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低碳農業經濟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得的GDP逐步“走下神壇”。而基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發展及布局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青睞。農業發展與環境息息相關,基于可持續發展體系下的低碳農業及其循環農業成為了未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可能方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二者為研究對象,在探究其各自原理與優勢的基礎上對其具體的實施方式與注意事項進行探討,旨在為后續的相關理論分析與實踐落實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低碳農業;循環農業;發展現狀;策略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農作物及其生產工藝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依靠農藥、化肥以及轉基因育種等提高產量方式進行的農業生產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下降。以常見蔬菜為例,有機生產工藝下的綠色蔬菜其市場售價相較于傳統蔬菜提高越20%-80%之間,且市場需求巨大。在此種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機生產水平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在低碳農業經濟方面,部分專家學者明確了低碳農業的相關定義與過程,并探究其中的可行方式及其環境貢獻。為后續的體系落實、技術開發與推廣、農業生產實踐等活動提供了廣泛的理論基礎;在循環農業方面,更是在傳統的“桑-稻-魚”模式進行進一步拓展。在完成了理論分析、體系構建的基礎上,不斷的延長循環農業的產業鏈,豐富產業結構,甚至形成了依托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共同循環經濟體。為進一步形成并刺激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本文以此為研究對象,對低碳農業經濟、循環農業經濟等兩種較為先進的農業組織方式的定義、問題及其對策進行總結及分析,希望能夠為后續的相關實踐提供必要理論基礎。
一、低碳農業經濟特征及策略分析
1、低碳農業經濟定義及特征。碳排放是造成現階段大氣污染及溫室效應的關鍵因素。然而,碳排放在人類活動與生產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括了礦石燃料燃燒等工業來源,也包括了生命支持、呼吸作用等非工業來源。碳排放雖然無法完全避免,但是卻可以通過合理的組織模式來予以降低。在實際的生產組織過程中,所謂的低碳農業經濟便是通過對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及其要素中的碳排放節點進行分析,進而達到綜合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在實際的應用與構建過程中,其具體特征表現如下:第一,可控特性。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的產碳環節進行控制來達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如降低化肥的使用能夠進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對土壤有機物的分解,進而降低土壤本源下的甲烷排放等。第二,效能特性。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能來達到相同目的下減少能源消耗,最終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如通過集約化農田機械生產,可以提高生產過程中農機的使用效能,從而通過降低燃料使用來達到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第三,間接特性。通過對農業生產指標的控制,達到對其生產等環節碳排放的間接降低。如通過降低化肥的使用來降低化肥生產過程中碳排放等。2、低碳農業經濟實施存在的問題。在實際的低碳農業經濟發展、落實與實踐的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第一,低碳農業缺乏顯著的經濟指標跟隨,故而農戶的主觀能動性不高。無論是其產生的根本作用(環境保護效應),還是其過程中的主要特性(可控性與間接性)均無法獲得可見,或者是短期可見的經濟效應。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導機制,配套體系建設缺失。從現階段的社會認知以及政府引導來看,對于增加農作物產量以及農作物品質的要求相對較高。具體而言,在政府層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與政策依托、在社會層面缺乏必要的評價機制與補償體系、在個人層面無法提供體系建設獲得足夠的經濟動力。第三,人力資本與技術資本匱乏。在低碳農業經濟的運行過程中,人力資源與技術資源相對匱乏。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與方式,無法形成有效的體系構建;或部分技術過于高端或者脫離實際,無法在我國現行的農業結構基礎上得到有效的推廣。3、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策略建議。從上述的問題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完善體系及推廣,并形成有效的社會評價及補償是促進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在實際的體系建設與推廣過程中建議如下:首先,通過廣泛的宣傳,似的社會形成對環境保護的統一認知,并全面了解降低碳排放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積極貢獻,在進一步形成社會認知的前提下提高低碳農業經濟的社會認同。其次,通過政策導向形成對低碳排放的補償機制。一方面可以通過設定碳排放指標或者類比排污費等方式對規模以上涉農生產企業進行稅費管理;另一方面提供政府補貼機制,對于主動降低碳排放、采用減排措施的企業與個人予以按量補貼,形成進一步的主觀能動性。最后,通過監督與技術革新的模式形成社會的廣泛認同。通過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等方式確定碳排放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通過加大減排領域的科技投入為農戶或者企業提供更具有效果的技術支撐,并通過源頭管控等方式進行綜合的節能減排建設,形成進一步的客觀遵循。
二、循環農業經濟特征及策略分析
1、循環農業經濟定義及特征。所謂的循環農業經濟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上一生產過程中中的“廢物”能夠成為下一個生產環節中的原料,故而在物質循環的過程中不斷的在不同環節產生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達到對單一投入的多元化應用。以傳統循環農業“桑-魚-稻”模式為例,桑蠶產生的糞便可以成為魚類的食物,魚類的糞便可以成為水稻的養料,在降低了養殖成本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增加系統的多樣性與抗風險能力。從上述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循環農業經濟具有產業鏈完整、集約化程度高、經濟投入產出比高、科技含量高等特性。2、循環農業經濟實施存在的問題。從現階段農業經濟實施現狀來看,其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問題:第一,宣傳力度不足,沒有形成有效的社會共識。尤其是在農戶層面上,對于循環農業所產生的生態效應、經濟效應等層面認識不足。即使是在部分循環農業經濟產業園區,其對于循環經濟的構建也僅停留在簡單的模仿方面,并沒有形成四位一體的循環思維。第二,農業工業化程度相對較低,組織過于松散。由于受到我國農業傳統以及組織現狀的影響,更多的農業模式以散戶為主導,此種模式形成了農業生產規模較小,資金能力與技術水平無法提高等客觀掣肘。第三,科技投入與指導嚴重不足,循環農業模式過于單一且缺乏特色。現階段的循環農業經濟模式過于單一,沒有形成多核心體系。此種現象不僅造成了同質化競爭嚴重,更使得產品過于集中不利于市場推廣。形成此種現象愛你個的根本原因是對于科技研發及其推廣與指導體系建設不足而造成的。3、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策略建議。第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發展意識。加大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增強干群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前提。要廣泛而深入地宣傳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道德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價值觀,農業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廣泛而深入地宣傳農業循環經濟的4R原則,使“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思考”成為經濟工作的新理念。第二,加快農業企業化進程,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業企業化進程,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企業化經營。建設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企業化發展的關鍵環節。二要精心打造名特優農產品品牌。當今農業的競爭必然是品牌的競爭。推進農業企業化要著力打造農業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同時,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品牌農產品的宣傳。三要搞好循環型農業基地建設,實現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四要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第三,加強科技指導,提升循環質量。科技進步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科技進步不僅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解決農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農業增收,農民增效,提高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綜上所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本文系統的對低碳農業經濟及循環農業經濟的原理、現狀、可能問題及其實施策略進行了總結與探討。旨在為后續的具體落實與技術推廣提供必要的依據。然而,在實踐環境下,我們應該注意到不同的農業經濟發展類型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形成更大的集約化效應。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不斷的實踐與分析,能夠為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一、如何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農業生產效益較低,污染情況較為嚴重,想要使有限的資源養活更多的人就一定要保持經濟發展,不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要依照資源化、再利用的原則,根據不斷推動節約型社會發展的要求,采取節能、節水等具體措施,促使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完善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效率。循環農業是一種新型發展方式,是有效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農業經濟增長新形式,通過這項循環機制,就能夠有效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協調,實現農業生產的低消耗。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的重要途徑,能夠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資源短缺以及環境退化的現狀。
(二)發展農業生態經濟
在低碳經濟時代,發展農業生態經濟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發展生態農業,能夠有效利用我國農業生產資源,不斷提升其生產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以及環境污染,能夠有效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效率,增加農民的收入,并且能夠突破國際貿易壁壘,促使我國農產品走向國際。生態農業發展要求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積極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改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生產環境,促使農業經濟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在發展農業經濟的時候,依照我國現行的各種法律法規,對農業資源進行評價與設計,在其中選擇較為合適的農業生產模式,按照保護環境、合理開發的原則,積極、有效、有秩序的對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對于一些違規不合理的農業開發行為,要堅決抵制。在農業生產中,一定要發展生態農業,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積極生產無公害的綠色產品。
(三)加大科技投入,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主要還是要依靠科技力量進行。想要有效發揮先進科技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就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要不斷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政府部門要積極發揮自身職能,加大政策性支持;其次,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不斷加強宣傳與引導作用,提升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普及力度,提升農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了解,并且建立完善的合同化管理機制,加強對農民的科學引導;最后,建立農業信息站,加強與農民之間的聯系,做好相應的調研工作,向農民及時一些有效的信息,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
摘要:快速發展的經濟帶領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為國民創造了更加舒適、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由于人們大量開采、浪費不可再生資源,導致我國資源量不斷下降,環境問題日漸突出。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倡導發展低碳經濟,尤其在農業經濟發展上,加大低碳農業發展力度,降低農業污染問題,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效率。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業經濟;發展措施
一、低碳經濟概述
低碳經濟發展中要堅持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則,盡量將自然資源消耗減少,降低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低碳經濟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有助于調整、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能夠有效提升產業升級,最終達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同進步的目的,創造綠色、低碳、舒適的生存環境。當前我國很多區域農業發展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影響甚至破壞了周圍的生態環境,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不但浪費了大量資源,同時對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我國農業經濟想要在未來謀求更加良好的發展,需要提高對低碳經濟的重視,堅持科技興農、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農業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二、農業經濟發展問題
(一)我國環境污染嚴重
我國國土跨越區域較廣,有著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這導致農業生產力和農業資源分布也十分不協調,加上資源浪費、礦產資源無節制開采更增加了資源消耗的速度,導致很多區域產生大量的污染物質,各個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水體、空氣等環境污染,還有很多地區出現水土流失問題。此外,當前農業種植生產中基本都會使用農藥,而農藥必然會對空氣環境產生一定污染,加上畜禽糞便對水體的污染、土地沙漠化擴散等問題,導致我國農業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就。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環境問題亦愈演愈烈,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業改革,使農業適應當前的時展要求。低碳農業經濟理論是基于我國農業發展現狀提出的,推動低碳農業發展不僅有利于我國農業建設進步,同時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基于此,探討了低碳農業經濟理論與實現模式的內容,有助于促進我國農業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低碳農業;低碳經濟;實現模式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愈演愈烈,世界各國對發展低碳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低碳經濟的迫切發展需求下也要作出相應的戰略調整。低碳農業經濟理論的提出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絕無僅有的應用構想,發展低碳農業經濟不僅有利于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時也有利于滿足農業內部發展規律的要求。對此,必須注重低碳農業的發展,結合我國實際發展情況,大力推動低碳農業經濟建設,以此響應我國的低碳發展政策。
1低碳農業經濟理論
1.1低碳農業內涵
低碳農業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的農業發展形勢,低碳農業強調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小范圍內為農業的生產與發展營造出良好的低碳環境,從而促進農業健康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是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首先,低碳農業是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者有機統一的新農業發展形態,三者在農業健康發展的歷程中缺一不可。在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中,部分學者認為低碳農業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過碳排放的多少判定是否屬于低碳農業,這種判定方式是不正確的。因為低碳農業是一種全新、健康的農業發展形式,低碳不單指碳排放量減少,而是在保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實現科學的碳排放。因此,在發展低碳農業的歷程中,要科學認識低碳農業,切忌為了發展低碳農業而降低農業經濟收益。其次,發展低碳農業要確保低碳農產品的安全性。低碳農產品不是特指某類農產品,而是在農產品生產、運輸、材料采集等過程中減少碳排放量。再次,低碳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對碳排放量大的生產環節進行優化,將降低碳排放的生產技術應用到具體的農業生產鏈中。例如在農業生產線上,通常使用生物技術處理化肥和農藥,減少其在農業生產中排放的碳,在源頭降低碳排放量[1]。
1.2低碳農業的發展特征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升,低碳經濟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低碳環境符合了我國綠色發展理念,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少排放優點,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發展方向。基于此,對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進行探究,以此為實現農業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源的開采力度越來越大,環境污染現象十分嚴重,給人們的生活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同時,當前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環保意識得到提高,經濟低碳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業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村環境污染較嚴重、農業科技水平較低等,這極大地影響了農業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因此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十分有必要[1]。基于此闡述了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廣西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措施進行探究,以此為促進農業低碳可持續發展,為推動我國經濟整體發展奠定基礎。
1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低碳經濟是指盡可能減少高碳能源消耗,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不同國家的低碳經濟模式也有所差異,對于歐美發達國家,其更注重碳排放絕對量的減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將碳排放相對減少作為發展目標[2]。各國采用的各種經濟發展方式,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存在差異。低碳經濟的最終目的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限制在特定范圍之內,以此達到避免氣候系統被威脅、被破壞,減少排放量的目的。農業低碳發展計劃的實施,不僅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而且有助于促進農業的整體提高,農業勞動者自覺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進行環境保護。由此可見,農業低碳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理念,對國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2廣西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村環境污染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