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城鄉產業規劃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近年來,我國大力提倡建設生態文明,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當中。本文通過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引出現今世界以及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背景,提出生態視角下的城鄉規劃策略。從轉變城鄉規劃理念、產業結構調整和健全城鄉空間格局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策略。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文明;研究
0前言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工業文明以來的300多年間,人類戰天斗地、肆意破壞、無休無止地掠奪和攫取自然資源致使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人類也受到了來自自然界的報復。過去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物質財富增長的行為不能夠為人民群眾創造可持續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始終做到發展和保護并舉并重。
1生態文明的發展歷程
1.1世界背景下的生態文明
人類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工業文明從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始至今歷經了300多年。工業文明帶來的是世界工業化的發展,而工業化的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致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因環境污染而造成的公害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使人類陷入了生存危機,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世界各國開展了環境保護運動,新的文明形態日益顯現,這就是生態文明。為了改變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世界各國就世界有關環境與發展關系的認識開展了深刻的探討。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及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為了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口號。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共識。從1972年以來,這期間的理論和政策演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環境問題提出階段(1962~1972年)、可持續發展與三個支柱的階段(1972~1992年)、綠色經濟與全球環境治理階段(1992~2002年)、生態文明階段(2002~2017年)。
摘要:城鄉融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和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鄉村旅游產業園區的開發作為當前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模式,具有明顯的產業融合、資源聚合、功能復合、運營整合的特點,是農村脫貧攻堅,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只有針對當前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據此提出解決思路,才能為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提供具體可行的出路。
關鍵詞:城鄉融合;鄉村旅游產業園區;鄉村振興;品牌建設
鄉村旅游是充分利用農村的農業資源環境、田園生態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當地特有的農耕文化等元素,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科普、觀光、度假和農事體驗的一種農業經營活動[1](P58),是當前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有力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還能為農產品銷售、農民就業、農村環境改善等提供支撐。黨的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2017年,我國出臺《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7年)》,要求加大鄉村旅游投資。在政策和市場的不斷推動下,鄉村旅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并得以迅猛發展。[2](P92)農村旅游產業園區作為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新載體,在推動旅游方式轉換、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效益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產業園區形式引領農村旅游業發展,拓展旅游產業范圍,完善農業旅游發展產業鏈,形成集群競爭優勢,成為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推動城鄉融合、加快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因此,加強城鄉融合背景下鄉村旅游產業園區開發的研究,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借鑒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和指導借鑒意義。
一、城鄉融合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城鄉融合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新動能城鄉融合的加速推進,為實現農村資源精準定位,農業生產要素匯集,旅游資源價值在城鄉融合中得以開發提供新動能。農村立足城鄉差異確定優勢定位、資源價值,謀求融合發展,這是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構建城鄉平等互惠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式。其功能,一是城鄉融合可推進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引導更多城市資源下鄉;二是城鄉融合可推動城鄉互惠大流動,以農產品為城鄉溝通媒介,開辟農產品市場空間也促進城鎮旅游資源的豐富;三是城鄉融合可打開三產融合的路徑,以鄉村旅游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當地農業品牌的樹立,推動傳統的農業產業、農產品加工和服務業間產業融合力度;四是城鄉融合可帶動鄉村振興不斷深入發展,引導更多科研、生產、銷售、電商、物流、資金等政府和企業資源要素融入鄉村旅游產業鏈,有力推動農村發展。[3](P82)
(二)城鄉融合為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新途徑城鄉融合為促進城鄉統籌,并形成城鄉良好互通,進而實現以城促鄉,優化農村旅游產業結構,帶動三產融合發展提供新途徑。一是城鄉融合為鄉村旅游科學規劃、合理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各鄉村因地制宜制定主導產業,構建以自身旅游資源為主導的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特色產業結構;二是城鄉融合為鄉村旅游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發展渠道,通過城鄉均質發展帶動了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手段在農村的建設,并通過“互聯網+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促進了農村電子商務和涉農服務業的等新興行業的發展;三是城鄉融合為鄉村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融合契機,借助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為鄉村文化高附加值產品的營銷提供了合適途徑。[4](P154)
(三)城鄉融合為鄉村旅游資源的獲取提供了新渠道鄉村旅游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又為鄉村旅游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渠道。一是城鄉融合能夠更好地挖掘鄉村旅游中的自然生態、農業經濟、社會、農業文化、農業市場以及政策等相關資源,進而對農村自然生態、文化等進行深度開發和整體規劃,為鄉村旅游樹立創意性品牌理念,提升鄉村旅游的品質和吸引力;二是城鄉融合能夠更好地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為加強城鄉區域合作研究,實現區域共同發展提供新途徑,近衛為鄉村旅游資源的對外推廣奠定基礎;三是城鄉融合能夠更好地促進鄉村旅游資源與城鎮逆城市化帶來的人口轉移需求更好地融合,促進城郊型鄉村成為都市人的新生活空間的發展,進而構建宜游、宜居、宜業的新空間。
【摘要】農業主題公園是新型城鎮化衍生的以“農業”為主題的郊野公園,本文在田園綜合體發展背景下探索農業主題公園設計思路,把城市融入公園支撐城鎮化功能,積極發展公園式農業實現城鄉“互惠、互利、互贏”,通過“共創、共融、共享”農業主題公園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田園綜合體;農業主題公園;郊野公園
前言
“農業主題公園”是新型城鎮化衍生的以“農業”為主題的郊野公園,是城市居民對城市功能品味、公共設施、人居環境和優美生態環境全面的內在需求,也是新時代經濟轉型升級和全面構建小康社會的發展需要。在“田園綜合體”發展背景下,“農業主題公園”應堅持“互惠、互利、互贏”、“共創、共融、共享”的創新發展之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1“農業主題公園”發展背景
“公園”在古代是指官家的園子,在現代是指由政府修建運營、為公眾提供欣賞風光和休息游玩的公共區域。《公園設計規范》中定義:“公園是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科學文化及鍛煉身體等活動,有較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綠化環境的公共綠地。”具有著改善城市生態、防火、避難等作用。[1]“農業主題公園”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體,把創意農業、特色農業和旅游服務業統籌發展,通過優化配置資源實現農民增收的新型的運營模式。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建設,即“三區、三園和一體”。[2]其中“一體”即田園綜合體,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與農業綜合體、農旅綜合體等概念在內涵上是一脈相承的,是在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等發展歷程基礎上,結合新形勢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多重客觀需求而提出的。[3]從業態發展思路來說,“田園綜合體”是“農業主題公園”的升級版。但“田園綜合體”更強調以農業為主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為前提,運用“農業集群+休閑產業集群”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鄉土經濟邏輯實現鄉村振興。“農業主題公園”雖然遵循的是城市化的經濟邏輯,但這類“公園式農業”結合了現代農業、城市園林與傳統農業旅游的特色,結合了服務創意和生態創意,也是創意農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態。[4]在“田園綜合體”發展背景下,“農業主題公園”應探索“互惠、互利、互贏”、“共創、共融、共享”的創新發展之路,建設“農業主題公園”有助于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2選址合理性分析
[提要]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國城市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城市經濟社會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為此,在保證疫情防控成果基礎上如何實現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研究意義。本文立足于中國城鎮化發展現狀,對城鎮化過程進行梳理研究。通過對社會發展環境的分析和對城鎮化發展的梳理總結,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并從內生動力、區域格局、城鄉融合與空間治理等方面提出規劃應對,以期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規劃應對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強烈的沖擊,城市經濟社會生活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在這次疫情的嚴密防控過程中,暴露出很多發展問題。值此“十四五”啟程之際,有必要對中國新一階段城鎮化進行探索。
一、疫情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新型冠狀病毒的突然襲擊對城市經濟、社會和日常生產生活造生了極大影響,給城市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后疫情時代,城市如何更加健康、科學、可持續地進行發展,城鎮化如何高質量推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首先,在疫情的影響下健康城市成為社會熱點。城市規劃與公共衛生安全淵源深厚,二者均是在19世紀中葉為應對工業化時代城市快速擴張發展所引發的城市問題,尤其是當時十分嚴峻的城市公共衛生問題而誕生的。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城市安全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考驗。公眾對于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有了新的認識,并將重視程度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城市管理向智慧化邁進。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科學技術對于城市建設管理的支持,疫情管理走向更加精細、多元、及時和智慧。在此過程中,政府與第三方團隊通過收集的上報數據和手機信令數據搭建了疫情數據開放平臺,用技術支持疫情的防控與管理。第三方研究機構借助百度慧眼、微博、百度地圖等手機應用軟件獲取LBS數據信息,識別了春運期間500萬遷出武漢的人口的流動軌跡,進行求助者分布與畫像等數據可視化研究,對相關重點城市的防疫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居民生活與日常供應方面,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普及,遠程會議、辦公、教育、零售等網絡平臺使用頻率呈指數增長,在特殊時期保障著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以及基礎服務等方面的正常運行,盡可能降低疫情對城市生活的影響。在這一時期,無人配送、無接觸式配送、智能物流等新興技術也為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基本物資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生活保障。管理模式的智慧化升級也在本次疫情的防控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城市正常運轉。在后疫情時代,全國多地陸續開始進行城市大腦等城市智慧化管理平臺的建設,從而有效推動了科學技術手段與城市現代化管理的融合提升。最后,韌性城市建設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內涵。在疫情下,城市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面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應對能力、應對機制的不足引發了對于城市自身應急治理能力的強烈反思,而應對這些“危險”的辦法就是建設“韌性城市”。構建韌性城市,積極防護、彈性應對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流。建設韌性城市就是要有效地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后疫情時代,提高城市韌性已經成為了城市規劃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
城市作為一個非農業人口、產業集聚的區域,城市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一直在作用于城市的發展,尤其是城市進入工業化、信息化階段,城鎮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吸引力顯著增強,人口、產業等都在向發展較好的城市快速聚集。在這樣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對于人口和產業的聚集能力不斷增強、螺旋上升,城市規模急速擴張。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轉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截至2019年末,中國城鎮化水平超過了60%,快速城鎮化進程不僅給城市的運營維護帶來了壓力,同時也為城鎮化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挑戰。自建國以來,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過程曲折上升。在這一過程中,改革開放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助力引擎。雖然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較西方來說相對滯后,但正因如此,才有機會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吸納借鑒西方城鎮化的經驗,指導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興盛,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了快車道,在市場經濟的吸引作用下,大量的農業人口開始進入城市謀生,僅到1996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就已經突破了30%,截至2011年末,我國城鎮化率突破了50%,城市居民人數首次超過了農村居民人數,現在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十四五”時期,面對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環境的變化,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需要做出及時調整。一方面是因為城鎮化已進入了一定階段,根據美國學者諾瑟姆提出的城鎮化“S”型曲線,城鎮化即將進入第二個拐點,城鎮化水平將逐漸趨向飽和;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家政策開始發生變化,“雙循環”、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的陸續出臺正在改變我國城市發展模式和鄉村發展實際,這一過程中農村的推力放緩,加之在城市規模集聚吸引力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我國城鎮化進程開始減速,并逐漸轉入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狀態。
摘要:江蘇城鄉發展都走在全國前列,農耕文明繁盛,農業基礎較好,農業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發展休閑農業特色小鎮。本文從特色小鎮規劃視角,在強調江蘇發展休閑農業特色小鎮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分析目前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規劃策略。
關鍵詞: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鎮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江蘇作為“魚米之鄉”和沿海發達省份,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經引起關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農業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王瑋、黃春曉(2018)[2]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現狀和發展路徑;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本文擬從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出發,分析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從規劃視角提出優化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策略。
1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
促進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對于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傳承優秀農耕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1.1促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