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醫學的發展方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體質是人體整體表現出來的特質,因此,對體質的研究必須而且只能采用整體的方法進行。然而,我們面對的人體是一個組成元素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相互關聯極為復雜的超級巨系統,對這樣一個復雜的生命有機體,要想一下子從整體上理解它是不可想象的。通常的做法是,找出這個復雜系統與人們已經了解的簡單對象的某種相似性,通過隱喻和類比的方法,使人們達到對復雜系統的理解。這就是復雜性科學建立模型的方法。我們注意到,奠定在古代整體論基礎上的傳統醫學,在建立對人體認識的理論時,不自覺采用的也正是這種方法。
一、基于整體論的不同的傳統醫學的體質分型體系評價
起源于古代的整體論醫學,無論是古代中國醫學的陰陽五行,古希臘醫學的地、水、火、風,還是古代印度醫學的氣、膽、痰,抑或是韓國醫學的太陰、太陽、少陰、少陽,都是以人們所熟知的簡單事物及相互間的聯系,通過與人體系統的相似性進行比類取象,從而使人們了解和把握人體內部結構、功能和生理病理規律。
在古代,處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采用不同的由簡單對象組成的系統,用于類比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的整體特征,形成了世界范圍內不同的傳統醫學體系,進而衍生出互不兼容的體質分類體系。古希臘時代的希波克拉底,是用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 4種體液來描述人的體質的。人體個體 4種體液比例恰當,則身體健康。這 4種體液組合的比例不同,則形成了不同的體質:血液占優勢的屬多血質,黏液占優勢的屬黏液質,黃膽汁占優勢的屬膽汁質,黑膽汁占優勢的屬抑郁質。韓國的四象醫學,在《靈樞·通天》“五態人”的基礎上,將人的體質分成太陽人、少陽人、太陰人、少陰人 4種病態體質,即多陽而無陰為太陽,多陽而少陰為少陽,多陰而無陽為太陰,多陰而少陽為少陰。把每種類型體質的結構形態、五官特征、脾氣秉性、飲食嗜好等同臟腑大小及相關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聯系起來,同時與藥物的四氣陰陽性能相對應,并將日常攝取的飲食屬性與體質陰陽結合,由此形成了融預防保健治療為一體的相對完備的四象體質醫學[2]。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基于陰陽五行和臟腑、精氣血津液理論,發展了龐大的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不僅能從宏觀上辨識人的基本體質類型:氣虛型、血虛型、陰虛型、陽虛型、氣滯型、血瘀型、痰濕型、濕熱型、火熱型等,而且可以通過這些基本型的兼夾,確定復合的體質類型,并通過辨證體系對人體狀態的進一步區分,把對人體體質的劃分和辨識進一步細劃到更細的人體各部分或不同方面的功能狀態。
從復雜性科學通過隱喻和類比建立復雜系統理論模型的理念來看,用一個我們構想出來的概念系統去描述一個現實系統時,只要兩個系統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就可以把相對簡單的概念系統作為要描述的相對復雜的現實系統的模型,借助于這個概念系統來分析和理解存在于復雜的現實系統的現象和規律。原則上講,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現實系統中,相似性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的古人,憑借他們天才的想象力,找出了自然界中人們最熟悉的 5種事物———木、火、土、金、水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系列的事物和現象的相似性。由此,把這“五行”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作為理解和認知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等的模型。在起源于古代的中國傳統醫學中,我們的前人引入了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精、六經、三焦等概念,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具有相應的功能和相互聯系的理論模型,并找出了利用這個模型描述的人體生命過程與現實人體實際發生的生理病理活動之間的某種相似性。依據這樣的模型,人們就能較容易地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活動;并可以運用它指導我們對疾病和人體異常狀態進行有效地調控。依據復雜性科學的理念,與人體系統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通過類比,用于理解和掌握人體生理病理規律的簡單模型不是唯一的,甚至我們可以說能滿足這樣要求的模型是無窮無盡的。就像在傳統中醫學中有臟腑辨證模型、有六經模型、衛氣營血模型和三焦模型;而韓醫學引進的是四象模型。現代醫學依據整體模型建立體質醫學體系,當然可以從零開始,采用隱喻和類比的方法構建一個與以往傳統醫學不同的人體整體模型,也可以直接引進古代整體論醫學的模型為雛型,作為模型研究的起點,畢竟依據古代整體論建立的有些模型經過千百年的驗證和發展完善,不僅有詳盡的體質分類體系,而且建立了針對不同體質的有效的調控體系。
那么,如何對現存傳統醫學模型進行評判呢,也就是說選用哪個整體論模型作為體質醫學整體模型的雛型呢?嚴格地講,我們不能說一個模型對,另一個模型錯。選擇或評判模型,要看哪一個模型揭示或反映的現實系統的內在規律更廣泛、更深刻,哪一個模型具有完善的辨識和調控體系,具有更廣泛實際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與現存的古希臘、印度、韓國等傳統醫學體系及其體質分類體系,中國的傳統醫學的理論模型及其辨證論治體系對人體生理病理規律的揭示要廣泛、深刻的多,且具有完備的體質與證候的調控體系。因此,從整體角度,將現代醫學的體質醫學奠定在傳統中醫理論和體質分型體系的基礎上,會使體質醫學一開始就奠定在具有堅實的實踐驗證及應用價值基礎上。
二、基于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的體質分型體系
中醫的體質分型是以傳統中醫的證候為基礎的,也可以說,體質是中醫辨證體系里相對宏觀、有一定穩定性的證候。體質類型可以是單一的,又稱為基本型,也可以是復合的[3]。如有氣虛體質、陽虛體質,也會有陽氣虛型的體質;有陽虛型、痰濕型體質,也會有陽虛痰濕型的體質。按照這種理念,將常見的病態或亞健康態的體質分成基本型和復合型兩大類,基本型體質比較常見的有 10種:平和質、氣虛質、血虛質、陰虛質、陽虛質、氣郁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火熱質。具體分型及對應的判定指標。
以上列出了基本型體質的典型特征,在實際中,個體出現的征象往往較少或不典型,要注意識別和鑒別。常見的復合型體質有:陽氣虛質、氣血兩虛質、氣陰兩虛質、陰陽兩虛質、氣滯血瘀質、氣虛痰濕質、上火下寒質等。復合型體質的辨識基本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基本型體質的特征同時出現來確認的。如同時有氣虛質和血虛質的人,則可認為其是氣血兩虛的體質;同時有氣郁質和血瘀質的人,可認為其是氣滯血瘀的體質。上熱下寒的體質則是在有如手腳冰涼,怕冷,易疲倦,喜食熱,經常腹脹、便溏,腹部不適,得溫則減等陽虛質表現的基礎上,同時出現某些火熱質的征象,如容易上火、口干、臉上起痘、有時心煩、脾氣暴躁、失眠等。當然,上熱下寒體質中的火熱征象不像基本型的火熱質那樣典型。
三、體質醫學的未來發展走向
把現代醫學的體質醫學建立在傳統的整體論醫學幾千年形成的理論模型、體質分型和調控方法基礎上,使得體質醫學一開始就奠定在堅實的臨床實踐基礎上。體質醫學作為與疾病醫學的相互補充,對處于亞健康和罹患疾病的人,將針對疾病的治療和針對體質的調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整體的調控和全面的個體化治療。然而,在古代樸素的整體論觀念下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往往是直觀的、籠統的,缺乏嚴謹的科學性,無論是相對于近代的分析科學還是現代的復雜性科學,整體論醫學都還夠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復雜性科學雖然在方法論層面上與整體論醫學具有驚人的一致性,但復雜性科學既然是科學,就不可能拋開近代科學數百年來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否則就會回到古代樸素的整體論。與傳統的整體論科學不同,在復雜性科學中,依據隱喻和類比建立的模型必須符合嚴謹的邏輯規則,同時一定要經過實證檢驗,并在實踐的驗證中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
將現代醫學的體質醫學奠定在中醫傳統的理論模型和辨證論治體系基礎上,進一步要做的就是按照現代科學的原則和方法,對它分進行科學化和規范化的提升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具體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基本的體質類型的進一步區分基于傳統中醫的理論模型和辨證論治體系,在前面談到的 10種基世界中醫藥本體質分型的基礎上,對體質類型進一步細劃。只有這樣,才能使現代醫學對體質的調控更有針對性,也更有效。如在基本型陽虛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可區分為心腎陽虛、脾胃虛寒和脾腎陽虛等體質類型;在基本型陰虛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可區分為肺陰虛、心陰虛、肝腎陰虛和陰虛火旺等體質類型;在基本型氣虛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可區分為肺氣虛、心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體質類型。
2體質辨識過程中客觀指標的引入目前,基于中醫辨證體系的體質辨識所依據的基本上是患者的主觀感覺———癥狀,和醫生的定性觀察———體征,缺少可用儀器檢測的定性定量指標,加上這些癥狀、體征與體質類型之間的對應常常是多對多的網絡關系,即同一個癥狀(體征)可見于一種以上的體質類型,一種特定的體質類型,往往是由多個癥狀、體征共同確定的。這就大大增加了體質辨識的不確定性。因此,引入客觀指標及相應檢測儀器用于體質辨識,對于克服醫患主觀感覺的偏差,提高體質辨識的準確性,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3復雜性科學的研究表明,新性質的涌現是復雜系統的最大特點。涌現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系統具有了其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一種整體性質。一般地講,在復雜系統中,上一個層次依附于下一個層次,而上一個層次的特性又是從下一層次中涌現出來,具有與下一層次不同的“新穎性”,并且從低一個層次的描述中,不能推出也不能預言高一個層次的新特性。依據這樣一種理念,當我們發現由一個以上的基本型兼挾而成的復合型體質時,我們要切記,復合型體質所表現出的癥狀、體征,并不總是能歸結為組成它的基本型體質所對應的癥狀、體征的簡單相加;對它的調控也不能簡單的歸結為對組成它的基本型體質的各自調控的總和。這種情況下,就要把這種復合型體質作為一個整體,單獨地進行研究,尋找它獨特的辨識要點和調控方法[5]。如我們前面提到的上火下寒體質的辨識和調控,就有它作為整體的特殊性。
4結合定性規則及定量選擇的體質辨識模型體系傳統中醫學中,由于人體系統的復雜性,某種確定的體質類型,與從人類個體所能觀測、感覺到的癥狀、體征、檢測指標,常常找不到確定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以一定的概率相關聯的。這樣,在從患者了解、觀察、檢測到一組癥狀、體征后,如何依據這組確定性程度不高的信息,確定人的體質狀況呢?在一個體質型所對應的癥狀、體征、檢測指標組成的集合中,有些對該體質類型的成立是必要條件,但不充分;有些不是必要條件,但其出現會增加這種體質確定的可能性。由此,癥狀、體征和檢測指標對體質辨識的意義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顯然,如何基于體質類型所對應的由癥狀、體征和檢測指標組成的集合,依據不同體質型的具體情況,找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算法,使中醫對體質的辨識更精準,這恰恰是體質醫學要借助于現代科學手段,作進一步研究的重要內容。
5建立用于中醫人體模型描述、驗證和體質辨識的計算機仿真平臺體質醫學的體質分型是基于人體的整體模型的。在傳統中醫學中,人體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采用自然語言和自然語言加圖表的方式描述的。也就是說,傳統中醫學的理論模型是典型的靜態模型。人的生命活動是一個動態過程。作為一個生命有機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的各個部分是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維持著內環境的穩定。在病理狀態下,疾病也是在人體的各個部分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發生、發展、轉化的。人體內部各部分的聯系和影響、外部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均是一個動態過程。計算機仿真技術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而同步興起的一門科學,早期的仿真技術,多應用于能夠精確定量的系統。
作者:袁 冰 單位:香港現代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