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高級農業經濟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鴉片戰爭后廣西的農業經濟結構變化
1.1鴉片戰爭前夕農業經濟結構情況。自從康熙皇帝推行“盛世茲丁,永不加賦”的政策,以及雍正皇帝在廣西推行“攤丁入畝”的制度以來,廣西的人口迅速增長,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有效的促進了廣西地區的農業發展,不過由于人口的過快增長,又對農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到了鴉片戰爭前夕,廣西農業經濟主要有以下的特點:第一,人地矛盾很尖銳,在1840年,廣西省全省人口已經達到了763.3萬人,其人口增長速度高出了全國平均數的1.6倍,可是人口迅猛增加,耕地卻不但沒有增加,還被毀棄了許多,因此人口增長與耕地提供嚴重失調,在順治年間人均耕地可達到14畝左右,而到了乾隆后期則銳減到人均1.5畝左右;第二,土地高度集中,當時廣西省絕大部分耕地都掌握在官僚、地主和富戶手中,而80%以上的農民完全沒有土地,或者僅有少量耕地;第三,農業獲得進一步發展,這獲益于當時土壤改良與技術的推廣,當地人積極對土壤進行改良,興修了大量的水利,還推廣了雙季稻和種植雜糧;第四,自然經濟依舊占據了統治地位,這是由我國當時所處的封建王朝的實施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決定的。
1.2鴉片戰爭后的近代廣西農業經濟結構情況。在這個時期,廣西的農業資源和環境主要呈現出人口和勞動力資源不斷增多;資源豐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也不均衡;擁有豐富的資源貯藏,但是沒有獲得充分開發和利用。在人口方面,從1840年到1911年間,廣西的人口由763.3萬人增加到了897.4萬人,凈增了134.1萬人。而自1911年到1949年,廣西人口出現一個增長高峰期,人口凈增長553.1萬人。在人口分布方面,由于廣西東南地區開發較晚,人口較少,而東北地區則開發較早,人口較多,所以呈現出東多西少,南大于北的特點,人口密度總體上不斷提高,東南高于西北。在耕地的數量和分布方面,耕地的數量處在一個遞增過程,清末耕地的面積變化不是很大,一直在1000萬畝左右浮動,民國時期,根據1943年播種面積折算,當時的耕地面積約為3000萬畝。對于耕地的分布則呈現出南多北少,東減西增的特點,人均耕地也是西北向東南遞減。
2、新中國成立后廣西農業經濟結構變化
2.1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前。自從解放了廣西之后,在1950年,廣西開始進行,徹底的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之后,廣西農村各階級、階層占有耕地的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真正的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不過后形成的土地所有制還是一種農民私有制,這與清除這個地區的匪患,確保革命成果的需要和解放生產力的形式決定的,反應了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在這個時期,廣西同全國各地一樣,以家和戶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廣泛出現,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不過卻由于經濟力量薄弱,反而影響了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不足,很難實現擴大再生產,因此自1951年開始農村合作社,特別是從1955年開始的高級合作社,通過這種高級社的建立,在1956年土地的所有制則轉變為了集體所有制。在封建時代,農民遭受了沉重的剝削,但是自從后,廣大農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遭受沉重的剝削,有了一定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使得農業獲得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這個時期對農業的經營走的是一條集體經營的道路。不過在這個時候,由于對高級社過分強調,而且經營管理形式比較單一,也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對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因素。
2.2改革開放之后的發展。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上總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農村工作的經驗教訓,提出了要集中精力把我國還比較落后的農業發展起來,開始恢復和試行多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特別是1978年12月安徽小崗村實施的“包干到戶”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廣西開始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過廣西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自十一屆三種全會到1980年8月,包產到戶的也僅限于少數的山區生產隊,而1980年9月到1981年上半年,包產到戶也主要是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三靠”隊實行。局面完全打開則是在1982年中央1號文件肯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包產到戶才在廣西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后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在實際的推行過程中獲得了進一步的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廣西農業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后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其發展也幾乎是圍繞著這個制度而推進的。
3、現代廣西農業經濟結構
1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人才需求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近年來有很大的萎縮,學生就業很不樂觀,但這不表明社會對此專業沒有需求。據我們調研,當前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民收入持續提升的過程中,農業經營模式、農村治理方式、農民發展形式日新月異,各種農村協會、農村企業在逐漸成長,農村經濟人、農產品網絡營銷師等新興職位誕生,需要大量面向三農的高級農業經濟管理人才。
1.1面向城鎮化建設的人才
新型城鎮化關鍵是人才的支撐,人才素質的提升要靠教育。首先,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具有戰略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需要熟知縣域經濟理論,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能夠進行高層次的規劃、統籌、運作工作。其次,新型城鎮化需要新型“村官”。村官是城鎮化建設的基層管理人才,要求熟悉當前三農政策、掌握農村工作方法、精通農業實用技術,同時要求較高的政治素質、執政能力、個人品德。再次,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掌握專業技術的實用人才。新型城鎮化建設,果木、花卉、觀光、旅游、蔬菜、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城郊現代農業是重要的產業支撐,需要針對城郊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化、科技化的專業技術人才。
1.2面向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人才
隨著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由面向宏觀經濟管理向面向產業發展的中觀經濟管理轉化,許多高校訂單培養服務于本區域產業發展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如針對棉花、葡萄、烤煙、茶、番茄、薰衣草等全產業鏈發展的管理營銷人才培養,不僅創新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也較好的服務了區域經濟發展。
1.3面向農業企業發展的人才
摘要:近年來,我國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形勢逐漸加速,環境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沿海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阻礙。因此,必須從當前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形勢入手,全面分析鄉鎮農業經濟所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
關鍵詞:沿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問題
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鄉鎮農業經濟也獲得了迅速發展。在我國,農業作為第一生產力,是保證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與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礎。而在農業經濟發展中,鄉鎮農業經濟又起到重要的主導作用。因此,要想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必須重視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沿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形勢
第一,環境的改善。首先,從硬件方面來看,農業水利設施不斷完善,使農業生產的抗旱、抗汛能力明顯提升,同時也使農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從軟件方面來看,近幾年,農業的生產技術不斷改進,新技術與新設備逐漸在農業生產中獲得廣泛推廣與應用,且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專業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經濟結構的調整。首先,鄉鎮農業經濟結構逐漸向著科學化方向調整,以往傳統的農業經濟結構也逐漸轉變為非農產業,農業經濟核心因素也逐漸向非農產業靠攏。其次,農民的收入結構得到完善,農民收入不僅只是停留在農業生產層面,鄉鎮企業、運輸、服務及餐飲等行業均成為農民的增收來源。最后,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逐漸進入小城鎮或鄉鎮企業從事工作,使勞動力結構得以調整與優化。
二、沿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問題
(一)思想觀念陳舊
1西部農業與農業經濟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通常是指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12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西部地區的人口是全國人口的22%,土地面積占全國的國土面積的56%,其中耕地面積占全國的27•7%,草地面積占3/5,水資源年均總量占全國的46•6%,加上豐富的光照資源,西部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棉花、烤煙、水果、花卉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資源相對優勢明顯[3].總體來說:①西部農業自然資源較好,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光熱資源,但水資源較缺乏,土地生產力較低,具有一定的開發潛力.②西部農業經濟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業經濟在西部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西部是典型的農業經濟地區.③西部農業生產結構內部以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為主.④西部各省區的農業具有較為明顯的特色和優勢.⑤西部農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村及農產品市場發育不良.⑥西部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其文化程度不高,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的能力不強,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西部農業科技人員數較少,特別是高中級技術人員匱乏.⑦西部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業企業化水平低.⑧西部地方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很低,直接影響了地方政府和農民對教育需求的自我支付能力.因而認為,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對農業教育的需求空間較大,科技及人才不足是影響西部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西部農業的主要領域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及農產品加工業,考慮其未來發展的要求,西部農業經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種植業、林業、畜牧類、農產品加工、生產經營等領域的高中級專業技術人才.
2西部農業與農業經濟發展趨勢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必須使西部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有更快的發展,必須使西部農民的收入有更大幅度的增長.西部農業要向產業化、區域化、特色化、高科技化和生態型農業的方向發展,基礎設施落后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扭轉,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后,人才不足、流失嚴重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準備,進行持續不懈的努力.因此,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更要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將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加大力度做到:①加強西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②加快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為西部地區農業加快發展打好基礎.③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④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教育培訓體系[4].
3西部農業教育現狀
國務院在確定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西部開發的重點中將科技教育的發展列為五大重點之一.提出振興西部經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高素質的勞動者,特別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只有人才加科技,才能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5].西部大開發必須堅持科教先行,西部經濟的發展要趕上來并形成后發優勢,必須堅持走依靠教育和科技的路子,必須堅持科教先行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從對中西部地區的教育和農業教育比較分析及西部各省區農業教育現狀的分析,可以得出:①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和農業高等教育相對不發達.②西部地區的中小學基礎教育所占比重較大,為發展農業中、高等學歷教育提供了較大發展空間.③西部地區的農業高等學歷教育的專業結構相對老化,專業點數量相對偏少.④西部地區的農業教育專業結構以種植類和畜牧類為主.⑤西部各省區開展農民技術教育的情況具有較大的地區差異.⑥西部地區現有的農業教育資源,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已有一定規模,但水平和實力相對較差.
4西部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農業經濟學培養模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亟須改革。有鑒于此,本文首先簡單總結我國農業經濟學學科的特點與面臨的主要挑戰,之后以德國農業經濟學碩士和博士項目為例,總結德國農業經濟學科培養方案的特點,為我國農業經濟學科改革提供參考。我們的研究發現,食品經濟、生物經濟、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將成為未來農經學科發展方向,相應的人才培養也應該轉向涉農企業經營管理、食品市場營銷、產業鏈管理等相關的領域。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培養模式;德國
農業經濟學是以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的應用社會學科。雖然古代中國和歐洲都出現過一些農業經濟思想,但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則是伴隨著農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步形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在不斷調整,與此同時,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也在發生相應變化。早期農業經濟學主要關注農業生產狀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農業生產的區位配置等問題,從20世紀早期開始,農業經濟學開始關注農場經營管理如農場主如何調整生產方式以獲得最大利潤問題,這個階段農業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大量優秀的、懂得農場經營管理的農場主。在經濟起飛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承擔的主要功能是為城市產業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轉變到以農業政策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價格上漲,通過榨取農業資本以促進非農產業擴張(于曉華、郭佩,2015)。在“食物問題”解決之后,農業又面臨城鄉收入擴大的“貧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農業經濟學科培養出大量農業政策研究人才。進一步,當城市化、工業化結束之后,如何減少農業政策對市場扭曲,同時調整農業經營方式,拓展農業環境生態、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成為政府面臨的新問題,即“農業調整問題”(YuandZhao,2009)。在這一階段,市場對農業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農企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開始向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傾斜(周應恒、盧凌霄,2009)。當前中國正處在通過各種政策補貼解決農民收入過低的“貧困問題”階段,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未來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會持續下降;隨著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農村貧困問題逐步解決,如何調整農業生產功能,緩解政策對市場的扭曲,減少政府財政支農負擔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新的研究重點。研究對象和重點的改變要求學科的培養方案進行相應調整,否則必然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而趨于萎縮。當前中國的農經學科正面臨關鍵的歷史轉折點,而歐洲的農業已經進入最后的產業調整階段,農經學科也經歷了大量的調整重組過程,通過研究他們農經學科的培養,有助于幫助我們設定農經學科的改革方向,緩解學科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提高學生的就業情況。有鑒于此,本文首先總結當前我國農經學科的特點與挑戰,之后以德國幾所開設農經學科點的大學為例,簡要介紹德國農經學科專業與課程設置以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方案,希望能夠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借鑒。
一、當前我國農經學科培養模式與挑戰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農業經濟學學科培養模式依然以為政府相關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機構輸送政策分析執行人才為目標,培養內容與方法也注重宏觀政策問題、忽視具體農業經營、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農業信息化等市場亟需人才,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熟悉體制和政策等宏觀問題,但管理實務和操作技能極為缺乏(毛迎春、黃祖輝,2006)。相應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關注勞動力、土地制度、糧食安全等宏觀問題,而對農場經營、農產品營銷、食品消費等具體現實問題不太關心(馮開文等,2014)。受培養模式的限制,當前我國農經學科面臨日益嚴重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斷萎縮,市場對以擅長農業政策分析的農業經濟學畢業生需求不斷下滑,相關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由此導致農經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下降(于曉華、郭佩,2015)。其次,傳統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正不斷被經濟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等顯學擠壓(張露等,2016),而這些學科擁有更完善的培養模式和更廣的就業市場,農經學科缺乏特色,喪失競爭力。
二、市場導向的專業與課程設置
德國是一個高度市場化工業化的國家,農業GDP占GDP總量不足1%(國家統計局,2016)。由于農業在經濟中比重太小,傳統以政策研究為中心的學科設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相關大學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例如,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對奶制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基爾大學據此設置了牛奶生產專業,開設奶制品生產、銷售以及產業鏈管理等相關課程;歐洲居民對養馬以及賽馬運動尤為熱衷,針對這一需求,哥廷根大學在農學院下面設置了馬學,除了教授馬匹飼養之外,還開設賽馬運動以及體育經濟等相關課程。此外,狹義農業雖然不斷萎縮,但與之相關的食品加工、銷售、餐飲產業、農業資源管理、棉紡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經濟產業則蓬勃發展。部分大學針對這些新興產業開設了食品經濟、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經濟等新興專業與課程。從課程設置角度來看,德國農業學科課程設置安排非常廣泛,不僅有農業經濟、國民經濟、食品經濟等專業課程,還需要了解企業管理、社會學、法律等相關課程。由于德國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各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