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財務入門實操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基礎會計》是中職會計專業一門重要的應用型、技術性學科,理論抽象,核算復雜,在整個會計課程體系中作用舉足輕重。學生在教學中如何輕松掌握有關學科知識,是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緊扣課程教學談一點心得體會,希冀繼續完善,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基礎會計;實務模擬;仿真教學;考核
《基礎會計》是中職財會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財會專業學生的入門課程。該課程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為今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等相關課程奠定重要基礎性作用。如何讓學生掌握好這門專業基礎課呢?結合多年財會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在教學上可以大膽嘗試對這門課程做以下處理。
1教材內容的處理
本書設有九章內容,我們可以改變以往按目錄章節順序授課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針對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我們可以將本書的教學環節安排如下:實地參觀→理論講授→模擬操作。即在沒有講授具體內容之前先帶學生到當地企業參觀生產流程,瀏覽其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檔案資料,使學生對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有個感性認識,學生在接觸到理論和相關概念時才不會感到陌生,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再按教學計劃對理論知識進行講授,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認知和深入,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實務模擬操作,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可以嘗試將本書內容的章節順序作如下調整: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會計要素及會計平衡公式;第三章,賬戶和復式記賬;第四章,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第五章,會計憑證;第六章,會計賬簿;第七章,財產清查;第八章,會計核算程序;第九章,財務會計報告。調整順序后的章節更符合學生的思維模式,從理論過渡到實踐,更體現課程的實用性。
2課堂上采用現代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
課堂上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擴大課堂容量;還可以給學生提供逼真的會計實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使問題由難變易,迎刃而解。例如會計核算程序這一章的內容比較多,較理論性和抽象化,在講解會計核算程序時可以以圖表的文式加于動畫效果,將幾種不同的會計核算程序進行對比,直觀明晰,方便比較記憶。
本文作者:吳慶生 單位: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
當前中職學校很多專業都開設了基礎會計這門課,它已經成為相關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具有極強實踐性與操作性。現行的教學方法大都是黑板粉筆式的理論教學,而作為教學對象的中職生,大部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較差的學生,學習能力欠缺,同時對這門課既無感性認識、又無實踐經驗,很難接受這樣抽象空洞的理論教學,入門困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畏懼、抵觸情緒,以至于教學無法有效開展。為次,我們必須進行教學改革。目前,中職基礎會計的教學存在著諸多弊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除了財會專業外,對于大多數專業的學生,基礎會計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他們在未來工作崗位上能夠讀懂簡單財務資料,并且能使用這些資料進行決策,而不是要求熟練地進行財務處理、形成財務信息。
二、教材針對性不強
這里所說的教材的針對性不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現在多數情況下非財會專業和財會專業所采用的教材并無兩樣,這樣的教材對于非財會專業的學生來說不能體現基礎會計跟所學專業之間的聯系,專業針對性不強;另一方面,中職教材和大學教材差別也不大,無非是難度稍低,內容相對較少,但都偏重于理論闡述,沒有充分考慮到中職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需要,讓其感覺空洞乏味,喪失信心和動力,也不能體現偏重實操能力,教學對象針對性不強。
三、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
摘要:《會計法》的修訂,伴隨著財政部門與稅務部門對會計與稅收監督管理的加強,會計從業人員將面臨著一次大的挑戰,而當前海南會計繼續教育存在諸如會計繼續教育內容單一、實用性不強、教學方法陳舊、授課質量不高、考核與評價流于形式等多種問題。提供充分、高質量的學習資料,滿足會計從業人員根據自身所屬行業與自身成長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已是當前海南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會計繼續教育作為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更需要一次大的變革。
關鍵詞:會計;自貿區(港);繼續教育;課程開發;人才培養
一、海南省會計繼續教育現狀
(一)海南省會計從業人員繼續教育態度分析
會計繼續教育是硬性要求,而更多的會計人員安逸于當前的生活,缺少學習精神,把會計繼續教育當成是“政治任務”。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證,可能會導致沒有進行從業登記的會計人員不再進行官方組織的繼續教育學習,從而不利于會計人才的培養。2018年海南省高級會計師評審條件中比往年多出要求參加五年會計繼續教育的硬性規定;2019年海南省中級會計師報名比往年增加“完成個人信息采集并審核通過”條件。但這些規定僅在報名條件中增加,并未進行宣傳,大量會計從業人員并未知情。
(二)海南省會計從業人員繼續內容設置分析
2018年海南省會計繼續教育平臺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開始了新的培訓,內容除了少量的具有很大難度的會計報表合并等內容外,剩下的內容幾乎為政府事業單位會計,給2018年大量從事會計繼續教育的學員造成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不相符的困擾。回憶海南省歷年的會計繼續教育,內容也多為政策性或者是理論性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多為解讀性,實操指導幾乎是沒有的。這些弊端會增加會計繼續教育人員應付參加會計繼續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篇
一、《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相關文獻綜述
在國內,相關研究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體現為從財務管理人才職業特征出發,提出應用型高校如何根據專業特征來有效實施《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從而在整個專業學習過程起引導性和開創性作用,培養具有會計職業思維與職業操守,并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邵瑞慶,2007)。二是從培養目標轉變方式出發,要求培養出具有“管理型”財務管理人才;從具體培養內容上如強化師資力量、完善課程體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等角度對以《基礎會計》課程為起點的一系列教學改革(裘益政,2008)。三是進入新世紀后,大部分學者和實踐教學人員結合各自的教學經驗,從教學方式與手段、教材建設、師資教學水平提升方面提出提升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效果的措施,以突出培養的財務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能力。
二、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當前,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教材、師資、教學內容等方面。
(一)所用教材內容結構不合理
縱觀國內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所使用的相關優秀教材,內容的編排幾乎是前三分之一是會計基本準則(如會計假設、職能、方法、要素、等式、核算基礎及記賬規則)的相關基礎理論;中間部分為以工業企業為例介紹具體經營中發生的主要經濟業務如何進行相應的、簡單的會計處理;余下為相應財務報告內容介紹及簡單會計核算組織或程序介紹。歸納起來,最基礎的內容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占據大部分課時,而財務報告和核算組織及信息化的內容往往在后續教學中由于課時不足未能深入的介紹和進一步操作。這就造成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內容講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圍繞會計做賬等基礎性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而這些內容根本無法培養出具有良好會計職業能力的財務管理應用型人才。
一、會計證的取消和高職會計專業的發展狀況
截至2017年,會計從業資格證的持證者數量超過2000萬人,據統計,2015年底會計人才的需求量為1500萬人左右,可見供求明顯失衡,對國家資源造成了浪費。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會計信息化、電子發票的發展提供了便利,“記賬會計”等崗位面臨淘汰,而在會計從業資格證的持有者中,管理會計人才只占5%,基礎的財務會計人員則接管了剩余的95%。因此,只有向管理崗位轉型才是會計人員最好的出路。因為會計專業有著比較良好的就業前景,學歷認可度較高,會計專業始終是各高職院校的熱門專業。根據2016年的《中國會計年鑒》統計,高職會計專業的就業對口率在75%左右,就業形勢相對較好。以北海職業學院為例,從2008年開設會計專業到現在,會計專業的學生人數一直占據著經管系五個專業總人數的一半。盡管會計從業資格證的取消對專業招生有一定影響,但會計專業始終保持著穩定的發展態勢。
二、會計證時代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證”融合教學。過去,國家規定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證是會計人員從業的門檻,過考率也成為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準繩。因此,許多高職會計專業將教學重點放在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培訓上,普遍采取“課證”融合的教學方式。在課程安排上,重視應考題目訓練,輕會計實踐技能教學。會計從業資格證盛行的時期,曾帶動了“考試經濟”的繁榮。為了提高學生的通過率,不少學校聘請校外會計培訓機構對學生進行集中培訓。這些培訓主要通過刷題猜題的方式強化考試技巧,對短期的應試成績提高效果顯著,生成了一些無會計專業能力的持證者,與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馳。(二)以理論型教師為主,雙師型教師匱乏。把學生培養為適應時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高頻詞。會計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是學以致用,“用”是最終的目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產、學、研的深入合作密不可分。然而,在實踐教學中,雙師型教師人才緊缺,會計教學停留在理論和模擬實踐上。大部分高職會計專業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指導水平有限。盡管很多高職院校建立了模擬仿真會計實訓室,但普遍采用傳統的單門課程集訓形式,如在基礎會計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等課程結束后,集中兩到三周的時間在機房或手工實訓室授課。實訓內容單一,主要以一套題目或者傳統教材進行教學,無法使學生獲得會計從業的真實體驗。(三)校企合作質量低,流于表面。校企合作的兩個方向,一是使學生走向社會實習崗位,二是將企業請進校園。企業是會計應用型人才的試煉場,但如何使會計專業學生進入這個試煉場成為很多高職院校面臨的難題。由于會計崗位的特殊性,實習崗位相對較少,大部分企業出于用人成本的考慮,不接受在校學生到企業實訓,也不愿意招聘零經驗的畢業生。學校與不少企業建立了合作,但是相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規模,財務會計類的實習崗位“僧多粥少”,造成過半的會計專業學生實習專業不對口,只能轉為銷售或行政類崗位。學校也嘗試邀請富有職場經驗的財務經理等到校兼職授課或進行講座,但這些企業界人士或缺乏教學經驗無法勝任教學工作,或工作繁忙很難配合學校的教學要求,效果并不理想。
三、會計證取消后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
(一)“課證”融合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的轉變。在“一帶一路”和“互聯網+”背景下,國際化視野和會計電算化技能成為會計人才的“標配”。要改變“課證”融合的教學方式,建立起以提升職業能力為目的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培養崗位能力為前提設置課程,豐富教學內容,從國內企業到國際企業,對金融、國際貿易等科目進行項目化教學。會計專業學生應熟練掌握企業常用的財務處理軟件和管理軟件,在課程上進行精準操練。從“持證上崗”到“無證有能力也可以上崗”的突破,放寬了會計人員的準入門檻,非會計專業但具備一般會計技能的人才也可以從事會計崗位工作,對于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來說意味著更多的競爭者。事實上,會計從業資格證的退出不僅沒有降低會計人員的入職條件,反而提升了入職要求。另外,會計從業資格證取消后,《會計法》對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和業務素養的進一步強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見,會計行業的繼續教育還將進一步加強,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需要從各個方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理論和實操并重,積極了解市場動態,樹立危機意識,不斷更新和擴展專業知識,才能做到不被社會所淘汰。隨著會計從業資格證的退出,“初級會計證”不僅成為會計人才市場的新門檻,也成為會計專業學生的新目標。高職院校應為學生制定全面的培養預案,在鼓勵全員備考的前提下,加強必考科目“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的講授,動員專業扎實有能力的學生積極準備;為基礎較弱、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方案,如強化其對辦公軟件、會計軟件的熟悉運用能力。(二)以會計技能大賽為抓手,推進課程改革。職業技能大賽作為高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課堂教學和企業實踐的試煉場,也是促進教學改革創新的助推器。比賽的目的是展示并檢驗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對各種技能的應用能力,提升社會各界對比賽的關注度,通過比賽的結果檢驗高職院校的教學成果,推進專業課程改革。會計技能大賽是對真實企業流程的仿真模擬,參與過程需要師生合作,不僅有助于學生增長見識,也有助于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業務水平。行業級別以上的技能大賽,為全國各大高校的師生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取長補短。應以技能大賽為推手,實現以賽促學,推進會計課程改革,強調工學結合、產學融合,以就業為導向,優化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三)加強對會計教師隊伍雙師型人才的培養。會計從業資格證的取消給會計專業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傳統的理論型會計教師將難以勝任大數據時代下社會對會計教師的要求。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不僅能夠把企業完整的業務流程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傳遞給學生,也有能力指導學生進行實操訓練并啟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會計專業能力,要從基礎財務會計的培養轉變為結合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全面培養,現代會計從業者不應只局限于財務記錄,更要參與分析經濟活動、預測經濟走向、進行戰略決策等全方位的經濟活動過程。因此,會計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具備敏銳的政策洞察力,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把最新的專業知識和動態傳達給學生,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會計人才。高職院校應加強對會計專業雙師型人才的培養,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具有影響力的會計行業技能培訓和會議;推動教師走出校門,到企業頂崗實踐,并作為考核績效的依據。(四)提高校企合作質量,拓寬合作思路。校企合作體現了學校與企業共同的利益訴求,學校為企業輸送人才,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和就業的機會。目前會計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企業,一是會計師事務所,二是代賬公司。會計師事務所需要的人才多為中高級會計師甚至注冊會計師,代賬公司則沒有那么高的要求,工作難度較適合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進行實訓,并有可能提供較多的工作崗位。因此高職院校與代賬公司合作是對會計專業相對有利的校企合作模式,校方邀請代賬公司進駐校園并提供辦公場所,會計專業學生輪流到辦公場所進行實操,教學督導以學校教師為主、企業管理人員為輔,學生的實操內容是企業真實原始憑證的復印件,學生能夠體驗真實的會計業務操作流程。當然,在實訓過程中,為了避免因為學生的操作失誤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教師必須嚴格把關控制操作的準確性。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