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古典貿易理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引言與理論研究綜述
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自跨國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產分工發展伊始幾個世紀以來便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問題。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到今天的新新貿易理論,對國際貿易學的研究歷經五個階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論體系。與之相比,大數據卻是理論界較新且同樣具有前沿研究價值的概念。雖然,數據作為世界的本原和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標度,對其認知歷史可追溯到人類科學發展的起始(黃欣榮,2014),而大數據這一名詞卻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為主題的專輯才得以廣泛傳播。此后,理論界雖以大數據為研究主題,從不同視角和學科、交叉學科領域對其進行探索,但這些研究或集中于對其概念和特點的探討,相關文獻如陶雪嬌等(2013)、黃欣榮(2014),或集中于其技術具體運用途徑和方向的分析,如黃曉斌、鐘輝新(2012),李莉、顧春霞和楊亞楠(2014),邵鵬、胡平、齊杰(2014)等。將大數據與國際貿易學這兩個前沿研究問題結合研究的文獻資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給,近年來隨著交通、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價值鏈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實體物品資源和數據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趨復雜,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挖掘信息以促進貿易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王碧宏(2014)、李連飛(2014)等從跨境電商、在線國際貿易等新興國際貿易方式發展的角度解讀了大數據海量規模及其挖掘技術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管理及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及相關挑戰;曹云、王東(2014)和謝健明(2014)則選擇緊跟時事,將大數據研究置于“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和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具體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數據對國際貿易的重要作用;還有研究將大數據與貿易進出口直接關聯起來,辯證地對大數據時代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機遇及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如薛靜辰(2014)。從上述文獻梳理分析可發現,目前學者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發展的研究雖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較單一,多停留在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術運用到某一具體貿易流通環節(如消費者行為分析、營銷模式變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貿易企業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層作用體制或傳導體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結論的普遍指導性不強,對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理論及架構變化的研究稍顯不足,也無法形成對國際貿易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學發展的研究還處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論研究者們的探索與創新。已有的國際貿易學理論研究領域的發展創新,經過總結大都可以沿著貿易動因、貿易結構和貿易結果等層次進行歸類總結(彭徽,2012),沿用這一研究主線,本文將就大數據時代下國際貿易在貿易動因、貿易方式、貿易內容、貿易結果和貿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發展進行探討,通過抽象具體商務和貿易操作中的大數據運用,深入剖析其深層作用理論,希望能從理論發展的層次去分析大數據時代給國際貿易學帶來的新發展,填補研究空白。
二、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的新發展
隨著數據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推廣,我們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數據的4V特征日益明顯:數據總量規模增長巨大且呈指數級增速;來源和類型不斷增加;數據價值突顯。大數據的強大影響力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科技、經濟、衛生、教育、軍事等各個方面,有學者稱大數據將成為開啟人類社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紅旗手”,更有甚者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直接意味著“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國際貿易學而言,大數據究竟在多大范圍、多深程度上影響其理論發展呢?
1.大數據提供了貿易動因的新來源
深層解構國際貿易理論不難發現,無論基于何種發展層次的理論,貿易主體間的比較優勢是貿易開展的動因這一結論已成為不可撼動的真理,理論的主要分歧點在于貿易主體的具體比較優勢來源不同。已有的理論或從技術、要素稟賦等供給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產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論述了貿易主體的優勢來源。而數據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它是知識的源泉,是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的原材料,是知識競爭的重要支點。擁有海量規模的大數據已為國際貿易主體帶來新的優勢來源:基于國家主體層次,龐大的數據資源儲備被各國提到戰略高度,將成為新的“知識基礎設施”,構建國家綜合競爭力;基于行業或企業主體層次,大數據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和發展機遇,并作為新的、重要的生產因素成為行業或企業發展的“未來新石油”,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這些新的比較優勢的培育,將成為新的貿易動因,推動貿易進程。
2.大數據促進了貿易方式的多樣化
本文作者:張海霞1 張旭亮2 作者單位:1.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 2.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區域發展處
一、引言
旅游業是一個國家、地區的創匯產業,是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旅游流也是一種貿易流。據WTO統計,2009年中國旅游服務貿易出口總額達到431億美元,僅次于歐盟和美國,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率達到10%①。旅游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中國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的貿易產業之一[1]。對于貿易現象的產生,新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前者認為要素稟賦和技術條件等因素決定著國家和地區間貿易的發展,后者則用壟斷競爭、規模報酬遞增來解釋貿易產生的原因。按照新古典貿易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服務貿易發育水平是由旅游資源稟賦和交通、信息等技術條件決定的。隨著地方專業化和經濟全球化,旅游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的解釋性日漸減弱,旅游產業空間集聚帶來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成為推動旅游服務貿易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新貿易理論表現出更強的適用性。
傳統的旅游產業研究多從供需視角展開,以解決旅游供需矛盾為主要研究導向,基于演化經濟學的視角探討旅游產業發展普遍規律的研究相對較少。巴特勒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論以及其他學者對生命周期理論的補充與發展[2]更大程度上僅是對“旅游目的地”、“旅游產品”演化規律的總結,很少關注“旅游產業組織”的演化規律。全球旅游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旅游景區和目的地從本地市場融入到全球旅游貿易網絡,這一過程是否受到某種旅游產業組織發展規律的影響?而其中傳統貿易理論里的要素稟賦、技術條件,新貿易理論里的規模報酬遞增和本地市場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此外,現有研究把旅游產業的要素稟賦、產業集聚和出口貿易視為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這種現象也曾經存在于整個產業經濟學研究之中[3]。克魯格曼提出了本地市場效應假設[4],將三者之間通過本地市場效應理論聯系了起來,新經濟地理和新貿易理論的融合為產業組織理論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然而,對于本地市場效應理論是否也適用于分析旅游產業組織的發展演化,仍待旅游學術界進一步厘清。為此,本文將研究視角從傳統經濟和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假設,轉向新經濟地理和新國際貿易假設,嘗試運用本地市場效應模型驗證中國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性,探討要素稟賦、產業集聚因素在旅游產業中的作用力規律,以期為旅游產業組織的研究尋找新的切入點,亦為中國旅游產業經濟的優化發展尋找新的理論支撐。
二、文獻回顧
對于推動旅游產業組織演化的決定因素,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視角得到兩種不同結論:一是受傳統經濟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的影響,認為是供需關系、要素稟賦和技術因素決定著旅游產業的發展;二是在新經濟地理和新貿易理論的影響下,認為地方化、產業空間集聚、規模遞增效應引起了旅游產業組織的變化。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地方旅游產業的組織以旅游需求的變化為基本參照,旅游客源地的收入、人口、生活水平和旅游地與客源地之間的匯率等因素影響著旅游流的大小。旅游需求模型相當長時間是國際學界研究旅游貿易問題的最重要分析框架[5],但從需求視角解讀地方旅游產業組織的基本規律有明顯的局限性,因為它相對忽視了資源稟賦帶來的比較優勢,而后者對游客忠誠度和目的地競爭力的提升更為重要。Geyikdagi對土耳其的案例研究就證實:“作為供給變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對旅游產業的影響明顯高于人均旅游收入、旅行成本、匯率等需求變量”[6]。盡管固定資產投資是與要素稟賦相關的供給變量,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供給變量相對需求變量而言,對地方旅游產業組織變化有更大的推動力。
Crouch和Ritchie借用波特的鉆石模型刻畫地方旅游產業的競爭力,提出“正是旅游資源不斷改變著目的地的稟賦條件,從而影響著目的地的相對競爭優勢”[7],從而進一步驗證了“旅游業存在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由于與旅游供給的相關數據難以獲取,使得傳統的旅游產業組織的研究更加關注需求因素。隨著技術和方法的不斷更新,數據的可得性不斷提高,基于要素稟賦的供給視角的研究也逐漸增多。Jie Zhang和Camila Jensen從供給的視角分析了全球旅游產業,指出資源稟賦、價格、資本投入、技術等是影響旅游服務貿易的主要因素[8],理論上驗證了旅游產業的要素稟賦比較優勢是催生旅游流的主要動力,從傳統經濟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之中為全球旅游業發展尋求到了理論支撐。國內也有學者關注到旅游供需與旅游貿易的聯系,如劉林青、李文秀等在研究中就指出“豐富的自然與文化景觀資源是中國旅游服務貿易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9],指出旅游資源稟賦與旅游貿易存在相互關聯。吳玉鳴通過空間計量分析探討了中國省域層次的旅游產業彈性,得出“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是中國目前旅游產業增長的主動力”的結論[10],再次驗證要素稟賦在中國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但在模型構建時未考慮需求變量的作用,對旅游需求、旅游供給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關系上的解釋上存在局限性。孫根年不但提出了“旅游-貿易互動”的假設[11],后續研究中又指出旅游資源豐度、區位指數和貿易聯系度對于日本游客到訪率的解釋度高達97%[12],驗證了旅游與貿易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此研究中強調的“旅游資源”和“區位指數”兩個解釋變量屬于要素稟賦因子,符合新古典貿易理論對貿易發展的解釋。盡管區域旅游與對外貿易的互動性得到了證實,仍需進一步探討旅游業本身作為服務貿易的組成部分,其產業組織發展演變的內在機理。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是20世紀70年代在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經濟理論學派。該學派秉承古典主義傳統,深信市場力量的有效性,認為如果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充分地發揮作用,就能夠很好地解決衰退、失業以及國際收支不平衡等一系列宏觀經濟失衡問題,如果沒有來自政府部門的干預,私人經濟將是內在穩定的。為證明市場的有效性,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們依據完全信息、理性預期和貨幣中性等來否定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或相機抉擇。一般來說,政府干預市場通常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種手段,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們對這兩種手段均進行了否定。對于政府的財政政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們通過“巴羅———李嘉圖等價”定理進行了否定。他們認為如果政府為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而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籌集資金,理性的個人將會預期政府將來一定會為彌補政策赤字提高稅收,他們就會減少當下的消費,而將一部分收入進行儲蓄,這樣政府雖然擴大了支出,而民眾卻減少了同樣的支出,因此,政府的財政政策是無效的。對于貨幣政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們堅持古典兩分法和貨幣中性,認為貨幣只是蒙在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即貨幣決定價格,就業決定產出,貨幣對實際產出沒有影響。此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們還依據“動態不一致”(dynamicinconsistency)命題來質疑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即當政府出臺某項經濟政策時,可能會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由于時滯效應的存在,政策總是滯后于經濟形勢的變化,當政策出臺時,客觀經濟環境可能已經發生了改變,政府不得不考慮政策的再次調整;二是由于經濟環境的復雜多變,政策的力度也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問題,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總是存在超調或調控不足的問題。據此,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們認為政府試圖干預市場、燙平經濟波動的想法實在是一廂情愿,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經濟波動,動態不一致問題的存在使政府政策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由此,他們得出結論:“聰明才智寓于廣大民眾之中,而非集中在華盛頓”①。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市場出清(marketcleaning)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內核,而理性預期、貨幣中性、動態不一致、彈性價格和彈性工資等假設構成了其理論的保護帶,而政策無效性命題則成為其自然而然的結論。
20世紀70年代面對西方國家普遍出現的“滯脹”現象,傳統的凱恩斯理論束手無策,面對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興起和質疑,新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了。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秉承了古典主義傳統一樣,新凱恩斯主義也繼承了凱恩斯主義的重要核心思想,或者說其理論內核是一致的,即都相信市場的不完全性,新凱恩斯主義的關鍵步驟是通過吸收貨幣主義、理性預期主義的某些思想,對市場的不完全性作了全新的詮釋,用粘性理論代替了凱恩斯主義的剛性學說,即新凱恩斯主義者通過調整其理論的保護帶對凱恩斯主義作了進一步發展,具體來說,新凱恩斯主義對其理論保護帶的調整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于產品市場的非均衡,新凱恩斯主義者通過引入菜單成本(menucost)、長期合同(long-runcontract)、信息不完全(non-perfectinformation)以及風險和不確定性(riskanduncertainty)等概念,從微觀層面證明了商品市場的非出清可以是一種持續狀態;二是對勞動市場的非均衡(失業),新凱恩斯經濟學家們通過效率工資(efficiencywage)、內部人———外部人模型(inside-outsidermodel)、隱性合同(implicitcontract)和交錯合同(staggeredcontract)等理論證明了勞動市場的工資既不像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具有完全彈性,亦不同于凱恩斯所說的剛性,而是粘性的;三是對于金融市場的非均衡,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們引入了信貸配給理論(creditrationing)證明了金融市場的非均衡亦可以是一種常態。粘性理論說明,自由經濟并不能保證各類市場的瞬時出清,價格在調節供求關系方面并不總是有效的。在粘性條件下,當經濟面臨各類外部沖擊時,如果任由價格和工資自行調整達到新的均衡,且不說能否實現均衡目標,即使能夠達到新的均衡,這一過程也將是緩慢并且痛苦的。這時,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就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減輕社會的痛苦。
無論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還是新凱恩斯主義,其研究對象均是市場經濟,任何一種理論或者說學派的成長都離不開與競爭對手的碰撞和相互借鑒吸收。20世紀70年代末,理性預期主義的標志性代表人物羅伯特(盧卡斯提出了著名的“盧卡斯批評”(LucasCritique)①,盧卡斯認為宏觀經濟活動本質上是微觀行為個體的加總,而在凱恩斯的經濟理論中卻找不出任何微觀行為個體的影子,即凱恩斯經濟理論缺乏微觀基礎。這樣,一旦微觀經濟個體的行為或偏好發生了改變,宏觀經濟模型的預測就會出現系統性偏差。“盧卡斯批評”提出了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這一重要問題,并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宏觀經濟理論的微觀化,宏觀經濟理論與微觀經濟學的界線日益模糊,出現了一體的趨勢。對于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來說,個體的理性預期是其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因此,所謂的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問題主要是針對凱恩斯主義的,也正是在建立其微觀基礎的過程中,新凱恩斯主義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新凱恩斯主義者從市場缺陷出發,力圖通過考察這些缺陷條件下的最優化行為來解釋價格和工資粘性以及它們與失業和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承認貨幣在長期中是中性的,但是貨幣政策在短期仍然可以起到平滑經濟的作用。通過對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基礎,我們發現前者比較適合于長期分析,而后者則更適用于中短期情況,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二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有逐漸走向融合的趨勢。
經濟虛擬化:對主流經濟理論內核及其保護帶的改變
20世紀70年年代初,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人類正式進入虛擬貨幣時代,即貨幣的發行不再有相應的儲備要求,完全成為國家信用的一種表現。貨幣的虛擬化打開了世界經濟虛擬化的大門。所謂的經濟虛擬化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以有價證券、金融衍生產品和房地產等為主要表現的虛擬資產,其種類和數量以及交易規模不斷膨脹和擴張,以虛擬資產為主要載體的虛擬經濟逐漸脫離實體經濟獨立運行,并且成為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運行模式的現象。經濟虛擬化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的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運行模式,并對主流經濟理論的內核及其保護帶形成了巨大沖擊,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察經濟虛擬化的影響:
(一)價格是唯一的資源配置方式嗎?
主流經濟理論認為價格或者說是相對價格決定了資源的流向,在整個經濟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一般均衡理論正是通過找到一組價格來實現整個市場的均衡的。應該說在實體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這個結論是沒有問題的,而在經濟日益虛擬化的今天,這一結論就不能完全成立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是兩套完全的經濟運行系統,對于實體經濟系統來說,邊際成本對于價格的形成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實際價格形成過程中,實體經濟部門的價格一般遵循成本加成定價規律,而對于虛擬經濟系統來說,主要是人們的心理預期而不是邊際成本決定了價格,這對于虛擬經濟系統內的資源流動具有決定性影響。從微觀層面來說,當前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業涉足金融領域,比如,對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以及像通用電氣(GE)這樣的標志性傳統制造企業,其下屬的金融公司所創造的利潤已經占到整個公司利潤的半壁江山。2007年,美國華爾街金融性公司當年所實現的利潤占到了全美公司當年盈利的40%以上。從國際層面來說,對于國際貿易的產生和基本格局的解釋,不管是絕對優勢學說、相對優勢學說、資源稟賦學說,還是新貿易理論,這些理論的一個共同點均是認為是相對價格決定了貿易的產生和流向,但是我們看到當前的國際分工格局,本質上是美國憑借其發達的虛擬經濟系統從全世界吸取資源供其消費,使其已經高度虛擬化的經濟得以持續運轉,而這種格局與相對價格沒有關系。因此,隨著經濟虛擬化的深入,以預期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日益成為另外一種重要的資源配置方式,相對價格所決定的只是實體經濟部門的資源流向,其重要性在不斷下降。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跨國公司以及直接投資的數量增加,要素流動的范圍及速度也得到了提升,人們對于要素流動更加關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現狀,闡述了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中對要素觀的應用,探究了要素流動對于世界經濟增長的微觀效應、中觀效應以及宏觀效應。
關鍵詞:要素流動;世界經濟增長;影響機理
一、世界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史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世界經濟呈現著各國獨立發展的狀態。在世界市場形成之前,區域貿易出現在了世界經濟之中。但是各個貿易區之間并沒有聯系,一直到航海技術以及科技革命后,國際貿易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逐漸體現。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跨國公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更加緊密,推動了國際貿易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的數量增加和規模增大使得直接投資(FDI)的流入量也不斷增加。筆者經過分析發現,隨著跨國公司數量的不斷增加,直接投資波動幅度明顯加快。受到投資本身特性的影響,以及其波動與跨國公司數量的關系密切,所以直接投資在世界經濟中的活躍程度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對整體的趨勢進行分析能夠發現,直接投資的增長率比國際貿易要快,目前,國際直接投資已經超過了國際貿易。現階段,轉型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流入量顯著提升,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的流入量。可以說,轉型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成為了吸引直接投資的主要地區。就目前的發展形式來說,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國際直接投資,已經完成了國際貿易為主要特征的轉變。這使得對世界經濟增長受到要素流動影響進行重新的分析更加重要。
二、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中要素觀的應用
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本質問題為經濟體的想差異性和真實收入隨時間增加而增加的原因。經濟增長理論一直是廣大經濟研究學者探討的重點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增長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由于世界經濟的增長機理會隨著世界經濟運行特征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所以斯密的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增長理論以及內生增長理論都成為了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斯密在其經濟增長理論中提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是國際分工,而國際分工的動力則來自于不同國家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異。不同的工人由于分工的不同,進行專業化的操作也有所不同。通過工人的反復操作,提升了物品的產量。在不同的工藝制造中,進行有效的勞動分工,能夠使得勞動生產力得到成倍的增長。同理,在不同的國家,勞動生產率不盡相同,使得國際分工產生。不同的國家專門進行某一種專長的業務操作,在世界范圍內提升了生產率,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新古典增長理論是在索洛和斯旺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的。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中,假設了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其中發揮調節作用的是價格機制。新古典增長理論還指出,資本與勞動可以互相替代、規模報酬不變以及技術的進步是外生的。結合道格拉斯函數能夠得出:第一,經濟最終總會趨向均衡增長。第二,短期的經濟增長受到儲蓄率變動的影響,長期的經濟增長由技術的發展情況所決定。第三,不同的經濟體之間可能會存在趨同。在內生增長理論中,資本、勞動力以及技術都是基本的生產要素。該理論中假設了人力的投資、資本積累知識外溢會影響技術的進步,對其產生推動的作用。所以,能夠實現長期的、持續的經濟增長。相比于新古典增長理論,對于要素有了更多的要求。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的增長不僅需要要素的量變,還要求著要素的質變。
三、要素流動對世界經濟增長影響機理的分析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加劇,中國古典文學譯介模式在對外傳播中越來越重要。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中國古典文學小說很難進一步實現本土化優勢,因此古典文學譯介模式需要及時改變。中國古典文學走出去要大膽實行本土化策略,充分利用本土的人力資源,充分考慮國外文化系統的諸多因素。要積極與本土的文化機構出版機構合作,選擇正確的譯介模式,利用本土的人力資源和銷售資源,讓中國古典文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
關鍵詞:翻譯社會學;古典文學;譯介模式
經濟全球化已經產生強烈的文化效應,文化和經濟共融已經成為世界性潮流。中國古典文學著作是中國歷代流傳下來的文學經典,而古典文學的譯介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徑之一。古典文學小說的譯介模式,是對外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隨著文化全球化,譯介模式在對外傳播中越發重要。中國古典文學小說要想實現本土化優勢,譯介模式需要及時改變。翻譯社會學視角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古典文學小說進行研究。翻譯社會學視角能反映出古典文學小說中社會歷史狀況和譯者生活軌跡結合的情況,不僅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而且可以更好的解釋翻譯實踐的特殊性,使更多的人對翻譯活動的開展、影響和作用有更生動的理解。
一、研究現狀
國內外翻譯學者就翻譯社會學進行了有益嘗試,其中布迪厄的社會實踐論、盧曼的社會系統論、拉圖的行為者網絡論、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論等理論的出現,重新審視了翻譯行為和譯者身份。霍姆斯(Holmes)首先提出“社會翻譯學”的概念;胡牧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學角度表明了建設性研究的必要性;李紅滿根據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和當今翻譯社會學的現狀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思考和問題;武光軍首次翻譯了翻譯社會學的起源,指出翻譯社會學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未來翻譯社會學的發展方向;郭建輝強調了翻譯的社會歷史研究、社會文化研究、社會機制研究以及工業化研究;王悅晨建議翻譯社會學的任務是展示和解釋社會上翻譯活動的合作和影響。譯介學認為翻譯的本質是傳播,通過翻譯將中國文學推向世界不是簡單的文學翻譯而是文學譯介,“譯”即翻譯,“介”的主要內容是傳播。關于中國文學譯介研究總體數量不多,劉霽認為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在編撰體例內容上依附于中國現代文學史,卻忽略或遺忘了許多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譯介群體,“學衡派”是其中之一;江帆對《紅樓夢》的英語譯介行文進行了深入探討,對中國文學對外譯介行為方式提出了一些啟發性建議;耿強指出譯介過程不僅要考慮譯本選材、翻譯方法、營銷策略等內容,更需要時刻注意目標語文化系統內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語境;鄭燁主要以《中國文學》這本譯介中國文學作品的雜志為例,借助譯介學與翻譯研究文化學派理論探討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狀況。
二、譯介模式
翻譯的本質是跨文化傳播,包含拉斯韋爾傳播模式五大基本要素,本研究重點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小說三大要素,即譯介主體、譯介內容和譯介途徑,從而探索中國古典文學小說最佳譯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