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對外傳播障礙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價值取向理論為根基,探討中醫對外傳播障礙。從中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拓展至中西醫文化價值取向差異的層面,并基于此探究中醫對外傳播障礙形成的可能原因。通過探索促進中醫國際化的對策,為中醫藥的傳播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價值取向理論;中醫對外傳播;傳播障礙
1緒論
近年來,隨著西醫諸多弊端日益顯露,西方興起了中醫熱。中西醫文化的差異制約了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傳播和應用,故從跨文化角度探索中醫對外傳播障礙對中醫傳播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學者就中醫對外傳播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學者對其主體化傾向進行了深刻研究,[1]也有學者研究中醫在主要英語國家的跨文化傳播,[2]另外,還有學者基于價值取向理論分析中西養生觀的差異。[3]與國內學者不同,國外學者關于中醫對外傳播的研究更側重中醫藥的標準化。[4]但將中醫相關內容和跨文化交際結合探討的情況少見。由于中醫對外傳播本就屬于跨文化交際范疇,價值取向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根源,故本文將基于克拉克洪價值取向理論,探究中醫對外傳播的障礙及其原因,并探索相應對策。
2克拉克洪價值取向理論
克拉克洪價值取向包括人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活動、關系和時間。人性取向有性善論、性惡論及二者兼具;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有服從、征服和和諧;人類活動取向有做事、存在和成為;關系取向包括個體主義、等級制和附屬性。時間取向有過去、現在和未來。[5]
3價值取向理論視角下的中醫對外傳播障礙分析
3.1尚未成熟的中醫標準化體系
中醫是一門經驗學科,故而缺少西醫的標準化體系。其診斷與西方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準確性和穩定性上存在一定不足。中醫用藥沒有明確的標準,而是根據中醫的經驗辨證論治,這對中醫藥的傳播有很大的限制。而追溯其根本,與中西方的人性觀有著密切聯系。
3.2中醫的“去中國化”
中醫在傳播過程中為了順應西方文明,進行了很多變革,例如中藥本來源于自然,中醫通過辨證論治,將中藥進行配伍后發揮特定的功效,是一種順應自然的體現。而中藥在對外傳播時,往往只有其提取成分能被認可,這是一種“去中國化”的征服自然的體現。
3.3中醫診斷的“偽科學”
中醫診斷是一個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衡變的過程,其診斷結果往往是一些陰陽氣血或臟腑虛實等不具體的描述,缺少具體數據,故而中醫常被認為是“偽科學”。實際上,中西醫診斷的差別與中西方的活動取向密切相關。
3.4養生觀念的偏差
中醫和西醫都提倡保持健康。中醫將人視為整體,認為局部的變化與全身五臟六腑等有著密切聯系,同時也強調神志與環境的影響。西醫則更偏向于局部、有針對性的鍛煉,因而有心理咨詢師、營養師等諸多分類。其差別的根本在于中西醫關系取向的差異。
3.5中醫的不完善教育
中醫的教育本于黃帝內經等經典,屬于過去取向,但是現代醫學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強調未來取向。目前中醫院校大都同時跟進中醫和現代醫學,其實反而容易造成學生的混亂,導致中醫傳播障礙。其傳播障礙之原因在于過去取向與未來取向的沖突。
4價值取向理論視角下的中醫對外傳播障礙成因
4.1人性取向差異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強調法規、條文,反映在醫學上則表現出一種標準化的醫療體系。而強調“性本善”的中國則疏于制度的管理,在醫學上則表現出憑經驗論治的現象。關于診療,西醫根據患者的病變部位,選擇適宜的檢查,如尿檢、血檢等,通過系統化的數據分析,判斷患者的狀況,選用相應的藥物。中醫則通過望聞問切,把握人體的氣血陰陽等狀態,但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使中醫難以體現出其規范化的診療結果。
4.2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差異
中西醫順應自然與征服自然的區別可體現在中西藥的差異上。中藥絕大部分來自天然的動物、植物、礦物,通過炮制、配伍組方,形成最終的中藥方劑。西藥一般為化學合成或從天然產物提制而成。中藥的產生來源于自然,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尊重與感恩,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表現;而西藥的出現表現出了西方國家改造自然的決心,通過人主觀的選擇,保留所需,淘汰無用,是一種征服自然的表現。
4.3人類活動取向差異
西醫受做事取向影響,診病常用到現代醫學技術,如X線、CT等,患者常往返于各個檢查室;而中醫注重“以靜制動”,任何病人就診都主要通過望聞問切。如非特殊疾病,患者極少需要進行各種檢查。同時西醫強調辨病論治,有一套系統的診療手段,以快速直接有效的方式對抗疾病,如發現一個腫瘤即立刻摘除等。而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因人而異,不注重疾病本身,而注重將人體氣血陰陽調節至平衡,則疾病自消,是一種以靜制動的方式。
4.4關系取向差異
中方的附屬性取向與西方的個體主義,其根本就是整體與局部的聯系。中醫注重整體觀,認為疾病變化的本質雖然藏于“內”,但必有一定的癥狀、體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現可反映出整體的狀況,整體的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與中醫不同,西醫更注重局部,講究針對性鍛煉,重視疾病本身,并以分析解剖方法認識診斷疾病,產生了解剖學,建立了血液循環說等,使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提高了防治水平。
4.5時間取向差異
中醫強調熟讀經典,變通活用;而西醫注重發展科技,與時俱進。故而中醫學生往往更注重背誦經典,跟師抄方,而西醫學生則更偏向科研實驗等。中藥的配方根于古方,現在許多中醫師開方都是以古方為基進行加減,即便是自己的經驗方,其藥對的配伍也都是從古方中受到啟發,故而中醫帶有明顯的過去取向。與之不同,西醫師總是喜歡通過大量的科研實驗,研制新藥,淘汰尚有缺陷的舊藥,故而帶有強烈的未來取向。
5跨文化視角下的中醫對外傳播策略
5.1接受差異,傳播人性思想
就標準化而言,中西醫差異之根在于其對制度的觀念不同,是人性觀的差異。為了更好地傳播中醫,應首先傳播其“性善論”的思想,由此才能讓西方了解我國認為法律、制度僅僅是道德的補充,是治國的工具,“法律不外乎人情”。中醫的傳播,有賴于中國人性觀的傳播。只有“性善論”被西方認可,才能更好地使西方接受中醫的“未標準化”。
5.2根于文化,傳播自然觀念
中醫的順應自然等理論根于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家學說密切相關?!暗婪ㄗ匀弧?,道家認為人應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而行,即“動而以天行”。中醫受此影響,發展出保養生命的方法。同時,中藥的產生與發展也表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隨著中國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中國文化、漢語等教學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熱潮,然傳播的文化大都以儒家為主,少有道家思想的傳播。若能結合道家等哲學理論根基共同傳播,傳播中醫必定事半功倍。
5.3行為培養,傳播靜態活動
在西方國家,人們傾向于即時解決問題;中國人有時則選擇“以靜制動”,待時機和條件成熟,再解決問題。其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三思而后行。因而中醫診療的關注點不在于快,而在于精。這便要求中醫有著強大的耐心,故而需經過長期的修身養性,以達到冷靜處事,不急不躁的狀態?,F在的孔子學院等中國對外教育機構,也在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美德。若將此類修身之道進一步宣揚,則能為中醫對外傳播創造出更優良的條件。
5.4重在療效,傳播整體思想
中西醫在治“病”本身存在的分歧主要是:中醫醫“人”,西醫醫“病”,即整體和局部的差異。中醫是一門經驗學科,其科學體系與西醫不同。若通過實驗證明的方法傳播,無論是建模或是針對性實驗的完成都存在較大的問題。若把關注點放在中醫療效上,那么中醫整體觀的運用及優勢,則可能成為中醫對外傳播的突破口。
5.5古今結合,傳播中醫精髓
中醫重經驗,西醫重科研,實為同一學科的兩種發展方向,不同但不沖突。故而中西醫配合研究有很大的前景。例如,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就可看成是中西醫配合的結果。青蒿素的提取是西醫追求的范疇,而屠呦呦從中醫古書中發現提取方法的事實,則證明了中西醫在藥物探索上配合的可能。此外,中醫的辨證論治配合以西醫的檢查,做到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將能大大提高醫者的診斷準確度和效率。古今結合,中西配合將能成為中醫邁出國門的橋梁。
6小結
中醫對外傳播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其面臨的障礙有很多,反應在文化價值取向上,可表現出人性觀、自然觀、活動觀、社會觀和時間觀的差異?;诖?,探索中醫對外傳播的策略,將成為中醫對外傳播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徐強.中醫傳播中的主體化傾向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2]劉國偉.中醫在主要英語國家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3]董珍.基于價值取向理論淺析中西養生觀差異[J].新西部(理論版),2016(24):59,180.
作者:蔡慧君 謝苑苑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