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慢性胃炎中醫四診信息客觀化研究進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慢性胃炎的研究過程中,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將望聞問切的四診方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對采集到的舌診、面診、脈診信息進行分析,并與慢性胃炎中醫診斷相關聯,為臨床提供客觀化和標準化的診斷依據。整理概括近20年來有關慢性胃炎舌診、面診和脈診的信息化研究成果,以期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慢性胃炎四診信息客觀分析量化標準,用來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關鍵詞:慢性胃炎;望聞問切;舌診;面診;脈診;客觀化;信息化。
1慢性胃炎舌診信息研究回顧
1.1舌質變化與慢性胃炎的關系
觀察舌質和舌苔能夠了解病變的所在和預后的好壞,是指導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指標[3]。張志明[4]對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進行研究,發現依據舌色對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的判斷率較高,舌形胖嫩可以作為萎縮性胃炎的辨證指標,而糜爛性胃炎及出血性胃炎的舌色以偏紅為主。武夢依[5]發現消化系統疾病與舌象關系密切,且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舌象的變化關聯明確。吳敏[6]通過觀察研究603例患者的舌質和舌苔發現,慢性胃炎實證和虛實夾雜證多見紅舌、黃苔、厚苔,而虛證以淡紅舌、白苔、薄苔多見,舌苔的厚薄常反映病邪的深淺,舌苔的顏色常提示熱邪的輕重,而且慢性胃炎以熱邪居多。劉越洋[7]觀察15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特點,發現輕度患者多為舌淡紅有齒痕或胖嫩、膩苔,重度患者多為舌暗紅、有裂紋、少苔,中重度患者多為舌暗紅、舌面多有裂紋、花剝苔,且舌象變化可作為癌前病變的客觀指標。臨床實踐證明在慢性胃炎的病變過程中,舌質的變化較慢,舌苔的變化快而明顯,可以作為判斷病情輕重變化的有效指標[8]。陳分喬[9]臨床觀察了900例慢性胃炎患者,歸納出病情由輕到重的舌象表現依次是:淡紅舌、紅舌、黯紅舌、青紫舌,還發現萎縮性胃炎被認為可能是癌前病變,其青紫舌征較為普遍、淡紅舌所占比倒較少。
1.2慢性胃炎舌象信息的客觀化研究
舌象觀察能夠判斷正氣的盛衰、病邪的性質、病情的深淺以及疾病的變化情況,所以舌診是中醫辨證的重要依據。嚴惠芳[10]認為要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來進行舌診研究,用客觀量化來取代人的肉眼觀察,才能避免傳統舌診可能存在的肉眼觀察誤差,對顏色、光澤的表達更加準確,為臨床診斷提供量化、客觀化的判斷依據。因此,中醫的診斷標準急需客觀化,療效急需用量化數據來論證,而且慢性胃炎的治療需要依靠中醫信息化給予臨床指導[11]。陸施婷[12]通過觀察97例患者的治療情況,研究慢性胃炎中醫癥狀與胃鏡象的關系,證實淺表性胃炎、潰瘍、水腫、糜爛、出血、增生、膽汁反流都與舌象表現相關。李梢[13]依據舌苔的顏色將胃炎患者分為寒體和熱體人群,同時發現舌苔微生物和傳統舌診之間有重要的聯系,并且舌苔微生物能夠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物標志物。張偉妃[14]研究241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特點,使用舌象數字分析儀檢測判讀患者的舌象信息,發現舌象的變化能反映胃黏膜的病理變化情況。付晶晶[15]采用中醫舌脈象數字一體化分析儀檢測369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參數,研究發現舌色苔色指數、舌體胖瘦指數、舌苔薄厚指數、膩苔指數等舌象客觀參數與慢性胃炎不同證候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舌象參數能為慢性胃炎的臨床診斷提供客觀依據。錢峻[16]通過臨床觀察患者的舌象,發現50%以上的消化系惡性腫瘤患者舌質表現為青紫舌,而舌苔以自膩苔為多,表明消化系惡性腫瘤之癌毒多以痰濕和瘀血互結的形式存在。以上是對慢性胃炎舌象信息研究的簡要回顧。許多研究已經表明,中醫舌診規范化的實現,將成為推動慢性胃炎中醫證候研究規范、量化的關鍵,從而指導慢性胃炎患者的前期預防、臨床診療、轉歸和預后。
2慢性胃炎面診信息研究回顧
2.1面色、面型與慢性胃炎
《望診遵經》有言:“明其病之應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黃,肺色白,腎色黑。”慢性胃炎患者因為長期飲食不當、飲食無規律、營養不足、精神不振等原因,容易發生貧血、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出現口干咽燥、身倦乏力,甚至口唇發青等[17]。魏建中[18]對不同證型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面色觀察,發現脾胃氣虛型患者常出現虛浮水腫、面色萎黃、四肢倦怠,而脾胃陽虛型患者則面色納呆、倦怠嗜臥。陸施婷[19]研究發現慢性胃炎出現的淺表性胃炎、充血、水腫、糜爛、出血、膽汁反流等癥狀與面診結果有一定相關性,患者發生淺表性胃炎常出現面色黃、唇色淡紅;發生充血常出現少神;發生水腫常出現少神、面色淡白;發生糜爛常出現面色淡紅;發生膽汁反流常出現唇色淡紅。
2.2慢性胃炎面診信息的客觀化
面部望診是中醫辨證的重要內容,面部的顏色、光澤、唇色等特征能夠反映人體內部氣血的運行狀態[20]。近年來,針對傳統中醫面診易受主觀因素影響的問題,許多國內外學者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對以慢性胃炎等為代表的五臟病開展了中醫面診的客觀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李洪娟[21]利用紅外中醫檢測儀獲取人體的紅外熱圖,發現人體內部臟器疾病都可能會影響面部的溫度,證實人體面部紅外特征和面部不同區域的寒熱變化都與人體臟器疾病有一定關聯。胡志希[22]用GD-Ⅲ型光電血流容積面診儀觀察患者額頭、左右臉頰、鼻子、下巴的血流容積指標,發現中醫理論中“心華于面”“體表-內臟相關”的描述非常準確。張紅凱[23]運用中醫面診數字化檢測系統采集慢性胃炎患者的面部信息,研究發現178例慢性胃炎患者面色判斷為黃色者較多,正常面色和紅色次之,證實不同臟腑疾病與面部特征參數變化有一定關系。董夢青[24]利用中醫面診數字化檢測儀分析發現,慢性胃炎組患者面色以黃色、正常面色及紅色為主,面色分布相比冠心病、慢性乙肝的參照組有明顯差異,為慢性胃炎的中醫面診提供了可行性依據。王祉[25]運用中醫面診分析系統對459例五臟病患者進行了面部圖像分析,發現慢性胃炎組的頭面寬指數最高,多見闊鼻型、超狹面型及狹面型,表明面部特征與慢性胃炎疾病發生有關聯,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近年來,中醫面診信息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部分結果已經成功應用于臨床實踐中,能在一定程度上給慢性胃炎的診療提供規范化的中醫臨床指導。由此可見,中醫面診的客觀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3慢性胃炎脈診信息研究回顧
《傷寒論》記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能夠反映疾病的部位所在。臨床診療可以從脈象性質的變化上判斷慢性胃炎發生發展的變化趨勢,并為患者的預后提供參考依據。
3.1慢性胃炎脈象研究
孫善琳[26]統計了533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脈象,發現以脈細者居多,占55.2%;其次依次是弦脈、弱脈、數脈、緩脈,占29.6%;其他脈型所占比例為15.2%。楊天權[27]對慢性胃炎的脈象進行分析,發現慢性胃炎以肝郁氣滯、橫犯脾胃多見,所以脈象多為弦脈,濕熱內阻型脈象多為滑脈,陰虛胃熱型的脈象多為細脈。張鏡人[28]通過統計研究患者的脈象,發現了慢性胃炎的中醫辨證四型中的脈象規律———即肝郁氣滯型常見于慢性胃竇炎,其脈象多見弦脈、細弦脈;濕熱內阻型多為慢性糜爛性胃炎,其脈象多見滑脈;陰虛胃熱型多見于慢性萎縮性胃炎,其脈象多見細脈;虛實挾雜型常見于慢性胃炎病程較長患者,其脈象多見細弦脈。
3.2慢性胃炎脈象信息客觀化研究
近年來,已有學者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對中醫病證脈象、脈圖規律進行了客觀化研究。李娜[29]采用脈象數字化分析儀采集支氣管哮喘患者30例、慢性胃炎患者33例的寸口6部脈圖,利用統計學方法對提取的脈圖特征進行比較,研究發現不同疾病對脈圖特征的表現有統計學差異,慢性胃炎單周期脈圖較支氣管哮喘更寬大而非更高,支氣管哮喘較慢性胃炎單周期脈圖的收縮期所占比例更大。李福鳳[30]采用ZM-Ⅲ型智能脈象儀對140例慢性胃炎不同證型患者進行脈圖參數分析,結果發現了慢性胃炎濕證在脈圖參數的特異性表現,為進一步了解濕證病理提供了依據。王憶勤[31]調查慢性胃炎患者424例,采用ZM型智能脈象儀進行脈圖檢測,發現慢性胃炎患者部分脈圖參數與正常人相比有明顯差異,表明同一疾病脈圖的變化與該疾病不同證型有一定的關聯性。脈診客觀化研究將傳統中醫脈診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不斷加強脈診分析研究,有利于中醫脈診的規范化和標準化。脈診客觀化能彌補傳統中醫脈診受主觀因素影響的問題,對于臨床診斷和預防疾病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4問題與展望
近年來也有研究人員[32,33]對冠心病、腎病的面象客觀化參數進行了分析,發現不同疾病和面色變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慢性胃炎屬于消化系統疾病,其舌質、舌苔的變化跟疾病顯著相關,今后需要加強慢性胃炎面診的規范化研究。綜上所述,慢性胃炎中醫四診客觀化研究在舌象、面象、脈象等各個方面,特別是在舌象觀察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后續應該將中醫四診的客觀化指標與慢性胃炎的辨證聯系起來,摸索出其中的內在規律,逐步建立起慢性胃炎的中醫診斷標準,從而促進中醫診療在新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閏立宏.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證候特征及其辨證治療[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36):5123-5124.
[2]王文輝,董明國,周正,等.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慢性胃炎臨床療效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2,32(5):474-476.
[3]吳也平.舌診指導臨床辨證論治初探[J].河南中醫,2003,23(2):5-6.
[4]張志明,梁建慶,陳嘉嶼,等.舌診客觀化圖像識別與慢性胃炎內鏡分類的相關性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3,41(2):119-121.
作者:宋海貝 溫川飆 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