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學習》創刊于1982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教育部主管,復旦大學主辦的漢語修辭學專業刊物。本刊主要探討漢語語言的使用規律,研究使用語言的環境、語體、風格、文風、話語篇章、修辭方式、社會信息傳遞效果、使用語言的修養、語言美等課題,普及修辭知識,推廣修辭教學,指導實際應用,譯介國外新學說。本刊研究范圍遍及修辭學的所有領域與前沿課題,也在語言應用的許多領域顯示出自己的生命力。作為國內唯一的修辭學專業刊物,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修辭學專業的發展。現用名:《當代修辭學》。
修辭理論、國外修辭學、辭格研究、修辭與認知、修辭與文化、修辭與應用、流行語觀察、修辭散論。
地址:上海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1312室,郵編:200433。
1.本刊希求觀點與方法創新,學術性,理論性與實用性較強的文稿。
2.來稿請用電子文稿形式交納,在文末注上具體的通訊地址、電話號碼或電子郵件,以便聯系。
3.來稿文責自負,要求稿件論點鮮明、論據可靠、文字精煉,文章不超過5000字,題目不超過20字。非經約稿,專題綜述類稿件一般不予刊登。凡以國家和省(部)級科學基金資助的研究課題為內容的論文,應在首頁注腳標明,并注明課題代碼編號。
4.文稿題名、摘要、關鍵詞應有英文對照。摘要應寫成報道性文摘,以200字為宜,不宜用圖表。來稿應盡可能從《漢語主題詞表》中選取3~8個關鍵詞,所選詞應該是該文題名、摘要或正文中出現的能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者還應從《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4版)中查取中圖分類號1~3個。
5.文稿要求有作者中英文署名(署名限3人以內),次序按貢獻大小排列,標明工作單位及單位所在城市與郵政編碼,并附作者簡歷(姓名、出生年月、籍貫、學歷、職稱、主要研究方向)。作者的署名排序在投稿時確定,之后不得另行更動。
6.文稿中得外文字母、數碼、符號要求工整、清晰,對容易混淆得字母、數碼和符號,應標明文種、大小寫、正斜體,屬上下角得字母、數碼和符號其位置高低區別要明顯。量和單位須符合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量得符號一律用斜體(pH及特殊符號例外),量的單位一律采用正體。
7.文稿插圖請用墨線繪制,要求圖面整潔,線條均勻,有相應的圖名并具有自明性,凡照片要用清晰的黑白照片,并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照片中需標注的符號應另紙剪貼,不要直接寫在照片上。圖和照片的常規尺寸以寬7cm或14cm為宜。
8.文稿中的表格盡量采用三(橫)線表,必要時可加輔助(橫)線,不留豎線和斜線。表格應有相應的表名并具有自明性,表的內容切忌與圖及文字表述重復,表內同一指標數字的有效位數應一致。
9.來稿所用引文及資料,請核實準確,注明出處。參考文獻的引用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過的近年的文獻,應是最主要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列入,并由作者對照原文核實無誤。文獻標引序號請按文中引用順序依次排列,并注意引用處上對應的序號;凡涉及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錄法。
參考文獻注錄格式:
(1)專著的著錄格式:序號作者.書名.版次(第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頁碼。
(2)期刊的著錄格式:序號作者.題名.刊名(外文刊名可縮寫),出版年,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3)學位論文的著錄格式:序號作者.題名:【學位論文】.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4)專利的料錄格式:序號專利申請號.題名.國別,專利文獻種類,專利號.出版日期。
10.本刊逢每季度末月出版,用稿周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對錄用的稿件,本刊充分尊重作者的觀點,但有修改或刪節,不同意刪改者請在投稿時注明。限于人力,本刊一般不辦理退稿事宜(事先申明者除外),請作者自留底稿。作者投稿時請勿一稿兩投,自投稿日起,凡3個月未接到錄用通知書,再自行另作處理。為免延誤,來稿請直接寄或送至本刊編輯部。
回避沖突:名詞義與句法結構義之間
“所謂”的功能及主觀化
虛詞功能的羨余及其修辭作用
極性隱喻的梯級邏輯
論古漢語中的逆序分承
中國法庭會話語篇研究:回顧與展望
“深+N季”組配的認知語義分析
海峽兩岸詞語互動關系研究
《修辭學發凡》用例的當代學術價值
詞語的性別標記和性別標記詞語
“誘發合作”視域下隱喻的修辭功能
基于網絡語料庫的“給力”研究
試論隱喻的理解程序
試析表示身體狀態改變的詞語的特殊功能
尼采對修辭學的貢獻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基金(B403) | 4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6BYY049) | 2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7BYY048)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3BYY041)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5CYY001)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4XYY03)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9CYY003)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9FYY003)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8BYY058)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8BYY046) | 1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14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基金 | 4 |
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金 | 3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 | 3 |
博士科研啟動基金 | 2 |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 2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 2 |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 | 2 |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 1 |
上海市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