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古代文學知識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能否享受文學生活是衡量人生活質量高下的一個重要指標,小到個人,大到民族,都是如此。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懂得享受文學生活的民族,文學承載著民族文化,傳達著民族的心聲,是國人的精神家園,古代文學研究者應該為建設好這個家園出力。這一道理古代文學研究者都懂。但是如何出力,很多人可能沒有思考過。我想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國人提供新鮮而準確的古代文學知識,用理工科學者的話就是“注意知識的轉化”。知識是生活前提,沒有某一方面的知識,就沒有某一方面的生活。目前古代文學研究已經相當深入,取得了大量新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學人致力于把這些成果轉化成教科書上的知識。結果是,古代文學研究日新月異,進入教育系統和公眾傳播系統的古代文學知識卻陳陳相因,甚至存在許多不準確之處。首先說不新鮮。解放后的前三十年,在特殊意識形態作用下,古代文學研究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闡釋模式,以人民性為內容標準,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為藝術標準來評價所有的作家作品。“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成了不可移易的經典描述。那個時代如今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那種特殊的闡釋模式在古代文學研究界已被徹底拋棄,但是在眾多中小學教科書中(包括部分大學教科書中),在中國中小學教師的傳授中,李白仍然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仍然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次說不確切。筆者幾年前偶爾翻女兒新發的初中語文課本,是蘇教版的(很權威的版本),課文選有柳宗元的《黔之驢》,心里很高興。
我在1984年考研時就是靠這篇初中時背的課文而答上“默寫唐宋八大家一篇古文”一道大題的。可再看一下課文所歸入單元,就高興不起來了。單元名稱竟然是“動物世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語文讀本3》對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赴河隴》、《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寫作背景交代是“:唐代開國以后,西域邊關戰事不斷……”這一描述對第二首詩比較合適,對第一首就不是那么合適了。“河隴”雖然在西部,但畢竟不能和“西域”混為一談。再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語文3》中對“秋興”的解釋:“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懷之意。”解釋未必錯,但很不貼切。“秋興”是因秋景引發的詩思,強調秋景的興發感動,而非先有詩興再借秋景以抒懷。造成上述知識陳舊和錯誤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古代文學研究者很少參與中小學教材的編寫。現有的編寫者多是學習現代漢語的、現當代文學的和語文教學法的。由于知識結構所限,或是沒有能力到眾多古代文學研究成果中找尋新知,或是不愿去尋找新知,有的甚至對教材中選不選古文都產生了質疑。一位曾主持中學教材編寫的現當代文學學者就公開表示沒有必要把古文選入中學課本。理由是課本使用者是現代人,用的是白話文,何必要學古文?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和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心編寫的,由開明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讀本》,共有六本,就一篇古文也沒選。細碎的學科設置造成學者通識貧乏固然是形成上述局面的一個原因,但古代文學研究者在知識普及和轉化方面意識不強,努力不夠,恐怕也是一個原因。大多數古代文學研究者非常重視創造新知,卻不太重視將新知轉化為常識。而常識作用是巨大的,一個人不可能成為所有領域的專家,大多數人對眾多領域的了解僅限于常識。
如果你和一個不研究古代文學的人講:宋以后也有好詩,甚至不比唐詩差,將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其實費多少口舌,講多少道理,都不如編一本《宋詩三百首》,或《元詩三百首》、《明詩三百首》、《清詩三百首》。如果選出來的詩真比《唐詩三百首》中的作品好,甚至超過那三百多篇唐詩,就會大大改變人們對這些朝代詩歌的印象。在很多人那里,五萬首唐詩就是三百首唐詩,二十五萬首宋詩就是三百首宋詩。文學史從來都是選家的文學史。但近些年來學者很少把精力花在選注選講上。人們完全可以再選出一本與《唐詩三百首》不重復的水平絲毫不降低的《新編唐詩三百首》,但沒有人做這樣的工作,大眾了解唐詩還在使用清人的選本。既然大眾所需古代文學知識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知識選擇好,更新好,傳播好,就十分重要了。當你知道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生都需要了解這些知識時,當你知道需要這些知識的讀者數以億計時,難道你還能說這是不值得花費精力的小事嗎?廣大古代文學研究者應該發起一個“重讀名篇,清理常識”活動,以幾十年研究古代文學積攢起來的功力,把常見的名作重新讀過,把積非成是的說法翻過來,把最新獲得的知識加進來,把精彩動人的地方講出來。常見的東西不見得沒有問題。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一首是否表現男女調情的歡歌?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否表現了一個女子苦悶的情思?李商隱《登樂游原》是否在感嘆唐帝國將要滅亡?都有問題。劉禹錫善唱《竹枝詞》,白居易《憶夢得》詩題下自注云:“夢得能唱《竹枝》,聽者愁絕。”
歡快的情歌如何能唱入令人愁絕的曲調?“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定是在使用南朝樂府的雙關手法嗎?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明明是寫一個新嫁娘晨起刻意打扮,怎么就成了表現閨中女子的愁緒呢?更何況這首詞是被人以“中呂宮”的歡快曲調演唱的。李商隱《登樂游原》寫詩人因心緒不佳而登樂游原,登上后欣賞夕陽美景留戀不舍,怎么就成了感嘆唐帝國將要滅亡呢?要注意把那些得到學人公認的成果轉化成知識。例如關于唐代詩人大量的生平事跡的考證就已經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韋應物家族墓志的發現,我們就知道了韋應物的字是什么了。類似這樣,孟浩然的字是什么?《菩薩蠻》是不是李白所作?學術界都有了相對一致的意見,應該成為可以傳播的常識。要注意把古代文學作品的表現經驗傳達出來,以提高民族的語文能力。例如發掘唐人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寫景,如何抒情,如何敘事,如何議論,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如何使學生學會讀詩,把詩歌的好處讀出來,進而能以恰當的語言把這些感受表達出來,如何使唐詩的名言警句成為今天生活的話語,為我們今天人們的生活增加藝術的品味等等,都是需要學人花大力氣琢磨的。由于考試的需要,中小學語文教材和教參的編寫者一貫的想法是力圖使語文變成一門他們所認為的科學,要在具有高度個性化和創造性的文學作品中找出類似于數學公式的東西來,結果眼睛只盯在字、詞、句、篇(主要是層次結構)上,至于這些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審美韻味則說不好,也壓根兒不想說。完整的藝術品被拆碎得不成片段,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學變成了興味索然的東西。
古代文學研究者有責任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欣賞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古代文學研究者要積極宣傳新的知識,自覺維護已有的常識,積極參與到各層次的教材和普及讀物的編寫當中,通過各種手段向“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之類的機構施加影響。例如袁行霈主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里的古文選取眼光就明顯高于以往同類教材。《文學遺產》應該開辟專欄,發動學者監督大中小學教材中古代文學知識的使用情況,發揮權威刊物的批評和引導作用。批評可以避免知識上以訛傳訛,引導可以使師生在教和學中有所歸依。古代文學研究者要進一步改進古代文學知識的宣講方式。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很吸引人,但講古代文學時多愛講故事,成了另一種“說書”,沒有達到宣講的最高境界。宗教界人士特別注意宣講,歷史上曾留下“石點頭”、“天花亂墜”的故事。星云大師一場演講下來,很多人立刻跟著出家。這種能觸動人心的宣講經驗值得借鑒。應該把眾多優秀作家作品的真精神講出來,講得令人心馳神往。古代文學研究界應該出現一批這樣的宣講家。
摘要:隨著教學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也發生了極大改變。與會計、工商管理、旅游等熱門專業的學科教學相比較,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局面,很多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造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質量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積極的探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途徑,下面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
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
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其沒有金融學的完整理論,也沒有會計學的記賬準則,其是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影響,這也使得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并不如其他課程一樣十分明顯。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較之以往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很多學生面對枯燥的古代文學課程會喪失興趣,不愿意積極的學習古代文學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效果。在實際中,中國古代文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其與中國歷史、文化緊密相連,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傳承性的特點,從內容上看,每一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都講述了一段歷史,并展現出了中國古代文字的巨大張力。注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改革,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積極的探索中國古代文學知識,這對于學生文學修養、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有極大幫助。
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實施策略
(一)重新規劃課程
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其可以說是現代文學的發展根源,同時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又有很大的差異,最顯著的就是古代文學作品大多是文言文,而現代文學則是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很多學生在閱讀中國古代文學時,會感覺十分困難,進而喪失了學習熱情。因此,在實際中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就需要注重重新規劃課程內容。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需要合理的調整課堂難易程度,如對于漢語言、中文專業的學生,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要相對比較難一些,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專業發展需求,同時還能細化學生的專業特長。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在古代文學課程上,要設置一些簡單的內容,并且多以選修的方式出現,通過設置趣味化內容,培養其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熱情。
【摘要】我國在進行中小學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發展同時也對大學教學給與了較多的關注,大學教育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對于國家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強化大學專業課程、豐富專業課程教育方式也成為了現今社會大眾以及各個高校關注的焦點。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大學中文專業中比較重要的一門課程對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以及專業知識掌握起著重要的積極影響。本文基于此針對中國古代文學這門中文專業課程給與良好研究,從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意義進行著手分析,在此基礎上探析該課程的實際教學方法,以期為后續關于中文專業以及文學課程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論上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發展
前言
通常來講古代文學作為中文專業中的較為重要的一門課程對于中文專業學生的后續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該門專業課程從本質上講涉及知識領域較為寬泛,不僅涵括史學知識,同時還涵括文學知識,甚至是哲學知識也包含在內。課程從內容上講可以說是我國上下三千年的文學知識綜合體,不僅含有較為豐富的藝術風格同時還含有眾多的文學形式。因而可以說該門專業課程對于提高中文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及藝術修養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價值。
一、初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實際教學意義主要是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能夠促進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發展規律以及實際演變過程和相應的文體發展的有效理解。其二是通過豐富的文學作品以及較多的文學形式進行幫助學生了解古人思想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狀態,更重要的是了解這些文學知識對于后世的實際影響價值。其三是通過對于古代文學的實際學習能夠提高學生文學素養以及幫助學生具備崇高的文學情懷,并促進學生將這種文學素養以及文學情懷實際的應用在現實的工作學習中,進而為我國的文學事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探析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實際教學方法
一、前言
隨著古代文學教學改革進程的日益深入,將中國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地域文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業已成為了當前研究的新途徑或新視角。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無論是古代文學作品,還是古代文學作家均有地域的烙印,只是程度有所差異。袁行霈、金克木、王國維、劉師培等人均對文學地域性問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以便能夠對古代的文學現象進行更加細致、更加全面地研究。雖然古代文學領域的地域性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古代文學教學的地域性教學還較為欠缺,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這不利于中國古代文學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地域性教學的目標意義
若要讓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達到地域性目標,那么其基礎前提就要對教學的人文主題予以充分地認識,尤其是要讓廣大學生通過系統地學習來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以便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進而逐步提高其道德修養與人生理想。古代文學教學中亙古不變的主題就是“人文關懷”、“教書育人”等。將地域文學內容加入到古代文學教學中,既有利于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又有利于對學生視野進行拓展,還有利于對學生的鄉土自豪感進行有效培養,使之更好地“接地氣”。地域文學貌似較為狹窄而局限,但實質上卻包括了非常豐富的內容與極為深厚的內蘊。古代文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意識相互對照的同時,務必要重視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自身優勢。從目前來看,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主要生源均是來自于本地,且未來畢業之后的工作地點也大多在本地,這些學生往往就會有較強的學習地域知識愿望,在這種情況下,將地域文化加入到古代文學教學中,無疑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都體驗到當地燦爛的文化傳統。以江西省為例,江西自古以來就是名家輩出、人杰地靈之地,無論是江西的文學創作,還是江西的文學傳統均是一道燦爛的人文風景。就文學觀念來看,江西的文學家通常都會具有強烈的正統性,每當中華民族處于危亡之際,他們都會以大義凜然的態度來予以面對;就文學創作風格來看,江西的文學家具有較強的進取精神與開拓意識。在東晉時期,就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在唐宋時期,文天祥、黃庭堅、王安石等江西籍人士既是文壇巨擘,又是朝廷重臣,他們創作出大量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學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由此可見,將這些地域文學的特點凸顯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對于朝氣蓬勃的大學生群體是極為有效的。此外,雖然古代文學傳統教學模式側重于強調“主流性”和“系統性”,但并不妨礙我們從地域文學的角度來切入教學內容,由于地域文學教學帶有較為明顯的親切感與認同感,不僅不會阻礙古代文學教學,相反還能夠通過學生的切身感受來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古代文學地域性教學的方法途徑
(一)課堂專題講授
若要扎扎實實地將古代文學教學與地域文化、地域文學結合在一起,那么就務必要對選修課與必修課之間關系進行對比分析,以便能夠更好地明確材料運用的先后順序。在古代文學必修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要緊緊地圍繞著主流性原則來為學生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知識與輪廓,確保能夠順利完成古代文學作品、古代文學史的教學任務,而地域文學知識在其中僅僅只是發揮出點綴價值或補充作用。而在地域文學的專題選修課中,教師則要考慮多種因素來深入發掘,在婚戀文學專題、詠懷文學專題、隱逸文學專題、山水文學專題中均適合將地域文學知識貫穿其中。例如,在《唐宋貶謫文人與文學專題》課中可通過貶謫文人的視角來開展五講詩文研究(包括陸游宦贛、蘇軾寓贛、李白寓贛、白居易謫贛、梅嶺題詠與貶謫文化),以此來對地域與文學、政治之間的多重關系進行綜合審視。
摘要:古代文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學習古代文學可以提升我們的個人素養,也能豐富我們的知識內涵。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學習古代文學更是作用巨大,一方面,古代文學中豐富的語言、語法知識可以指導記者在新聞寫作中更好地對事實進行描述,從而使新聞作品更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古代文學素養可以培養記者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樣才能寫出更加優秀的新聞作品,實現新聞記者的價值。
關鍵詞:新聞記者;古代文學素養;新聞寫作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新聞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作為新聞主體的記者不僅是新聞事件的主要參與者,也是連接新聞事件與大眾生活的紐帶和橋梁。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的狀態下,記者不僅要挖掘和報道一些更有價值的新聞,還要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以此將新聞更好地呈現給大眾,成為大眾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新聞。在記者所具備的文學素養中,古代文學素養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中華五千年孕育和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民族精神和道德素養的沉淀,記者在新聞寫作中可以吸收文學養分,從而更好地呈現新聞作品。
新聞寫作中古代文學素養的重要性
1.運用修辭手法可為標題增色
古代文學中的很多修辭手法仍然在現代語言表達和寫作中廣泛應用,如比喻、擬人、引用等。在新聞寫作中恰當使用這些修辭手法能夠更加形象地表達作品意義,也能為作品增添很多文學色彩。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標題的擬定上,例如,1982年羊城晚報的一篇報道,題目為《為君報道春消息,今年花勝去年紅》,這篇報道的題目就巧妙地引用了古詩詞句,對羊城的自然景象進行生動的描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經典成語為文章畫龍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