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化療呃逆輔助治療中醫適宜技術觀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適宜技術在化療相關性呃逆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方法按隨機數字表將8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方案,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運用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針治療化療相關性呃逆。根據呃逆療效評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總有效率。結果對照組痊愈13例,顯效9例,好轉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7.27%,觀察組痊愈22例,顯效12例,好轉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1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適宜技術在化療相關性呃逆的臨床治療中療效顯著。
關鍵詞:呃逆;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針;化療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給機體造成了一定影響,會出現呃逆、惡心、嘔吐、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傷等一系列不良反應[1]。化療相關性呃逆常呈持續性或間歇性,不但可影響患者進食和呼吸,還可引起嘔吐、失眠、精神不振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也會導致化療中斷[2]。據文獻報道,在化療過程中或治療結束后約有3%的患者出現呃逆,若不及時干預,最終會發展為頑固性呃逆[3]。現代醫學認為化療相關性呃逆是由于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或中樞神經等受刺激后引起膈肌痙攣的癥狀[4]。其西醫治療主要是祛除病因,配合解痙和鎮靜,但部分藥物存在呼吸抑制、意識障礙等不良反應,單純的西醫治療臨床效果欠佳,且易復發[5]。中醫學認為化療相關性呃逆屬于“噦”的范疇,由胃氣上逆動膈所致,從而形成喉間呃逆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控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癥[6]。研究顯示,運用適宜的中醫技術,如艾灸、耳穴埋豆、針刺攢足穴等可以治療某些因素引起的呃逆[7-9]。但這些技術在治療化療相關性呃逆中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將中醫適宜技術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針聯合應用于化療相關性呃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選擇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某省級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化療中心住院的8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病理診斷確診為惡性腫瘤并接受化療;化療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化療相關性呃逆癥狀;意識清醒,能進行正常交流;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因疾病本身引起的呃逆(治療前即存在迷走神經、膈神經病變,或膈肌、呼吸肌異常引起的呃逆);患精神疾病,存在認知障礙;耳廓皮膚有破損,對敷貼材質、艾草過敏;有哮喘病史;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出血性疾病;近期接受過其他臨床試驗者。按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31~76歲,平均(55.83±19.72)歲;肺癌15例,胃癌8例,乳腺癌7例,腸癌6例,食管癌5例,肝癌2例,淋巴瘤1例。觀察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29~78歲,平均(56.27±19.13)歲;肺癌18例,胃癌7例,乳腺癌9例,腸癌2例,食管癌6例,淋巴瘤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開始化療后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先深吸氣3~5s、后屏氣5~10s的練習;出現呃逆后即按醫囑給予鹽酸甲氧氯普胺10mg肌內注射,并鼓勵患者每隔5min進行一次深吸氣和屏氣,幫助患者放松精神;建議患者聽舒緩的音樂,轉移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指導患者在呃逆間歇期適當進食,以清淡、軟食為主,少量多餐;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傾聽和理解患者主訴,及時解答患者疑惑,消除顧慮,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1.2.2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根據呃逆情況,由責任護士給予患者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針治療。患者出現呃逆時,即給予倒吸灸治療,一般使用后呃逆立即會緩解,如果做完未緩解,或者又復發,再加用耳穴埋豆治療;呃逆時間超過12h仍未緩解者,在耳穴埋豆的同時加用穴位埋針治療。如果24h后仍有呃逆癥狀,再次使用倒吸灸,不建議在1d內重復使用倒吸灸。1.2.2.1倒吸灸在傳統倒吸灸基礎上,改良成中醫艾條霧化吸入器。該霧化吸入器包括霧化面罩和罐體兩部分。罐體由兩面封住的天然竹筒制成,罐體頂部中心處設有一個進氣孔,霧化面罩通過其軟管從該進氣孔插入罐體內部,罐體側面下方設有一處艾條插入孔,選擇大小合適的艾條點燃后插入該孔內,使燃燒的艾條所產生的煙霧都集中于竹筒內,可通過面罩持續進入患者呼吸道;竹筒底部邊緣處設有出氣孔,治療結束后艾灰由此孔倒出。開始治療前,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先進行2~3次的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練習,然后用灸罐邊緣的突起部分按壓人中穴,以人中穴感覺酸、麻、脹為宜。然后手拿罐體,面罩放于口鼻處(與普通霧化吸入的姿勢相似),按照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閉目后緩慢且勻速地用鼻深吸入艾煙,縮唇勻速吐氣。該裝置孔很小,煙霧不大,患者可耐受,不會嗆咳。在吸入過程中,患者如出現胸悶、氣促、頭暈等不適情況,立刻停止。每次治療時間2~3min,倒吸灸每日至多使用1次。1.2.2.2耳穴埋豆選取一側耳的神門、耳迷根兩處耳穴。評估患者耳部皮膚,有無破損、紅腫、硬結等,用75%乙醇消毒耳部皮膚,用探針選定穴位,將王不留行籽貼壓在耳穴處,每個穴位按壓30次,力度均勻,待局部產生熱、脹、麻、痛即可。王不留行籽留置時間為1~3d,期間指導患者每天早中晚按壓3次,以患者時間方便或呃逆時為宜,若有移位、脫落等情況,及時更換王不留行籽。左右耳輪換貼壓,3d后更換至另一側耳,選取相同穴位進行耳穴埋豆,7d為1個療程。1.2.2.3穴位埋針患者坐位或臥位,取雙側兩眉頭凹陷處的攢竹穴,用指腹按揉該穴位數次,以感覺酸、麻、脹、痛為宜。然后消毒皮膚,待干后,選取1枚無菌撳針(直徑0.25mm,長度2.0mm),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繃緊穴位處皮膚,另一手持撳針垂直進針,并輕輕揭掉白色的離型膜進行按壓固定。攢竹穴埋針成功后,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壓在穴位上,其余四指緊貼頭部兩側,持續均勻地點按,力度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持續按壓1min。指導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次,每次1min,力度以不感到疼痛為宜,忌長時間重按穴位,以免引起頭暈眼花等不適癥狀。撳針留置時間為3d,3d后由護士更換,如出現皮下紅腫、出血、明顯疼痛、變態反應等異常現象,停止治療,7d為1個療程。
1.3質量控制
為保證操作的同質性,由2名中西醫結合護士對操作護士進行統一培訓,教會其倒吸灸、耳穴埋豆、穴位埋針技術的操作方法,以及取穴方法,考核通過后方可進行操作;由2名經過統一培訓的高年資責任組長負責本研究的療效評價及結果記錄。
1.4評價指標
治療7d后參考《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0]中關于呃逆療效的評定標準對兩組患者的呃逆情況進行評價。痊愈:呃逆完全停止,飲食、精神恢復正常;顯效:呃逆偶發,不影響進食,精神狀態基本正常,無加重;好轉:呃逆時有發生,飲食、精神有所好轉;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同時觀察并記錄治療期間觀察組有無出現皮膚破損、疼痛、出血、變態反應、頭暈、胸悶等不良反應。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均未出現皮膚破損、疼痛、出血、變態反應、頭暈、胸悶等不良反應。
作者:葛嬌宇 林友燕 方曉 王蘭 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