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時事政治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融入時事政治教育是應有之義。通過運用時政熱點導入新課,鼓勵學生多方收集時政信息,開展時政述評,組織時政熱點專題研討等方法開展時政教育,能有效提高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時事政治;熱點導入;時政述評;專題研討
一、熱點導入,問題激情引趣
如今是信息時代,各類信息傳播迅速,學生了解信息的途徑也非常多,有很多內容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熟知的一些熱點問題為出發點,在導入新課的環節就拋給學生,使學生對這一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就能創造一個很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愿意參與其中,大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如筆者在上《經濟生活》第八課第一框《國家財政》時,恰逢寧化縣“兩會”召開。因此,筆者在課前預習時就要求學生,關注“兩會”,查看《政府工作報告》,收集有關縣財政的信息。大部分學生都很關心縣財政收入與支出狀況,甚至不少學生的家長或親戚、鄰居就是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參與“兩會”的,對此很熟悉也非常感興趣,課前都做了積極準備。在上課時筆者就以某一組學生收集的主題為“寧化縣財政收入與支出”導入新課,并設置如下問題進行探究:(1)什么是財政?(2)什么是財政收入?我縣2017年財政收入有多少?(3)財政收入的來源、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你認為如何增加我縣今后的財政收入?(4)財政支出的含義和分類,我縣財政2017年各類支出分別是多少?(5)財政的作用并從《政府工作報告》中舉例說明……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學生對本縣為什么財政收入不高、怎樣提高財政收入等問題產生了極大興趣,情趣與好奇心得到激發。教師因勢利導,學生積極主動發言,認知達成度也很高。運用時事政治,精心巧妙地設計好教學導入,引起學生濃厚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從而讓學生先入為主感受課程魅力,無疑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了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深化。值得注意的是,時事政治要精選時效性強、關注度高、與課程密切相關的正面報道,淡化敏感爭議主題,避免采用負面新聞。要通過時事政治設置新情境,提出新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生成結論;問題設計應當緊密圍繞主題,密切結合時政材料,還要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有思維價值,能展現自己教學個性。
二、多方發掘,培育學科素養
從我國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高考中的具體反映就是幾乎所有的試題都是時政材料型試題,即通過時政材料給學生呈現新情境,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也就是大家所強調的“活”的東西更多了。如2018年全國卷政治試題,都是以重大時政熱點和社會生活為背景,設置情境并提出問題,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有強烈的時代感、生活性和實踐性,側重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在教學和備考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重大時政熱點,而且要熟悉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不同方面,“身在校園,心系天下”,更好積極主動地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針對這樣的現實要求,政治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去發掘時事政治的內涵,而不是教師準備好了“喂”給學生,要使學生逐步鍛煉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筆者鼓勵學生從這幾方面努力:首先,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多讀一些時政類報刊,如《時事》《半月談》《參考消息》等;其次,多了解時政信息,可以利用一些零星時間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節目;再次,組織“時政述評”,由學生選擇當天或最近的熱點時政,在上課前做出簡要講述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點評。這些不僅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能力,還可以拓寬學生眼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與人生態度,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看待社會現實問題,使其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三、專題研討,挖掘理念內涵
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的時政信息有零散性、雜亂性、感知性等特點。這要求教師利用一定的途徑方法幫其系統化、理論化,開展時政熱點專題研討就是很好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一定主題、結合相關時政材料、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討論,互相交流;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就收集整理到的相關時政材料,挖掘蘊含其中的所學課本知識,進一步嘗試發現問題設置問題,然后運用所學的課本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筆者所在學校高三政治教師在進行“城鎮化”專題復習時,通過學生合作探討,收集了許多相關時政材料,略舉典型:(1)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討論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同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2)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3](3)2018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城鎮化率從52.6%提高到58.5%,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報告》提出,堅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戰略,著力推動平衡發展,新的增長極增長帶加快成長。《報告》指出,實施重點城市群規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絕大多數城市放寬落戶限制,居住證制度全面實施,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覆蓋。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今年再進城落戶1300萬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4]……圍繞這些時政材料,進一步挖掘出許多蘊含其中的課本知識,如:(1)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推動城鄉協調發展,著力推動平衡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從經濟知識上,主要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從政治知識上,主要體現了國家和政府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等;從哲學知識上,主要體現了聯系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2)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主要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3)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主要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按照客觀規律辦事。(4)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的是生產側改革,因為生產決定消費、分配、交換等環節,體現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
四、例題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在前面的基礎上,師生合作還可以設計出很好的時政例題:材料一:新型城鎮化建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戰略。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城市和經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必須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切實做好城市工作。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2018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戰略,著力推動平衡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材料二:城鎮化是由傳統鄉村型社會向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逆城鎮化”現象,即人口從城鎮往農村回流的現象。要讓精英人才利用已掌握的科學技術到鄉村的舞臺上大顯身手,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創業過程中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同時,讓留在農村的老年人能夠充分享受更加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總之,城鎮化與逆城鎮化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既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閱讀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材料一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2)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說明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樣才能“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3)“新城鎮化”政府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結合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識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看法。(4)結合材料二,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說明“城鎮化”和“逆城鎮化”對于文化交流與文化創新的作用。這種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步驟大體如此:圍繞一定主題,進行時政綜述(主要是簡單概括時政熱點)——考點鏈接(重在對時政熱點與課本知識的切入點、結合點進行分析)——設計試題(編制模擬題進行訓練,以強化時政熱點和重要考點)。這種教學模式,適合專題復習,它改變了過去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自己主動獲取知識,不僅切實提高了綜合運用能力,還能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分析政治、經濟、社會現象,澄清了在形勢和政策等問題上的模糊認識,深化了學生對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提高了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更加堅定跟著中國共產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促進國家方針政策的實施。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178.
[2]徐敏.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9).
[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J].半月談,2017(24).
[4].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8-03-05(1).
作者:張河珍 單位:寧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