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閩南文化具有豐厚的底蘊,閩南文化的熏陶感染,有利于高職學生培養拼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提高責任感和團隊意識。泉州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泉州當地的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區域優勢,發揮閩南文化的積極影響,以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使高職學生成為泉州推進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生力軍。
關鍵詞:泉州高職院校;閩南文化;職業素養
泉州作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要順利推進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建設和實施,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作為支撐,這為當地高職學生創造了更多就業發展的機會,同時也對高職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使‘中國制造’更多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國服務塑造新優勢、邁上新臺階”,在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同時,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泉州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多元的歷史文化景觀,泉州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區域優勢,發揮閩南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資源對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影響。
1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涵
高職學生是“準職業人”,其職業素養是指高職學生從事某一職業需要具備的素養,以滿足職業崗位的要求和職業發展的需求。實現職業生涯和個人的可持續性發展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終極目標。套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可以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等顯性素養,即個人的專業素養,這是高職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實踐習得;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等隱性素養,即非專業素養,具體表現為“意志品質、進取心和求知欲、敬業精神和團隊意識等方面的綜合素養”[1],這是高職學生職業生涯和個人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動力,需要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長期不斷地涵養。本文所談及的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指的是隱性素養的范疇。高職學生的顯性職業素養,即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和企業的實踐實訓習得,也就是說,顯性職業素養的提升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在短期之內取得成效。而隱性職業素養的涵養卻需要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漫長的時間,就像一棵樹的成長一樣,需要不斷地從生長環境中汲取養料。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師的言傳身教,同學間的相互感染,都是提升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的途徑,但同時,不能忽視來自文化環境的影響。對于泉州的高職院校來說,尤應重視閩南文化對提升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的影響。
2閩南文化的內涵及其對提升當地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意義
閩南文化是由遷徙入閩的中原士民所帶來的中原文化和閩越原住民的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接納進而相互融合,并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中不斷發展變遷而形成的獨具風格的地域文化。歷朝以來的移民在異域他鄉艱難求存所形成的性格,閩南百姓在靠山臨海的地理環境中辛苦謀生的意志,以及宋元至近代以來對西方多元異質文化的接納和吸收,使閩南文化融“中原文化與閩粵土著文化、故鄉文化與異鄉文化、海洋文化與陸地文化、農耕文化與工業文化、科技文化與信仰文化為一體,多元文化異質并存,同質融合,構成一個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結構。”[2]泉州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擁有豐富的閩南文化資源,泉州當地的高職院校應積極發掘閩南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深邃的精神內涵,為提升泉州當地高職學生的隱性職業素養發揮有利的影響。
2.1移民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勵高職學生拼搏進取、砥礪意志
自公元4世紀初的“永嘉之亂”至12世紀宋高宗南渡和元人南侵,在這紛擾的800多年之間,一波又一波的中原士民,離鄉背井,不遠千里,不畏艱辛地遷徙入閩,在此地艱難求存,落地生根。明朝以降,閩南人為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遠涉重洋,到異國他邦開荒拓殖,辛苦謀生。離鄉背井的家國之思,以及在異國他鄉求生存謀發展的辛苦艱難,塑造了閩南人民堅韌勤勞、不屈不撓的性格和自強不息、拼搏進取、開拓創新的品質。今天的高職學生,大部分養尊處優,生活安逸,因而無論是對學習還是對工作,都往往趨易避難,不愿辛苦付出,卻想坐享其成。讓高職學生了解閩南先民的移民歷史及其在異國他鄉艱難謀生的經歷,從中體會閩南百姓在漫長的歷史生活中形成的性格和優秀品質,對于塑造高職學生的堅強意志和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精神,提升其隱性職業素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2.2山海兼濟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
閩南素有“三山六海一分田”之說,地少人多,當地百姓為了生存和發展,在不廢農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積極探求新的生產方式。在山區丘陵地帶,則積極發展林副業,遍植林木茶葉,播種瓜果蔬菜;濱海者則以漁鹽為業,甚或相率航海,貿易海外。大海為閩南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另辟蹊徑的條件,一并帶來的還有海上的風浪和災難。依山枕海的地理特點,巨大的生存發展壓力,使閩南人民“既重農敦本,守成儉約,同時又注重諸業并舉、重商求富;既崇尚正統,慎終追遠,同時又慕異求新、靈活適變”[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閩南百姓,形成了山海兼濟的品質精神:既有立足根本、因地制宜的務實品質,又有蹈險犯難、先行先試的開拓創新精神。而閩南悠久的移民歷史和海外商貿歷史,一方面使得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匯聚于此,在這里碰撞交融,涵養出閩南人民胸襟廣闊、兼容開放的品性;而另一方面,異地生活和海上謀生的艱難和風險,使得閩南百姓自然而然地采取抱團求存的生活方式,形成相攜相幫、同舟共濟的群體意識。讓高職學生了解閩南百姓突破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實踐,認識閩南人民山海兼濟的品質精神,對改變高職學生心浮氣躁、急于求成的心理狀態,培養其踏實穩重、勇于創新的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具有積極的影響。
2.3重德尚義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勵高職學生提升人格修養
閩南文化的基礎是數百年來遷徙入閩的中原士民帶來的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學,因而,閩南地區長期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熏陶。自唐人歐陽詹首開泉州進士之先河,閩地文士始向慕讀書,儒學風氣開始振興。及至宋代,儒學在閩地普及發展,形成了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流派。紹興二十三年至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3~1157)這五年之間,朱熹在閩南興辦書院,講學授徒,其執著于重教興學的思想和實踐,促進了閩南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而其孜孜以求、嚴謹治學的精神,對閩南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熹之后,閩學在福建世代相傳,雖流派各異,然總不離孔孟之道的根本。儒家思想長期的教化熏陶,思想家不慕功名、安貧樂道、嚴操守、重氣節的品質,及其重視心性修養、追求理想人格的人生訴求,逐漸滲透進閩南文化中,對閩南百姓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八閩文化先驅者”歐陽詹,還是“集諸儒之大成者”朱熹,無論是敢于蔑視權威、批判權威的啟蒙思想家李贄,還是抵抗外來統治侵略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對于高職學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都具有感染和激勵的作用。
2.4重鄉崇祖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增強高職學生的責任感
無論是間關萬里遷居閩南的中原士民,還是輾轉漂泊流落異邦的閩南百姓,遠離故土家國不僅沒有割斷他們與故鄉祖國的關系,反而加深了他們對家國鄉土的情感,這種情感衍化而為閩南人民深厚的重鄉崇祖的祖根意識和飲水思源回報鄉梓的行為習慣。閩南百姓無論身處何方,只要條件允許,每逢節慶日必不遠萬里回鄉祭祖。他們重視血緣紐帶,敦親睦鄰,認宗修譜興建祠堂的風氣盛行。移居海外的閩南鄉親,竭盡所能,回報鄉里:他們捐資興業,使閩南的經濟發展擁有獨特的僑緣優勢;他們注資辦學,發展教育;他們關心公益,積極促進故鄉醫藥衛生體育文化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4]。閩南文化所蘊含的祖根意識和鄉土觀念,海外僑胞回報鄉梓的行為及其為故鄉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心,對于培養高職學生內心美好的情感,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具有重大的意義。
2.5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涵養人文情懷和包容氣度
閩南文化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閩南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建筑文化藝術資源。無論是民居祠堂、寺廟宮觀,還是橋梁牌坊,亭臺塔幢及海防建筑,無一不體現出閩南百姓獨特的審美情趣。尤其是以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為代表的“古厝”建筑,既保留了傳統閩南民居的建筑風格和特色,又吸收了域外建筑藝術的特點,充分體現出閩南百姓在建筑設計上既有符合生活環境的務實品質,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追求。徜徉在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的鼓浪嶼,能欣賞到不同國家的建筑風格;漫步于泉州涂門街一帶,當你看到僅僅方圓幾里的街區,就分布著儒教的文廟、道教的元妙觀、伊斯蘭教的清凈寺及佛教的承天寺,還有民間信仰的關帝廟和天后宮時,便能明白何以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美稱。閩南既有極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民謠、童謠,拍胸舞、騎竹馬、車鼓弄、舞龍舞獅、賽龍舟和博餅,又有異彩紛呈的戲曲文化如南音、梨園戲、高甲戲、布袋戲、木偶戲、打城戲。既有種類繁多的民間工藝如廈門的漆線雕、泥塑、面塑、皮影、彩扎和珠繡,漳州的木版年畫、棉花畫、漳浦剪紙,泉州的刻紙、“妝糕人”、惠安石雕、德化瓷雕、永春紙織畫、安溪竹藤編藝和藍印花布,泉漳的木偶頭雕刻;又有獨具風格的地方服飾文化(惠安女服飾、鱘埔女服飾)和武術文化(五祖拳、南少林)[5]。閩南地區異彩紛呈的建筑文化藝術,皆源于閩南人民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高職院校的學生通過對閩南民間藝術的了解和欣賞,不僅能得到美的享受,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能夠涵養心性,培養崇真尚美的人文情懷。
3運用閩南文化提升當地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途徑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固然很重要,這是他們走上職業崗位必備的基本素質。但是,若從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的持續性發展角度看,良好的職業素養才是關鍵。因此,高職院校要充分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閩南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美育內容,充分挖掘和運用閩南文化資源,不僅能為提升當地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供鮮活有效的教育素材,而且對促進閩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3.1讓閩南文化進入課堂教學、融入校園文化
將閩南文化及其相關研究成果融入高職的課堂教學,使閩南文化成為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鮮活有效的素材。可以開設如《閩南歷史文化》《閩南民間工藝美術》《閩臺民俗文化》《閩臺民間文化》等有關閩南文化的系列通識課程,讓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了解閩南的歷史風俗,感受閩南文化的神韻,體會閩南文化的深刻內涵。除了獨立的閩南文化通識課程外,還可以將閩南文化及其優秀的德育美育資源融入到其他課程的教學中,比如思想政治課和大學語文等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此外,還可以聘請閩南文化的專家學者到學校來開設講座,或以座談會的形式與學生就閩南文化進行探討交流。泉州高職院校應發掘和運用閩南文化中的優秀資源,建設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利用學校的宣傳欄、廣播電視、校園網站等設施媒介,宣傳介紹閩南的歷史、文化、民俗、藝術等;學生社團應積極開展與閩南文化相關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發揮校園文化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心智的作用。
3.2通過實踐讓高職學生親密接觸閩南文化
泉州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多元的歷史文化景觀,泉州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區域優勢,通過實踐活動讓高職學生親密接觸閩南文化。引導學生去參觀考察閩南地區的歷史文化景觀:閩臺緣博物館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可以讓學生一窺閩南的歷史;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群和崇武古城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閩南建筑的獨特魅力;清源山上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多教并祀的景象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閩南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邀請民間藝人到學校表演梨園戲、木偶戲、拍胸舞等,讓學生對閩南民間藝術有最鮮活的感受。組織學生走訪民間藝人,了解閩南民間工藝的制作過程,體會民間工藝制造中蘊含的辛勞和智慧。鼓勵學生收集并分享閩南百姓口耳相傳的民謠和傳說,留意閩南百姓的生活習俗,端午節時看一場賽龍舟,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之日看一看舞龍舞獅,聽一曲古韻天成的南音,品一壺功夫茶,打一套五祖拳,學生能從中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閩南文化的精髓和神韻。
3.3利用網絡平臺拓展對閩南文化的了解
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使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工具。網絡超越時空限制,使得網絡搜索成為高職院校學生最常使用的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6]。高職院校應構建發達便捷的網絡平臺,為學生拓展對閩南文化的了解創造條件。學校圖書館應建設閩南文化及其相關研究成果的電子資源庫,建立電子資源導航系統。此外,高職院校還應與其他高校及從事閩南文化研究的有關機構建立閩南文化資源共享體系,為學生提供快捷全面的數據查詢服務。高職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搜索到極為豐富的閩南文化的相關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并能通過博客、微博、微信、QQ空間等與他人分享和交流,這無疑拓展了他們對閩南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參考文獻:
[1]宗美娟,張成濤.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J].職教論壇,2013(6):14-18.
[2]李曉元.閩南文化德育資源現代轉化研究[J].理論界,2014(11):59-65.
[3]劉冉.閩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及其價值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4.
[4]林春蓉,陳水德,張會演.閩南文化的德育價值考量與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5):106-109.
[5]陳連錦.閩南文化與泉州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的對接[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4(1):51-56.
[6]蔣琪純.閩南文化在高校德育的運用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3.
作者:邱麗芳 單位: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