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公共財政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越發嚴峻,養老問題已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在“養兒防老”的中國傳統孝文化影響下,特別是在中國少數民族或者鄉村地區,社會養老和傳統觀念正在經歷激烈碰撞。因此,公共財政在養老服務中發揮的作用,能夠決定被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厚的中國老人養老的實際接受度。
關鍵詞:公共財政;中國孝文化;養老服務
一、相關概念
第一,公共財政。所謂公共財政,指的是國家(或政府)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分配活動或經濟行為,它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模式或類型。第二,公共財政分配。公共財政分配是指為執行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職能而進行的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指為彌補市場失效,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需要而進行的分配。第三,孝道文化。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睗h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逼鋵?,孝道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歷史逐漸形成的,本文主要采納其中蘊含的“養兒防老”“老有所養”等傳統的家庭供養含義。
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況
第一,基本情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全境東西寬220公里,南北長240公里,含17個縣(市、區)。黔東南州素有“百節之鄉”的別稱,一年中有少數民族節日集會300多個,其中過苗年,姊妹節、吃新節等尤為盛大,苗族的木鼓舞和侗族的“大歌”更是以其絕美的服飾和絕佳的呈現享譽中外,給黔東南帶來蓬勃的旅游熱潮。第二,人口構成。2018年,黔東南州年末常住人口352.37萬,比上年末增長0.5%。年末戶籍人口475.99萬,比上年末減少1.4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7.41萬,占總戶籍人口比重為28.9%,比上年末提高2個百分點。全年全州人口出生率為14.05‰,死亡率為6.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06‰(數據來源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第三,社會保障。2018年末,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47.74萬人,其中城鎮職工32.36萬人,城鄉居民215.3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8.74萬人,工傷保險參保23.0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55.45萬人,生育保險19.80萬人,收繳基本醫療保險金10.12億元;年末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4.23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50.38萬人,全州社區服務中心130個;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3所,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665人(數據來源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三、黔東南州老齡化的現狀及困境
摘要:引言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財政體制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和變化,經過1994年分稅制改革,已基本建立起了全國范圍的財政分權體制。政府的職能也開始發生轉變,地區財政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使得基層財政管理難度不斷增加。文章主要基于財政分權理論探討基層公共財政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財政分權理論;基層公共財政改革
在中國的財政系統中,超過半數以上的收入與支出是集中在地方政府。在此背景下,研究地方財政體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層財政制度的規范對于中央財政具有直接影響。目前我國主要是采取中央與省級政府的財政分配關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地區財政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使得基層財政管理難度不斷增加。文章主要基于財政分權理論探討基層公共財政改革的策略。
一、基層公共財政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政府財權配置不合理
在實施分稅制之后,中央政府從地方集中了較多的財力,在事權責任下移的同時,收入與財力仍舊向中央集中。且新世紀后這一問題更加突出,2001年中央決定在農村開始實施稅費改革,對于縣鄉減少的地方收入,中央給予部分補助。2002年實施的所得稅改革,企業所得稅以及個人所得稅中中央分配比例達到60%,之后的2004年實施的出口退稅從中央全額承擔變更為中央與地方的比例分擔,這樣導致地方財力轉移至中央且中央財政負擔轉接給地方,這增加了地方財政的壓力。政府收入與財力的過度集中加上權事的逐漸下移,導致地方政府的財力無法承擔相應的事權責任,這也是目前縣鄉政府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二)地方稅收系統不夠完善
一、公共財政與市場經濟的聯系
公共財政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國家財政,是彌補市場缺漏的國家政策。市場經濟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由市場自發的調節經濟,是一種自由的經濟模式。財政是政府組織收入、安排支出并對收支進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動。財政運行以公共財政為一般框架,由政府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在市場經濟的公共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公共財政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向社會成員提供公共服務并受其監督。公共財政的要義主要不在于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而更側重于法治和民主,其實質內涵是公平合理的對市場所創造的財富進行分配。國家為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必須實施適當的政策進行干預,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構建更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公共財政便作為這種政策得以執行。我國公共財政的建設內容不斷轉變,從最初對公共財政理念的接受,到之后對公共財政框架的設計,再到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這其中是一個認識不斷提高、理論不斷升華、實踐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
二、堅持公共財政對發展市場經濟的意義
1.堅持公共財政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需要發展經濟,還要加強法制與民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其中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就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滿足公共需要正是公共財政最基本的任務。堅持公共財政不僅可以為公共需求提供經濟上的必要支撐,而且為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只有加快公共財政的實施步伐,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并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財力保障。
2.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有利于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建立公共財政,以“市場失靈”為基本準則界定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財政的活動范圍,避免政府對正常和正當的市場活動的不應有干預,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為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必須使社會供給與需求在總量和結構上都保持基本平衡。保持供需的平衡,一方面要靠市場的無形之手,即市場的自發調節機制;另一方面則要靠政府的有形之手,即政府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和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政策和調控的力度。建全和完善公共財政后,即可為不同市場主體提供相同的公共服務,為市場競爭提供統一的政策保障,從而有利于公平市場競爭,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摘要:公共財政理論需要政府能夠對社會的需求進行滿足,認真為社會公共服務。以公共財政為依據,建立一個符合這一要求的預算執行管理體制,即為財政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作為一種財政資金監督管理的方式,是目前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第一要務,是政府用來控制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一種方法,也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下的一個必然產物,其支付方式能夠為我國財政解決資金的支付和存放中潛在的問題,這一改革任務在執行中會存在很多困難,但其執行堅決性不可動搖。
關鍵詞:公共財政理論;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近年來,部分省份因財政工作的實際需要,根據財政部的指導,以公共財政理論為依據進行了財政體制大面積改革,其中就包括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是當前政府財政部門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其改革成效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頗為可觀。此外,國庫管理制度改革還是很多國家其他改革政策有效落實的支點。國庫管理制度的改革作為新興財政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其制定的主要支撐理論是公共財政理論。
一、財政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是一項以公共財政要求為基礎建立的預算制定管理體制
公共財政理論的主要特點就是將政府和市場的職責進行區分,對財政管理的范圍進行明確的劃分,做到不缺位:完全做好分內工作;不越位:不插手不屬于自身職責范圍的事物。本屬于由市場相關機制的事項,財政需要自發退出這一控制區域,并有效的滿足社會需求的服務。為了讓公共財政能夠更好的執行這一任務,實現財政的公共性,讓財政資金的運用的高效性、透明性、公開性得到保證,就需要建立一種與其相對應的預算執行方法。預算執行方法的管理是國家財政國庫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因此,以公共財政要求為基礎,建立一種新的預算執行方式,就需要進行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的改革。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的第一步,也是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一個主要組成結構,該制度的資金支付方式主要有:財政直接支付、財政授權支付兩種,依然按照傳統的方式以資金為預算單位,在預算過程中并不接觸到資金,沒能夠支付的資金均在在國庫單一賬戶中保留下來,并由財政部門進行管理和運作,以此能夠有效減少政府籌資消耗的財力,進而為政府對資金的宏觀調控提供方便,并為該政策的落實提供很大保障。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財政資金出現截留、擠占和挪用情況,這一改革措施能夠讓賬戶管理統一起來,在很大程度上讓預算執行的透明度得到增加,并讓提高財政資金運作規范,安全、有效多的方面的性能,各個環節資金運作過程被全程監控,提高了其監督管理的力度。同時,這種方式所反饋的信息,還能夠讓部門預算編制更加合理使用,該改革措施的本質完全符合公共財政理論的要求。
二、目前國庫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難點
(一)協調執行過程中各方面的關系
摘要:公共財政的根本目的是滿足社會和國家公共發展的需要,因此財稅法律在制定時需要納稅人和各納稅主體參與。在制定財稅法律制度時應重視平等、民主、穩健等原則進而使財稅法律制度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
關鍵詞:公共財政;財稅法;構建;制度
一、財稅法律制度構建的基礎是公共財政
財政法律是國家的根本經濟體系組成部分之一,國家的收入和支出部分反映了國家干預國民經濟的程度。公共財政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之中發揮著矯正市場經濟的作用,發揮了一定的財政職能[1]。現階段我國經濟仍然處在轉型發展的階段,現階段我國未清晰的界定公共財政的邊界帶來了許多的問題。而不合理的公共財政將對我國經濟體系建設構成障礙以及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造成體制性的約束。
(一)公共財政的職能西方社會的公共財政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理論體系也較為完善,包含法治、平等、公共品以及有限政府等諸多的理論。與之相比,我國對于財政發展的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停滯不前,對財政體系構建的認識停僅留在“國家分配論”的層面,直至20世紀90年代末才首次提出構建公共財政框架的思想。厘清公共財政理論的概念是構建我國財政體制以及推動我國財政制度轉型的邏輯起點。公共財政的核心就是公共秩序,即公共性。對于公共性如何界定是構建我國公共財政理論體系的關鍵所在,公共財政的概念涵蓋了財政職能的定義。社會經濟進程中財政的收入與支出水平反映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程度,政府支出方向需要符合社會經濟需求以及符合公眾的需要。政府財政的收入和支出是財政職能具體的實踐,體現了公共財政理論中關于公共性的要求。從相關的經濟理論分析,市場和政府具有替代性和互補性。市場使政府所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凸現出來,而政府則能夠有效的彌補和矯正市場存在的缺陷,作為解決市場失靈提供的公共工具而存在,從這一角度上講國家的財政規模反應了這個國家市場和政府的界線[2]。隨著經濟理論和法學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財政政策的變化體現了政府對市場作用的替代和彌補功能。
(二)財稅法律制度構建的基礎是公共財政財政收入是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也是國家職能實現的物質基礎,一般包括稅收、國債、國有資產收益、公債以及罰沒等其他形式收入。財政收入不僅反映了國家經濟狀況,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各主體之間經濟資源的分配格局。公共財政在實踐的過程之中首先要滿足收入與支出的決策過程民主,其次財政的收入支出應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為目的,體現公共財政的公共性目的要求。公共財政在整體上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法治性。公共財政涉及的各個主體從事有關國家財政的法律行為時都必須嚴格的遵守法律法規相關規定,主要體現在依法納稅,依法制定財政預算、依法公開財政支出等方面;二是公共性。公共財政必須將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做為自身的唯一目的,這是公共財政的本質要求所在,同時也要求公共財政的收入適用范圍限縮在滿足社會公眾需要的相關事項中;三是公平性。首先在稅收上我國要制定平等的稅收制度,即稅收橫向公平,相同條件的主體應當享受相同的稅收制度。其次要保證稅收的縱向平等,即根據支付能力以及經濟收入水平的差異性規定不同的稅收政策,以此縮小社會的收入分配差距水平,從財政角度實現社會各個主體的實質公平,如對中小微企業實施的稅收優惠以及對農村等落后地區投入更多的財政資金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都體現了公共財政的實質公平性。最后是平等的提供社會公眾服務,有效的滿足各類人群的公共需要,對于社會邊緣群體的利益也不能忽視,平等保護任何群體的合法權益;四是非營利。公共財政在運行的過程之中應以社會的獲益情況為決策的參考依據,不能參與到各種營利活動之中,其運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在公共財政的各項特征之中法治性是最重要的特征,是保證公共財政制度運行的關鍵。
二、構建財稅法律制度所遵循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