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傳承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形式多樣,來源于民間,同樣也生存于民間,它不僅實用,同時還兼具審美性和傳達民族精神的特點,對它的傳承及保護始終與其地域文化相輔相成。在文化、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的多樣性繁榮,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正確梳理并認識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現狀,鎖定并分析目前民間文化藝術的問題所在,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及創新都有著積極的影響。沙田民歌起源于東晉,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是廣府文化和嶺南文化的重要構成,具有嶺南地方特色和鄉土文化特色。研究、保護沙田民歌,對于了解和掌握嶺南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疍家人的勞動習俗和歷史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沙田民歌的形成和發展
在珠海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沙田民歌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在珠海、中山、順德、東莞一帶一直傳唱的“疍家歌”“ 漁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疍家人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沙田民歌發展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末年,珠江流域一帶的百姓為了逃避中原戰亂大批移民,他們乘著竹筏沿著珠江自北向南遷徙,散居在珠江下游的珠海、中山、順德、東莞等沿海地帶和河網地帶,有些人在由海水沖擊而成的沙田上進行圍墾、種蕉、種禾、種桑、養蠶,并以此為生;有些人則常年居住于漁船上,以捕撈為生﹑以運輸為業。這些人就被稱為疍家人。沙田民歌就是在他們日常演唱的“疍家歌”和“ 漁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采用了廣州方言和當地方言,以其獨特的形式自成一體。沙田民歌源于東晉,發展于元、明,興盛于明末清初。北宋著作《太平寰宇記》中有記載,“香山之人在婚喪嫁娶、慶典祀神時,均歌唱以導其情,曰歌堂”。沙田民歌中的高堂歌就是由“歌堂”發展而來。《香山縣志》中記載的黃棠《長洲煙雨》——“萬頂中間螺髻青,人家環繞住升平。鶴汀鳧渚雖煙雨,長有漁歌牧笛聲”——描述的就是當時嶺南水鄉的生活場景。其中的“漁歌”就是指疍家人日常生活中相隨相伴的漁歌。清朝的《廣東新語》卷十二《詩語· 粵歌》在描述男女婚嫁時寫道;“先一夕,男女家行醮,親友與席者或皆唱歌,名曰坐歌堂。”可見沙田民歌在清朝就已經廣為傳唱,與當地人民有著不解之緣。據《香山縣志》記載,民國時期,隨著沙田區域的發展,沙田民歌也得以傳承和發展。改革開放后,受西方音樂和中國港臺音樂的沖擊,沙田民歌漸趨衰落,甚至到了銷聲匿跡的程度,很少有年輕人會唱。2005年,在當地文化界人士的強烈呼吁下,沙田民歌又重新煥發出生命力。2006年,沙田民歌首次跨地域、以涵蓋珠三角民間音樂的身份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沙田民歌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價值
(一)沙田民歌的藝術形式
沙田民歌主要采用沙田地域方言和語匯演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咸水歌、高堂歌、姑妹歌、大罾歌、嘆情歌、木魚歌等,多采用無伴奏清唱的形式,不需要很高的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主要是在婚喪嫁娶、祀神、生活和勞作之余即興演唱。表現形式既可以高亢奔放,也可以婉轉抒情,又可以歡樂助興,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靈活多樣、簡明樸實、貼近生活,且題材廣泛。沙田民歌可以獨唱、對唱、斗唱,最大的特點是可由觸景生情而來,生動靈活、內容豐富。疍家人通常是以歌自娛、以歌傳情、以歌會友。
(二)沙田民歌的藝術特征
沙田民歌屬于六聲音階徴調式民歌,多采用七言句。高堂歌源于婚俗儀式中的拜高堂,屬于賀婚歌,主要用于婚禮場合,以獨唱為主,以賀婚為題材。高堂歌熱情奔放、音域寬廣,代表作品有《十賀新郎》。嘆情歌用途廣泛,很多場合都可以使用,既可用于女子出嫁嘆情(疍家女子在婚嫁前放聲哭嘆,主要表達姑娘出嫁時舍不得離開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離別和感恩之情),也可用于喪禮的哭喪習俗,用歌唱懷念親人。嘆情歌還可以用于平日搖舟海中,觸景生情﹑即興演唱。咸水歌沒有固定的歌譜,演唱過程是一個曲調,曲調悠揚、貼近生活,即興創作、通俗易懂。代表作有《白話漁歌》。大罾歌中的“大罾”是沙田人家用于捕魚的網具,歌因網具而得名。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疍家人把船停泊在一起,以歌唱表達心中的快樂;或在農忙季節,在農田、蕉地、海邊,在捕魚之際、勞動之余即興而唱。姑妹歌以愛情為主題,一般用于對唱,不分地點,以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互訴衷情為主﹐通常是在兩船相遇的情況下,以問答的形式進行。姑妹歌有對唱、有獨唱,代表作品有《情歌對唱》。木魚歌發展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以戲曲彈詞的形式演唱,用琵琶、三弦琴或敲擊類樂器伴奏,采用說唱形式娓娓道來。木魚歌的表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婦女捧著木魚書讀唱,另一種是盲人賣唱,一詠三嘆﹑蕩氣回腸。代表作品有《花箋記》。
(三)沙田民歌的文化價值
首先是學術價值。民歌是疍家人對當時社會的一種記載,雖然它不像史書那么嚴謹,但卻反映了疍家人在當時社會中的生活狀態。民歌的發展過程,也是社會發展和地域發展的一個折射。民歌的創作者多為歷史的親歷者,而且都是即興而作,內容五花八門,因此收集、整理和研究沙田民歌,對研究珠江三角洲疍家人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都有一定的作用,成為重要參考資料的來源。其次是人文價值。民歌伴隨著疍家人長期的生產生活發展而形成,展示了當地疍家人的生存狀態、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社會環境、歷史禮儀、方言特色等多角度景觀,對研究嶺南文化的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獨特的文化研究價值。再次是藝術價值。沙田民歌保存著大量歷史的音樂素材。民歌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展現。沙田民歌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日臻完美、歷久彌新。它個性化的發音方法和歌唱技巧、獨具魅力的旋律律動和民間調式、內涵豐富的美學思想和文化底蘊,都有著獨具特色的韻味和強大的生命力。最后是實用價值。民歌是當地人民對生活情感的真摯表達和自然流露,是在生產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是當地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生產勞動之后的休閑娛樂方式。通過不同形式演唱既可以宣泄感情、消除疲勞、排郁解愁,也可以傳遞愛情、抒發感情,是當地人民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同時也記錄著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生活點滴,是人民對藝術的美好追求。
三、民間藝術的文化傳承
如今,沙田民歌的傳承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首先,原來民歌的創作載體主要以地域性特征為主,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創作載體在逐漸消失,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沙田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其次,因為民歌大多創作于當地,歌詞演唱大部分為本土方言,在目前普通話大為推廣的當下,其傳播范圍受到了一定限制。再次,由于傳統民歌采取簡潔的形式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傳統民歌的歌詞和編曲非常少,真正懂得傳統原生態民歌的人寥寥無幾,因此沙田民歌幾乎面臨斷層的危險。沙田民歌從古至今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其傳承過程屬于社會傳承中的無師徒傳承方式,因此沒有形成固定的傳承體系。當下,能夠演唱沙田民歌的珠海本地歌手不超過10人,有著精湛表演水準的老藝人不到5人。今年63歲的吳金喜、56歲的陳社金、50多歲的吳妹仔是南屏鎮沙田民歌為數不多的當代傳承人。其中吳金喜已經收集整理沙田民歌近2000首。出版《沙田民歌》專著的斗門區的馮北海、梁容潤等人也是傳承沙田民歌的突出代表。因此發掘、搶救、保護沙田民歌迫在眉睫,要讓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在大眾面前,需要建立完整的、科學的傳統文化保護體系,共同促進傳統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一)結合市場運作,發展民間傳統文化
珠海作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一,不僅有豐富的古代建筑遺址,而且還有數量龐大的鄉村綜合旅游資源,擁有許多特色的博物館和紀念館,同時也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百島之市”的美稱。珠海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珠海旅游過夜人數達到2603.90萬人次,入境旅游人數達541.14萬人次,其中包括中國香港地區游客187.51萬人次、中國澳門地區游客198.07萬人次。2019年珠海GDP(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35.89億元,旅游收入為541.53億元,旅游收入占比達15.76%,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中排在前列。利用珠海豐富的旅游資源來改變傳統文化傳承的現狀,將珠海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有效結合,將景區周邊嶺南特色文化元素進行充分融合,把傳統文化元素嵌入珠海文化旅游經濟當中,是傳統文化創新的必由之路。搭建地方性傳統文化表演平臺,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傳統文化推向市場,并通過對文化產品的不斷創新和創作,結合時代特點和科技手段,引入民間資本,以市場為主導加以運作,配以相應政策支持,將傳統民族文化發展與市場發展高度結合,逐步形成當地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運用網絡科技,拓展文化傳承路徑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也變得“高速”起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滿足游客個性化的需求,精準定位游客的喜好﹐有針對性地提供高質量、高效率、高滿意度的服務,改善游客的旅游體驗,這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多樣性途徑。在此背景下,沙田民歌的傳承應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充分運用網絡技術、視頻技術、多媒體技術進行制作、加工和推廣,鼓勵優秀的沙田民歌歌手進入網絡世界,通過建立、運營短視頻賬號提供線上展示,讓人們通過VR(虛擬現實)觀看傳統文化表演,積極入駐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等,運用最新網絡技術發布沙田民歌的歌曲演唱作品,播放沙田民歌相關故事、發展歷程的視頻,將珠海傳統文化通過電子產品進行記錄;并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及線上趣味互動的形式,引起年青一代對沙田民歌的關注,提升傳播效率,拓展傳播途徑,豐富民間傳統文化內容,從而有力促進沙田民歌的發展和傳播,使傳統文化產品得到不斷創新和發展。珠海應尋求打破地區間的文化隔閡,減少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阻礙,積極引入專業人才,加大連續性投入,創建珠海傳統文化品牌。通過引入新興科技,將VR技術、5G技術等新技術與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文化傳播方式。
(三)加強政府保護,為文化傳承助力
積極建立面向游客、面向居民的當地民間文化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為游客、居民提供傳統文化表演展示、互動游戲等活動,對于保護沙田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強有力的措施。對于沙田民歌傳承人在創作、傳承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建議當地政府及時甚至提前考慮到﹐并給予解決和一定支持。比如撥付一定經費用于改善創作氛圍和工作條件、定期舉辦民間表演活動和相關競技比賽等,為本土民間文化傳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珠海只有充分借助當下改革發展的重大契機和有利條件,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的內涵價值,才能把握機遇,科學、合理地布局珠海市的文化旅游產業,有效促進珠海市文化旅游業科學快速發展。
(四)堅持產品創新,做到與時俱進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傳承的內在驅動力。通過多方共同組建民歌沙龍以及創作實踐、表演切磋等活動,提升沙田民歌藝術家的眼界﹐拓展其思維,與時俱進地進行作品內容創新、藝術表現形式創新的探索和實踐,從而提升沙田民歌的普及性和觀賞性。同時應鼓勵資深沙田民歌傳承人多授徒、授好徒。傳統文化在創新過程中,需要與其他優秀的文化相融合,取長補短,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包容新的元素,實現傳統文化的融合、傳承和發展,不斷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時代特點的新作品。
(五)傳承傳統文化,強化產權保護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護。截至目前珠海還沒有出臺相應的傳統文化保護方面的法規。這樣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當地的民俗文化產品被其他組織或個人盜用并非法牟利的行為。建議珠海當地政府盡快制定和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對相關傳統文化產品進行保護,從而為傳統文化走向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作者:鄒佳慧 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