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政治教學忽視點的改進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容易被忽視的方面
1.應試教育“唯分”觀念狀況嚴重。高中政治立足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使其沿著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成長道路前進。但由于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形成了教師“講條條”、學生“背條條”的教學場面。眾所周之,以知識為中心的評價體系不變、以考試為中心的評價形式不變,我們的教學改革就注定充滿坎坷。教學改革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都受制于高考這個硬指標,高考上線是進入高校深造的先決條件。對一個學生來說,最關注的是高考科目。平時學習政治,就是“上課時聽聽,臨考前突擊背背”。“高考時又不考,不重要”,這是理科學生的普遍反映。絕大多數的學生不是因為學習思想政治課對自身的成長具有重大意義或對思想政治課感興趣而學習,而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在某種程度上完全是應付性地學習,學習動機大部分來自外部動機,看重的是學習結果。可見學生學習時以應付高考為目的,處處以標準答案為準繩,最終以升學為唯一追求。這必然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質量,使生動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蒼白的知識積累過程。2.課外閱讀不被重視。大部分學生認為只有語文、英語教學中才需要閱讀,殊不知現代高中生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但是能為思考問題提供支撐的信息卻接觸得比較少、閱歷淺,對書本理論的理解缺少必要的感性知識。對于高中生來說,通過閱讀可以彌補實際經驗的不足,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其比較容易理解理論知識,同時還可彌補教材材料滯后的弊端,從而改變政治課教學枯燥的狀況,切實提高高中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3.忽視實踐和社會生活的結合。《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在有關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與開放性: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只有凸顯實踐性,讓學生更多、更直接地從實踐中去感悟和領會知識,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有力地提高教學質量。所謂“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但長期以來,我們在觀念和行為上又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政治課教學完全等同于政治課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又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教師的分析、講解和提問上。這樣,課內的時間被教師大量地占用,課外的廣闊天地又被視為可有可無而被排斥在教學之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又從何談起。
二、對策思考
1.轉變“教”與“學”的觀念。教師角色要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育“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要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過程結合起來,使師生在同一開放的精神世界、同一流暢的思維過程中深層互動。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應深入了解每個學生,把握每個學生的思想脈搏,改變教法,把教材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使人類的先進文化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內化,從而促進學生內在身心發展。2.加強和促進高中政治課的閱讀教學。首先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閱讀。定期利用板報、學習園地等小陣地粘貼有關政治主題的評論、新聞報道等文章內容;開展國內外重大事件的討論、政治課沙龍;定期舉辦課外閱讀新聞評論會、時事新聞知識搶答賽等,鍛煉學生的政治學科思維,努力營造閱讀氛圍。同時,我們要結合學科教學,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閱讀文本材料。盡量選擇以學生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經歷過、感受到的材料為主,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課素養。此外,還可以將閱讀活動做進一步深入,例如,鼓勵學生以身邊的政治事例為切入口,參加相關的探究性活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探究性方案,撰寫探究性報告。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培養收集占有信息的能力,培養自我探究運用書本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還能達到與實踐、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3.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強化實踐環節,豐富教學內容。學生生活是政治課實踐獲得生命力和常保新鮮感的源頭活水。因此,我們必須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以生活為主線,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努力把學科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題材之中,引導學生用學科知識解決社會問題,使理論邏輯服從生活邏輯,并力求活動常搞常新。高中思想政治課應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與高中相關科目的教學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形成網絡式的教學系統,以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社會參與和社會認知的能力。思想政治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發揮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不要讓考試“毀滅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不要讓它變成“變相的科舉”和“自殺和殺人的制度”。“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學生趕考,“把有意義的人生趕跑了”,“把中華民族的前途趕跑了”。其實考試只是手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發展能力、提高素質才是目的。
作者:梁宏剛 單位:山西徐特立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