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內中醫藥宏觀營銷環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企業與營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對于中醫藥企業的發展而言,分析營銷環境的動態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收集二手數據,分析近年來中醫藥宏觀營銷環境的變化,希望能夠給我國中醫藥企業在制定營銷策略上帶來一些啟示。
一、人口環境
我國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總人口約為13.705億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57%。由于人口基數大,每年人口的自然增長數目較大,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預測,我國總人口在未來30年還將增加2億。此外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逐漸放開,新生兒的數量仍有較大的上升可能性。這將為中醫藥提供了一個較大的對藥品新增需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加劇,老齡化將成為我國未來社會的重要特征,老齡人口對醫藥衛生服務的需求大,這就中醫藥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挑戰和機遇。
二、自然環境
首先明確自然環境的特定指向,自然環境是指作為生產投入或受營銷活動影響的自然資源。我國地大物博,中藥資源極其豐富且蘊藏量大。根據全國中醫藥普查情況來看,我國目前有藥用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我國中藥的栽培受到環境影響極大,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地域差異。中原地區多種植補脾益氣的藥物,東北、華北則是補五臟氣的藥物,華東地區適宜種疏肝理氣的藥物,華南地區適宜種滋陰除熱的藥物,西南和西北則適合補血調陰和滋補肺氣的藥物生長。
三、經濟環境
1.國家財政影響。
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自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來,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36463億元,同比增長7.4%。
2.居民收入影響。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實際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實際增長9.2%。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方式直接影響了其醫藥衛生的消費能力,且城鄉居民醫療消費支出都存在隨收入水平提高而增長的普遍規律,同時農村居民收入狀況對其醫療消費影響更為敏感。
四、技術環境
科學技術是企業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符合人們需要的物品的基本手段,是第一生產力。作為營銷環境的一部分,科學技術環境不僅直接影響醫藥企業內部的生產和經營,還同時與其他環境因素互相依賴,相互作用,特別是與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的關系更緊密。尤其是新技術革命,既給醫藥企業的市場營銷不斷造就機會,又帶來新的威脅。如果企業不及時跟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有可能被淘汰。醫藥企業必須注意了解新技術,學習和掌握對醫藥行業直接產生影響的新技術,用好新技術這種“加速的推動力”,生產出更多療效更好的藥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1.傳統炮制方面。
中藥材通過炮制加工,能夠顯著提高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然而目前中藥炮制人才短缺、素質偏低,炮制技術標準不統一,同時傳統的“一方一法”的用藥模式已不復存在,許多特殊而又可產生特效的傳統炮制技術已經失傳。此外現存為數不多的身懷絕技的炮制老藥工對于自己經過長期工作總結出來的炮制方法秘而不宣,且存在繼承工作不完善的情況,傳統的炮制技術面臨衰退甚至失傳的局面。
2.現代研究技術方面。
利用現代技術對中醫藥進行研究開發,如納米技術、DNA條形碼序列技術、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從中藥中尋找真正藥用成分,大力推進中成藥發展。將原有的中藥做成片劑、散劑、丸劑等中成藥方便病人使用,減去了煎藥、熬藥的復雜步驟。藥品資源從野生、栽培發展到組織培養,使得藥品生產資源更加豐富,質量更加穩定。
五、政治法律環境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中醫藥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國務院將鼓勵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未來5年內,全國范圍內還將積極探索開展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結合試點。此外政府還提供用地、投融資、財政稅多個方面給予中醫藥事業發展大力支持。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規劃,中醫藥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快發展,成為我國健康服務業的重要力量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綜合以上規劃可知,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大力支持,中醫藥未來的市場必然廣闊。
六、社會文化
中醫藥文化包括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觀,陰陽五行相互轉換的整體的哲學蘊涵、三教合一的人文理念以及醫德為先的道德觀。當前的中醫藥傳播途徑主要為中醫藥類電視節目以及互聯網。中醫藥藥類電視節目主要分為就病論病類和中醫養生類。互聯網傳播則多為中醫藥類的課堂、中醫藥文化以及解讀中醫藥類著作的形式。但是當前中醫藥類電視節目和互聯網傳播主要存在從事人員專業性不足、內容通俗性不夠等一些問題,影響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同時在電視方面存在播出平臺少,覆蓋范圍小、節目播出時段不理想以及一些中醫藥類產品虛假宣傳的問題,并且中醫藥類節目過于單一,乏味缺乏創新等問題。
七、總結分析
由于中醫藥的高安全性、低不良反應且通過不同地區居民、城鄉居民、醫護人員、青少年以及大學生的調查研究,絕大部分群眾認為中醫藥不是偽科學,愿意接受中醫藥的傳統治療使得中醫藥的營銷環境在國內具有廣泛的消費者基礎,未來中醫藥市場是廣闊的。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也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中醫藥對于養生保健具有西藥無法比擬的良好作用,受到廣大的老年人口所青睞,這也反映出了未來中醫藥市場的前景廣闊。但是人們對中醫藥的認知不夠,同時中醫藥類機構偏少、中藥材品質下降、中醫藥治療繁瑣緩慢以及中醫藥的虛假宣傳等原因導致首選接受中醫藥治療率比較低,群眾對中醫藥信任度比較低。
作者:張珉 王寶財 廖玉梅 李夢瑤 彭玉濤 楊娟 單位:江西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