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法律意識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強化法律意識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完善及法治國家建設的不斷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的法律意識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直接地、面對面地向國人兜售他們的價值觀、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這些外來思想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形成強烈的沖擊,日益淡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主權意識,這就必須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除了要學好專業知識外,還要注重自己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一)心理上的變化需要以法律意識予以調整中等職業學生年齡大部分在15——20歲之間,處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極其重要且特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等職業學生處在一個及其危險的時期,貪慕虛榮,社會閱歷淺,辨別是非能力差、逆反心理強烈,盲目跟從、尋求刺激,如果不進行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不斷發生必須以提高法律意識為著力點從實際情況看,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中學時期學習成績長期處于班級和年級的尾部,有的學生思想純正、品德優良,但有的學生在思想品德、行為規范方面卻很欠缺,屢犯校紀校規,惹事生非,玩心極重,自由散漫,極想表現自己,遵守行為規范差,經常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而且,他們也面臨著離開學校后直接步入社會的現實。所以,幫助他們去學習法律知識進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對法律規范的內在信仰從而自覺遵守法律,預防和遏制日益嚴重的青少年違法犯罪。
二、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素質教育是法律意識的基本宗旨和要求,法律意識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素質教育往往是本質的問題,而法律意識相對與素質教育是現象和表現。法律意識也可以反映一個人素質教育的水平與內涵。在實踐中,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往往他的法律意識也是很強的。
三、強化法律意識的途徑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識淡薄。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針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卻稍顯拖沓。激烈的社會競爭帶來了人們對利益的過分關注,浮躁的社會風氣嚴重影響了文明社會的發展。在高校法律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對法律的敬畏與信仰的情況,嚴重阻礙了學校的法律教育工作開展,且給學生的個人修養及道德水平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例如,近年來,大學生陷入網絡借貸糾紛的案例屢見不鮮,其中不乏一部分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對金錢、奢侈品的過度追求,從而造成了與個人經濟情況嚴重不符的高消費,最終釀成了難以挽回的后果。這些案例的發生,體現了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和個人法律信仰的缺失,在面對金錢和利益的誘惑時,無法分辨對錯,最終造成了嚴重后果,影響了學生的未來發展。(二)高校法律教育培養模式落后,質量偏低。目前,我國的高校雖然已經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仍在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主要體現在教育模式較為落后,教育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高校的法律教育僅依靠法律專業的教師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專業教師資源緊張,很多教師既要承擔自身法律專業的教學工作,又要承擔學校法律普及教育的工作,導致教師工作壓力巨大,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是分身乏術;另一方面,非法律專業的教師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教育常識,無法結合本專業教學內容進行法律教育的普及,從而導致教學效率的低下;再次,教學的方法仍在停留在過去灌輸式的教育模式當中,教學手段及方法落后,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造成法律教育和普及的工作無法真正落地,自然發揮不了其效果。(三)高校對學生的思想建設過于松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學校普遍缺乏對大學生行為習慣、個人修養及思想政治覺悟的管理與約束,只抓學業而放松了對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的培育工作,造成了法律教育的嚴重滯后。例如部分大學生利用課業時間進行網絡直播等活動,或在互聯網平臺恣意一些不合規范的言論,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學校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監管,甚至針對此類事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但造成了學生學習成績的退后,更造成了部分學生沉迷于虛假的網絡世界,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失去了個人的原則和底線,從而釀成了悲劇[1]。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法律意識培養和提高中發揮的重要價值
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與提高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內化大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加強對責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識的感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學思政教育強化了對大學生思想與價值觀的塑造,大學教育的開展,不僅是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是對學生思想品德、道德觀念與行為習慣的塑造和糾正,只有以良好的德行為基礎,才能強化對法律意識的普及和培養,如果一個學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質,道德底線低下,自我管理放松,那么法律就會成為約束大學生的最后一道屏障,這無疑是與高校教育的理念和目標背道而馳的。大學生是國家發展與民族振興的未來實現者,大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念,影響著其法律意識的建設,更影響著國家未來的命運。將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是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與思想觀念的重要手段,對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與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就目前的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而言,存在著形式大于內容、理論大于實踐的弊端,部分大學的法律意識培養流于形式,成為了應付教育部門的空口課程,高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缺乏重視,法律意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模糊,嚴重阻礙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而將法律意識的培養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以法律的威嚴和其強大的約束力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指導與精神指引,這就提升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深刻性與內涵性,由思想政治覺悟的提高觸動了大學生對法律的敬畏,強化了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推動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提升工作的改革與推進。
三、基于思政教育的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策略
(一)完善思政教育平臺的搭建。針對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中所存在的“形式大于內容”、“理論大于實踐”的弊端,要實現法律意識培養與大學思政教育的有效對接,需要基于當前的思想政治教學體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教學架構進行不斷的優化和改進,搭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一方面,大學教師應加強對法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清醒認識,學校可以組織培訓、座談等形式,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和提高工作的開展進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讀,提高思政教師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從價值、理念、目標、方法、評價等多個維度,促進以法律意識培養和提高為基礎的大學思政教育平臺的建設[2];另一方面,將法律意識培養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具體模塊,通過法律意識、法律責任、法律思想、法律心理、法律條例等內容與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促進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滲透,引入法律專業的教師或從社會上聘請法律專業的指導教師和專家,定期對大學思政教育的開展工作進行蒞臨指導和授課,從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中法律意識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發展。(二)創設法律意識教育的氛圍。法律意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需要結合內部與外部的雙重影響。所謂內部的影響,就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意識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法律素養進行約束,引導大學生由內而外改變自身行為,加強法律意識;而外部的影響,就是通過校園文化和氛圍的建設,為法律意識的滲透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由環境影響人、由環境約束人、由環境改變人。在法律意識教育氛圍的營造中,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家庭和校園的環境,將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和提高的目標、要求和思想內涵進行深度提煉,借助校園網站、專欄、板報、校報、電視、廣播站等媒介進行傳播,粘貼標語、開展座談、分享會,在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各方面反復進行滲透和引導,潛移默化的約束大學生行為和思想,促進法律意識培養和提高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落地。(三)建立有效的評估與反饋機制。要實現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思政教育的對接,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應確保思政教育的開展應建立在科學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上,學校應根據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和提高的具體要求、目標、任務、結果等要素,結合思政教育的形式和體系,建立針對性的評價與反饋制度,通過定期對教育結果進行考核,利用學分、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學生自評、星級制、積分制等評估機制,評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從中總結寶貴經驗,從而不斷優化與改進現有的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滲透。
四、結語
【摘要】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教育工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法律意識的培養也是當下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現階段,我國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前景并不是很樂觀,想要更好地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就必須實施對應的措施,同時也要加強學校的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關鍵詞】中職校;法律意識;培養策略
一、中職院校教育現狀分析
1.對專業認識不準確學前教育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幼兒園教師。對很多中職院校的師生來說,因為對幼兒教師的職業了解的不準確,進而也會忽視對學前教育的培養。如認為幼兒教師只是教唱歌跳舞,或是教兒童學習文化知識。由于對幼兒教師職業認識的不足,也導致中職校領導和教師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錯誤定位。幼兒教師通過各領域的活動,引導幼兒的認知、情感等個性的發展,達到教育的目標。在幼兒教育中,既可以是學習唱歌跳舞,也可以是學習各種知識,當然還有各種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教育群體。教師能把握和有效運用各種教育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實現教育的目標。首先,可以設計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要主要課堂紀律,讓學生有意識的自覺遵守法律;其次,可以進行實現活動,通過實際活動可以更好的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對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缺乏守法的自覺性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覺守法是學前教育迅速發展的需求,學前教育法治化是構建完善教育法治體系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個部分。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對法律知識也有一定的認知,但還是很容易去觸犯到法律的相關規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自身遵守法律沒有自覺性。針對這個問題,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一是社會教育的缺失。中職生很容易受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不自覺的會模范社會上一些不良行為,認為那是自我的個性,漸漸地會養成不自覺遵守法律的自覺性。二是法律知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很多中職生對不守法行為習以為常,對法律存在一種僥幸的心理,甚至抱著這種心理以身試法。針對這些問題,學校就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3.法制教育的機構不健全據了解,在多數中職校中還沒有法制教育機構,專業課教師多數也缺乏法律專業的培訓,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對法制教育的不重視。而且中職校在法制教育的經費投入上缺乏保障,特別是社會的實踐活動沒有經費的投入,很難有效的開展活動。對此,在完善相關的法制教育的機構的同時,也要重視專業的課程,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自覺遵守法律。
二、培養中職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醫患糾紛是近20年來的社會熱點話題,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法制不健全。法律的漏洞和法制意識的缺乏,讓“好事者”有恃無恐,執法機關左右為難,受害者惶惶恐恐,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隨著“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的開展,《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的實施以及《民法典》的頒布,醫鬧得到了有效遏制,醫患糾紛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了改變。有必要回顧現階段醫患糾紛處理所取得的成就,探討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
自2018年1月實施掃黑除惡專項整治行動以來,許多職業醫鬧者都銷聲匿跡,一些有組織的醫鬧方式,如侵犯醫療工作人員人身安全、在醫療場所舉辦喪葬活動、破壞醫療場所設施、在醫療場所滯留等發生率大幅度下降。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得到了較好的保障。
盡管如此,因小部分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態度惡劣,醫學教育中法律及人文教導的匱乏,造成醫患糾紛仍時有發生。就過往的醫療糾紛而言,患方更多選擇通過暴力或擾亂秩序的方式進行維權。面對這種維權方式,醫院管理者為避免糾紛擴大,多采取“花錢買平安”的方式,致使醫療糾紛逐漸成為惡性循環。造成的結果常常是“雙輸”:一方面,醫生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影響工作的專注度與熱情。另一方面,患者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同時,這也暴露出眾多的醫院管理人員法治觀念缺乏,法律意識淡薄,不懂或不敢通過法律的途徑去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提高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才是應對醫患糾紛與醫鬧的良藥。在處理醫患糾紛和醫鬧問題上,醫院和相關執法部門應當加強聯系。醫院可以配備更多專業法律人士,對于醫療糾紛的相關問題,幫助醫務人員進行維權和處理。對于無理取鬧之人,醫院更要依法辦事,重拳出擊。對于重大醫療糾紛,醫院要主動上報,拿起法律武器,敢于出庭作證,而不是像以往一樣息事寧人。
執法部門同樣要積極處理相關醫療糾紛和醫鬧問題。要針對在執法和判定過程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時進行總結,并與相關人士積極開展座談,加強法律的實施,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從而達到全民守法。
相關部門也要著力改善醫院就診環境,完善醫學生臨床教學機制。目前,醫學生臨床實踐教學的關注點往往集中在培養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上,常常忽略了法律和道德教育,一不要求,二不考核,導致醫學生的法律和醫學人文素養不高。為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臨床教育評價體制,進一步提升醫生及醫學生的法制意識和人文素養。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法律的需求日益提升,社會發展對法治的需求更是前所未有。當代大學生處于“兩個一百年”目標的交匯期,其法律意識的培育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通過更有效的路徑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
關鍵詞:法律意識;研究現狀;路徑分析
一、新時代法制教育下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7年,黨的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預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入新時代,這對法治建設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和使命,對新時代法治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法治建設作為國家治國方略,在精神層面則體現為觀念和意識,“法”的觀念和意識是社會最高權威和文化的表現形式。法制教育旨在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營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1]。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力軍,更應全面了解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國的方略,通過確立自己的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逐步增強法律意識,擴充法律知識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巨輪中展現“法治英才”與“法治公民”擔當,這也是新時代法制教育的應有之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主要圍繞公民法律意識欠缺這一維度,展開了對不同領域“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途徑”的多角度研究。在法律意識培養層面,有學者指出: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初步形成,但法制情感認同不足,法治行為參與不足,對法制教育興趣不高,法律知識欠缺,對權利意識和程序意識的認識有待提高。①近年來,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作為大學生的培育指導思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斷優化革新,表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則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不可回避的話題,因而對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國內理論研究也日趨增多,學者們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理論依據、培養內容、培養路徑等層面進行了系統剖析。有學者提出應以法律心理學、法律觀念和法律理論三個層面架構法律意識培育,②有人認為法律在我國近年來的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對今后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可小覷,故而法制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可忽視。③我國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法制教育現狀、法律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及改進措施上,在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層面、法律意識評價指標及法律心理層面、對法律意識培育資源的開發層面等方面的研究較少,是未來亟須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