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大學語文教學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在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工作不斷發展和推進的過程中,高職高專類職業院校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關注和重視。高職高專院校中語文教學工作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僅肩負著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重擔,同時對于學生的素質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就將對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和素質教育的開展展開詳細研究,希望對這項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素質教育
一、大學語文對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
大學語文課程中選用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包含了很多歷史、哲學知識,還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都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主要作用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對人文精神培育工作的強化
對人文精神的培育工作進行強化也是當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在《大學語文》教材中,很多作品中都體現出了強烈的人文精神。比如在《都江堰》一文中提到,只要都江堰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會退散,李冰的兒子也將會代代繁衍。這也表達了作者對于國家和未來的殷切期盼。此外,屈原的“舉世皆濁,眾人皆醉我獨醒”,也表達出作者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這些文章或是精神對于學生人格的培養和道德體系的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更是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
(二)對完美人格塑造的促進作用
摘要: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由此在心理和精神上出現了諸多問題。面對如此現狀,大學語文教學以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職業所需的語文能力為己任。廣大的大學語文教師應樹立“因材施教”的思想,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注重教學內容的適合度,確立“接地氣”的教學目標,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充分發揮大學語文涵養性情、塑造靈魂的功能。
關鍵詞:大學語文;和諧氛圍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中文系面向非中文專業開設的公共課程,旨在重新點燃大學生對漢語言的熱愛之情,認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汲取中華精神的滋養,感受文學世界的魅力,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學會職業所需的實用性文體的寫作。而大學語文教學,為達成以上目標,必須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其語文能力。
1樹立“因材施教”的思想
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為學生日后從事的職業提供助力,這是大學語文所承載的任務。但大學語文教學不能不考慮這樣的問題: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不同專業的學生,他們無論是學業需求還是職業需求,都不盡相同;即使是學業和職業需求都相同,但因其性格、興趣、愛好等不同,因而在語文學習方面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應當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層級的學生,對其語文素養、興趣和需求等具體情況有所了解,然后,選擇不同的教學材料、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進行施教。這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學語文教學的效能。
2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
大學語文作為通識性教育課程,它關注的是學生的健康成長,應該有效地為各專業學生的學習提供助力。當今的大學生,正處于敢冒險、易沖動的年齡段,他們個性張揚、求知欲旺盛,在學業上,有時會急功近利,不肯踏踏實實、安安穩穩地行事,不愿平平淡淡、單調刻板地生活,總想搞得轟轟烈烈,總希望學習之路一馬平川、順順當當,而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此外,社會的競爭、過度的物質化和學業上的壓力,導致學生情感上的“荒漠化”,更導致意志品質的極度脆弱。為此,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應該以學生的健康發展為目標來實施教學。
【關鍵詞】文學經典;語文教學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追求。而“以正確價值觀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個體習性、人格品質、社會責任與擔當精神”,應該是擺在當前各高校面前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而作為以涵養人文精神、塑造道德人格為重要教學目標的大學語文課,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典范。
一、構建文化認同應該是當代大學語文課最重要的教育教學目標
大學語文課是高校非中文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文化基礎課,“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工具性、人文性是大學語文課的兩大基本特性。某種程度上,這兩大特性確實也規定了大學語文課在國民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一方面確立語言規范,另一方面建立文化認同。二者和諧統一于大學語文課教育教學實踐當中,都不可偏廢,但不同時期有所側重。1978年,匡亞明先生率先在南京大學重開大學語文課,針對的是“現在的很多大學生,語文水平較低”的教育現狀,而著眼點重點解決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薄弱、語言文字應用規范性欠缺等現實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高等教育中母語教育的大學語文課凸顯的是課程“語”的基礎性、工具性,承擔的是正確、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基本任務,語言文字示范作用比較顯明。而今天我們所教授的對象:大學生都是(或者被認為是)具有一定語言運用能力的青年,都是可以真正開始自主性文學閱讀、發散性思考的成年人。大學語文課的語言文字示范作用應該從“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逐漸轉向“高水準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即培養深度閱讀、得體表達的能力”,也就是說大學語文課的工具性依然重要但應該是非第一位的。大學語文課更應該凸顯課程“文”的內涵,更應該突出課程的審美性、人文性特征,課程教學更應該側重通過文本閱讀、賞析進而達到學生自主豐盈人文精神、建立文化認同的高等教育目標,這也確實符合當下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求。
二、文學經典的重要價值在于社會文化認同與接受
在有限的大學時期,在人生最美好、寶貴的青年階段,學生最應該讀什么,哪些作品最值得推薦給學生閱讀,就成為大學語文課教學內容方面最需要考量的重點之一。此時,文學經典作品也就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無論表現形式如何,文學經典都顯示出文學的審美功能與教誨本質。在多個場合發軔于心地談文學、引經典,反復提及自己的文學情緣:“我年輕時讀了不少文學作品,涉獵了當時我能找到的各種書籍,不僅其中許多精彩章節、雋永文字至今記憶猶新,而且從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諦。”他指出,偉大的作品就是有一種爆發性的震撼力量,這就是文以載道。從他個人閱讀欣賞的經驗角度來看,印證了文學經典給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對于大學語文教學而言,文學經典作品的語言規范價值自不待言,而蘊含其中穿越時空的美學觀念、價值取向、文化認同確實也成為課程教學的人文價值所在。文學經典是指那種能夠穿越具體時代的美學觀念、價值標準,在價值與美學維度上呈現一定的普適性,表現在具體的歷史語境與文化語境中具有權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學文本。文學經典借助故事情節、意境形象、環境場景、修辭手法等多種方式,將深蘊于文本當中豐富多彩的主題意蘊、鮮活豐滿的心靈情感、獨特珍貴的生命體驗,或形象直觀、或抽象概括地表現出來。這些獨特的、不可重復的文學形象、生命體驗,凸顯的是人類豐厚的文化積淀、展現的是本真的人性光輝,是人類精神生活根本性問題的文學映射;通過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群體的重讀,對它們進行重新闡釋、重新審視它們的文學價值。因此,文學經典具有“生命的本真性”“實質的創造性”“內涵的豐富性”“時空的跨越性”和“影響的無限性”等特征。蘊含于文學經典中的人文基礎知識歷來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視,讀者從中可以了解風俗民情、歷史瞬間、人世百態。而更受大家青睞的應該是,文學經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過去或現在的最高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的展示,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形象書寫,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因此,文學經典也常常被大家看作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旗幟、文化符號。閱讀文學經典也是了解一個國家、民族最直觀、最形象的方式之一。區別于諸如哲學、歷史學等經典作品,文學經典更加具有形象的生動性、情感的觸動性、藝術的審美性等特征。對于文學經典的賞析更加強調側重于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理解作品中的“人”的形象。文學經典的價值在于它反映了普遍人性,揭示了人生真諦,既因為經典形式的多樣性,也因為人性內容的豐富性,還因為人性思想的超時代性。文學經典借助多重話語、多重意蘊,以鮮活、形象的人物刻畫展現人性的當下表達,揭示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本性問題,以看似不斷遺忘的方式給讀者的想象力烙上清晰的精神印痕,以集體無意識的狀態隱匿于民族的深層記憶當中。
三、文學經典作品是實現大學語文課教材培養目標的最重要載體
【摘要】網絡平臺的應用能夠極大程度地加強大學語文教學的師生互動,確保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受到高度關注。本文對網絡平臺下大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在明確網絡平臺為大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帶來的機遇以及網絡平臺下大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的條件的基礎上,從三個方面制定出相關對策,即:利用新媒體建立大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平臺、通過“微寫作”實現師生間虛擬互動、通過建立SNS學習平臺形成師生“線上”互動。
【關鍵詞】網絡平臺;大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對策
當今大學語文教學中,教育技術正在不斷革新,網絡平臺也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教學載體。但是,從網絡平臺的應用現狀來看,學生和教師大部分只是通過網絡平臺查閱資料,師生互動功能并未充分發揮出作用。為此,本文針對在網絡平臺中大學語文教學如何增強師生互動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希望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受到啟發,以增強大學語文教學師生的互動性。
一、網絡平臺為大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帶來的機遇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技術的先進性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尤其是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網絡平臺已成為了重要的教學載體,這為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師生互動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生互動能夠注入真實的感情,二是師生互動的機會更多。由于網絡平臺中的師生互動大部分不需要面對面,真實的想法可以通過文字傳遞給其他同學或教師。在這樣的互動方式下,互動雙方極容易將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教師與學生的位置感也會逐漸淡化。另外,網絡平臺并不是向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開放,全體學生都可以進入到網絡平臺暢談自己的想法、感受,這樣一來就會增加師生互動的機會,進而不斷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二、網絡平臺下大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的條件
(一)必須有更多的、虛擬的交流平臺作支撐
摘要:微課是互聯網發展背景下的產物,其依托信息技術和網絡在線平臺生存和發展,如今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輔助手段。鑒于此,立足于微課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探析其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以期推動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微課;大學語文;應用價值;教學實踐
微課以教學主題明確、視頻短小精悍、適宜自主學習等顯著特征深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微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能夠對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清晰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學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1微課相關概述
1.1微課概念
微課也被稱之為微型課程或微課程。如今針對微課的應用方向,國內外的學者尚未形成統一認知,以及關于微課的視頻長短表達方式的見解同樣具有差異性。微課在國外的教育領域和相關機構的應用相對較早,美國是在2008年正式提出微課這一全新的教學概念,其作為一種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的新型教學體系,是傳授學習知識點和相關概念的短視頻或音頻課程。對此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幾個具體流程:第一,選擇教材和書籍中重點知識或理論;第二,將知識進行整合歸納并制作為與之相關的動畫視頻PPT、文件說明;第三,攝像設備進行微課、視頻材料錄制時長小于3分鐘;第四,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知識的自主學習;第五,將微課短視頻上傳的在線學習平臺和課程管理系統,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微課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知識的權利,不同層次基礎和學習水平的學生,均可以通過自主檢索獲取相關理論和知識,切實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和質量[1]。
1.2微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