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誠信道德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本文分析了會計教育中誠信教育現狀,探索了誠信教育在會計教育中的滲透策略,以加強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誠信教育。
【關鍵詞】誠信教育;會計教育;滲透
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精神受到社會經濟各主體的關注,誠信已經成為會計人員最重要的職業道德素質。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中出現了很多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嚴重影響了企業的財政安全。高校會計專業作為會計人才的重要培養場地,十分重視社會上會計人員缺乏誠信的現象,加強重視學生的誠信教育,將誠信教育滲透在會計專業課程教育中。但是,由于會計教育滲透誠信教育的發展時間較短,誠信教育在會計教育中的滲透缺乏科學的經驗指導,會計教育中誠信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以及教育制度上都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會計專業盡快解決。研究誠信教育在會計教育中的滲透不僅能夠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而且對企業財務工作的完善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1會計教育中誠信教育現狀
1.1教育目標不明確
首先,會計專業缺乏對誠信教育的明確定位,大多數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將重點放在會計技能和會計知識的培養上,忽視了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還有部分高校會計專業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但是在職業道兒教育的過程中缺乏對誠信教育的重視,對誠信教育內容一帶而過,沒有將誠信教育放在職業教育的突出位置;其次,會計專業缺乏計劃性的誠信教育目標。大多數高校會計專業誠信教育都是專業課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突然想起來的,加入在課堂教學中,缺乏教育目的和教育計劃,沒有形成完整的誠信教育體系。
1.2教育內容與專業脫節
摘要:誠信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發展的根本,也是建設我國公民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質,建立健全個人的思想道德素養,在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誠信教育的作用并不明顯,誠信教育未在社會中形成強烈的反響,很多學校的管理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多的是把全部的教學資源都投入在應試教學上,導致誠信教育的效果不佳,應該鼓勵更多的教育從業者深入農村中學生的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地開展誠信教育的實踐教學,促進農村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文章主要對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誠信教育的優點和不足,提出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打開思路,提升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質量。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有效途徑;方法
一、引言
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多次強調要關注誠信教育的教學研究,加強誠信教學的改革創新,持續不斷地在實踐中發揮誠信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在農村建立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有助于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增強學生的誠信品質,使得誠信教育在初中語文實踐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二、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的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誠信道德的培養,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一直很受教育部門的重視。教育部多次強調要全面深化農村課程改革,重點建設誠信道德培養系統工程,完善誠信道德培養體系,加強初中教師的引導監督作用,提升農村中學生思想道德認識水平,樹立農村中學生誠信做人的思想觀念,全面貫徹執行教育部“十育人”體系,促進農村中學生誠信道德教育的發展進步。當前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培養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完善,很多學校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對于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色實踐探究。部分學校的管理者缺乏對于誠信問題的重視,對于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投入的資源投入不夠,導致初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沒有把誠信道德培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時缺乏進取心,經常出現考試作弊等現象,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忽視樹立學生誠信意識質。學生與人交往時缺乏誠信觀念,導致自身與其他同學的關系越來越惡劣,還有部分教師和學生的金錢價值觀扭曲,容易出現不誠信的行為,嚴重影響自己未來的發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農村中學生的誠信品質影響最大,部分家庭缺乏引導學生建立誠信意識,很多學校校園誠信文化建設力度不足,導致學生不誠信現象時有發生,導致信用受損,也有許多學生缺乏自律自強的能力,生活中和學習上缺乏對個人道德的錘煉,導致個人對于誠信道德問題認知程度和自我認可程度不深。
三、農村中學生誠信教育存在的重點問題
[摘要]誠信作為傳統道德范疇的重要內容之一,地位、作用不容小覷;學術誠信作為大學生基本道德素養之一,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不可忽視。思想觀念大變革時代,大學生學術誠信失范現象發生比率上升,危害不容忽視。加強大學生自身道德建設,提高道德素養,增強自律意識;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加大對不誠信行為的懲戒力度;樹立創新意識,堅持誠信創新協調發展,是提高大學生學術誠信的關鍵。
[關鍵詞]道德;學術誠信教育;創新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社會交往的重要保障。大學生是國家棟梁、民族希望,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中堅力量,學術誠信是大學教育、個人成才的基礎性工作。
一、學術誠信失范現象表現及危害
學術誠信失范是指在學術活動中,違背學術規范的要求,違背實事求是原則,虛假做學問、做研究。指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存在一些不良風氣,學術浮夸、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東拼西湊、粗制濫造,有的逃避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有的剽竊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獻、捏造數據”。當前,對于大學生學術誠信現象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多數學生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和學習宗旨,全心全意、一心一意搞學術、搞研究,有著高尚的道德修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良好的學術規范,排除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擾,忍受寂寞,踏實努力,求真務實,致力于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取得一定的學術科研成果。但是,部分學生誠信缺失、誠信意識淡薄,出現學術誠信失范現象,完全從功利主義角度出發,沒有“為學術而學術”的精神,使學術形象、聲譽嚴重受損。針對學術研究者的表現,比較激烈的說法是———“‘身’者不少、‘心’者不多”。不管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誠信尤為重要。當今世界所有惡劣的品質中,不誠信是最危險的。學術誠信道德失范不僅污濁了學術空氣,而且不利于個人和社會的長久發展。其危害性表現為:第一,阻礙了學術的創新發展。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它的獨創性,在于一種新思想的產生,模仿他人、抄襲他人,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想,急功近利,東拼西湊、粗制濫造,影響學術的繁榮發展,違背了人文學科的規律和原則。第二,扭曲大學生的價值觀。大學生抄襲他人成果,騙取獎學金、助學金緣由之一為片面追求個人利益、物質利益,忽視集體利益,忽視精神文明建設。金錢、利益固然重要,但金錢無法彌補道德缺陷,誠信卻能夠提升人生品位。對個人利益、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易導致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的誕生。第三,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缺失。社會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學術界的失范行為發生會加劇社會不良行為的發生。
二、加強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的建議
(一)加強大學生自身學術道德建設,提高道德素養,增強自律意識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誠信危機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課題。在分析高校誠信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從“第一、二課堂”相結合、加強高校誠信文化建設、健全高校誠信教育評價體系與制度等三個維度,新形勢下高校探索誠信教育的對策與建議,具有積極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校;誠信教育;對策
一、引言
[2]2017年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新規”)明確指出,高校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誠信意識。根據上述論述,誠信教育不僅是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更是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前提。高校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以及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使命及任務。高校加強誠信教育,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塑造,關系到適合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誠信價值觀能否在大學生身上成功內化,關系到黨的教育方針的充分實現,更關系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二、高校誠信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新規》強調要“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教育和引導學生承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并規范和細化了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化,也規定了高校管理育人的核心價值取向。[3]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主體,成功的教育在于符合學生的本質需求。綜上所述,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時要分清主次,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綜合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致力于營造自我認識和發展空間,培養個體創新的意識,充分挖掘內在潛能,引導學生的自主判斷意識及能力,養成誠信習慣,形成誠信品質。
摘要:對比分析我國與國外研究生科研道德和科研誠信教育現狀,并將美國的研究生負責任研究行為教育部分內容應用于我校醫學專業研究生,為我國高校構建更加系統、規范的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體系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研究生;負責任研究行為;科研道德;學術誠信
一、我國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學術誠信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空前擴大,高校科研學術氛圍空前活躍,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而且在醫學教育“早科研”政策改革下,已有大量本科生加入科學研究,并且取得了豐厚的研究成果,不斷有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報道。總體而言,研究生的學術道德修養水平整體良好,基本上能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科學研究及其成果,但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與科研道德和學術誠信相悖的現象。這主要表現為:論文撰寫不符合學術規范,找人或幫人撰寫論文;修改實驗數據;撰寫論文時或多或少地抄襲他人研究成果等。隨著學術研究的進一步商品化、產業化,很多人忘卻了科學研究的初衷,將學術成果變成逐名逐利的商業工具,也讓許多學術機構在盲目追求數量和高層次科研成果方面你追我趕,社會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逐步滲透進大學[1]。受這種風氣影響,當研究生面臨評優、畢業等利益沖突時,違背科研道德和學術誠信的現象屢有發生。教育部已經開始采取一系列抵制違背科研道德和學術誠信現象的舉措。比如,所有研究生在提交自己畢業論文時都會簽署論文成果真實可信的相關協議。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34號正式《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2014年,國務院教育督促委員會辦公室對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工作的專項檢查;2015年6月,29所“985工程”高校研究生科研誠信研討會國內首份《中國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等。縱觀這些舉措發現,多數方法是讓學生宣誓或是簽署誠信協議來保證對學術負責的行為。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告訴學生要注意學術誠信和科學道德,但實際上,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涉及的內容非常復雜和廣泛,學生不通過系統學習科研規范和科研誠信的法律法規,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很難真正對自己的研究行為負責。
二、國外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學術誠信教育現狀
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的國家健康研究院于1989年頒布的條例要求,科研機構應為所有接受國家研究服務獎學金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員提供負責任的科研行為教育。在研究生的科研道德和學術誠信教育方面,美國研究生院委員會于2004年在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支持下,啟動一項旨在加強對研究生科研誠信與科研倫理教育的“研究生負責任研究行為教育”計劃,主要是在研究生院校中推進對研究生“負責任研究行為”(ResponsibleConductofResearch,RCR)教育的研究。該項目運行至今,已經初步形成完整的科研誠信教育體系,并且被多所院校納入研究生教育框架。RCR教育包含:科研不端行為;人體試驗;動物實驗;利益沖突與履行承諾;數據的采集、管理、共享與所有權;導師與學生的責任;科研合作;同行評議;發表實踐與作者責任9個方面。開展RCR教育的高校,根據各自院校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特點,選擇適合本機構本專業本學科的RCR教育內容[2]。除了美國,2007年澳大利亞頒布了《澳大利亞負責任研究行為準則》,用來指導研究機構和人員怎樣更好地實現和保證負責任的研究行為,并在研究生階段對其進行相關培訓[3]。丹麥奧胡斯大學制定的《奧胡斯大學負責任研究行為政策》中也明確要求,應在奧胡斯大學開展一系列負責人研究行為等科研誠信教育[4]。這些準則、政策主要包括負責任與誠信科研行為指導原則、研究數據的管理、科研成果的發表和署名及對科研不端行為的界定和處理措施等,這與美國的RCR教育內容基本吻合。
三、RCR項目在我校醫學專業研究生中的開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