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國民經濟統計概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水利是我國社會發展以及國民經濟建設推進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事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現在水資源嚴重短缺,水利事業的發展對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經濟進步、社會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水利經濟學貫穿了勘測、施工、運行管理等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水利經濟學》一書,從工程經濟的基本理論出發,運用相關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在我國有效提高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經濟效益的方法和途徑。該書在綜合分析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最優經濟價值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了工程效益及經濟評價法。全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對于我國水利經濟經濟建設的未來發展形勢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是水利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提供了專業的理論指導與經驗。《水利經濟學》一書共分為14章。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對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的概況、經濟效益、基本原則等方面做了總結陳述,并提出未來工作方向。第二章主要介紹水利工程基本建設程序、內容以及建設項目的資金籌集等。第三章介紹建設項目的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方面相關投資以及費用問題。第四章重點介紹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的時間價值,并對時間價值的基本計算公式作了詳細分析。第五章從影子價格、國民經濟評價、財務評價等方面對水利建設項目的經濟評價進行了簡要概述,并具體介紹了不確定分析的相關內容。第六章主要介紹了方案經濟比較方法。第七章以工程經濟預測、決策及價值工程概論為主要內容進行具體闡述。第八章則主要分析了綜合利用水利工程的費用分攤問題。第九章至第十三章分別對防洪工程經濟、治澇工程經濟、水力發電工程經濟、灌溉工程經濟、城鎮供水工程經濟幾個方面作主要分析論述。第十四章以水費計算為主要內容進行論述。該書結尾還附有水利工程固定資產分類折舊年限表以及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折算系數表。《水利經濟學》中運用工程經濟理論與經濟學研究方法,對水利工程建設經濟效益進行的相關研究,對于探索計量學在水利建設中的運用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計量經濟學簡述
計量經濟學主要用于微觀經濟分析,是以一定的經濟理論為支撐并結合相關統計資料,將數學、統計學的方法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結合,建立經濟計量模型,定量分析具有隨機性的研究客體的經濟變量關系。計量經濟學有獨特的方法和計算意義,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具有不確定性,以水利工程建設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計量經濟學分析,可以通過數據明確我國水利建設的經濟效益問題,以幫助合理優化工程建設中的經濟問題。計量經濟學是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為基礎研究方法,通過數據分析現實問題。計量經濟學是在一定的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以反映事實的統計數據為依據,用經濟計量方法研究經濟數學模型的實用化或探索實證經濟規律。
二、水利工程建設中存在的計量經濟問題
第一,計量基礎數據采集錯誤,導致水利計量數據質量不高。數據作為任何經濟、數學計算工作的核心,只有以充分嚴謹、準確的基礎數據采集作為支撐,才能夠充分發揮其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經濟效益優化作用,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我國水利建設工程的發展完善。然而,縱觀我國基礎水利工程建設中所采用的基本量化數據,多數都是沿用老舊數據直接作為工程建設實施依據。這些舊數據不僅無法為當代水利建設提供經濟調配借鑒,而且還有很多錯誤。這些沒有被完善和修正的錯誤數據一旦被采用,就會使計量經濟結果產生較大偏差,不僅降低了水利計量數據的質量,還會對工程實施造成嚴重影響,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給水利工程實施造成阻礙。第二,計量經濟學結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經濟計量對于我國水利建設中的各項資產調度具有實際作用和價值。然而,從我國各項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分配來看,雖然各項工程建設中都設置了經濟計量崗位,但是對于經濟數據的統計、采集等工作卻往往流于形式,這種數據采集方法不僅不利于對正在進行的水利工程建設作出科學的管理分配,同時浪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使得經濟計量數據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經濟計量作為一項快捷有效的工程建設與管理分配調度方法,將統計數據與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的資料進行合理對比分析,對于發現工程進行中的潛在問題、指導監督水利建設與經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者要充分重視計量經濟對于工程安全實施的重要性,才能充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經濟價值。
三、計量經濟學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作用
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投資建設項目,對其進行必要的經濟分析,對于促進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最大化、推動長遠經濟發展、和未來戰略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決定意義。因此,利用計量經濟研究手段,對水利工程進行過程中的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極具必要性。其中,最重要、最顯著的作用即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命脈,保障水利工程建設穩定的經濟效益與投資來源,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需要。而計量經濟研究手段作為水利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分析來源,決定了水利建設事業所需的經濟投入情況,能夠有效保持與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需求,并滿足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在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結構的基礎上有效加大對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修養投入,從而確保水利工程建設發揮應有的經濟、社會效益,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此外,水利工程作為國民經濟命脈,對于促進農業農村生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能夠有效改善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村人口提供穩定的經濟來源,為保障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為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摘要:本文以文化自信為切入點,分析并建立電子商務專業理論知識與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機聯系,為教師深挖課程的思政內容提供依據,以更好的方式踐行課程思政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文化自信
引言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為了使我國電子商務繼續發展壯大,不僅需要電子商務從業人員擁有先進的專業知識,更需要他們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等道德素養。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的畢業生將會是我國未來電子商務事業的主力軍,因此,高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挖掘電子商務專業基礎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引領并塑造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育德育人同向同行。目前,我國電子商務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強大原動力,因此,充分把握好機遇期就需要結合我國電子商務特點開展創新型發展,推動電子商務企業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就需要電子商務的從業人員擁有文化自信,更需要帶著普惠的思想幫助別人,實現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但是現狀是:電子商務專業教學中更加強調信息技術、經濟和管理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存在嚴重的重育“才”輕育“德”的現象。在此模式下,學生專業素養雖不斷提高,人文家國情懷持續減少。因此,根據電子商務專業基礎課程的特點,合理嵌入思政要素,在傳授知識過程中進行價值引導,才能培養出有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基于自我決定理論電子商務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自我決定理論以一種動態、轉化的視角看待動機,并認為個體的行為動機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可以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該理論指出當外部環境提供正向支持性的信息,個體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動機的內化過程就會被啟動,最終能夠有效的促進個體的某種特定行為。自我決定理論既強調個體動機自主性的重要性,又指出外部環境對自主性的影響,這給予了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實施路徑,如圖1所示。 首先,通過外部環境使得學生形成受控動機,而后通過合理的課程教學實施滿足學生的三個基本需求激發受控動機內化,最終形成自主性動機,形成具有自主性和持續性的思政學習行為。因此,在課程教學計劃安排、課程內容設計和課堂組織方法設計中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基點,以專業知識作為載體,合理嵌入思政元素,實現“才”與“德”相互促進,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最終達到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有機融合。
1.1以文化自信為切入點,分析并建立電子商務專業課與思想教育的有機聯系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現在的數據處于膨脹期,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對數據分析應用的效率,所以信息化成了改革需要注重的目標。在大數據信息時代,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與科技經濟的提高呈正相關的趨勢,并且越來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農業經濟增長方面就能表現出其卓越性。本文對信息化在農業經濟增長方面進行了探究,闡述信息化的概念,通過對國內信息化水平的分析,提煉出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信息化技術在日常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鼓勵從業者加入信息化的大潮,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業經濟;影響;探究
時代在變革中激流勇進,同時帶來一系列的變革和挑戰,作為從業人員,要正視時代賦予的壓力,積極改革。科技帶來改革,改革造成進步。傳統的農業不符合綠色環保的方針,我們急需新的農業模式來促進行業發展。農業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先進技術與農業技術的結合,可以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盡可能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此,我們重點從信息化出發,探究信息化與農業經濟之間的關系。
1農業信息化
1.1農業信息化的概念
農業信息化一般指以多媒體為媒介連接農業生產者、中間者和消費者,使參與農業經濟過程的人員可以共享農業技術、生產技術、消費水平、市場供需等數據的過程。農業信息化的提出可以解決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資源浪費或者市場欺騙的行為。我們關注信息化,解決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改革。
1.2國內信息化水平之農業方面
摘要:作為以理工見長的“雙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中南大學優化了其金融學本科培養方案,將學校理工特色融入通識型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同時利用所在學院經濟管理結合的優勢,開設大量經濟管理基礎知識課程;并根據專業研究優勢和教學改革的方向,設置特色化專業課程。通過培養方案的實施,畢業學生升學與就業呈現均衡態勢、科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且基于對產業與公司運營的深度理解,在實踐活動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這些結果表明,該培養方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加深其對“產業+金融”的認識,滿足金融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金融學;培養方案;通識教育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許多以理工科為主導的“雙一流”綜合性大學,均開設了金融學本科專業培養方向。而作為理工科背景的大學,往往承載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重任,如何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優化培養方案,將理工精髓融入人文學科的學習過程,將產業與技術認知延伸到商業思維與資本運作,為推動產業基金、股權投資等金融新業態的發展培養專業型金融人才,引導金融領域與產業領域的有效融合,實現金融業的“脫虛向實”具有重要意義。關于本科生培養方案的優化,國內外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主要聚焦于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方式創新方面。根據宋曉平和梅紅對國外大學教育的研究,國外大學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教育一般都包含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課程[1]。人文教育[2]是一種基于發展重要人文、公民行為、以及實踐能力的教育,為其專業教育打好基礎。在美國金融學專業教育中[3],普遍重視包括人文教育在內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包括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美術、人文等多個學科領域課程,學分占比達到25%-35%。KruegerandKumar[4]理論分析表明,基于專業需求的職業教育成本低,有利于在技術變化緩慢的社會家庭收入增長,但是重視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經濟體,其均衡增長速度將慢于重視通識教育的經濟體,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更加重視職業教育的歐洲在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上要慢于重視通識教育的美國。Hanushek,Woessmann,Zhang[5]通過對18個國家的微觀數據研究發現,技術的迅速變化,專業教育給青年就業帶來的好處會被適應性差所抵消,青年人通識性教育帶來的普適性學習能力更能適應技術快速迭代帶來的挑戰,從而更容易找到工作。顯然,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門學科培養方案的課程設計中,一定要有關于學生成長與社會適應的人文教育課程設計;也需要有關于專業適應性和跨專業學習的基礎知識方面課程設計;當然,依托學校學科優勢的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也必不可少。如何保障培養方案的順利實施?這就需要合適的教學方式改革進行推動。潘金林和龔放[6]研究表明,在有深厚科研功底的研究型大學,把研究型教學方法貫穿其本科教育過程,會有效挖掘高素質學生的研究興趣,給學生學習帶來更好的體驗。劉寧,漆臘應和索凱峰[7]也強調,在注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金融學教育中,實踐教學發揮著印證理論、融匯知識、訓練技能的關鍵作用。因此,作為理工科見長的“雙一流”大學,擁有濃厚的研究氛圍和深厚的研究積淀,應更多地將研究方法教育應用于教學模式中,并通過合適的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將產業發展、企業運營與金融機構運作等實踐知識蘊含在理論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三方面的培養目標與要求。
1基于通識型教育的中南大學金融學專業的課程
設計中南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985和“雙一流A類”高校,是一所典型的以理工醫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在冶金、選礦、材料、交通、醫療等領域的研究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其金融學專業遵循《金融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借鑒北京、上海等財經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開設的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結合本校產業技術研究優勢,設計具有自身特點的金融學本科培養方案,為特色化人才培養打下基礎。
1.1以價值塑造為綱的人文課程設置
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思政引領、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培養方案將馬列主義、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于大學課程教育的始終,設置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中國近代史綱要》三門必修課程,以及相關課外思政課程學習;注重在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各環節中充分體現學校和學科特色,發揮課程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達到德育滲透的教學效果。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兩門課程,并輔以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室,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及學習生活方式。當然,身體健康也是保障成功大學教育的關鍵,在大學1-5學期開設體育測試必修課,督促大學生平時的體育鍛煉。該模塊共20學分,占比為10.37%。
21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在校大學生有2468.1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699.8萬人,畢業生638.7萬人,全年研究生招生61.1萬人,在學研究生179.4萬人,畢業生51.4萬人。毫無疑問,我國已經成為一個教育大國,但是教育大國與教育強國之間卻不能劃上等號。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的高等學校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學、科研、管理制度。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應當借助契機,不斷更新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觀念,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改變的健康發展。
一、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發展現狀
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是在高等教育環境中,管理者通過制定相關制度和其它管理辦法,以完成高等學校培訓人才目標的過程。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學管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校的整體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品質,同時也影響學校的整體建設。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培養人才,提升學校的品牌形象,打造學校的綜合競爭力,必須正視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現狀,明確存在的問題,在事實的基礎上明確目標,制定計劃,科學合理地優化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總體來說,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教學的管理機制相對新時期的發展情況,是比較落后的。主要表現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管理機制和培養模式四個方面。在專業設置方面,屢屢出現教育部公布的“紅牌專業”,師資和硬件模式與專業設置完全不匹配,計劃經濟色彩濃厚。課程體系方面仍然是填鴨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思維,教學內容陳舊,甚至遠落后于時展。體系中的實操部分太少,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在管理機制方面是比較機械的,學生的自主性受到抑制,缺少人性化的管理。在培養模式方面與市場脫節,很多的學生無法就業,或者所學專業與市場無法對口,缺乏市場導向,高校學生的就業率壓力逐漸增大。
二、新媒體對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啟示——“以人為本”
21世紀是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特別是隨著電視的空前普及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類文化的表達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是視聽文化在教育事業上的應用,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教育教學方式、信息接受方式和思維方式。英美等發達國家實行數字教材、電子書包與數字課堂對我國的教育事業具有戰略性的借鑒意義。我國也應像英國、德國那樣重視對新媒體的教育,從學生開始,逐步培育公民的新媒體素養。重視教育對象,做到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改革教學管理模式。善用新媒體,進行觀念創新改革的根本是觀念的創新,創新是一切改革的強大動力。從當前情況來看,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其新媒體使用頻率都非常高,而管理者也必須要轉變思維模式,培養創新理念,注重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注重高校的教學質量,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相關特點,集思廣益,創新觀念。構建開放、公平、透明的新媒體平臺,實現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尊重人權,深刻理解和重視人的需要。充分激勵廣大師生,使教學管理過程和諧而有效。同時,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吸納新媒體的優勢元素,注重學生的媒介素養。“微時代”的高校教學管理建設2012年時,新浪微博作為新媒體的代表走進全國高校,啟動了校園微博大全評選活動,并推動各高校建立微博協會,加強校園微博建設。由此可見,高校教學教育管投影、音響等設備,打造真正的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氛圍。配備電子書包、電子教材,充分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利用新媒體所提供的強大技術支撐,開展高等教育的相關工作。第三,學校網站和BBS論壇建設。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校園網絡建設已逐步成為學校的基礎建設項目,更成為衡量一個學校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校園網的基礎上,建立移動圖書館、網絡課程、信息公共平臺等,對內我們傳遞信息,互通有無,對外校園網則是一個學校的窗口。對外界尤其是將要報考的學子來講,官網是他們接觸的第一印象。校園網應當具備先進性、實用性、靈活性、開放性、安全性等特征。為在校學生和教師提供服務,對外塑造學校的形象品牌,展示校園風采。以人為本,做好新媒體與面授的兩個課堂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核心要素是“教學”,多媒體技術給高校教學帶來了電教化手段,而如今新媒體卻帶來了更新的思路,即建立課上課下兩個課堂,除了面授以外,還可以以人為本,建立新媒體課堂,以助于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以MOOC為例,著名大學的教授,將精品課程置于網絡之中完成資源共享,不論是哪個地方哪個學校的學生,只要登陸MOOC網站,就能隨時觀看教授們主講的課程。我國高等學校也需要將新媒體技術引入到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之中,挖掘和開發新媒體課堂,可以通過編制微課程、微視頻、手機MOOC視頻等,整合知識點,配合官微等公共平臺,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新形勢之下,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管理需要創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新媒體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有機會去了解別的高校,甚至國外其它高校的先進教學管理模式。因此,我國高校應當借鑒,合理運用,結合新媒體的特點,抓住新媒體與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切合點,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打造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新模式,促進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新媒體視域下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具體策略
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是時下發展最快的新媒體形式。它以無可替代的便捷性與及時性,遠勝于線下活動。同時,微博微信以圖文并茂,甚至帶有音頻和視頻的方式,使得傳播效果更加豐富和生動。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新媒體,為各高校建立官方傳播渠道,定期相關教學管理信息和公眾活動信息,甚至可以實現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模式。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已經完成了官微、官博的建設工作。通過微博微信,制定明確的教學管理制度,并實時,隨時監督,實現全面覆蓋,信息暢通。同時,高校還應打造微信公共平臺,因為它更加簡約、直接,能夠精準地推送信息,達到較強的傳播效果。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團隊,讓他們管理微博的原創部分,并做好信息過濾和輿論引導工作,這樣官微和官博又呈現出一種青春活潑的語言風格,更加貼近學生,更有利于開展教學管理工作。通過新媒體,實現與教師、學生的日常互動目前很多的學生和教師也多習慣于使用多媒體平臺來獲取信息,管理者通過現代媒體平臺,可以保持與教師、學生的無縫連接,傳遞信息和實現信息的反饋機制也更加容易。管理者可以第一時間獲取一線信息,了解學生和教師的需求,拉近與師生間的距離。而對于老師之間來說,他們可以通過平臺開展交流,共享資源,共同提高。實施教學管理的信息化教學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運用多媒體和互聯網的數據儲存、查詢、信息處理等功能,以更好地幫助教師開展教學管理工作,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主要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