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196.00/年
《吉林農業(yè)科學》雜志是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農業(yè)科學技術刊物。主要刊登作物育種、耕作栽培、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畜牧獸醫(yī)、果樹園藝等專業(yè)的科學論著、試驗研究報告、推廣技術、農業(yè)科研動態(tài)及國外農業(yè)考察報告等。刊載文章科學性和實用性強,取材真實,數據可靠,文字精煉,圖表清晰,計量標準,編排規(guī)范。
《吉林農業(yè)科學》現已更名為《東北農業(yè)科學》。
本刊栽培育種、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畜牧獸醫(yī)、園林藝術、農產品加工及利用、國外農業(yè)、綜述。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凈月開發(fā)區(qū)彩宇大街1363號,郵編:130033。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guī)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qū)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fā)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fā)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fā)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系本部。
10.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系有關事宜。
優(yōu)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吉粳66綜合農藝措施與產量的數學模型分析
玉米品質性狀的遺傳模型分析
高產優(yōu)質水稻新品種吉粳78(吉豐10號)選育報告
有機肥與化肥配施對水稻土B層速效磷積累量的影響
用多元回歸法進行蓖麻枯萎病流行的氣象因素分析
玉米及其秸稈肥育肉牛效果與經濟效益的對比研究
有機水稻雜草控制技術的研究
加速不同育種途徑下植物育種進程的措施
燕麥套種無籽西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水稻新品種通系929選育報告
向日葵抗列當材料的實驗室鑒定方法
吉林省花生生產現狀與發(fā)展優(yōu)勢
綠豆新品種白綠9號的選育及其栽培技術
氮磷鉀肥料用量對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沙里院褐球蚧無公害農藥防治篩選試驗
北方冬春季節(jié)常見羊病的防治
昆蟲桿狀病毒表達系統在禽流感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2011AA100504) | 9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1BAD16B10) | 7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D08A04) | 6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2BAD04B02) | 6 |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2012BAD04B02) | 5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基金(J50704) | 5 |
國家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項目(CARS-04-PS11) | 4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2004AA246100) | 3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2009AA101106) | 3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9BAC55B05) | 3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106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98 |
吉林省科技發(fā)展計劃基金 | 74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 | 58 |
國家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項目 | 48 |
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 | 39 |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 | 33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 13 |
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 | 12 |
吉林省自然科學基金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