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電影表演培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表現手段和表現方式的差異
(一)時空關系的差異
由于銀幕的紀實性和逼真的特點,使電影對物質現實的描述有著相對的紀實意義。對空間、時間以及其它物質元素的使用,也比其它藝術相對自由的多。而戲劇藝術對空間的選擇只能有一個。所以,無論導演如何想改變空間或表現空間,觀眾只能得到一個假定意義的舞臺。對戲劇演員來講對空間選擇只能服從這個條件。電影則不同,電影的紀實性特征決定了影視表演的基本特征是真實、生活化,以及類型多樣化,它構成表演的廣泛性和靈活性。但是,任何表演藝術均帶有假定和虛構的成分,這一點同樣適合于電影表演藝術,因此影視表演的真實性也只是相對的。戲劇表演藝術生存在一個假定的舞臺空間,從觀賞角度講觀眾走進劇場就在意識中引入了一種假定性。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空間里,觀眾在過程中是慢慢融入劇情,跟隨劇情以及演員表演的引導,進入假定情景并且產生聯想。
(二)演員與觀眾交流上的差異
在戲劇表演藝術中,演員和觀眾是面對面的,演員從觀眾那里得到反饋產生互動關系,并可作用于自己的表演。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觀賞是在同一時間內完成的。然而,電影把演員同觀眾截然分開,觀眾觀賞到的是經過剪輯后的影像表演。戲劇舞臺表演的結果直接產生于演員的現場表演。而電影表演的特殊性則告訴我們電影演員無法把握表演的完成狀態,演員只能依據導演的分鏡頭劇本中的鏡頭處理去想象人物形象的最后形態。電影表演落實在銀幕上的活動影像,它和觀眾建立一種間接交流關系,演員的表演與觀眾的觀賞不是在同一時間內完成的。這種特殊性也給演員在創作上帶來許多問題。戲劇表演更多是在固定的空間和較短的時間內順序展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按照完整的故事體現人物的變化,具有完整性。而電影藝術的表現力是建立在鏡頭組接的基礎上的,所以電影不受時空的制約,使得演員在表演上必須掌握總體感和分寸感,并且需要演員對劇作以及人物有深刻的體會,要對角色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把握好角色的整體感覺。我曾經參加過一些影視劇的拍攝實踐,由此我體驗到了鏡頭前表演的感覺。一開始,由于不適應,一直掌握不好鏡頭前的分寸感。隨后,與導演交流之后,才在每場戲拍攝前,熟悉當場戲所要拍攝的內容,研究分鏡頭劇本,并調整好自己該有的人物狀態,之后的拍攝才順利地進行。
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外化程度上的差異
早起的電影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革新,人們的審美要求的提高,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性及自己的表演門類。我認為,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同屬表演藝術,在創作原則、創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許多共同的規律。如在觀看畢業大戲《無名碑》中,扮演角色的“卡諾里”,在最后一幕中,為了配合暴雨將至的劇情,不得不在舞臺上進行大范圍縱向調度;而這一點曾出現了一些問題。大范圍的調度在節奏的把握上是一個難點,其一,在語言上直接出現了影響,在向臺后調度的過程中,因為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加大,使得臺詞聲音發生了變化,事后觀眾反應,對這幾句重點臺詞都表示聽得不太清楚。所以在之后的兩場演出中演員注意加大了音量,以確保臺詞的完整性。其二,形體上出現“穿幫”;當時演員應該全身帶傷的,為了抓緊節奏,快步進行調度,結果讓人感覺一個瘸子怎么突然就好了,所以也是在后兩場的演出中,只能放大自己的步幅和一瘸一拐的形體狀態來彌補節奏的問題。
摘要:目前在影視相關的文化產業中,后期制作人才較為缺乏,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提出了影視后期制作現有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并且提出了應當以微電影為導向,在教學上有所應用,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探索與教學實踐方法。
關鍵詞:微電影;后期制作;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十分迅猛,大眾對于相關產業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強,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體現在多個方面,例如在我國影視后期制作相關的人才就處于急缺的狀態。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教學單位應當有意識地培養更多相關專業人才,在影視后期制作的教學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
1微電影概念及特點
微電影,就是微型電影,它和電影一樣都是情節類的影片,其內容都包含有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與傳統電影相比,微電影有獨特之處。傳統的電影市場多在2小時左右,而微電影的時長更短,常常利用幾十分鐘的時間來講述情節故事,因此微電影的制作周期更短,所要投資的資源更少,也更加適合于在各大媒體平臺傳播;人們日常生活中,也更愿意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去瀏覽較為簡短的影片。可以說,微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式,十分契合當下大眾觀影需求[1]。
2影視后期制作概述以及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2.1概述
摘要:近年來,小鎮青年作為新興消費群體,在電子游戲、新能源汽車、網紅經濟等新興領域都展現出強勁的消費能力,并逐漸進入社會大眾的視野,成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構建文化消費新生態的動力源泉。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凸顯,以傳播藝術、豐富精神生活為導向的劇院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時代機遇,而充分挖掘小鎮青年在劇院產業的消費潛能,無疑是當下劇院產業走出困境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小鎮青年;劇院產業;三四線城市;走出困境
1小鎮青年定義與消費特征
1.1小鎮青年定義
文章中“小鎮青年”的定義采用拍拍貸和南方周末聯合的《相信不起眼的改變:2018中國小鎮青年發展現狀白皮書》中對于“小鎮青年”的定義——小鎮青年指出生在三四線及以下的縣城、鄉鎮,在老家生活工作,或前往大城市及省會周邊城市打拼的青年。年齡段主要為18~35歲。
1.2小鎮青年消費特征
1.2.1消費熱情旺盛,娛樂活動參與度高因為工作相對穩定、壓力較小、生活成本相對低,特別是住房的支出相對少,且理財投資觀念不強或渠道手段有限,小鎮青年擁有旺盛的消費熱情與沖動型消費的特征,敢于花錢且決策過程短。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小鎮青年將有更多的娛樂消費機會,娛樂活動參與度高。2018年8月小鎮青年消費研究報告顯示,小鎮青年的娛樂支出占比高達13.5%,超過一二線青年的12.4%,在各種大眾娛樂活動中,小鎮青年在手機游戲、網上購物和KTV等消費領域展現出更為強勁的消費潛力。
引言:當今,戲曲藝術為適應時展,勇闖網絡傳媒,大批戲曲遺產紛紛入網,得以長久留存和傳播,免卻消亡失傳之憂,令人欣慰。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運用好戲曲的網絡傳播,促進戲曲藝術的傳承革新與繁榮。
一、戲曲傳播歷程回眸
回顧戲曲傳播歷程,可見其在漫長的傳承演變發展中,能夠順應潮流,與時俱進,適時而變,創新發展的進取勢態。從中也揭示著中華戲曲跨越千載而歷久彌新、長盛不衰之奧秘所在。舞臺演出廣大戲曲藝人們在戲曲藝術形成的近千年間,代代相傳,百花斗芳。劇目愈演愈多,演員愈傳愈多,技藝日增,受眾極廣。唱戲離不開戲臺。中華大地廣袤城鄉的戲臺,星羅棋布。“山鄉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鎮戲場梆子聲至晚猶敲。”舞臺演出分為露天演出、廳堂演出、劇場演出等。從宋金之勾欄、瓦舍到元明之路臺、戲樓、劇場、廣場等,直到明清時期頤和園、故宮的多層戲臺,以及當今之國家大劇院等等,戲曲演出人員長期在各類演出場所的表演,正是戲曲傳播最普遍、最廣泛、最基本的形式。他們直接播撒著戲曲藝術種子,凝聚起陣營巨大的戲曲觀眾群體。劇本、戲畫、劇照全國共有劇種300多個,唱本、戲考、曲選、劇選等戲曲文本及戲畫、劇照,歷代相傳,遺存豐厚。從敦煌遺存的戲曲古本,到最新編刊的“五十年百種曲”匯典;從金元戲曲壁畫,到新建大劇院中的戲曲裝飾畫;從清代木版戲曲年畫,到名伶劇照掛歷。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戲曲劇本、戲畫(含戲曲連環畫)、劇照之類刊本,傳入千家萬戶,難以數計。報刊、雜志即平面媒體。報紙如清末民初時期的《申報》等,就刊登有許多有關戲園、劇院演出的劇目廣告與文章。刊物如早期的《劇學月刊》等。這些報刊雜志,對于戲曲文化地位的提高和戲曲知識的宣傳與普及,都曾產生過重要影響。當今之《中國戲劇》《上海戲劇》等期刊,更是圖文并茂、裝幀考究,深受讀者歡迎。唱片及音像制品隨著留聲機、收錄機、錄像機的發明而催生的戲曲唱片及相應涌現的盒帶、光盤等,在傳播戲曲中貢獻頗大。唱片在中國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從早期的勝利、百代洋行出品的戲曲唱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唱片社的諸多產品,直到今已衰退的形形色色的戲曲盒帶、光盤,一片在手,反復聆聽,傳播戲曲,方便快捷。20世紀80年代初,山西省文化廳就曾進行了連續幾十年的搶救性戲曲音像錄制,所獲資料已大都轉化為戲曲音像制品。廣播、電影以電臺播音為媒介,不受時空所限,適宜各階層受眾。廣播聽戲方式,至今依然深受聽眾歡迎。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須生泰斗譚鑫培的《定軍山》無聲影片,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在中國電影史、戲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戲曲電影蓬勃發展。如晉劇《打金枝》、秦腔《三滴血》、評劇《花為媒》、豫劇《花木蘭》、越劇《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及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等等,家喻戶曉,深入人心。2010年,由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主辦的“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演員優秀劇目數字電影工程”,目前已拍攝了晉劇《傅山進京》、川劇《金子》、昆曲《長生殿》等30余部。2011年,繼京劇音配像、像音像工程,又適時啟動了京劇電影工程,首批十部京劇電影業已與觀眾見面。在電影領域,戲曲電影更具特色。電視在以電視為平臺的戲曲傳播中,戲曲舞臺劇、電視戲曲欄目、戲曲電視劇、戲曲專題片、戲曲綜藝節目等等,花樣翻新,賞心悅目。央視11頻道為專門的戲曲頻道。各省市電視臺的戲曲欄目,比如山西的《走進大戲臺》、河南的《梨園春》、陜西的《秦之聲》、安徽的《相約花戲樓》等等,宛如百花盛開,芳香四溢。網絡媒體網絡可稱當今第一媒體。隨著網絡技術的覆蓋,戲曲傳播如虎添翼。人們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來搜尋自己喜愛的戲曲節目,或者搜尋相關圖片文章閱讀欣賞,亦可通過微博、論壇及手機平臺等,迅速直觀走進戲曲。這種新媒體相對以往傳統媒體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觀眾有了觀賞選擇的主動權,使戲曲傳播真正進入了由觀眾主導的“自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觀看戲曲節目,利用手機平臺探討戲曲話題,憑借電視資源構造網絡虛擬戲曲社區。微信則以用戶基數大、信息覆蓋廣的特點,業已成為戲曲文化傳播的主要領域。通過上述對戲曲藝術傳播歷程之粗略回顧,可見其在漫長的演變發展中,順應潮流、與時俱進、適時而變、創新發展之狀。她從勾欄、路臺一路走來,直到走向頤和園、故宮的多層戲臺,以及當今之各大劇院;從20世紀之初的留聲機戲曲膠片,到隨著收錄機、錄像機的發明而涌現的難以計數的盒帶、光盤;從標志著中國電影誕生的京劇《定軍山》,到形形色色的戲曲電影、電視制品;從收音機聽戲到電視電腦看戲、網絡搜戲……而今,邁入網絡時代的古老戲曲,不甘落伍,與時俱進,戲曲入網,已見成效。
二、老戲曲直面新科技
日月如梭,新老更迭。與半個世紀之前相比,新時代新科技催生的多元化娛樂的迅猛崛起,曾使獨領風騷的戲曲藝術風光不再。傳承人相繼辭世,后繼者青黃不繼,致使劇目漸漸失傳,劇種逐日消失。支撐戲曲表演的劇場、戲院,因很少有劇團演戲,大都紛紛轉業。大批農民進城,農村演出市場日漸萎縮。隨著觀眾的大量流失,劇團生存艱難,有的要靠國家扶持維生。戲曲衰勢已現,業已劃入亟待保護搶救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傳統戲曲如何保護傳承、發展振興,已成當務之急。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覆蓋,又使戲曲傳播之道,柳暗花明,光明在望。在以網絡為平臺的戲曲傳播中,戲曲舞臺劇、戲曲電視劇、電視戲曲欄目、戲曲專題片、戲曲綜藝節目等等,花樣翻新,賞心悅目。尤以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貢獻非凡。僅以山西而言,自20世紀80年代初,山西省文化廳就曾適時組建錄音錄像工作室,深入四大梆子各家院團與民間演藝團體、教學單位等,對全省各劇種名家名劇、戲劇文物等珍貴資料,進行了連續幾十年的搶救性音像錄制,及時搶救了許多年事已高、身懷絕藝的名家的代表之作。所獲資料轉化戲曲音像制品,盒帶、光盤、視頻、音頻,五光十色,傳入網端,使戲曲遺產得到更好的存儲和傳播。既無絕唱之虞,也方便了廣大視聽受眾的精神需求。山西電視臺的戲曲欄目《走進大戲臺》,辦得紅紅火火,歷久不衰。臨汾電視臺的《梨園堂》、運城電視臺的《蒲鄉紅》等欄目,業已成為蒲劇流布區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運城蒲劇《西廂記》拍攝成戲曲電視劇,使普救寺鶯鶯塔下的“西廂”故事更加生動絢麗,再加上溫婉俏麗的“俊英腔”渲染,沁人心脾,百看不厭。當今人們不僅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迅速直觀走進戲曲。新媒體相對以往傳統媒體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觀眾有了觀賞選擇的主動權,使戲曲傳播真正進入了由觀眾主導的“自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觀看自己想看的戲曲節目,或利用手機平臺探討戲曲話題,或憑借電視資源構造網絡虛擬戲曲社區。微信則以用戶基數大、信息覆蓋廣的特點,已然形成戲曲傳播的主領域。
三、借助網絡弘揚戲曲的幾點思考
為支持戲曲傳承發展,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為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指出“發揮互聯網在戲曲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通過新媒體普及和宣傳戲曲”。互聯網賦予戲曲更多新的機遇,已為人們共識。戲曲借助網絡而保存、傳播、繼承、發展,前景喜人。互聯網+戲曲,正是戲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主要陣地。網絡搜索,上傳下載,渠道縱橫,門類翻新。借助網絡優勢,弘揚國粹之美,天地廣闊,大有作為。我們要善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促使新科技與戲曲的聯姻。靠新的科技手段更有效地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戲曲藝術,乃是當今振興發展戲曲藝術的有效途徑。戲曲要在繼續運用好老媒體的同時,邁入網絡、數字化電視與智能手機之類的新媒體,及早利用,搶占先機,使之成為傳播、普及、推廣戲曲藝術的載體平臺,以謀求其在高新科技數碼時代的新生與繁榮。新科技滋生的新媒體,即數碼時代的數字化媒體,其傳播手段是傳統媒體的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難以匹比的。借助新媒體傳播戲曲,業已闖出新路,成效可觀。中國戲曲網、中國京劇網、戲曲大全網、戲曲進校園網等等,大網小網、官網民網,難以盡數。省、市、縣辦的戲曲網,各地的劇種網,各戲曲院團網及戲曲教學、科研網、數據庫等等,星羅棋布。數百劇種各放異彩,戲曲名家層出不窮,戲曲劇目推陳出新,網傳戲曲紅紅火火。搜之不盡,觀之不絕。戲曲匯入新媒體具有明顯的人才與資源優勢。戲曲界專業或半專業的從業者,陣容龐大,人多勢眾。戲迷大軍,與日俱增,基礎穩固。戲曲歷經千百年積淀,資源豐厚,取之不盡。廣大戲曲演員多是經過長期刻苦磨煉而成的演藝能手,功夫獨到,流派紛呈,新秀迭出。在公平競爭的戲曲網海之中,梨園奇才頻頻涌現。人外有人,潛力無限,不可低估。歸根結底,網絡是靠人來設置運作的。當今網上戲曲,良莠不齊,尚待管理和規范。辦好戲曲網絡首先要靠一批戲曲史學專家、藝術表演大師、戲曲教育專家等戲學淵博的行家們,結合互聯網專家,協同研究制定一個科學系統的“互聯網+戲曲”運作框架,以劇種為綱,像組織實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京劇音配像、像音像工程那樣,精心組織安排,扎實工作,以期源源不斷生產高質量的戲曲產品,保證“互聯網+戲曲”內容的質量與數量。無有傳承的創新發展,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與京劇音配像、像音像工程開展的同時,各地區、各劇種也都相繼開展了此類工作。比如山西就較早完成了蒲劇老藝術家閻逢春、王秀蘭、宋友梅(堯廟紅)、筱蘭香等代表劇目的音配像制作。我們應學習京劇的成功經驗,繼續抓好本地區、本劇種的音配像與像音像及戲曲影視制作,為本劇種借助網絡傳承打好根基。要通過新科技實現戲曲資源的科學組合與配置,大力拓展戲曲的傳播途徑,爭取更加廣泛的戲曲觀眾,開拓并不斷鞏固在網絡百花園中的戲曲陣地。我們要繼續完善戲曲人才培養機制,以更加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導更多人才參與到戲曲的傳承中來。用現代音像手段,及時錄制經典劇目和新編好戲。視頻、音頻,源源不斷,以保戲曲網絡長河日新月異,奔流不息。要針對“互聯網+戲曲”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抓緊相應的戲曲網絡人才培養,組建適應新局面的戲曲網絡隊伍。因為只有高深戲曲學養者,才能駕馭好戲曲網絡。對參與此類工作的技術人員和演職人員,應當適時組織專業培訓,掌握過硬本領,滿腔熱情,全心投入,使此項流芳百世的戲曲保護傳承工程,在全國各地各劇種中普遍開花,廣結碩果。我們還要做好戲曲基礎知識的普及宣傳,戲曲聲腔劇種、古今名家、著名劇目、表演特色特技,乃至相關專詞術語等等,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注重知識性、趣味性,由淺入深,宣傳講解,喚起人們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崇敬,為擴大戲曲受眾、拓展戲曲網絡打好知識基礎。戲曲藝術能否振興發展的關鍵,在于青少年一代。隨著老年觀眾的自然消失,不斷涌現的喜愛戲曲的年輕一代,將是未來戲曲藝術的傳承主力與消費主力。青少年是網絡的生力軍,也是中國戲曲的未來,要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加大對青少年的戲曲宣傳力度。近年來戲曲表演進校園、戲曲教材進課堂及少兒戲曲比賽、戲曲動漫生產等等,都搞得頗有成效。今后仍應在這方面不懈努力,以求保持戲曲發展的后勁。當今,凝聚著一代代先輩心血的古老戲曲,依然葆有蓬勃生機與活力。在新媒體時代,我們要繼續運用好傳統媒體,更要勇闖新媒體,辦好用好戲曲網絡,為戲曲藝術插上乘風翱翔的金色翅膀。
摘要:人才培養模式的準確定位,對于人才的培養質量以及學科能否健康地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是人才教育與學科相關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基石。獨立高校的表演人才培養模式應該與一流大學的精英式、學術性培養模式區分開來,量體裁衣,以市場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走出自己學校的專業特色。本文以筆者所在獨立高校為例,明確此類高校人才培養方向,針對現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試著構建科學的、有利于學科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市場;應用型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而采取的培養過程和運行方式[1]。人才培養模式的準確定位,對于人才的培養質量以及學科能否健康地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是人才教育與學科相關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基石。一流高校的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一向是“精英式”的藝術教育,尤其是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國內頂尖的藝術教育學府,長期向國家輸送了高質量的表演人才。1998年隨著電視劇《還珠格格》的爆紅、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獲得國際大獎,以趙薇為代表的北電96級表演班、章子怡為代表的中戲96級表演班進入大眾的視野,被稱為“明星班”。越來越多的少男少女在“明星效應”的影響下,懷揣夢想走上藝考的道路,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成為大熱門專業。1999年,國家高考開始擴招,普通高等院校增幅達到42℅,這更是催生了大量的藝術專業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開辦表演類專業的高校有一百所左右。表演人才的培養高校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專業藝術院校,一類是非專業藝術院校,即綜合類大學,這其中又可以分為公立院校和獨立院校。生源質量、師資條件、硬件設施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使得獨立院校的表演人才培養更具特殊性。與一流大學的精英式、學術性培養不同,獨立院校應該結合學校情況,找準辦學方向,強調辦學特色,以市場為導向,使畢業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市場要求。獨立院校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是每個獨立院校突破招生、就業瓶頸的切入口。
一、獨立高校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定位
首先,獨立高校的生源質量與數量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具有專業性兼具靈活性的特點,以便從容應對與專業藝術院校之間的差距。對于學生之間的差距采取因才施教、各取所長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展,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其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趨勢下,就業形式日益嚴峻,甚至出現了高校畢業生無法與技校生、藝校生相抗衡的局面。問題出在哪里?恐怕要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上入手,以就業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能適應本行業的實際需要。同時要重視學生實踐模塊的建設,與行業一線密切接軌,學術性與實操性兼備,才能滿足市場的用人需要。第三,獨立院校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確實是我們繞不開的客觀存在的問題。這也是獨立高校不應該照搬公立高校培養模式的原因之一。獨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應該是在遵循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緊抓專業的內在共通性,以市場為導向針對性地培養高適應性人才。筆者所在的獨立高校,是重慶三所開設表演專業的高校之一,一直以來沿襲的是重慶大學電影學院的培養模式,可生源質量、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等不容忽視的差距讓我們的學生畢業后并沒有很強的競爭力。那么如何在遵循藝術教育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行業發展與本校資源與特點,大膽改革,量體裁衣,建立一套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思考題。
二、目前獨立高校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困難
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目前表演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有幾個。一是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課程設置絕大部分是沿用重慶大學電影學院的課程體系。客觀地講生源質量還是與公辦院校有差距,這導致培養模式與學生實際情況的脫節。培養出的大部分學生缺乏市場競爭力與適應力。二是師資力量薄弱,師資結構不合理。目前的教師多為年輕教師,且大部分畢業于重慶大學電影學院,這對于學校的個性化發展不利。三是硬件設施滯后。表演類專業是實踐為主的專業,配套的實驗室是保障教學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