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德育養成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建立全員育人機制,形成教育合力
社會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是學校德育工作的補充、延續及實踐基地,它可使小學生接受的學校教育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內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可組織學生走進影院、公園等公共場所,讓小學生踐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區力量,結合假期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參與服務工作。
二、以課堂為主陣地,將養成教育規范化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我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是加強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利用課堂教學進行滲透。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將良好學習習慣教育深入到各科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善于思考、敢于提問、學會傾聽、與人合作、自主學習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不斷在學習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動腦動手及創新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養成教育的落實與課堂教學評價結合起來,在課堂上深入督促學生按一定的規范進行“自律”,促進學生各種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學校可利用校本課程將養成教育的內容規范化,開展“交往式”課堂研究,使學生學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統地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培養,以此推動養成教育向縱深發展。
三、以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養成教育
校園文化建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我們應緊緊圍繞學校文化理念,精心設計各種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體驗品質形成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說話’,讓每處環境都育人。整個校園,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課堂,要讓學生視線所到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因此,學校應通過外部環境的建設來營造養成教育的外顯氛圍,比如要精心布置樓廊、走道、教室、廁所等場地,讓一些美化心靈、啟迪心智、激發靈感的知識如春風般浸入學生心田,從而促進養成教育的進行。道德品質的形成需要經過實踐才能實現。實踐是養成教育內化的基礎,因此學校應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提升養成教育的實效,將常規活動更深入化,以“文明行為習慣培養”為主線,如可以開展藝術節和讀書節、班隊會每月一主題、“爸爸媽媽當老師”、“告別陋習,從我做起”、“誦讀經典美文”等系列活動,通過各種活動陶冶小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規范發展。將養成教育與學校文化建設融合起來,以幽雅的環境和精心設計的活動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升養成教育的內涵,這樣,學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說教。
四、建立科學評價機制
1地方優良傳統文化擁有較多的德育資源和較強的育人功能
地方優良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地傳承的當代存在形態。在地方優良傳統文化中,擁有較多的可供發掘利用的德育資源,這些可資利用的德育資源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把這些地方優良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運用到大學生的德育養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較好的積極作用。
2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對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積極意義的實現途徑
2.1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塑造了優良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現象。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校園文化建設要注意把學校所在地的優良地方傳統文化引進來,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識別度的校園和校園文化。以黃山學院為例,黃山學院分南北兩個校區,南校區作為新校園,其校園文化建設注意發掘徽州地域文化資源,把徽州文化引進校園文化建設。首先,黃山學院南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即在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中傳承徽派建筑風格,其南校區圖書館和教學樓、辦公樓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風格建筑,整個校園規劃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規劃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黃山學院也充分利用徽州歷史文化資源。其校園內部道路命名蘊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屬地的特質,通過道路命名,把校園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體化,優化育人環境。
2.2地方優良文化進校園營造了濃郁德育氛圍
德育養成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園文化以及有感染力的德育氛圍,地方優良文化進校園可以營造濃郁的德育氛圍,對于促進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去年,贛南師范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孫弘安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了長文《堅定不移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贛南師范學院以地方文化資源辦學育人的探索與實踐》,介紹了贛南師范學院積極利用贛南地方文化資源,推進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工作,從而把地方優良傳統文化深入、有效地推進校園的經驗及取得的成效。他們通過積極推進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工作,增強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吸引力;通過積極推進蘇區紅色文化資源和客家文化資源進校園文化活動,增強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力;通過深入組織開展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增強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感召力。贛南師范學院積極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在有力地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的同時,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思想過硬、品格優秀的基礎教育師資,也提升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聲譽。
摘要: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強化精神文明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但是當前我國高中德育教育工作普遍實效性較差,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對于學生的德育培養質量和效率還有待提高。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對如何增強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實效性進行了相應思考,以期能為相應人員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高中德育教育;有效性;有效途徑
高中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強化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學生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高中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強化對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并積極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不斷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實效性。
一、結合學生實際
在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想切實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實效性,就應將德育教育工作與學生的實際規劃進行合理結合,從而提升學生對高中德育教育的認同感,強化德育教育質量。在長期以來的高中德育教育工作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和觀念的影響,導致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化嚴重,教師只是應付完成相應的教學工作,沒有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實際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偏離較大,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受到了學生的排斥。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應注重對學生的內心訴求進行詳細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工作,保障相應的教學內容能夠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通過對學生的心理需求分析,能夠將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同時教師還應及時改進自己的德育教育觀念,摒棄傳統的德育教育灌輸思想,注重對學生的德育行為培養,讓德育理論轉化為學生的德育行為。
二、注重實踐教育
德育教育是幫助學生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國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只注重理論教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過程中過于注重自己的教學主體地位,一味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理論知識的灌輸。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導致課堂教學氣氛比較沉悶,影響了學生的實際學習質量和效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德育教育的實踐教學工作,強化讓學生在實際中體會德育精神,領悟德育思想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增強德育教育工作實效性。例如:在高中教育過程中,可以適當開展德育講座、愛國詩歌朗誦以及走進社區等德育實踐教育活動,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強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提高德育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同時,還能夠緩解學生的高中學習壓力。
摘要:由于高職院校生源結構較為復雜,學生接受知識能力水平不一,教師為達到針對性教學目的,對其采取與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教育理論與方式。簡而言之,探索出一條符合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道路是當今首要問題。在高職院校教育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一直為人所關注。將養成教育融入高職學生管理中,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水準,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關鍵詞:養成教育;高職學生;管理策略
一、養成教育內涵及特征
由于缺乏自我約束能力,高職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個人習慣,這也是其自身弱點所在。因此,通過建立科學的培養機制,對高職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高職教育目的所在。其中養成教育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實行養成教育前,教師須明確其內涵與特征。
(一)養成教育的內涵
養成教育是實現教育的一種方式,是指通過對學生的長期培養,養成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指的是一種長期的且有目的性的教育方式,養成教育的關鍵點在于教育,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進而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養成教育的目標
一、實施五年制師范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路徑
要徹底解決五年制師范生在行為規范方面的問題,必須以教育生態學理論為指導,改變傳統德育教育觀念,營造有利于學生行為規范養成的教育氛圍,形成師范學校良好的德育環境生態系統。
(一)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實現“外行內化”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教育過程中,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從提高師范生的人文素養入手,讓學生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當做內在需要,從而自愿改變、糾正自身行為規范方面的諸多不足,使學生以更高標準和要求主動、自覺地踐行學生守則和行為規范,實現“內化”。要實現“內化”,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個體需要的針對性。在確立德育教育內容和方法時,要分析五年制師范生的主體需要,了解他們的個性差異,分析他們在專業知識素養和行為活動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通過發揮學校、班主任和全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充分發揮其主動性、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實現外行內化的情感基礎。
2.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的精神性。有效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并將其貫穿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和各門學科教學實踐,不斷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使人文素養在學生身上形成強大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師范生文明行為和道德素養的關鍵環節。
3.注重德育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在具體德育教育活動中,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內在需要,只有讓學生將認知和踐行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教育的內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