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時事新聞著作權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時事新聞的表現形式和獨創性
(一)時事新聞是一種表現形式
我國的著作權法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而從西方發達國家的著作權法中可以看出,著作權保護的是作品而不是客觀事實。換言之,如果這種作品就是單純的客觀事實描述,它就不能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如果這種作品它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有了客觀事實之外的表現形式,那么它就可以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對于究竟是客觀事實,還是表現形式,是一種典型的思想和表達加以區分的情況,因此著作權法施用的重要原則就是思想和表達二分法。對于時事新聞而言,就新聞事件本身而言,它應該是一種典型的客觀事實,這是不應該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但是時事新聞必須經過各種媒體的報道,才能被廣大公眾所獲知。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報紙、雜志,還是電視臺、互聯網,只要對原始的新聞事件進行了加工,它就不是一個純粹的客觀事實。可以說,正是時事新聞報道中的“報道”,使得時事新聞具備了超出新聞事件本身客觀事實以外的表現形式,這時它就應該成為被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國內對于此問題的爭論就在于此,很多媒體都認為自己的時事新聞報道沒有施加任何主觀因素,仍然是對新聞事件本身客觀事實的自然描述。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時事新聞的報道,都會或多或少地融入新聞工作者的主觀感受或者主觀評價。因此,站在事實的角度上看,這種爭論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時事新聞報道就是在時事新聞客觀事實基礎之上的一種表現形式。至此,第一個爭議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這還不能確定時事新聞就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因為,著作權法對于作品的保護還有第二個條件,就是作品的獨創性,而且這種獨創性是有標準的。如果時事新聞報道中,表現形式的獨創性不足或者無法提煉出獨創性,它也不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所以,要理清時事新聞報道到底受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還必須看它是否具有獨創性。
(二)時事新聞具有獨創性
在我國,時事新聞報道是否具有獨創性,也是一個頗受爭議的焦點問題,各派觀點各執一端。將這些觀點進行系統地歸納,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肯定觀點,即認定所有時事新聞報道都具有獨創性,所有時事新聞報道都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這類觀點的依據是,時事新聞報道歸根結底屬于新聞作品,它是新聞工作者辛勤和智慧的結晶。換言之,既然時事新聞報道是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它就應該具有自身的產權,它就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第二類是否定觀點,即認定所有時事新聞報道都不具有獨創性,所有時事新聞報道都不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這類觀點的依據是,時事新聞報道就是對新聞事件這一客觀事實的反映,反映客觀事實的表達談不到獨創,用作品來描述時事新聞報道也不合適,因此不能用著作權法進行保護。對于肯定派觀點,否定派學者認為,時事新聞報道中新聞工作者付出的勞動是有限的,其勞動的創造性更是無從談起。第三類是中庸觀點,即認為時事新聞報道中,有些具有獨創性,有些沒有獨創性。換言之,這里需要一個判斷時事新聞報道是否具有獨創性的標準。符合標準的就認為它具有獨創性;不符合標準的就認為它不具有獨創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庸觀點或者更符合實際情況。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國的著作權法中,找不到對于時事新聞報道獨創性的判斷標準。本文從事實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從絕大多數時事新聞報道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時事新聞是對新聞事件本身的客觀表達,但是中間的遣詞造句都凝結了新聞工作者的辛勤汗水。而且,為了能夠吸引觀眾注意力,新聞工作者都在時事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構思和設計,盡可能使得客觀事實的描述引人入勝。不僅如此,很多時事新聞報道中都蘊含了新聞工作者的評論。所以,從事實的角度出發來講,時事新聞報道過程中,新聞工作者付出了辛苦的勞動,時事新聞報道就是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其中的獨創性也是明顯可尋的。綜合以上兩點,從事實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時事新聞報道是一種表現形式,也具有獨創性,是應該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
二、時事新聞報道應受著作權保護的三點合理性
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從精神層面也步入了一個理性的時期。對于一種事物、一種現象,其是否正確合理,可以將其是否合乎理性作為依據。為了進一步明確筆者的觀點——時事新聞報道應該受到著作權保護,本文有必要對于時事新聞應該受到著作權保護的合理性加以分析,本文的視角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時事新聞應受著作權保護的第一點原因
在從屬范圍上看,著作權應該明確歸屬于知識產權制度。知識成果雖然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但其形成的過程中凝結了作者辛勤勞動和智慧。按照洛克構建的財產權勞動理論體系,任何一個人對其自己付出的勞動都具有所有權,這也就構成了知識成果具備知識產權的理論依據。著作權的制定,就是尊重知識產權這種無形資產的保護。從著作權的保護對象上看,它將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科學作品都納入其保護的范疇,這一點無疑是合理的。因為,每一件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科學作品都是作者辛勤和智慧的結晶。按照上述分析,將時事新聞報道納入著作權的保護范疇,就具備了財產權勞動理論基礎之上的合理性。下面,從時事新聞報道的過程來看,每一點都凝結著新聞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思維智慧,是新聞工作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創造的成果。當新聞事件發生后,記者為了獲取有關此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必須趕到現場進行走訪和核實。就算記者毫不加工地將時事新聞記錄并報道出來,至少獲取時事新聞的相關內容就要付出辛苦的勞動。獲得了時事新聞素材以后,記者必須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將原始資料進行加工整理,以便能夠被編輯采納。編輯采納以后,要進行進一步的文字修改、版面設計、視覺效果設計,才能將時事新聞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可以說,時事新聞報道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新聞工作者勞動成果的體現。付出如此艱辛勞動獲得的新聞成果,難道不應該受到著作權的保護嗎?
(二)時事新聞應受著作權保護的第二點原因
在弘揚知識產權合理性的過程中,黑格爾的人格理論被廣泛使用。在黑格爾的人格理論框架下,財產這種外在形式實際上是內在人格的表象化。換言之,我們在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屬性時,往往會考慮其中人付出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通常會忽視其中隱含的作者的人格魅力。所以,知識產權對于無形財產的保護,不僅僅是對作者付出勞動的保護,也是對作者人格價值的一種尊重。著作權既然要保護作者對于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科學作品的合法權益,實際上也就囊括了對作者人格價值的尊重。換一個角度看,著作權對于作者權利的保護,是可以拆解為對于作者人身權和作者著作財產權保護這兩個內容的。對于絕大多數時事新聞作品來講,新聞工作者在新聞素材挖掘、新聞材料編輯加工、新聞事件報道的整個過程中,除了付出體力和腦力勞動以外,也將自己的思想、意識、觀點融入其中,這本身就是一種人格價值的展現。從這個層面上看,保護時事新聞作品不受到別人的抄襲、剽竊和轉載,是契合黑格爾的人格價值理論的。誠然,時事新聞事件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應該是人類社會所共享的資源,任何人都沒有對它的專屬權利。可是,時事新聞經過記者、編輯等新聞工作者的采訪、編排、修飾,就在某種程度上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主觀成分。這種主觀性,就是新聞工作者在時事新聞報道中的人格體現,它是應該受到充分尊重和保護的。
(三)時事新聞應受著作權保護的第三點原因
知識產權保護,形成于西方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之所以要制定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措施,其根本目的不是單單為了保護這些無形財產的財產權,而是要激勵國民注重創造、注重知識的應用。正如知識產權對于發明專利的保護,使得發明專利的擁有者在專利被應用以后有了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正是這種激勵,使得西方的各類創新活動從未止歇。我國制定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很大程度上也是要鼓勵國民的創新意識。通過保護國民的知識成果讓國民獲利,促進國民進一步去挖掘知識實現新的創造。著作權利屬于知識產權體系,因此其相應保護法律的制定有著同樣的出處。再轉回到時事新聞報道這個議題上來,如果一直沒有著作權或者其它法律為其保駕護航,新聞工作者的積極性恐怕難以保證。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很多時事新聞都是來自危險領域的。就2014年以來的重大新聞來看,軍事沖突和恐怖襲擊的時事新聞最容易吸引觀眾眼球。很多新聞記者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搜集第一手資料,他們獲得的新聞素材新鮮度是靠對新聞事業的熱情來保鮮的。但是,如果這些報道得不到任何保護,在各大報紙上被反復抄襲、在各個電視臺上隨意播出、在各大門戶網站社區論壇上隨意轉載,新聞報道的源頭無處尋起,真正為這些新聞冒著生命危險去奮斗的新聞工作者會是一種什么心情呢?他們還會在日后的新聞工作中再冒險去挖掘第一手資料嗎?這種情況長期存在的惡性后果是,新聞工作者都只會坐在電腦前,隨意轉載轉發各種新聞報道,甚至沒有新的新聞內容就胡編亂造,一個充斥著過時新聞、虛假消息的時代也就為期不遠了。所以,從激勵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熱情來看,時事新聞報道太需要法律保護了。這種保護或許不能給新聞工作者帶來額外的收益,但至少會給真正為新聞事業勤奮工作的人以肯定,給那些靠倒賣別人新聞成果的人以約束。
三、完善時事新聞法律保護的對策建議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絕大多數時事新聞報道是符合著作權中有關作品的規定的,其獨創性也是明顯的,對于時事新聞進行法律保護也在諸多層次上表現出了合理性。因此,筆者建議從以下角度完善有關時事新聞的法律保護工作,以推動時事新聞報道的良性健康發展。
(一)加入判斷“時事新聞獨創性”的標準
在分析時事新聞是否適用于著作權法保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問題的關鍵在于時事新聞具有獨創性。而有關此問題的觀點表現出三大流派,并且每派都堅持自己的觀點而為此爭論不休。筆者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從絕大多數的時事新聞作品來看,它們都凝結了作者的智慧和構思,因此應該看作具有獨創性。而極少數時事新聞作品確實沒有經過太多的編輯加工,原汁原味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對于法律工作而言,要準確把握這些差異性,就必須制定一個明確的“時事新聞獨創性”的判斷標準。符合了這個標準的時事新聞報道,就應該納入著作權的保護范疇;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時事新聞報道,就排斥在著作權的保護范疇之外。當然,這一標準的制定應該在廣泛征集新聞工作者意見的基礎之上。而具體到法律施行時,也應該充分聽取新聞領域專家的意見。
(二)不具備“獨創性”的時事新聞也要有所保護
在“時事新聞獨創性”的判斷標準之下,必然有一部分時事新聞被認定成不符合著作權的保護原則,但并不是說這類時事新聞報道就絲毫不應該受到法律保護。可以看到,確實有些新聞就是客觀事實的陳述,沒有經過記者編輯的粉飾和加工。但這些新聞素材的挖掘,也凝結了新聞工作者的體力勞動,他們可能要跑好多路、花好多時間才能搜集到這些素材。所以,對不具備獨創性的時事新聞也應該有所保護。例如,可以允許這類新聞被轉載和轉發,但前提是要表明新聞的原始出處,對獲得第一手新聞材料的新聞工作者予以肯定。
(三)保護措施要動態調整并認真執行
我國的知識產權和著作權保護法律制定之初,時事新聞報道的侵權糾紛并不多見,這也是當時沒有相關規定的重要原因。但隨著這幾年新聞媒體的資源開放,網絡報道的大量出現,使得新聞版權糾紛變成了習以為常的問題。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任何一項法律都不應該一成不變,都應該跟隨時代的變化去更新解決問題的方式。即便法律制定的當時是完備的、毫無缺陷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問題的出現,其中的內容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合理性。所以,對于時事新聞報道的法律保護要跟隨時代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并在糾紛出現時嚴格按照法律依據認真執行。總之,要通過各種手段保護新聞工作者的合法權益,激勵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熱情,摒棄現有新聞保護法律框架中的不足,使得對于新聞工作者和新聞領域的法律保護更加完善。
作者:李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