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高校職業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只能頂天不能立地的傳統理論研究型人才培養越發顯得不合時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國家戰略順勢而出。2014年6月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職業院校的新聞一經報道更是引起各方強烈反響。但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難題,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更是直接決定未來中國職業教育的成敗。文章著力從職業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師職稱改革視野出發,以昆明楊林職教園區為例,詳細論述了傳統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體系在評聘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闡述了高校職稱評聘改革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職稱改革;評審;聘用
一、現有職稱評聘模式
職稱評聘包含兩組不同的概念,評指的是教師專業技術或學術水平。但在現行體系下,職稱更多偏重理論研究的學術水平,較少的關注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行業從業資格水平,這是現有職稱體系下需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聘指的是用人單位根據崗位需求和任職資格對符合條件的教師進行專業技術職務聘用的工作。但現行職稱體系下,評上職稱就一定有聘,正所謂職稱在手,房子車子全都有,職務考核形同虛設,后期的人才流動及考核激勵措施乏力。理解評和聘這一對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理清職稱和職務的區別于聯系。職稱是以人為中心而設置的,在現有的職稱結構下職稱可以隨人走,一經評定,終身享有。而職務只有被聘任才能享用,有明確的崗位,并有任期限制。當然職稱是專業技術職務的前提條件,只有具備一定職稱的人才能擔任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一般而言職稱評審模式可總結為兩大類,即評聘合一模式與評聘分開的直接聘任模式。評聘合一模式在我國最為常見,其評審程序一般是用人單位將符合條件的教師情況及資質推薦到第三方的評審委員會進行專業技術水平的鑒定,評審委員會根據一定標準比如任職年限、資歷、學歷、科研情況進行綜合評定,一旦評審通過,用人單位就會根據教師研究方向和專業進行職務聘用,從而享有相應的待遇和權利。評聘分開的直接聘任模強調以聘代評,弱化第三方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高校可以根據特殊專業建設需要獨立評聘,真正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一點對職業教育的意義非同一般,文章稍后會有詳細分析。
二、評聘合一模式的局限性———以昆明楊林職教園區為例
昆明楊林職教園區成立于2007年,位于因楊林肥酒而馳名中外的滇東古鎮———楊林鎮,園區以“立足昆明,服務全國,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全國一流職教基地的目標,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秉持職業教育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農業產業化結合的發展理念。職教園區總用地約為14.16平方公里,總人口容量規劃為126700人,目前入駐職業院校九所及駕校培訓一所,在校生達到6.5萬人左右。
(一)調查問卷的解釋及說明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職業教育技術型大學———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為例,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據統計等研究方法,對誠毅學院開設健身氣功課程的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健身氣功在職業教育技術型高校的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夠得到在校大學生的喜愛與廣泛參與,但這項運動還需在課程體系、校園宣傳、教學科研及競賽活動等方面加以改進與提高,才能夠保證健身氣功在高校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健身氣功;職業教育技術型高校;發展現狀
一、前言
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1]2014年10月中國政府網公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并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破除行業壁壘、掃清政策障礙。[2]隨著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體育項目健身氣功也成為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福建省職業教育技術型院校———集美大學誠毅學院自2011年將健身氣功正式列為公共體育課程,在這四年間通過師資培訓、教學改革、競賽活動逐步把健身氣功在大學生群體中得以推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首次亮相福建省全民健身運動會健身氣功比賽并取得佳績,包攬“六字訣”項目的3項金獎。為促進健身氣功這一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的普及推廣與可持續性發展。本文以集美大學誠毅學院300名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專家訪談,以及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學校開設健身氣功課程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試圖找出影響職業教育技術型院校開設健身氣功課程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促進健身氣功在職業教育技術型院校的發展。
二、學校健身氣功課程開設現狀及師資隊伍情況
集大誠毅學院專業類別有近20種,按體育與非體育專業來區分,在體育專業中目前除2014級還未開設健身氣功課程外,其他年級體育專業學生課程中均開設了傳統養生課程(含健身氣功)。非體育專業的學生通過選修課———健身氣功,來完成體育學分的選修。調查顯示,自2010年健身氣功在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嘗試性開課以來,立即得到了在校生的歡迎。2011年健身氣功正式納入共公體育課程,并在集美大學誠毅學院《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中增加了健身氣功項目,目前選課情況良好。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現有13名專職體育教師,其中,教授占15%,副教授占7%,年齡在31-40歲的教師比例高達76%,從學歷上來看,研究生比例占69%,由此可見誠毅學院的體育師資隊伍普遍年輕化,學歷水平也普遍較高,在這些教師中,有一名教師具備一級社會健身氣功指導員及裁判資格。這也為學校更好的開展健身氣功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三、學生對健身氣功的認知情況、運動興趣與習練效果分析
1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政策與措施
2014年2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的戰略舉措。以改革的思路辦好職業教育,對提升勞動大軍就業創業能力、產業素質和綜合國力,意義重大。必須堅持以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發揮好政府引導、規范和督導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加快發展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為廣大年輕人打開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門,提高中國制造和中國裝備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多樣化的需求。”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并提出“讓職業教育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創造人才紅利”。
當前,我國已提出職業教育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如何發展?職業院校如何建設?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指出,“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在于推動教育結構的科學調整”。主要措施有:由省級政府統籌,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遴選一批行業背景較為突出的本科院校,與優質高職院校通過課程體系相互對接,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的系統培養;深入推進中高職銜接,重點推動中高職課程銜接和學制改革;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三年行動計劃,指導專科層次高職院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組織開展國家和省兩級本科院校轉型試點,向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進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等。隨著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高層肯定了職業教育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但是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較高層次,如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何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其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優勢?是值得教育界探討的問題。
2我國高職院校發展路徑研究
在國家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和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中高職銜接,與本科院校對接,專科層次定位,辦出特色等是高職院校今后發展的主要路徑。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同樣也面臨競爭和壓力。當50%的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而高職院校只能是專科層次的時候,更多的生源將會選擇應用型本科院校,此時的高職院校面臨的最大問題將是生源問題。在機遇和挑戰面前,探索高職院校的發展路徑有以下幾種。
2.1改革:努力建設“品牌”、“一流”的高職院校
一些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在全面深化教育領域改革的環境下,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應從內部進行改革,努力向“品牌”、國內一流甚至國際一流的方向發展,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辦學特色,從而形成核心競爭力。品牌高職院校是指該學校具有不可替代性,獨一無二;具有示范性,影響力大;具有特殊性,特色鮮明。高職院校品牌的發展性要素主要包括專業特色、產教融合實力和畢業生就業質量三部分。專業特色是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礎,體現在專業設置具有行業性;專業定位具有適應性;專業儲備具有前瞻性;專業調整具有動態性。產教融合實力是品牌擴張的關鍵,應立足于區域、立足于應用、立足于自身優勢,在應用技術研發上找項目、尋突破,擴大與企業的研發合作,實現科研成果的直接轉化,在成果轉化中增強產教融合的實力,在產教融合中聚焦學校品牌。就業質量是品牌提升的核心要素,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畢業生培養質量,主要包括學生職業道德、專業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等;二是需求量與供給量。一流高職院校的形成,院(校)長的治校思想是引領學院發展的關鍵,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高職院校的院(校)長不研究高等職業教育,不懂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管理規律,而只熱衷于搞規模宏大的新校區建設、熱衷于靠貸款搞大樓建設是難以創建一流高職院校的。與國外高職院校相比,我們的差距不在校園占地面積上,也不在教學設施上,而在其辦學理念上。例如,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遵循規律、追求特色、產教結合、突出技能、適應市場”的辦學理念。遵循規律——即學院的人才培養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事物發展的規律和生源的成長規律;追求特色——即學院的辦學要具有行業特色、理念特色和辦學特色;產教結合——即學院的人才培養過程做到產業、生產過程與教育教學密切結合;突出技能——即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適應市場——即學院的人才培養規格要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摘要:對職業教育變革中高職院校知識管理路徑進行探討。分析了知識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要通過知識管理的運用提升專任教師能力,對現有松散的知識體系進行優化整合,對現有的零散知識進行系統化整理,通過交流共享對已獲得的知識或他人的觀點進行二次加工處理,培養具備知識管理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將技術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高職院校在管理中應用知識管理有利于對教師的顯性和隱性知識進行優化整合,促進知識的再加工、交流、共享、創新和增值,增強學校的競爭力和適應性。
關鍵詞:職業教育改革;高職院校;知識管理
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落下了帷幕,職業教育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從“職教20條”的出臺可以看出國家對于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視和信心。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一場教育變革,關系到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的改革。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變革的主力軍,是通過知識傳播、生產和創新等重要載體將知識管理的理論方法有效運用到高職院校的管理實踐中,探索知識管理在高職院校的建設路徑[1],通過知識管理適應目前職業教育發展變革。
1知識管理與高職院校
20世紀末,知識管理的理論在西方國家眾多企業中廣泛應用,在企業管理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多成效。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一些學者和高校的專家教授開始專注于知識管理的概念研究,部分企業逐步將知識管理真正融入企業管理的核心。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漸漸成為一種更為重要的管理方法。全國各地持續加大職業教育發展力度,加快推進建設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高職院校肩負著為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養方面,高等職業院校以傳播知識為主要目的;在生產方面,高等職業院校以知識創新為主要目的。受社會、教育、生產等方面的影響,生產系統和教育系統是相互滲透的,知識管理會影響職業教育觀念的轉變。高職院校知識結構中的動手能力培養及經驗性技術訓練屬于隱性知識[2],而這類的經驗型隱性知識一般依靠學徒制培養模式,知識存在于“雙師型”教師的頭腦里,是各高職院校申辦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的重要資源。目前,部分院校的技術技能型教師缺口較大,有些專業的技術技能教師沒有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授給學生,導致知識傳遞出現了真空層。高職院校應樹立知識管理的觀念,加強專任教師及行政管理教師的知識共享和不斷學習的意識,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參與知識管理的全過程,適應職業教育的變革趨勢。如今,高職院校也在改變傳統的單一辦學模式,例如,推進部分專業申辦職業教育本科等,很多院校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高職院校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無論是本省還是全國院校之間的激烈競爭,都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和有效的知識管理手段進行知識創新。
2知識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
在國際管理領域,知識管理是一種高效、科學、較為成功的管理方法,包括對與知識有密切關系的無形資源、資產等方面的管理,也包括知識管理本身。高職院校的行政管理應以知識管理為導向,知識管理的本質主要是由職校性質和行政管理過程的特點所決定[3]。知識經濟時代下,技術技能培養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創新模式應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內涵相適應。傳統的金字塔式管理體制使學校無法滿足知識充分交流的需要,會影響教職員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將知識作為校內各行政管理環節運行的資源,構建部門組織結構和管理團隊是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打造扁平化、柔性化的知識管理模式[4]。這種管理模式可減少決策和行動過程中的時間延遲,降低重復性工作的比率,使校園行政管理人員能夠集中精力,高效完成工作。高職院校行政機構在實施知識管理時,應要求行政部門將經驗型行政工作制作成知識流程圖,建立行政管理資源庫,為校內外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共享奠定基礎。目前,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中的知識管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傳統的金字塔式管理體制不能在短期內得到扭轉;(2)學校知識量大,分類標準不統一,各類知識轉換方式不規范。這些都需要管理者進行相應研究,不同的管理問題要采取不同的對策,逐步實現分階段解決。實施知識管理理念離不開知識共享體系的建設,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構建知識共享體系,有效提高高職院校管理水平,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5]。從目前各高職院校的行政管理狀況來看,一些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人員對知識共享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知識共享體系建設作用不大,這一觀念會影響知識管理理念作用的發揮。行政管理人員在構建知識共享系統時,可以按照網絡共享系統和人工共享系統兩種方式進行,一是行政管理人員應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學校管理信息平臺,并利用該平臺對學校管理信息進行收集、整合、分析、反饋,及時發現管理漏洞并完善,從而保證學校管理質量。高職院校在建立網絡信息管理系統時,應及時將管理情況和分析反饋信息展示到平臺上,并要求學校行政管理各部門就這一階段的管理情況進行交流探討,這樣可以促進顯性知識的積累、溝通、傳遞;二是行政管理人員可以不定期召開學術、調研等會議,鼓勵參加會議的人發表自己的觀點,積累各種教學經驗,從而實現隱性知識的交流與傳遞。兩種知識共享體系的構建有效實施了知識管理理念,顯著提高了高職院校的行政管理質量[6]。
一、教育債券相關研究概述
(一)國外教育債券融資的情況
發行債券為教育籌資在發達國家已屢見不鮮,其中又以美國最早以及大規模地利用債券為教育融資。《教育大詞典》解釋“:學校債券,加拿大和美國的某些地區的學校向學生的父母和其他人士籌集貸款來資助學校基本建設費用的債券。在美國此項債券由校務委員會或地方選舉人核準發行。”(孟鐘劍,2008),主要有:
(1)地方政府發行的市政債券通常涵蓋教育項目,其一般責任債券(GeneralObligationBonds,GOs)可為其管轄的學區籌資。
(2)地方政府收入債券為政府擁有的公用事業和準公用事業如專科學校與大學等融資,其收益通常包括宿舍費、學費等,有時也包含了大學院校里一般性資產的籌措,此類債券通常被稱為大學債券(CollegeandUniversityRevenueBonds)。
(3)如加州教育設施管理局這樣的機構為當地的高校發行債券(PooledCollege,UniversityBonds),此類債券評級視乎資產業務的收入有高有低(Webster,Keeley,2014)。
(4)高等學校或高校系統自行發行債券,如NevadaUniversityandCommunityCollegeSystemleaserevenuesbonds,此類債券有資產抵押,保險保障,租賃收入來自于聯邦政府在高校內設立研究機構而租用校內建筑與設施,通常信用評級較高(BusinessWire,2013)。美國的教育債券有普通債券與免稅債券之分,高等教育債券資金主要用于資金周轉、償還當前的其他債務或用于學校大型項目的建設,債券期限通常較長,有20~30年的中長期債券與長期債券,甚至有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的耶魯大學于1996年發行的為期100年的跨世紀債券(石鈞,2009)。發達而完善的金融市場是美國的教育機構得以利用債券融資的基礎,其債券評級機構如FitchRating已有多年的國內及國際公共財政金融的服務經驗,能夠對政府、教育機構乃至于非營利性機構發行免稅債券進行有效的信用評級以及跟蹤評級。英國高校也有舉債融資的舉措,蘭卡斯特大學曾在1995年為建設體育中心發行了債券,而著名的公立大學劍橋大學在2012年才開始發行債券,發行了價值3.5億英鎊的40年期債券,為新成立的干細胞研究實驗室和研究生宿舍提供資金,劍橋債券一發行立刻獲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國際評級公司穆迪也給出了3A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