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高效能源管理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引言
目前,全國的高樓建筑迅速聳立,但隨著國家出臺關于建筑行業的相關政策,以及我國的制造工業的技術還處于比較落后的地位和建筑行業本身固有的內在管理方面弱化的一些關鍵性問題,給我國的建筑行業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對建筑業的投資方面越來越大,用于建筑成本費用開支也越來越多。因此,建筑行業的成本預算和成本管理工作已經成為當代我國建筑行業的一個重要的熱點問題。
1、工程建筑中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在社會經濟日趨發展的今天,人類的能源危機意識越來越強烈,節約和保護環境已經滲入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建筑又是隨著整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而應運而生的產物,建筑成本費用在整個建筑過程中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對建筑成本的控制對提高我國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經濟大發展的21世紀,我國的城鄉建設已經進入高度發展的時期,無論是住房建筑還是交通建筑也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因此,建筑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也越來越多,成本費用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加之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地加快,市場經濟也在不斷迅速地發展,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各種產業園區、大型建筑群和小城鎮不斷涌現,農村人進入城市的數量越來越多,城市化越來越嚴重,導致成本的消耗越來越高。建筑節能技術的應用是促進建筑成本控制工作開展的重要手段,節約理念在建筑施工中有效地運用對推動我國建筑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通過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和減少能源的消耗來實現建筑節能,實現低成本高效能的建筑對落實我國科學發展觀也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2、實現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途徑
2.1加強新技術的引進,促進建筑工程長期節約
新技術的每一次引進雖然會消耗大量的資金,但一次的投入會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也可以節約其他的原材料費用。尤其是在現階段,我國建筑業中新技術匱乏,積極開展建筑節能技術的研究、推廣和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創新,顯得尤其重要。因此,要通過引進新技術,不斷提高企業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最終實現減少成本預算,達到更好的經濟效益。
【摘要】《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試行)(居住建筑)》明確了應對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進行標識評價。論文基于《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試行)(居住建筑)》與國內外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通過對嚴寒地區實際項目的節地、節能和節水三方面的調研,梳理嚴寒地區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的基本特征,構建適合嚴寒地區發展的超低能耗綠色建筑關鍵技術體系,為推動嚴寒地區的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與有益探索。
【關鍵詞】嚴寒地區;綠色建筑;關鍵技術體系
1引言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我國綠色建筑的節能減排又提出了新階段的高要求。國際上,建設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是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路徑。由于我國嚴寒地區具有特殊的氣候特征,因此,需要依據現有的綠色建筑技術體系提出適合嚴寒地區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又被稱為“被動式低能耗建筑”或者“被動房”,傳入我國時也被譯為“無源房屋”[1],它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1988年,瑞典隆德大學的阿達姆森教授和德國的菲斯特博士首先提出“被動式房屋”這一概念,他們認為被動房建筑是無需主動的采暖和空調系統就可以維持室內舒適熱環境的建筑[2]。國內專家學者也已對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概念界定達成共識,認為利用氣候條件和自然特征,應用性能良好的圍護結構,附加高效的新風系統,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建筑即為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經驗證,國外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已經成為長壽命的建筑,也已獲得歐盟國家的認可,并開始實施立法,強行推動。但國內仍缺乏針對區域性尤其是嚴寒地區具有實踐意義的綠色建筑技術指導路徑。因此,探索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的關鍵技術體系仍然是東北嚴寒地區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舉措。
2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研究現狀
結合我國氣候分區的不同特征,國內專家學者分別在理論、方法及應用實踐方面針對性地提出了適合不同氣候區域發展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的關鍵技術路徑。王學宛等[3]通過分析國內外超低能耗建筑設計方法相關研究,提煉了三種科學通用的超低能耗建筑設計方法——關鍵參數限額法、雙向交叉平衡法和經濟環境決策法。馮國會等[4]在對比了德國的被動式建筑技術體系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建科[2015]179號)基礎上,圍繞近零能耗建筑圍護結構體系、建筑設備技術、高性能建筑能源系統、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設計、智能化控制、建筑室內空氣品質和熱濕環境控制等方面搭建了嚴寒地區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示范平臺。陳小凈等[5]結合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六大關鍵技術進行了實證研究。孫峙峰等[6]依據《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試行)(居住建筑)》對首批授予評價標識的全國19個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的應用水平和增量成本分布分析。陳強等[7]結合山東建筑大學實驗樓項目提出了寒冷地區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的關鍵技術體系,為日后寒冷地區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的發展路徑指明了方向。
3嚴寒地區建筑的特征分析
摘要:低碳經濟是減少環境污染,應對全球變暖的主要對策。因此,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我國以及世界各國經濟轉型的主要發展趨勢。從當前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就能明確體驗到低碳經濟所提倡的生產和消費理念,但是低碳經濟的發展和推廣必須得到金融政策的支持才能有效持續進行,因此,本文將對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低碳經濟;金融支持;問題
一、低碳經濟和碳金融的概念分析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英國政府的白皮書對低碳經濟的解釋是指:既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又能帶來一定經濟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自從低碳經濟被定位英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目標起,便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和傳播。總結前面學者對于低碳經濟的不同定義,文章認為,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發展特征,同時兼具高效能、高效益的發展優勢。總體來說,低碳經濟就是在保證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同時,還能夠有效促進環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尤其體現在開發新能源和使用低耗能和低排放相關能源的過程中,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加注重對低碳技術的開發和使用。
(二)碳金融的概念介紹
碳金融主要是指一系列為了支持低碳經濟而建立的管理和支撐低碳模式可持續進行的金融投資活動和相關的金融制度。碳金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對碳排放權和相關衍生物的交易等內容,其次是風險投資等相關活動,最后是商業銀行和相關信貸機構提供的低碳信貸支持。碳金融是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中應運而生的一種金融支持。
摘要福建省的工業節能與標準化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標準覆蓋面不夠、更新不及時、制定與實施脫節、實施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文章梳理了國家、行業、地方的工業節能標準制定現狀,針對福建省火電、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能源標準體系薄弱環節,提出了健全福建省工業節能標準化標準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節能;標準化;體系建設;對策建議
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是依法規范工業企業用能行為,推動工業節能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據。“十三五”期間,國家層面制修訂了400多項工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產品能效、水效、再生資源利用等標準,初步形成工業節能和綠色標準基礎。通過加強標準宣貫,落實強制性能耗限額和產品能效標準,推動企業淘汰低效設備,開展能效對標活動,有力推動工業企業能效提升和綠色轉型,為完成“十三五”工業節能目標任務作出了重要貢獻[1]。
1國家工業節能標準體系現狀
工業節能標準體系包括7個標準子體系,已發布約1000余項的國家標準。其中,基礎共性標準子體系在節能工作中廣泛應用,是其他節能標準的依據和基礎,目標標準子體系包括112項能耗限額標準和73項能效標準,前者是實施淘汰落后產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節能目標責任制度和節能考核評價制度等的技術依據,后者是實施節能產品認證制度、能效標識制度、淘汰落后產品和設備制度等的技術依據。目前我國已形成較為全面的工業節能標準體系。能耗限額強制性標準產品統計如表1所示。經測算,112項能耗限額標準全面有效實施,約可實現節能量7700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48億噸,減排氮氧化物26.64萬噸。73項能效標準全面有效實施,約可實現節電49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90萬噸,減排氮氧化物6370噸,減排煙塵1470噸。市場準入標準直接產生節能效果明顯。
2福建省現狀
目前,福建省現行有效的工業節能地方標準共14項,涉及的產品或過程包括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板)、先張法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鋁及鋁合金板帶材、鋼鐵、61~200W普通照明用分體式熒光燈、特種紙、文化辦公用紙、生活用紙、包裝用紙、紙板、燃水煤漿工業鍋爐、煤粉工業鍋爐、燃生物質成型燃料工業鍋爐、紅土鎳礦不銹鋼等。
【摘要】我國建筑節能經歷了三個指標階段,目前已有的城市開始執行75%的節能指標,各種節能技術支撐著建筑物逐步的降低能耗,近些年發展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引領著建筑節能,近零能耗建筑是建筑節能的發展目標。提高圍護結構保溫效果,提高總的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被動式建筑技術是達到近零能耗建筑的基本措施。
【關鍵詞】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被動式建筑;
近零能耗建筑節能技術在國內推廣了幾十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由上世紀80年代僅僅注重建筑物圍護結構,發展到注重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從初期的側重節能各項參數發展到低能耗建筑技術的應用。并最終建造近零能耗的建筑。維持良好的室內環境是建筑物的一種基本功能,我國地域多種氣候環境,為了人們的生存、健康和生活舒適,建筑圍護結構應做好保溫隔熱,提高室內環境質量,提高各種功能設施能效,使節能建筑達到近零能耗建筑目標。
1建筑節能指標
上世紀提出的建筑節能,是為減少建筑物的熱能的散失,被稱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證建筑物正常使用條件下節省能耗。進入新世紀的建筑節能概念,涵蓋了建筑材料生產、建筑物建造和運營過程中,滿足需要或達到相同條件下,在建筑物全壽命周期盡可能減少能耗。我國建筑節能是以1980-1981年的居住建筑能耗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提高能效30%,通常說的第一步節能30%標準;第二步節能是在第一步節能的基礎上再節約30%,即節能50%標準;第三步節能是在第二步節能的基礎上再節約30%,即節能65%標準。目前,我國住宅和公共建筑已強制執行節能50%的標準,一些大中城市開始執行節能65%的標準,北京、天津等城市在居住建筑方面已經開始執行節能75%的標準。建筑節能基本上是50%、65%、75%都在實施,一般情況是發達的省市節能率標準較高。針對建筑節能達到75%的指標以后,建筑節能如何實施和要求,是否再進一步制定百分比的節能目標,對此有不同的意見,有的提出再以75%為起點,再制定兩個百分比形成對應30%、50%、65%指標后的第二個深入三步節能。而在國際上,建筑節能先進國家已提出近零能耗建筑的概念和技術,并開始實施。我國建筑節能的發展方向及目標是建筑近零能 耗甚至是零能耗。住建部制定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試行)(居住建筑)》標準實施,將對于建筑節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2016年7月,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會主編的國家標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開始編制。在評價指標上,現在全國普遍執行的是65%節能標準,該標準與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差距很大,如要達到近零能耗標準需要在這個基礎上再降低85%~95%,這是一個跨越式發展。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并不單一強調追求某一項技術參數,而是全面的采用節能技術,使其運營的能耗指標降低到規定的范圍。立足我國國情,特別是考慮氣候特征的因素。因地制宜建立我國不同氣候區不同建筑的近零能耗建筑的耗能量。
2建筑節能措施
我國建筑節能自上個世紀80年初開始,從政策到技術都在不斷推進和發展,在建筑節能三步指標中,都具體的對應著不同的技術要求和各項技術參數的規定,并對應著具體的檢驗標準。從政策、技術和管理等都有一整套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目前,建筑物的節能減排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縮小了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世界上取得了公認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