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骨科治療骨傷肢體腫脹的效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研究中醫骨科綜合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的效果。方法:從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骨傷患者中,篩選出骨傷后期出現明顯肢體腫脹11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對照組采取常規甘露醇治療方案,觀察組采取中醫骨科綜合治療方法,比較兩組肢體腫脹消散時間、住院時間、不良反應與治療有效性。結果:觀察組肢體腫脹消散時間為(4.12±0.58)d,住院時間為(6.95±1.25)d,不良反應3例,發生率為5.17%,總有效率為98.28%,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骨科綜合治療方法可緩解患者骨傷后期出現的肢體腫脹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提高治療有效性。
【關鍵詞】中醫;骨科;骨傷;肢體腫脹;綜合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8年3月-2019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骨傷患者中,篩選出骨傷后期出現明顯肢體腫脹116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國際醫療衛生組織對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癥狀診斷指標;年齡18~80歲。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病、嚴重腎臟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齡19~77歲,平均(55.69±12.11)歲;肢體腫脹級別:Ⅰ度22例,Ⅱ度17例,Ⅲ度19例。對照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齡22~76歲,平均(55.31±12.19)歲;肢體腫脹級別:Ⅰ度25例,Ⅱ度16例,Ⅲ度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內容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患者對此次研究內容與方法知曉且自愿配合治療。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甘露醇治療方案。靜脈滴注濃度為20%的甘露醇注射液250ml(成都青山利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69),治療7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2.2觀察組
采用中醫骨科綜合治療方法。具體操作為:(1)根據患者病癥特點,提供具有益氣活血、化瘀消腫效果的中藥湯劑進行治療[2]。藥劑配方:木香15g,青皮15g,陳皮15g,黃芪15g,烏藥15g,郁金15g,路路通10g,柴胡10g,香附10g,澤瀉10g,澤蘭10g。上肢骨傷加羌活12g,桂枝12g;下肢骨傷加獨活16g,牛膝16g。以水煎服,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治療7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2)搭配中醫推拿方法輔助治療。結合病癥提供搓、捏、按、摩擦等有利于血液循環的手法[3]。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比較兩組肢體腫脹消散時間與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四肢腫脹加劇、傷口感染、脹痛。(3)比較兩組治療有效性。治愈:四肢腫脹與肢體沉重感均消失;顯效:四肢腫脹明顯減輕,沉重感消失;有效:四肢腫脹減輕,但仍有肢體脹痛和沉重感;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4)比較兩組社會功能評分,主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社會關系與生活質量四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社會功能越好[4]。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4.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時間對比
觀察組肢體腫脹消散時間為(4.12±0.58)d,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為(6.95±1.25)d,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四肢腫脹加劇1例,脹痛2例,無明顯傷口感染,不良反應3例,發生率為5.17%;對照組不良反應17例,發生率為29.31%。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治療有效性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57例,總有效率為98.28%;對照組總有效41例,總有效率為70.69%。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社會功能評分對比
對照組各項評分均低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在骨傷后期都可能出現肢體腫脹[5]。作為骨傷后期的常見病癥,肢體腫脹會加劇患者疼痛。傳統治療中,使用西藥方法可盡快消除腫脹問題,改善血液微循環,預防血栓和感染等并發癥。西醫理論提出,骨傷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小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導致治療后期出現肢體腫脹問題[6]。臨床應用的甘露醇為良好的脫水劑,對骨傷后肢體腫脹問題可產生積極療效。但是,長期使用甘露醇容易引發水電解質紊亂,造成其他嚴重不良反應,影響患者預后[7]。中醫理論認為,肢體損傷屬于外傷,內部表現為氣血損傷,如果不能給予有效治療,導致氣血瘀阻,水液內停,進而造成肢體腫脹等問題[8-10]。中醫綜合治療方法針對此種病癥有顯著效果,在應用中可通過中藥湯劑活血化瘀,搭配推拿按摩以舒筋活絡,內外綜合調理,有效預防肌肉萎縮和肢體僵化。中醫藥方中的黃芪有益氣補血的功效,香附、柴胡、青皮和郁金等藥物,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體內氣血不暢問題。藥物可直接進入到體內,達到益氣活血、化瘀消腫的功效,從而減輕骨傷后期的肢體腫脹問題[11-12]。本研究表明,觀察組肢體腫脹消散時間為(4.12±0.58)d、住院時間為(6.95±1.25)d;不良反應3例,發生率為5.17%;治療總有效57例,總有效率為98.28%,均優于對照組(P<0.05),與張朝仁[12]在中醫骨科綜合治療方法應用中所得結果有相似性。張朝仁在研究中重點探究中醫綜合治療方法臨床應用有效性,得出治療有效率為96.00%,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實施中醫綜合治療方法對骨傷患者后期出現的肢體腫脹問題能產生良好臨床效果,合理應用可明顯減少各項不良反應,提高患者各項社會功能評分,改善預后,效果遠比單純西藥治療方法更佳。綜上所述,中醫骨科綜合治療方法可緩解患者骨傷后期出現的肢體腫脹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提高治療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胡冬平.中醫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26):78-80.
[2]嚴學軍,郭舟桐.中醫方法治療四肢骨折后肢體腫脹50例臨床觀察[J].寧夏醫學雜志,2018,40(8):754-756.
[3]王永瑞.中醫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的臨床療效[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23(4):48-49.
[4]陳曉瀧.活血化瘀湯聯合推拿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33):15-16.
作者:呂偉明 沈鴻輝 單位:漳州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