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應用技術人才職業素養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營造良好環境,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加強校企合作,構建“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課程體系,“思教融合”打造學生職業素養實踐平臺,對學生職業素養提高和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1],包含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作風、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等方面。其中,前四項是內在素養,而職業技能是外在素養。內在素養和外在素養共同作用于勞動者的職業生涯發展,哈佛大學一項關于勞動者能否成功的調查顯示,85%取決于內在素養,15%取決于外在素養[2],而香港某市場調研機構成功訪問了372家企業,其中97%雇主表示在甄選應聘者時最關注其“工作態度”,在美國進行全國性雇主調查中,雇主最看重的特質同樣是“工作態度”,這里的“工作態度”就是對內在職業素養的概括,因此,企業在衡量一個人所具備職業素養時,通常內在素養所占比例較大。
二、應用技術人才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素養培養邊緣化。部分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持消極態度。按照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標準,畢業生應該具備知識能力、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三方面的能力,并且由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技能操作和職業素養培養三維課程體系支撐。但目前大部分院校重技術技能傳授,輕職業素養培養。職業素養的內容無法滲透到專業教學中,以傳授理論知識和訓練技術技能為主的教學很難找到職業素養的落腳點。
(二)職業素養課程體系不健全。部分院校對職業素養培養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課程架構缺乏系統性、課程體系不健全仍是普遍現象,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中關于職業素養課程的課是少之又少,往往只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等相關內容,無法滿足學生職業素養全面提升要求。
(三)職業素養培養低效化。學生對職業素養認識不清、不能客觀認識自我、職業目標模糊、知識面不寬等問題,究其原因,都是職業素養培養低效化所致。一方面院校大多以一些抽象化、理想化的道德原則來要求學生,缺乏具體的職業活動平臺,多數理論性強實踐性差,缺乏行業、企業對學生職業素養需求的調查。
三、基于就業導向的應用技術人才職業素養培養策略
(一)圍繞社會需求,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要逐漸意識到社會對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視,更新教育理念,在充分認識和認同“本科職業教育”這一觀念的基礎上建立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長效機制,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制定由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技能操作和職業素養培養三維課程體系支撐的人才培養方案。
(二)圍繞企業需求,制定完善“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課程體系。制定和完善職業素養教育的課程體系,要求院校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進行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計,更新教學內容。“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學習與將來實際工作相結合,讓學生接受職業訓練,取得工作經歷,在模擬工作和實際工作環境中,做好從學生向職業人的積累和轉變,切實提高職業素養。在課程建設上,一方面通過原有思想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觀察社會,結合自身情況,初步形成正確的職業意識和理性的從業觀念;另一方面,建立相對完善的職業素養專有課程,構建職業生涯規劃、職場禮儀、團隊合作、職業溝通、創新創業、心理訓練等課程,大一學生做好專業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大二學生做好職業探索,大三學生結合專業實習,做好學生職業溝通和職業合作等相關培訓,大四學生做好職業道德和各種就業培訓。形成本科四年職業素養教育不斷線,綜合素質持續提高的態勢。
(三)圍繞學生需求,“思教融合”打造學生職業素養實踐平臺。首先職業生涯規劃、職場禮儀、團隊合作、職業溝通、創新創業、心理訓練等課程為“思教融合”提供了廣闊平臺;另一方面學校還要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公益服務、勤工助學、體育文化活動、科技創新等方式,增強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艱苦奮斗和自強自立意識,提高學生自身道德素養,讓學生學會溝通、學會包容、學會競爭和合作,提高職業競爭力,實現順利就業,進而體現自身價值,實現人生夢想。
參考文獻:
[1]楊琳.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及評價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24):79
[2]楊祖勇.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思考[J].池州學院學報.2013(8):36
作者:閆洪雨 魏麗娜 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