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城鎮建筑規劃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建設低碳城鎮這一有效的碳減排策略已經成為全世界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促進城鎮未來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低碳城鎮已經成為城鎮發展的必然趨勢。城鎮的低碳化建設不僅是經濟以及能源的低碳化建設,而是結合環境與發展綜合考慮后制定的城鎮可持續發展模式。建設低碳城鎮是在城鎮的空間范圍內,根據城鎮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結合城市規劃知識,發展低碳產業、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基礎設施,推行低碳生活理念與低碳消費方式,推進低碳技術以及政策創新,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最終實現城市的低碳可持續發展。低碳城鎮建設模式由政府引導,通過低碳生產與低碳生活的方法進行節能減排,是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發展模式。在城鎮快速發展的今天,要減緩地球氣候的變化、改善生態環境,建設低碳化城鎮勢在必行。
低碳城市規劃是低碳城市建設的前提
要實現城鎮的低碳發展,不能僅依靠節能減排技術手段,還需要以更加多元化的標準衡量城鎮的規劃與建設,從城鎮結構入手,整體減少城鎮的碳排放量。本質上說,城市規劃是人類為了在城市發展中維持公共生活空間秩序而作的關于未來空間安排的意志[2]。低碳的城市規劃要在對城市發展思路、總體布局和內部秩序等方面綜合考慮基礎上,通過合理的空間安排來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低碳的城鎮規劃是通過對城鎮進行全面的評估,探討適宜的土地利用模式,引導城鎮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或者應用先進的低碳技術進行產業升級,構建綠色建筑標準以及綠色交通體系,引導居民進行低碳生活,最終達到減少城鎮碳排放的目的。國內外學者認為進行低碳城市規劃是實現低碳城市建設的關鍵步驟,同時也是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策略。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低碳城鎮規劃有東京市的《東京都環境基本計劃》,紐約市制定的《紐約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30)》等,其中圍繞低碳建設對城市的空間結構、交通、建筑、產業等進行了綜合的規劃。
1低碳城市規劃的編制
低碳城市規劃的制定從排放審計開始,可以分為四步:首先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析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具體操作方法是審計城市的碳排放量,將其作為總體規劃編制的基本依據;然后根據審計排放量得出的結果,結合城市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減排目標以及各階段的檢測標準、確定檢測方法;接著進行多領域的技術可行性論證,制定相應的低碳政策;最終確定方案。
2低碳城市規劃的內容
要確定低碳城市規劃的內容,首先應明確低碳城市的特點,就規劃的角度來看,余猛等人認為低碳城市應具備規模合適、形態緊湊、擁有高效的交通體系、能促進低碳技術和政策的實施的特點。陳洪波認為低碳城市建設的涉及面廣,涵蓋了能源產業、交通、建筑、空間布局及各種基礎設施等,涉及到城市形態、發展模式、城市建設、運行、管理的各個方面,作為低碳城市規劃則應該抓住幾個核心要素,尤其是城市低碳發展的目標定位、關鍵領域和保障機制本[3]。綜合東京、紐約等城市的規劃內容,我認為低碳規劃內容應著重于:空間布局、產業結構改革/升級、建筑、交通以及基礎設施五個方面。
一、綠色建筑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理論依據
(一)綠色建筑與城鎮化的含義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全壽命周期中實現高效率的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城鎮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我國的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二)綠色建筑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內在關系
綠色建筑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是密不可分的,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綠色建筑可以帶動城鎮化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另一方面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可以帶動綠色建筑的進一步發展。建筑是實現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載體,綠色建筑的蓬勃發展是推動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引擎。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就是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現階段的城鎮化建設,改變傳統的粗放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建筑相關產業有機結合,緩解因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同時,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又可以為綠色建筑的產業化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更好地挖掘綠色建筑的潛力,推動綠色建筑產業優化升級。
二、綠色建筑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綠色建筑最早是以試點建筑為主開始普及的,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及綠色觀念的普及,綠色建筑的運營實施才開始被廣泛推廣。截至2016年底,全國范圍內有20多個省市建立了綠色建筑評審專家團,綠色建筑面積已達8億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我國新建城區面積的50%以上都是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的相關建設產業已經成為當下建筑發展的主流。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建筑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操作水平尚未成熟,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摘要:以反規劃理論為基礎,探討其在工業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運用的可行性,并以蘭州市阿干鎮為例,采取反規劃理論的逆向思維指導阿干鎮的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更新,希望由此達到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關鍵詞:反規劃,小城鎮,城市設計,工業遺產
1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國內產業轉型與升級,以工礦產業為支撐的小城鎮逐漸走向衰落。一方面,原有工礦產業不足以帶動城市的經濟發展,城市經濟開始衰退;另一方面,承載城市歷史記憶與發展脈絡的工礦業遺存難以得到足夠的保護,城市文化出現斷層。如何協調遺產保護與產業升級轉型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工礦型小城鎮發展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阿干鎮位于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曾為甘肅省第一大煤礦所在地。進入21世紀以來煤礦資源開始枯竭,城鎮逐漸走向破落。阿干鎮作為以工礦產業為支撐的小城鎮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將以其為例,結合反規劃思想研究以阿干鎮為代表的小城鎮工業文化遺產更新改造方法。
2基于反規劃理論的工業文化遺產更新基礎研究
2.1反規劃理論價值體系
反規劃理論由俞孔堅于2005年提出,是一種強調通過優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控制來進行城市空間規劃的方法論。該理論更重視城市與環境的和諧關系,以生態安全格局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其核心價值觀與工業文化遺產保護的主流思想有共通之處。
1小城鎮街道景觀設計的現狀
首先,小城鎮盲目開發的現象非常普遍,不僅表現在舊城改造中,而且在新城的開發中,也都存在著一些與寒地小城鎮整體發展不協調的行為。其次,小城鎮道路超負荷運轉,各項設施配套不完善,造成了較惡劣的街道環境質量。城鎮化過程使得一個小城鎮向外圍膨脹的同時,必定又會呈現出更為強烈的內聚效應,小城鎮中心密度大大超過其原有的規模。小城鎮的街道只是盲目的改建拓寬,卻很少考慮到街頭的廣場和綠地,人們在街道上找不到方便停留的場所,更不能舉辦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了。另外,小城鎮道路大多都追求整齊劃一的形式,從而缺少構成趣味性和多變性的空間,喪失了原有地形所特有的感覺和味道,結果自然沒法產生最佳的經濟效益。所以,小城鎮街道景觀設計研究應對街道周圍的空間環境作出協調,處理好構成空間環境間的自然給予與所取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最后,小城鎮街道景觀設計建設理論滯后于實踐,且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尚不能充分起到對建設實踐的指導作用。
2小城鎮街道景觀的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2.1以人為本
景觀設計中,“以人為本”的思想主要是指在整體設計體系中一切設計活動、思想以及理念,其最基本的出發點應高度體現在人的利益和需求上,并以此作為設計效益的尺度。在小城鎮街道景觀的設計中,由于該地區自身環境特征,街道景觀設計應高度重視生活在該地域人們的心理需求,在街道景觀的功能、形態、生態以及人文等設計元素上,盡量減少硬質景觀,而多增加軟質景觀,從而盡量降低天氣給城鎮人們生活帶來的壓力。
2.2強調特色
小城鎮街道所具有的特色是體現街道景觀風格特征的重要載體。在城鎮景觀設計中,如果街道缺乏特色景觀,無論多繁華的建筑都會顯得毫無生機,因此,強調特色是街道景觀設計又一重要原則。設計中,應采取特色化的設計方法,盡可能地提高小城鎮街道景觀的異質性,對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進行協調,充分結合建筑、環境、空間與人的活動等各種設計要素,做到四季有景,體現景觀設計的特色。
本文作者:龍彬、張菁 單位: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為了適應新的發展戰略要求,長沙鎮原有的城市中心的主要功能依規劃將逐步轉移至新的城市中心,城市結構將相繼產生變異,城鎮規模擴大,人口分散等使得舊城中心區經濟活力正面臨日漸衰落的危機(圖1)。長沙鎮舊城區面積約40萬m2,其中本項目所在山花街地塊占地面積3萬m2(45畝),位于舊城區中部,為其鎮政府原所在地。項目用地包括南北兩個地塊,北部地塊長約180m,寬約76m,用地面積約1.35萬m2;南部地塊長約225m,寬約64m,用地面積約1.63萬m2。現狀總建筑面積6萬m2。周圍教育資源集中,鄰近鎮區最主要的文化娛樂空間和景觀核心,曾是長沙鎮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在未來規劃中也處于鎮文化教育中心地段。
現狀分析與設計條件解析
功能———從多樣走向單一。山花街地塊內部包含15m寬的城市道路(山花街),地塊內建筑以臨街線性分布的2~4層居民自建房為主,其形式多為底商上宅。隨著政府的搬離,由政府機能所帶動的地塊生命力逐步喪失,商業功能沒落,僅剩的居住功能也由于建筑老化,環境落后等原因在逐步衰落,只留下老年人和留守兒童成為了山花街生活場景的主要人群。這一情況與我國大多數小城鎮中心地塊十分相似,即復合功能向單一功能轉變,建筑品質下降等都成為了舊城衰退的誘因(圖2)。
空間———從豐富走向衰落。山花街地塊作為沿街形成的線性地塊和道路交叉口,道路與建筑之間形成的交往空間自然成為了街區公共、半公共的場所,內部街道成為了居民的主要生活場景。圍繞著街道鄰里熏肉箱、夜間的小燒烤攤等等都充分體現了山花街以“街”為主的空間傳統和生活習慣。然而隨著90年代以來的房地產的開發,地塊外側的高層商品房建設將地塊內部的自建住宅孤立,外加居民擅自建設及亂搭亂建的情況嚴重,整體環境變差(圖3)。
機遇與危機同在,位于本地塊東南側的陳家中學是鎮區最主要的教學資源,東北側的桔子廣場正在進行改造,旨在創造出適宜公眾的公共空間,其中的戲臺、廣場等重要節點的塑造正是植根于當地特有的娛樂活動;同時西側的現有過境路向城市內部道路轉變所形成的商業氛圍也為本地塊提供了商業潛力。如何結合文教功能與公共交往空間,合理重置本地塊的功能成為本更新的重點問題之一。同時現狀的低層高密度也給更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形式束縛。
更新改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