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中醫藥學學術發展創新思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藥學學術發展創新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醫藥學學術發展創新思路

        1學科方向變革的背景

        隨著全球科學格局的變化,中醫藥學的學科方向需要調整變革與創新。所謂科學大格局應該包括著概念的更新,思維模式的轉變,理論框架的構建與付諸實踐行動的指南。其中的重要因素,應該是科學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觀的深化。當英國物理學家史迪芬•霍金在1974年做黑洞預言時,整個科學界為之震驚。黑洞是一個只允許外部物質和輻射進入而不允許物質和輻射從中逃離的邊界(eventhorizon)所規定的時空區域。黑洞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體積會縮小,質量要無限大,甚至會爆炸。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當恒星的史瓦西半徑小到一定程度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無法逃逸了,這時恒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宇宙中黑洞的物質運動是不規則的、非線性的、不確定性的,顯然它是我們研究的對象。2010年11月16日美國宇航局宣稱,科學家通過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在距地球5000萬光年處發現了僅誕生30年的黑洞,其中有90%的暗物質。尚今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只占宇宙總物質量的不足10%(約5%左右)。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在宇宙中,暗物質的能量是人類已知物質能量的5倍以上。

        暗能量更是奇異,以人類已知的核反應為例,反應前后的物質有少量的質量差,這個差異轉化成了巨大的能量;而暗能量可以使物質的質量全部消失,完全轉化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質能量的14倍以上。上述宇宙天體的觀測與發現又會對中醫藥學有什么影響呢?中醫藥學確切說不是唯物為主的,而是以唯象為主體,是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強調關系本體論,注重能量與信息的時空轉換等,這些無疑是與現代大科學的宇宙觀相吻合的!始于20世紀中葉的一個爭論比較久遠的問題,那就是中醫藥學被稱做經驗醫學,學科本身有沒有自己的理論?有,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理論?資深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對中醫中藥的事業很關心。他十分肯定地說:中醫藥學有自己的理論,中醫藥學的理論是現象理論、非線性理論、是巨系統的復雜理論。它的理論價值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文明科學哲學的底蘊,體現了中國人崇尚真、善、美;另一個方面,它能夠指導實踐,維護健康和防治疾病。其與線性科學不同,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思維模式。上世紀初期,西學東漸,還原論盛行,還原論無疑給人們帶來了工業文明的進步,給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功不可沒。然而還原論的盛行,特別是“”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了優秀的中華文明,是一個重大的錯誤。21世紀已經過去了十年,迎來了中華文明的復興,呈現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并行的時代,全球截止到2009年已有720多所孔子學院,關注學習中國的文史哲。長期的農耕文明、象形文字造就了中國人的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形象思維決定著我們重視觀察和體悟。我們重視病人的客觀表現,做好望聞問切四診的檢查,就是通過四診收集到病人“象”的表現,醫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對于“象”作出分析,是臨床醫生診療工作的依據,這是主體的認知過程,將主體、客體、象、意、體結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象思維?!跋笏季S”屬于動態的整體,其所使用的工具有視、嗅、聽、味、觸等感知層面,還可有超感官之形而上層面的內容,而且是更為重要的。如老子的“大象無形”、頓悟等。

        健康理念的更新是21世紀中醫藥學重要的源動力。20世紀以還原論為主體的西醫學是建立在以“病”為中心的模式上,今天則需要從診治“人的病”向關懷“病的人”轉換。忽視了主體是“人”,過度注重醫療技術的進步而忽視人文關懷是錯誤的,以致出現心理障礙、精神疾病發病率增高又得不到合理的診療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全球均重視了醫療改革,突出表現在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健康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醫學研究的目的最終是人類的生活滿意度與生存幸福感,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的是滿足各類人群的不同醫療需求和實在的療效,重視個體化醫療與循證醫學證據等,這是引起西方學者關注中醫藥學的內在因素之一。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與原創優勢可引領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方向。其整體醫學思想、多維恒動的關系本體認識論、順應自然的各種療法有其存在的廣闊天地。為此,中醫藥學學科建設要堅持我主人隨,弘揚原創思維與原創優勢,重視傳承和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要植根于大科學的背景之下,要適應大環境的變遷。所謂大環境的變遷應該包括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要服務于大衛生的客觀需求,促進國家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要朝向全社會的廣大民眾,要提高為廣大民眾服務的公平性和社會可及性,要讓廣大群眾能夠得到及時、合理、安全、有效的防治,對常見病、多發病能夠吃得上藥、吃得起藥,能夠把中醫的適宜技術加以推廣,更要重視人文關懷,及時解除病人的痛苦。為實現中醫藥學科的總體目標,科學與人文融合互動,東學西學兼收并蓄,來建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學科建設要貫徹“我主人隨”的原則。20世紀的中醫前輩們是為了中醫的生存而奮爭,現在我們需要面臨的是為中醫藥未來的發展謀策略。我們主張以國學、國醫為主體,有主有從,中西結合,同時,歡迎和團結一切關心中醫藥學發展的多學科人員與社會的有識之士參與進來。

        2中醫藥學學科方向概述

        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的研究領域,應當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意見。中醫藥學的學科方向是在自然哲學的引領下實施醫學健康行動,針對“以人為本”的健康問題與中醫藥學的臨床優勢病種,以辨證論治為主體方向的個體化診療手段,不斷完善中醫藥學的評價方法體系,以獲取共識性的循證證據,進而提高中醫藥學理論的科學性與技術的可及性,保證技術使用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建立規范的中醫藥行業國內外通行標準,不斷地提升中醫藥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自然哲學是任何自然科學的引領指針,在“道”的層面。本世紀的自然哲學觀重視系統科學為核心的網絡信息鏈接為主的模式,強調關系本體論和實踐第一性的觀點。這也為中醫藥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重要的挑戰。縱觀上世紀醫學科學的發展軌跡,是以二元論和還原論為中心展開的純生物性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方向;代價是醫學人文的失落,浪費主義盛行,衛生資源的短缺,壽命雖有延長但伴隨痛苦的增加,眼中只有“病”而沒有主體的“人”,過度追逐科學化,以生物學標準判別療效。雖然在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治療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績,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推動了醫學科學的發展,但同時也發現了醫學主體“人”的復雜性、能動性、非線性、不確定性等特質,尤其是現代宇宙觀的重大變化,帶來了人們視覺域的不斷拓寬,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中醫藥學帶來的是更多的機遇。新的自然哲學觀引領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強調的有:突出“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主張整體系統的和諧與統一的理念,注重關系本體論的認識方法,在真實世界的背景下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注重人文關懷、人的道德和人的社會適應性能力的培養。

        把針對“以人為本”的健康問題與中醫藥學的臨床優勢病種作為中醫藥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中醫藥學歷來是重視“人”這一主體因素的?!叭藶楸?病為標”、“治病救人”等理念深刻烙印在中醫藥學人的腦海中。人有生物學屬性,更有社會心理屬性,每個人均有1×1014個細胞,同時還有寄生于人體上比人體自身細胞多10倍的細菌,多么龐大的軍團!人的健康問題又是十分廣闊的天地,中醫藥學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目前中醫治未病(包括亞健康防治)思想與工程不斷推進,中醫養生和中醫飲食文化的研究也十分活躍,中醫心理學也開始為人們所重視。在中醫藥學的研究領域,“十一五”期間國家各類研究計劃把重點放在了現代難治病的辨證論治方案和證治規律上,其中包括臨床流行五病,即高血壓病、冠心病、中風病、腫瘤及糖尿病;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也有專項資助。2009年發生的甲型H1N1流感、2010年的手足口病,中醫藥在防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優勢病種上,以辨證論治為主體的方向,如何把握好時間、空間的轉換,尋找到證候演變的拐點,有效診治與闡發機理是我們的優勢。譬如冠心病,有胸部悶痛、心電圖不正常,可以確診為冠心病,然而介入造影檢查冠狀血管完全是通暢的,未見有斑塊,它只是微血管的血循障礙;中醫稱為“病絡”,是絡脈的病,按“絡脈者,常則通,變則病,變則必有病絡生,病絡生則絡病成”,通過審證求因、明辨導致病絡的核心病機,依據共性的病理環節進行治療,運用復方中藥的標準湯劑多獲較好的療效。以“證”為人類健康維護的中心加以展開,“有是證,則用是藥”,貫徹“我主人隨”的主體性原則,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天人相應、形神一體、動態時空等,均有其合理的內核。

        保證技術使用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建立規范的中醫藥行業標準。針對中醫藥優勢病種診治療效的共識性問題有二:一是療效的循證證據不足;另一是擔心中醫藥技術的安全性。前者要不斷地完善中醫藥學的評價方法體系,以獲取公認的循證證據,這是目前中醫藥學術領域重要的方面之一。要充分而客觀地看待循證醫學,一要學,二要懂,三要用,四要知道局限性,五要為我所用、創新與發展。特別是關注“人”和“病人”的評價研究,如自我感知、心理承受、知情同意等。在安全、有效、穩定的大前提下亟待建立規范的中醫藥行業標準,這是一把公平的尺子,是人們均應該遵守的“游戲規則”。否則難以比較,無法約束而使行業行為處于無序的狀態。要以全球的視野去處理中醫藥學的相關問題,這樣才有一定的高度,才有和諧的發展環境,才能使中醫藥學有良好的國際學術影響力?,F今提出的中醫藥學學科方向的調整變革問題,是基于目前二元論與還原論逐漸被多元大科學的革新所取代,同時一元論與系統整體論的興起也需要不斷地拓展,把“人”放在天與地之間來看人的健康,來看人的疾病,精氣神一體,象與形融通。我們主張科學和人文融合互動,然而醫學的方向不能夠從人文到人文,如果是從人文到人文,過分強調象思維,不與形體融通,就不能更好地維護健康。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大問題。現在人們問責大學,問責大學培養的人才社會適應性差。從中醫藥學科看,主要是我們培養的人才實踐技能不足,亟需強化基本功訓練等。值得思考的中醫教育是跟著西方的模式走,是借鑒,能趕超嗎?要重新調研,要吸收宋代書院及太醫院教習,優化目前中醫藥學的教學資源,闖出中國人自己的路!

        3中醫藥學學科方向內涵的調整

        以人類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在具體的學術內容上朝向個體化醫學(personalized)、預測醫學(pre-dictive)、預防醫學(preemptive)、參與醫學(partici-patory)(簡稱4P醫學)作出調整,以適應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與網絡醫學(networkmedi-cine)的發展。東學西學融合提倡4P醫學,由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順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迅猛發展,藥物遺傳學從中得到了強有力的推動,個體化醫學的概念也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基于藥物遺傳學的發現如何去發展個體化醫學,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對于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現在的用藥方法是用同樣的藥,而在將來的個體化醫學中,由于可以預測不同病人的藥物效應,即使是治療同一種疾病,醫生也可能根據病人的遺傳背景來選擇合理的藥物和最合適的劑量。同時,醫學模式中的心理、社會與環境等方面也是個體化醫學的重要內容。顯然中醫藥臨床醫學的核心———辨證論治的理念與技術將在21世紀的個體化醫學方面有充分的發展機遇。各類人群,不同的環境,得病的機率是不一樣的。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是人們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一種生存需求與本能。四川人為什么吃辣椒?因為四川地區是一個濕氣較重的區域,火神派醫生多生長在四川,其用附子非常多,做菜都可以加附子。所以人適應生存環境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人養成生活習慣的條件,包括自然生態,也有社會環境。中醫關注一個人在一定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下,整個生長過程、成長經歷,再加上他現在的表現,通過望聞問切綜合地觀察與評價,所以中醫學才是真正的個體化醫學,包括個體化診斷和個體化治療。

        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提倡預測醫學,預測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其重點應該放在病前的早期監測上,可及時地預測、辨識健康狀態及變化趨勢,一旦發現異常變化就要及時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預測醫學包括各種氣候、物候、環境、致病因素等,既要關注環境等自然條件,又要關注是什么樣的人得了什么樣的病、怎么樣去調理、針對人體的狀態通過調身心去解決對病證的治療等問題。中醫多通過望、聞、問、切的宏觀觀察方法,也可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應用生物學指標做微觀的研究。中醫治未病思想和五運六氣學說是代表性的預測醫學。關于整體醫學指引下的預防醫學,即是對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進行人為的干預,包括藥物干預、營養干預,或者是生活行為干預,這是目前應對慢性病公認的最佳策略。中醫藥學中整體系統醫學思想早已有之,且有明確的內在標準,如“氣脈常通”“陰平陽密”“積精全神”“形與神俱”等。具體干預的方法也眾多:“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等,均為實踐證實有效的生活調攝方法?!懊褚允碁樘臁?《漢書》),中國人最講究飲食與營養,中國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之一就是飲食文化,在醫學領域中也形成了獨具特色優勢的飲食療法:“調”為核心的理念與相應的豐富烹調技術。不僅有藥物干預方法,還有祝由調心、調氣、調神、針灸等上百種外治方法,且多為天然、可及、安全、經濟、有效等干預措施。

        至于參與醫學,即對個人的健康并不是被動地僅由醫生來決定如何進行診斷和治療,倡導自己也要主動地參與到對自身健康的認知和自覺維護的全過程中,主張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提倡科學與人文融通。中醫藥學歷來重視人的智慧能力,“人為本,病為標”,“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機體在發病學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決定著病人在臨床上是否發病的關鍵。治病的目的是救人,“人”是核心,是健康的主體。轉化醫學作為重點的變革之一,要凸現個體化醫學的中醫藥學優勢,同時還要參與到全球衛生信息化工作中,重視高概念時代的醫學導向,為構建統一的新醫藥學奠基。什么叫高概念?一要有現代的大科學理念;二要研究復雜的相關性,要敢于突破原有的學術邊界,提倡整合;三要在實踐中踐行詮釋與創新。目前美國已有38所大學醫學院建立了轉化醫學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006年起實施“臨床與科研成果轉化獎勵計劃(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s,CTSAs)”,美國國立衛生院每年投入5億美元用于推進轉化醫學。轉化醫學這個方向的變革是由廣大民眾對醫藥的客觀需求拉動的,要以病人為出發點去研究、開發和應用新的技術,強調的是病人的早期檢查和疾病的早期評估。在現代的醫療系統中,我們清晰地看到醫學的研究進程向一個更加開放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向快速發展,以及對于從研究出發的醫學臨床實踐的社會包容。故此,轉化醫學倡導以病人為中心,從臨床的實際工作中去發現和提出科學問題,再做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基礎的研究,然后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進而提高醫療的總體水平。所以,轉化醫學的研究模式主張要打破以往研究課題組單一學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強調多學科、多機構、多層次組成課題攻關組,發揮各自的優勢,通力協作。中醫藥學歷來以臨床醫學為核心,從臨床到基礎,臨床是開端,通過基礎的研究、機理的研究再回到臨床上來,還要以臨床研究為最根本的評價標準,因為基礎理論升華、中藥研究與開發的源泉都在臨床。醫院要到院前去轉化,院前就是社區、鄉鎮和農村;臨床上的成熟技術要向產業轉化,研究的成果要向效益方面轉化,要應用到基層上去;醫、教、研、產要向人才培養轉化。轉化醫學的模式要具有普適的價值,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更要有永續的動力去支撐可持續發展。轉化醫學的模式需要穩定的結構,過去的提法是創新團隊,進一步朝向產、學、研聯盟的更新;近來已有專家提出“多學科聯合體”這一新概念,未來我們應該建立多學科聯合體。多學科的聯合體有3項要求:第一,一定要有多學科、多機構、多層次性的穩定結構;第二,要引領轉化醫學的研究方向,要朝向基層、朝向臨床、朝向應用,將農村、社區慢性病的防治、防控突發傳染病等作為研究的重點;第三,要實行醫、產、學、研、資一體化。資源的“資”,要求前置進入市場,進行資本的有效運作,在實踐中來提高學科自主運作的綜合能力,這也是我們把維護健康和防治疾病工作做好的保證。如此,我們就能夠取得基本醫療保險、商業保險、促進健康基金會等有效的參與和大力支持,就能夠有資本的高效支撐,中醫藥學的學術發展必然會更加順暢和健康地向前快速發展。

        總之,轉化醫學的重點要前移,移到預防上來;重心要下移,移到社區和鄉村中去。網絡醫學也是調整變革的熱點。還原論的思想與方法功不可沒,但是用它來解決生物醫藥復雜的病理過程,特別是多因素、多變量與多組織器官變化的過程就十分困難了。這個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的轉化,必然要涉及到機體相關性的網絡系統與多重靶點效益的整合互動時空。從系統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機體受到某一個應激性刺激的時候,它就出現一個網絡的系統調控,應激系統運作,到一定的時候還會啟動機體的代償功能,一直到系統失控時,才表現出疾病的表征。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只是特異性、機體自我適應性,還有機體自組織、自修復、自調節等方方面面。所以,疾病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到機體整體、各系統、各器官、各層面組織細胞,它的共有特征就是網絡協調性。在這種背景下,要認真地總結前人的經驗,把原有的中醫藥學的學說與理論,合理地延伸到所謂的神經體液免疫的網絡之中,延伸到細胞的分子網絡體系之中。網絡醫學不僅僅是人們理解的用計算機遠程會診、哪個醫生看什么病、享受醫療資源,更重要的是網絡醫學是來解釋健康與疾病,特別是復雜性、難治性疾病的。這種機體產生的各個組織細胞的復雜病理變化有它的網絡變化的整合效應。探索復雜疾病之間的內在關聯,重要的是要解決表征問題,根據表征與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不僅要了解基因,還要知道基因的功能以及它與表征的關系。所以,我們在衡量臨床疾病診治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反映疾病真實面貌、治療的效果,還要注意它的臨床中間節點,同時也要注意影像學等檢測的客觀指標的表征變化,把這些主觀的評價表征和科學數據結合起來。疾病是多因素、多變量、多環節,它呈現出一個多層次的網絡結構,我們要解釋在網絡中它的共性病理環節是什么?它不是一個單靶點,而是一個多靶點的節點的協調變化。

        這就是中醫要解決的證候的核心病機,所以網絡醫學、病理生理學都具有一個非常親緣的關聯,都是揭示疾病發生的主導環節與多節點、多靶點的互動,這樣就可以去探索宏觀與微觀的結合、關系本體與實體本體的鏈接。正因為網絡醫學是構建在系統內、整體內的,故重在綜合。在網絡醫學引領下,基于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系統生物整體觀念,把疾病理解成表征,即是中醫“證候”。表征的基因是一個功能化的概念,基因節點就是多靶點,與藥物受體三個要素互動,運用計算機技術,觀察藥物對病理網絡的干預和影響,這樣就使研究的新藥更貼近于疾病的本質,從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在前期“973項目”的研究中已提出了復方組合化學這一新的復方中藥概念,在網絡藥理學基礎上提出來的研究復方組合化學的新方法,它是針對復雜疾病系統的多靶點、多環節的。復方網絡藥理學,它是以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等系統生物學為基礎的。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運用基因芯片技術以及二位凝膠點、蛋白凝膠點等,我們不僅能夠識別基因,同時可以探討這個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功能在什么條件下、什么時間上實現蛋白質表達及多個基因的組合互動等。通過對先進技術的組合,我們可以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去研究,完全有可能反映系統的復雜問題。

        4中醫藥學的學術創新門徑

        面向未來,最為重要的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4.1注重學科建設

        第一,是學用詮釋學。詮釋學是理解、解釋與應用三位一體的科學,對于學科的骨架概念進行詮釋也是創新。如中醫學的概念,沖、任、天癸、玄府、氣液、病絡等概念是西醫學中沒有的,要給出一個清楚的概念使人能夠懂得、能夠接受、能夠理解,在國內外的生物醫學期刊上發表。聯系到評價一所高校的整體水平,要看教師(醫師、研究人員等)包括研究生每年能有多少篇論文被SCI收錄,又有多少能夠體現中醫藥學的學術水平、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文章,這些是比較重要的。將西醫學沒有的概念給予詮釋,被接受并吸收了就是對于醫學科學的充實,關鍵在于它能夠指導臨床。例如,在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下稱“非典”)的中醫藥應對過程中,運用了中醫詮釋。在參加非典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中,我們真正地看到了“肺熱葉焦”的形態,非典的病原體是明確的,變異的冠狀病毒導致出血性肺炎,打開胸腔看,肺葉萎陷干枯,滿腔的胸血水。怎么解釋?機理是什么?至今不清楚。按中醫詮釋,金元醫學大家劉河間在其著作《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有“氣液玄府”理論,就能夠很好地解釋非典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胸血水和“肺熱葉焦”。由于毒邪的感染,疫毒之邪侵犯了肺中的絡脈,絡脈瘀滯而滲出了血液,血液又通過了膈膜,膈膜上的孔隙是不是細胞間質還需要進一步求證。依據劉河間的學說,其機理是滲出的血液通過膜上的“玄府”而滲透進了胸腔的。這個例子中最可貴的不只是我們看到了“肺熱葉焦”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它能用來指導我們的臨床治療。它是由于疫毒之邪導致了病絡的形成,通過玄府滲出來的胸血水,那么需要用解毒清熱、涼血化瘀的治法,可使用辨證的中醫湯劑,也可大量地使用靜脈注射液,包括清熱解毒的喜炎平、熱毒寧等,還有活血化瘀的復方丹參注射液、丹紅注射液等,再用一些益氣養陰中藥治療,盡早投藥治療可取得較好的療效。通過中醫藥的綜合搶救很多病人就有了生還的希望,還能減少大量激素沖擊治療帶來骨質疏松的弊病。

        第二,是循證醫學。循證醫學不等于隨機對照實驗,然而循證醫學的理念為大家所共識。循證醫學不一定完全適合于中醫學,然而我們要得到一個共識的療效,就必須更新現有的評價方法,去創新方法學,才能達到共識的療效。共識的療效就是說中醫藥的臨床實驗所取得的療效,中醫認可,西醫也認可,中國人認可,外國人也認可。如此,我們不僅可在核心刊物發表文章,而且在國際著名醫學雜志上也能夠發表文章。例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首先在預防方面我們研究了一張小復方,有魚腥草、金銀花、菊花、薄荷、生甘草,制成標準湯劑送給大、中、小學生和基地受閱部隊食用,當時北京7、8月份時還沒有疫苗研制出來。通過回顧性的研究,做了3萬多例的回顧性調查證實,中醫藥是有一定預防作用的。在佑安醫院做的263例輕癥的臨床實驗,一組使用蓮花清瘟膠囊,一組使用達菲膠囊,進行了甲型H1N1流感治療的非劣性檢驗,結果說明蓮花清瘟膠囊治療效果不比達菲膠囊差,而且在流感樣癥狀緩解方面還有它的優勢。關于完善評價方法體系,我們對于疾病防控,特別是社區慢性病的防控,隨機對照臨床實驗是有局限性的,可采用實用性的隨機臨床實驗。要比較中醫在參與治療中是否起作用?起什么樣的作用?在什么樣的時空間起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能體現出中醫的療效優勢和它的特質嗎?從而服務于廣大民眾,同時也要發表學術論文,還要在國際上、在SCI數據源的專業雜志上發表文章,這樣也就提高了我們中醫藥學的整體學術水平和國際學術影響力。

        4•2提高人才素質與學術創新能力

        第一,就是要兼通文史,透視組學,宏觀與微觀、綜合與分析要逆向對接。學術方向的調整與變革的最高理念是宇宙觀,宇宙是由大而無外的大一與小而無內的小一共同構成的,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涵有大一,兩者相兼容而為用,大一含天體、地學、物候、氣候,小一含蛋白質、分子、中子甚至比中子更小的。綜合和分析,宏觀和微觀,關系本體論和實體本體論,要去對接。宏觀的研究向下,微觀的研究向上,如果能夠對接上,找到契合點,這就是一種重大的發現。然而機會常常是擦肩而過的,平行地擦肩而過,沒有能夠契合在一起,大概需要幾代人,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工夫。然而,大一融入小一,小一醞于大一,大一小一能夠融通,東學西學能夠兼容,科學與人文能夠融合互動,這是一個重要的理念。我們當前所面對的是如何體現中醫藥優勢,其重點在臨床醫學。首先是有肯定的療效,而后要制定診療指南和規范標準,并且具有可推廣和輻射的能力,再后去發現其中的機理。

        第二,要科學與人文的有機融合。學科帶頭人要能夠兼通文史,特別要關注科技發展史,包括對中醫的各家學說等應該有很好的把握。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目標。要實現創新的目標,要通過崇尚國故、追思前賢、善于學習借鑒等手段來實現。例如“小學”,這個“小學”是指對文字的釋譯。藥者毒也,藥能對抗疾病,如大黃、附子等;藥者厚也,藥也能夠補充營養,像阿膠、鹿茸、熟地黃之類;藥者瀹也,瀹有疏導調節之功。這個“瀹”字,三點水,說明水是源泉,上善若水,積淀厚重;右面上是一個人,人底下一個橫,一是陽,斷開了當然就是陰,一畫開天,人貴陽氣;三個口為團隊,群體,三生萬物;再下面是一個冊字。團隊所謀之事,含事理、倫理、哲理,有和合配伍的物質群體,才能起到疏導調節的作用,這當然需要實踐和時間的更多檢驗。

        第三,是透視組學一定要用系統論來指導還原分析。要從整體出發,進行還原分析的研究,通過還原分析的研究回歸到整體上來。要重視表征,重視觀察、體悟、司外揣內等,這是中醫藥學的特點之一?;?、蛋白質、代謝組學和表征之間的關聯,我們希望能做逆向的對接,然后它非??赡苁瞧叫械牟良缍^,對于新的技術應該著眼于整合,使之成為系統才具有創造功能。

        第四,是動態的觀點。太極圖是平面的示意圖,快速旋轉的時候,你就再看不出來黑與白,而是一個灰色,你再也看不到白魚的黑睛和黑魚的白睛了,因為都融合了。還有由動態時空出現多維的界面,此時太極就沒有了外邊圈的界限了,整體是一個混沌的,所以它是復雜的、非線性的,它是不確定性的。它可以演化成千千萬萬的變化。這是中國人的哲學,這種見解來自于農耕文明與象形文字的象學,這也為中醫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第五,是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理念、技術、器物3個層面中技術和器物不具備學科專屬性,而具有學科屬性的是理念,請大家要注重對中醫藥學理念的思考、理解、學習和應用。譬如光譜質譜與功能核磁共振等科學儀器裝備的應用,催生了生物醫藥的新技術,同時可為多學科研究服務。中醫藥融入的多學科當分成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天文、星占、術數、歷法、物候、地理、呂律等,另一類是現代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學、信息學、邏輯學等。為適應當今中醫藥學學術方向的變革與創新,一定要著眼于人,著眼于人的素質、水平的提高,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加強道德、學風建設,大力提倡“精神成人、專業成才”。廣大中醫藥工作者要做真正的學人,學術所化之人,做敢于選擇走最艱險道路的人,為構建我們創新性的國家而努力工作。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久久a久久免精不卡品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国产最新一线 | 中文字幕精品aⅴ不卡 | 午夜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