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醫學生心理問題與應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普通高校擴招,醫學類高職院校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高職院校醫學生已經成為一個日漸龐大的群體。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8~21歲,他(她)們剛剛告別高中步入大學,社會經驗不足,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醫學專業的期待過于美好,與實際的學習和生活形成落差或不適應,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筆者就高職醫學生常見心理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應對見解。
[關鍵詞]高職院校;醫學生;心理問題
1高職院校醫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1.1醫學專業性造成的心理問題
和其他專業相比,醫學學習的過程長,內容系統,科目繁多。醫學生要進行系統的醫學學習,醫學專業學習一般為3~7年,需要學習30~40多個專業課程,因此,醫學生學習知識總量大于其他專業,學習任務長,學習時間長。在學習方式上,醫學界主要以記憶為主,學習方式更單一,這使學習變得單調乏味。學習的艱巨任務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和自主活動,缺乏學生的娛樂活動,缺乏學習和生活的活力,缺乏積極的思維。因此醫學院校學生作為特殊的大學生群體面臨課業負擔重、就業壓力大、課余生活單調等現實因素,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
1.2高職院校醫學生人際交往引起的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在學校時期就已經開始,高職醫學生作為專業的醫學人才的培養,一方面,要接受社會化的專業培訓教育,另一方面,在大學校園要通過人際交往來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人際溝通不僅是團結他人的方式,而且是個人本身發展的必要條件。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影響高職院校醫學生心理發展和個性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個醫學生都渴望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醫學生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交朋友,希望讓學生和教師認識到,得到他人的友誼。醫學生入學后,周邊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學生第一次離開家鄉、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他們需要面對許多人和事情,往往使許多剛進入學校的學生有很大的心理負擔。與室友產生矛盾不正確的處理造成爭議,脫離班集體活動獨來獨往,出現問題或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不及時向教師反饋及求助,已經成為常見的現象。這些關系處理不當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學習、生活障礙。高職醫學生在人際溝通過程中,往往因為一些客觀因素和主觀認知、心情、個性等心理因素的原因,造成心理誤解,甚至表現為自卑、孤獨、嫉妒、報仇、異性交往等障礙。
1.3心理困難造成的心理問題
改革開放深入發展,適應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帶來了貧富差距擴大,宗教盛行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主要集中在貧困,貧困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高職院校醫學生一大部分生源來自農村。由于鄉村教學條件的限制,綜合素質比其他學生有一定的差距,缺乏個性,加上經濟制約的困擾,容易出現自卑、焦慮、沮喪等心理。他們有強烈的愿望融入群體,但往往因為自己的問題變得敏感、脆弱、封閉,但不想接受別人的同情和憐憫,容易導致與他人的矛盾和沖突。這些問題使得他們的人際關系較為緊張,進而學業成績不理想,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有些學生會出現更嚴重的心理障礙。
1.4就業情況帶來的心理變化
在一家大型醫院做醫務人員,經濟收入豐富,工作環境優越,發展前景廣闊,這是每位醫學生的夢想。然而,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市級以上衛生系統單位招錄人員時,都要求高學歷人才。而專科醫學院校主要培養基層醫療機構人才。一些高職院校醫學畢業生的就業預期過高,因此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甚至沒有找到工作機會,找不到工作。個人期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引起了醫學界的強烈混淆。這就會給學生產生了很大的精神壓力,進而容易出現自卑感,以至于產生心理障礙。
2應對高職院校醫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措施
2.1加強心理干預方法培訓
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結合醫學專業特點。許多醫學生學習的課程與心理健康有關,如《醫學心理學》《社會醫學》《精神病學》《護理心理學》等,其他臨床課程的內容也涉及到大量的疾病的治療心理因素。這是醫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條件。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考慮到這些專業知識的因素,使精神衛生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由于醫療過程對患者的心理診斷和治療,醫學生需要掌握心理咨詢和干預方法,精神衛生教育應加強對心理干預方法的培訓,使精神衛生教育不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培養學生心理干預的能力[2]。
2.2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提高精神衛生意識
由于缺乏精神健康知識,一些高職院校醫學生不能識別心理問題,沒有意識心理,心理狀態得不到及時調整,從而發展為心理問題。數據顯示,醫學專業的心理教育課程選修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學生選修的目的是了解心理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在教育部的教學指導意見中,明確了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傳播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內容,認知認知心理異常等內容。通過心理教育課程、研討會、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專欄宣傳等形式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宣傳能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明確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學生尋求幫助的主動性是進一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3點面組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解決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還要防止和緩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適應問題。“點”與“面”結合10%至30%醫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通過心理幫助這部分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避免在校或離開學校后出現的不良后果。建立學院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建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機制,及時發現心理問題,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有效處理方法。由于醫療專業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的特殊要求,醫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學生可能出現心理難以適應,因此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挫敗的應對能力,培養學生樂觀情緒和健全個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個重要任務。
2.4抓特殊時期特殊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在某些特殊時期,如新生入學、每學期開學、臨畢業等,由于學習生活與日常相比出現變化,學生難以調適,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健康相對較差,需要特別注意。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要加強對這些階段常見心理問題的原因、表現和調整方法的引入,對具體問題進行集體心理咨詢,幫助學生順利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對特殊群體出現的敏感、多疑、失落等情緒來進行干預指導,做到有的放矢,對于不同的人群必須有針對性的個體輔導與跟蹤。總之,醫學類學生是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青年群體,在成長路上必然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處理成長過程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健全的人格,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滿嬌,王華.2011-2015年醫學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6,30(5):350-353.
[2]王伶俐.心理干預技術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3(2:上):28-30.
作者:彭穎 單位: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