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老中醫溫木生埋線學術思想淺識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溫木生老師從事埋線研究5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理論造詣深厚,其長期致力于埋線療法的創新與發展,從埋線療法的治療機理、選穴配穴、行針手法、治療技巧,到埋線療法的綜合應用及增效方法等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點,使埋線療法更加規范化、科學化,不僅使埋線療法的臨床及理論得到創新和發展,更使其得到普及和提高,為埋線療法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關鍵詞]埋線療法;溫木生;學術思想;名醫經驗
1埋線機理——理化效應增療效
埋線療法通過針具與羊腸線在穴內產生的刺激信息經經絡傳入體內,以達“疏其氣血,令其條達”、治療疾病的目的。溫木生老師通過對埋線過程的認真分析,認識到埋線療法之所以能治療如此多疾病,有如此好的療效,與埋線過程中各種對機體的刺激因素有很大關系。他認為埋線療法的整個操作過程,實際上包括了“生理物理刺激效應”和“生物化學刺激效應”兩大方面,物理刺激效應又包含了穴位封閉效應、針刺效應、刺血效應、埋針效應、針刀效應及割治療法效應;化學刺激效應又包括了泛控作用效應、組織療法效應等多種刺激效應。溫木生老師認為,在埋線操作過程中,最初對穴位產生一系列物理性的機械刺激,這種刺激可產生短期速效的治療效應,然后再對穴位產生一系列生物學和化學刺激,這種刺激具有長期續效的治療效應。正如《靈樞•終始》所言“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以達到機體恢復“陰平陽秘”的狀態。這些前后產生的刺激作用加強了中樞對病理刺激傳入興奮的干擾、抑制和替代,再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來調整臟腑,使疾病達到痊愈的目的。因此,埋線療法實際上是一種融多種療法、多種效應于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
2埋線選穴——運用夾脊顯神功
華佗夾脊穴位于脊柱兩側,處于重要的解剖位置,內與大腦中樞、五臟六腑,外與體表皮膚、四肢百骸均有著密切聯系。其依附于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借助于氣街、四海的橫向聯系,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內、其它腧穴起不到的調節樞紐作用。《素問•繆刺論》曰:“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楊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兩手俠脊當推按之,痛處即是足太陽絡,其輸兩旁,各刺三痛也。”由此可見,夾脊穴在臨床上具有重要作用。溫木生老師在埋線選穴上十分重視華佗夾脊穴的運用,將夾脊穴與其它取穴方法相配合進行埋線,具有顯著效果。其治療范圍已包括運動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血液系統等在內的多系統疾病,因此有人將夾脊穴稱為“病根穴”和“神脊穴”并廣泛運用于埋線臨床。溫木生老師運用夾脊穴一般根據兩方面來進行:一是根據脊髓與神經的節段分布選穴,具體為用C1~C4夾脊穴治療頭部疾患,C1~C7夾脊穴治療頸部疾病,C4~C7夾脊穴治療上肢疾病,C5~L5夾脊穴治療腹腔內臟疾病,T11~S2夾脊穴治療腰骶部疾病,L1~S4夾脊穴治療盆腔內臟疾病,L1~S2夾脊穴治療下肢疾病。二是根據夾脊與背俞穴的關系選穴,由于背俞穴與夾脊穴位置相近,同一節段背俞穴與華佗夾脊穴的神經支來自同一脊神經后支,因此主治也相近,治療中可以用背俞穴相應的夾脊穴代替背俞穴,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安全系數,二方面可以通過臟腑理論選穴來提高療效。具體可用間隔選穴,隔一椎取一穴,分為兩組,交替運用;也可在相應夾脊穴尋找壓痛及陽性反應點取穴。
3行針手法——手法創新療效好
《靈樞•九針十二原》云:“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可見,得氣是針灸治療,當然也是埋線療法取得療效的重要條件,而取得得氣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使用針刺手法。由于種種原因,臨床上均只將埋線針作為線體的傳輸媒介,而忽視針具在治療上的作用,溫木生老師則十分重視埋線針在穴位中行針手法的運用,不管是何種疾病,埋線時均可以利用各種行針手法達到毫針刺激和小針刀的治療作用,再加上線體的作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溫木生老師通過對埋線整個操作過程的觀察,發現埋線療法的刺激源有埋線針和線體兩種,臨床上利用針具對穴位進行刺激是產生療效的重要方面。其目的,一是加強針感;二是催氣;三是使之產生循經感傳;四是進行補瀉手法。一般埋線療法的行針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搖擺法、牽拉法、彈撥法、掃散法、捻轉法、旋轉法等幾種。①提插法:當針具進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進退的動作,反復上提下插。在埋線與小針刀法結合時,進行切割和縱行切開法也屬提插法范疇。切埋法、扎埋法中血管鉗刺激時可部分用提插法。②搖擺法:將針體刺入穴位后,上下或左右搖動針體,以加強針感,或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③牽拉法:主要用于穿線法,用三角針將羊腸線從穴位兩側穿過后,雙手拉住兩側羊腸線,左右來回牽拉,使之產生針感。④彈撥法:主要用于切埋、割埋法,用血管鉗或探針左右彈撥,使之產生酸脹感,注線法和植線法也可用彈撥法,與小針刀法結合時可使軟組織的粘連及攣縮得到解除。⑤掃散法:主要用于皮下埋線法。將埋線針刺入穴位皮下,沿皮下進針到需要的深度,再以針眼為中心,將針頭左右搖擺,使針體進行扇形掃散。⑥旋轉法:以針尖為中心,將針體和針柄進行環形旋轉,借以加大刺激量,擴大松解范圍。⑦捻轉法:進針后,右手拇指和食指拿住針柄,進行前后搓動,將針體進行左右環形捻轉,使之產生針刺得氣的感覺
4埋線技巧——臨床應用方法多
《靈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說明針灸療法不只一種方法,可以根據病情對治療方法作出選擇。同樣,埋線療法也有許多方法和技巧,可根據病情需要選取不同方法進行治療。溫木生老師通過幾十年的探索,總結了許多埋線技巧,豐富了埋線療法的臨床運用,使埋線療法日益顯示出百花齊放的美好前景。其中透穴刺法、皮下刺法、一針多線法等為其代表:①透穴刺法。透穴刺法是指埋線時將針具從一個腧穴向另一個腧穴透刺埋線的方法,主要有平透法、斜透法和對透法和彎透法,這樣一穴透幾穴,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②皮下刺法。皮下刺法是指埋線時針具平刺并埋線于皮下的方法,主要用于痛證的止痛和治療。③一針多線法。是指將多根線體放置在埋線針中再多層埋入的方法,多用于注線法,根據進針角度分為直刺法、平刺法和斜刺法三種。④浮沉埋線法。即將深層埋線和表淺的皮下埋線相結合的方法,先在痛點深處埋入線體,再在痛點旁2寸處使用浮埋法,可以提高療效。⑤電針法。即是埋線后,在埋線針上加上脈沖電流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通以脈沖電,刺激10min左右注入線體出針。⑥注射埋線法。用一次性注射器各抽取生理鹽水或藥液5mL,針頭置入00號羊腸線,將針快速刺入穴內,推注腸線和藥液。
5埋線活用——效集多法見神功
《針灸資生經》曰:“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和灸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療病健身,千萬不能偏廢。同樣,埋線也提倡多種治療方法的有機結合。溫木生老師十分重視將埋線方法與其它療法相結合,即在一些療法所特有的穴位上進行埋線,或將埋線針運用其它療法的手法進行治療的綜合性方法,利用持久柔和刺激和相關特定穴位互取其長,可以取得意料不到的效果。臨床常用有全息埋線法和針具活用法兩種:全息活用法即利用埋線線體對人體的全息穴位進行持久刺激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其可以利用埋線療法的長效刺激和全息穴位的速效特點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其中,最常見的有頭針埋線法、耳針埋線法、董氏奇穴埋線法、項針埋線法、第二掌骨側穴埋線法、脊針穴埋線法、腕踝針活用法等。針具活用法是指用埋線針代替其它針具實施治療手法以治療疾病的方法,臨床主要有小針刀、水針刀和浮針療法。即在使用埋線療法的同時用針具施以小針刀等的手法,使之既吸取相應療法的優點,又發揮埋線療法的優點,二者相得益彰,以期取得較好療效。
6埋線增效——運用針法重補瀉
溫木生老師認為,“補虛瀉實”是針灸治療總則。《靈樞•九針十二原》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埋線療法作為針刺療法的延伸,其治療疾病仍需應用補虛瀉實的原則,其補瀉方法與傳統的針灸療法有許多共同之處:①埋線方式補瀉法。一般說來,刺激弱的埋線方式具有補的性質,刺激強的埋線方式具有瀉的性質。換言之,刺激較強的扎埋法、割埋法及切埋法屬于瀉法范疇;刺激性較弱的穿線法、植線法及注線法屬于補法范疇。當然,補瀉都是相對而言,如注線法屬補法,但注線法中又有補瀉。②取穴補瀉法。人體腧穴與中藥一樣,臨癥時將腧穴進行處方加減以治療疾病,則腧穴也應如中藥一樣,不但有歸經,還有主治功能及偏補偏瀉的性質,臨癥時可根據穴性選擇穴位進行補瀉。③線體補瀉法。通常患者身體強壯,疾病屬實證、熱證、急性期應使用瀉法,則選用較粗且較長的羊腸線以起到瀉實作用;相反,對病屬虛證、寒證、緩解期及體弱者應給予較細且較短的羊腸線以補虛扶弱。④手法補瀉法。埋線療法中的注線法和植線法,進針后針具可如毫針一樣進行補瀉,應用迎隨補瀉、疾俆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呼吸補瀉和開闔補瀉等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7小結
溫木生老師從事埋線研究50年,刻苦鉆研,廣采各家之長,深究醫經及前賢醫著,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理論造詣深厚,他長期致力于埋線療法的創新與發展,先后出版埋線療法專注3部,推動了埋線療法在全國的推廣應用。溫老師從埋線療法的治療機理、選穴配穴、行針手法、治療技巧,到埋線療法的綜合應用、及增效方法等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點,使埋線療法更加規范化、科學化,不僅使埋線療法的臨床及理論得到創新和發展,更使其得到普及及提高,為埋線療法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作者:周定偉 劉莉 潘志翔 韓鵬艷 譚飛 李章華 單位:重慶市巴南區中醫院 重慶市巴南區南彭鎮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