讓人們感受到古箏音樂的魅力所在。首先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的旋律呈現出靈活性。和傳統古箏音樂演奏相比,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中的旋律能夠靈活表達不同的主題和情感,更加方便音樂情感的表達,深刻揭示音樂的主題。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實現低音和高音的無縫轉接,如在古箏作品《長相思》中充分利用這一技巧,將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憂愁和哀傷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從而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其次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節奏鮮明。古箏音樂之所以能夠得以傳承和弘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獨特的音樂節奏,通過古箏音樂作品的演奏,不僅能夠給人們帶來聽覺享受,陶冶人們的情操,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還能夠通過音樂節奏將人們帶入音樂背景中,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如其古箏音樂作品《西域隨想》,整首曲子節奏歡快明朗,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熱情淳樸,仿佛親身經歷新疆人民的勞動場景,這也是王建民古箏音樂創作最大的特色。最后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聲調具有獨特性。我國傳統古箏音樂演奏技巧具有單一性,長期受傳統演奏技巧的影響,使得大多數古箏音樂作品無法有效傳遞主題和思想,如在其作品《楓橋夜泊》中,王建民以我國古代詩歌為題材,通過古箏音樂演奏傳遞其深刻的主題,在這首曲目中,王建民利用三聲部織體的創作手法,重點突出音樂曲目的聲調起伏,讓人們在音樂賞析中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變化。又比如在其作品《蓮花謠》中,王建民在傳統古箏音樂演奏技巧中融入新的演奏方法,即左右手的協調互動,當右手撥動弦音時,左手有規律地來回摩擦,進一步突出作品的聲調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