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地方傳統文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河北作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資源大省,其傳統文化發展和向外傳播,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源遠流長的中華茶文化,也深深伴隨其中,河北蘊含的傳統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鮮明的茶文化特色。我國作為茶葉發源地,我國的茶文化對世界各國都有深遠影響,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依托茶文化推動,促進河北傳統文化外傳是一個有效路徑。本文首先講述河北傳統文化的形成;其次,闡述河北傳統文化特質;最后講述茶文化下河北傳統文化外傳策略,希望為傳統文化外傳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河北傳統文化;外傳策略;“一帶一路”;茶文化
引言
河北作為燕塞重地,無論在軍事還是在文化上,歷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古往今來都肩負著南北方文化融合的重任。河北省屬于傳統文化大省,吳橋雜技、滄州武術、河北梆子、張家口皮影等為人樂道的優秀文化遺產數不勝數。自古至今河北省也留下很多茶文化痕跡,中國禪茶結合的發源地便是邯鄲臨漳,而中國禪茶的文化精神和功能誕生地是石家莊趙州,中國“茶仙”盧仝的誕生地是保定涿州盧家坊,這說明自古以來河北就是與茶有緣的文化大省。茶文化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包含儒、釋、道三家精神,其中的寧靜致遠內涵,更是被很多文人墨客所歌頌。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茶文化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又在不同國家發展過程中形成不同的茶文化特色。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普遍認可我國的茶文化,因此,依托當前“一帶一路”迅速發展的大環境,并同時用茶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外傳,是最好的發展策略之一。
1河北傳統文化的形成
河北地域是我國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對傳統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推動意義。河北省包括戰國時期的燕國和趙國,所以簡稱燕趙文化,匈奴、契丹、突厥、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此聚集,這也使得河北的農耕文化十分成熟。河北省不但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還具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河北梆子,吳橋雜技都屬于典型的河北傳統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現在的河北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河北地域生活過很多民族,因此,河北的傳統文化中包含儒、釋、道和游牧文化,這些優秀文化共同組成河北的文化體系。
2河北傳統文化特質
[摘要]嶺南傳統藝術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藝術領域,嶺南傳統藝術不僅可以提高我國文化的軟實力,還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建設傳統文化軟實力。文章首先介紹了嶺南傳統文化的構成以及特質,結合其在國民素質提高方面發揮的作用以及目前嶺南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傳承嶺南傳統文化藝術,提高國民素質的策略。
[關鍵詞]嶺南傳統文化藝術;國民素質;教育
嶺南文化藝術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方面,是我國文化大花園中的一員。它經歷了一代代的傳承過程,在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中,已經深入嶺南人的思想、行為和觀念融合在一起,同時也融入嶺南社會發展的經濟、政治,尤其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嶺南地區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是促進嶺南地區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礎,因此嶺南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在國民素質的提高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嶺南傳統文化的歷史認識
(一)嶺南文化構成元素從嶺南文化的地區發展,以及其文化的種類來看,本地具有獨特的原始文化。針對其民族組成來說,有廣府、客家、海南、潮汕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等;從其發展形態看,主要有海洋文化、商貿文化、農耕文化以及山地文化。嶺南地區文化吸收中原文化的精華,融匯四海文化之精粹,融會貫通,兼收并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區文化系統,這也是我國地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二)嶺南文化特質分析由于其特殊的歷史以及地理環境,嶺南文化以農業和海洋文化為發展根基,在演變的時候不斷吸收融合中原文化華和海外文化的精華,并形成了獨具魅力特色的文化。1.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開放風氣嶺南地區對與外來的文化,一直都采取兼收并蓄的姿態,在先秦時期,嶺南的土著文化還沒有完全固定,針對外來文化,包容吸收其優點,逐漸形成嶺南文化。從古代民間傳說,到南海神廟中存放著波羅國大使達奚司空的雕像,西來初地還留存著達摩的痕跡。從秦漢時期,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嶺南地區一直保持經濟和文化的融匯。2.努力超越“傳統”的進取精神嶺南地區遠離當時中國古代政治傳統文化的中心,且嶺南人本身就具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英豪特征。古代嶺南地區的外來移民較多,新移民開拓的居住地區作為新的移民地而存在,新移民必須要具有吃苦耐勞的進取精神,才能夠立足并發展。新移民在當地進行建設,并取得顯著的成效,同時為中外交流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近代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嶺南地區出現了一些超越傳統規格的著名人物,比如嶺南地區畫派祖師高劍父,著名的革命家孫中山,思想啟蒙者梁啟超等,這些著名的人物,也是嶺南文化思想的典型。嶺南地區作為民族革命的發源地,是文化發展、社會進步的先驅。自改革開放后,嶺南人勇于探究,敢于實踐,書寫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篇章。3.實利重商的文化傾向重視農業輕視商業一直都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這種思想在我國中原地區占據重要的位置,但是因為嶺南地區的獨特地理位置,促使對外貿易發展區域,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逐步向外輻射,尤其是清朝時期中葉過后,伴隨著國際發展市場對絲綢、茶葉等的需求不斷擴大,這就激發了地區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除了佛山、廣州等兩個商埠,商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開辟了創新和固有的商業模式和商機并存的局面。4.遠儒、平民的文化傾向在嶺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對嶺南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嶺南文化并沒有被中原文化束縛,在文化觀念和物質方面都有著與中原地區文化很的區別。首先,嶺南文化的遠儒性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都有所體現,從漢代到隋唐時期,嶺南廣東地區被朝廷所推舉的人才大約24人左右。嶺南廣東地區唐朝前期沒有一個進士,唐朝后期的進士總共5人,在全國中占據0.7%。其次,從嶺南文化發展來說,中原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并沒有讓完全影響到嶺南地區使其成為主流文化。嶺南地區文化具有充分的民間特色,文化具體不是自上而下的加以灌輸,而是來自民間人民的認同感,因此嶺南文化更加傾向于平民的文化,在古代中國邊緣地區中,這種文化具有較高的活力和韌性。
二、嶺南傳統文化藝術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傳統文化是人們生存經驗的積累與升華,由生存而體悟出來的經驗、思想、知識及其產品。由于所處地理位置以及賴以生存資源的不同,形成不同特色的區域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社會制度、時代條件、思想認識等因素制約,在內容和形式上精華與糟粕并存。青年大學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主力群體,把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和必然。因此,要正確認識地方傳統文化的價值,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創新的原則,在宣傳教育、科學研究和應用實踐中堅持科學取舍。
【關鍵詞】地方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對策路徑
一、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傳承
寧波是中國東海之濱的著名港口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這塊古老又年輕的土地上,出現過發達的農業、繁榮的商業、精致的手工業,積淀了厚實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涌現出大批獨具特色的名勝、名品,產生了一批對中國歷史有影響的杰出名人。
(一)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先進的浙東學術文化。浙東地處偏隅且幅員狹小,在中華版圖的位置并不顯眼,然而浙東籍學人的學術成果,卻是聞名全國,享譽世界。自東漢以來,王陽明、黃宗羲、章太炎、蔡元培、魯迅、呂祖謙、王充等,皆是浙東學術文化的知名代表人物。從南宋開始,從理學、心學,到民主啟蒙思想,再到后來的西學、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浙東學術界都具有杰出代表,浙東學派至今仍是中國最具有地域性的知名學術流派之一。
2.活力的寧波商幫文化。寧波人以經商聞名,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主要涉足成衣業、錢莊業、沙船業等時興行業。寧波人經商足跡遍布五湖四海,是最早接受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商幫,活躍于各時代的中外貿易,涌現出包玉剛、邵逸夫、王寬誠、董浩云等聞名中外的巨商,凝聚了誠信合作、務實進取、開放創新、奉獻反哺的“寧波幫”文化,有“中國的猶太人”的美譽。“寧波幫”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商幫,至今仍是浙商的主干力量,引領著甬商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
1地方優良傳統文化擁有較多的德育資源和較強的育人功能
地方優良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地傳承的當代存在形態。在地方優良傳統文化中,擁有較多的可供發掘利用的德育資源,這些可資利用的德育資源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把這些地方優良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運用到大學生的德育養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較好的積極作用。
2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對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積極意義的實現途徑
2.1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塑造了優良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現象。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校園文化建設要注意把學校所在地的優良地方傳統文化引進來,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識別度的校園和校園文化。以黃山學院為例,黃山學院分南北兩個校區,南校區作為新校園,其校園文化建設注意發掘徽州地域文化資源,把徽州文化引進校園文化建設。首先,黃山學院南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即在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中傳承徽派建筑風格,其南校區圖書館和教學樓、辦公樓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風格建筑,整個校園規劃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規劃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黃山學院也充分利用徽州歷史文化資源。其校園內部道路命名蘊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屬地的特質,通過道路命名,把校園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體化,優化育人環境。
2.2地方優良文化進校園營造了濃郁德育氛圍
德育養成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園文化以及有感染力的德育氛圍,地方優良文化進校園可以營造濃郁的德育氛圍,對于促進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去年,贛南師范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孫弘安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了長文《堅定不移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贛南師范學院以地方文化資源辦學育人的探索與實踐》,介紹了贛南師范學院積極利用贛南地方文化資源,推進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工作,從而把地方優良傳統文化深入、有效地推進校園的經驗及取得的成效。他們通過積極推進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工作,增強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吸引力;通過積極推進蘇區紅色文化資源和客家文化資源進校園文化活動,增強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力;通過深入組織開展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增強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感召力。贛南師范學院積極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在有力地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的同時,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思想過硬、品格優秀的基礎教育師資,也提升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聲譽。
摘要:傳統文化是人們在歷史中創造的,它體現了人們生成的智慧,對于學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價值,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整合是文化育人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體現師生主體地位、扎根學生生活世界、挖掘地方文化資源、重視學生思想陶冶。
關鍵詞:民間文化;校園文化;文化整合
新時期,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并加以靈活運用和有效鏈接,對加強和改進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1]研究表明,對于學生而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民族情懷、養成民族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增強審美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提高道德修養。對于學校教育工作而言,傳統文化是學校教育工作開展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是學校教育內容和方法創新的材料來源,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色保障。[2]正是基于對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的認識,不少中小學紛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而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小學特別重視利用校園文化建設來推進傳統文化育人工作,以此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校園文化打造相得益彰。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堅持怎樣的價值取向,關系到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整合的實際效果,本文對此進行一些探討。
1以人為本:體現師生主體地位
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常見的失誤就是建成“他人的校園文化,他人的傳統文化”。讓師生在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這一過程中缺位。須知,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師生,享受者也是師生,不能得到師生的認同的校園文化就僅僅是被懸置的符號,不是有意義的文化存在。而且如果缺失了師生的認同感,傳統文化的現實傳承與意義生成也會失去了“人”這一重要的載體。我們知道,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都以客觀形式存在,如果要發揮育人的功能必須讓其實現從客觀到主觀轉化。為此,在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這一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實現“以人為本”,需要做到四點:第一、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的過程中應該展示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格化的學校應該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質,因此,讓校園文化在展示其承載的社會的地域特點、民族特色的同時,還要彰顯獨特性質的辦學理念,而這個理念應該是集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氣質修養的精神文化底蘊。我們說,物化的形式或許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地方的生活習慣,但是思想才是一個人、一種文化能看多廣能走多遠的決定因素。第二、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的過程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性格。校學生的文化性格是學生對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綜合涵養的體現,是傳統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再現的體現。因此,需要把培養學生的文化價值取向、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作為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目標,從而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成長,培養起自身的民族情感,陶冶出自己的民族性格。第三、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還需要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以人為本”中的“人”天然包括學校中的教師,教師除了擔負著教學工作,在校園文化中他們還扮演著傳統文化傳承者的角色,這不僅對他們的專業知識有基本的要求,還對他們的文化底蘊提出了挑戰,讓教師參與傳統文化建設也是讓他們自我提升和實現文化育人的過程。當今的學校都是多元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共存的地方,更加劇了對傳統文化建設者和傳承者心靈與精神的修養要求,這樣的社會與時代背景,督促著教育者用毅力、用夢想、用靈魂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傳遞。同時,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整合離不開師生的共同合作,中小學需要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來彰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頑強的生命力,反過來校園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塑造也能夠讓師生們感受到民間文化的尊嚴與信仰。
2意義生成:扎根學生生活世界
傳統文化是人們為了優化和服務自己的生存而創造的,所以從產生之初就與生活世界緊密聯系。但是文化一旦被濃縮和符號化之后往往容易給人一種遠離生活世界的感覺。中小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整合傳統文化,肯定不能把文化只以符號的形式存在,而應該是為了影響學生當下和未來的生活世界。這就要求必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拉近傳統文化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在理解學習內容的意義的前提下更容易習得知識。這里所說的意義包括文本內容層面的知識意義和價值觀層面的精神意義。所以,在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整合過程中,要實現意義生成,需要注意兩個個問題。第一、需要關注兒童的視角。一些學校機械照搬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案例的文本或者符號,雖然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神圣性和嚴肅性,但是卻完全是學生生活世界。所以,學校一定要考慮學生的視角,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呈現文化現象,讓學生覺得文化是可以理解、接受并分享的。第二、要重視學生的實際參與。如果學校認為學生只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參與到傳統文化建設中來,就忽視或者杜絕學生的參與,那就必然會讓學生覺得傳統文化與自己的生活世界關聯不大。相反,一些學校在文化建設的時候專門留有學生專區,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對文化的理解,收集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影子,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并讓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世界中實踐文化。我們認為,學校通過實現傳統文化的時空延展和意義再生來傳承傳統文化,實現以學生為載體的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延續,讓學生習得傳統文化,延續文化基因,記錄民族智慧,發揚文化精神。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實質上也是人生教育,讓文化進入并影響學生的生活世界。[3]而一旦傳統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有可能激蕩學生的心靈,并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學生的現實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