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
正如生命有機體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多種營養滋潤一樣,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也需要多學科知識的滋養。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職業素養中的隱性素養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能否實現全面發展,能否擁有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個性、和諧的身心,能否做到“智商”與“情商”、“知書”與“達禮”、做事與做人的有機統一。大學生如果不重視全方位加強職業素養錘煉,“挑食”或“偏食”,勢必導致“營養不良”,知識結構不合理,發展后勁不足。
(二)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理性選擇
企業是很講實際、論實力的地方,現實中,用人單位希望新員工“上崗就能上手”、“迅速適應工作環境,進入角色,創造效益”等,而大學畢業生往往或因專業素養不扎實,或因不善交流、不懂禮儀、不講誠信等隱性素養欠缺而與就業機會失之交臂。很多用人單位常常發愁招不到合適的員工,費力招來的員工在崗位上表現平平。實踐證明,“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大學生只有從職業素養的各個方面全方位發展自己,夯實素質基礎,“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才能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贏得就業競爭的主動權。
(三)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證
所謂“出口決定進口”,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以及就業質量如何,是被廣泛接受的衡量高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依據,直接影響著高校的生源和生存。如果一所學校的畢業生職業素養低,不能順利就業,甚至“畢業即失業”,這種負效應必定影響其生存,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了。高校只有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提高畢業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才能保證“出口”暢通,并以畢業生良好的形象和口碑,發揮廣告效應,提高學校的美譽度,進而吸引優質生源,實現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雙豐收。
二、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路徑選擇
(一)強化人文素質培養
“人文”是相對于“天文”而言的,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是一種能“化成天下”的精神力量。人文科學(文學、歷史、哲學、藝術、語言學等)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引導人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去追求人的美化。人文素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基本文化素養,也是一個人做人的基礎、辦事的基礎、成功的基礎,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大學生職業素養中隱性素養的高低。人文素質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價值和意義,去追求人的完美,發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味,提高做人境界。美國大學與雇主協會所進行的畢業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最看重的十種因素依次為:溝通能力、誠信、人際交往能力、動機、工作熱情、團隊合作能力、計算機能力、分析能力、適應性、關注細節。不難看出,這十種因素中,與人文素質相關的占了絕對多數。企業用人實踐也證明,員工的隱性職業素養與其自身的人文積淀密切相關。高校要從貫徹落實科學教育發展觀的高度,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牢固樹立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有機融合的育人理念,大力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通過適度增加人文科學研修科目、舉辦人文素質教育專題培訓班、鼓勵教師開發專業課程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元素、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素質教育主題學習實踐活動、建設基于網絡的人文素質學習平臺等途徑,宣傳普及人文知識,營造濃郁的校園人文文化氛圍,給學生以“潤物無聲”的影響,著力培養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和諧共存的新一代人才。
(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質量對人才培養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也是影響學生職業素養的關鍵因素。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必須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向課堂要質量。一是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課程居于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臟”。要按照課程體系整體優化、注重實踐、培育特色的原則,加強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要注重發揮行業和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中的參謀和指導作用,建立相對穩定與動態更新相結合的新型課程教學體系與教學大綱,提高課程設置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無縫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無縫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無縫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無縫對接。在教學實踐中,及時刪減陳舊過時的教學內容,避免課程間不必要的重復,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強化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二是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改進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積極試行多學期、分段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探索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到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堅持學思結合,推進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三是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具有導向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質量考核評價體系,是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在全面素質質量觀指導下,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以能力為核心,以職業資格標準為紐帶,吸收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構建多元化、形成性評價體系,做到素質評價與技能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相結合,引導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
(三)拓展實踐育人
實踐是教育本身具有的內在屬性,實踐育人是教學工作的核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但是實踐育人特別是實踐教學依然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高校應根據大學生職業素養發展需要,全面推進實踐育人,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質量。首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行業性和職業性。結合專業特點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要求,調整和修正實驗教學方案,減少演示性、驗證性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試驗比重,積極開展研究性、創新性實驗,構建以“學以致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分層次、有梯度的實驗教學體系,使學生既具有扎實的實驗操作技能,又具有科研與設計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其次,深化拓展社會實踐活動,發揮社會教育資源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作用。生活是本無字書,社會是個大課堂。要按照“六化協調”即“主題化設計、項目化運作、專業化服務、基地化發展、社會化推進、制度化保障”的思路,引導大學生有計劃、分年級、分層次地規劃和選擇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社會考察點線面,實現社會實踐活動社會效益和育人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習所要求的“堅持學以致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熔爐中,在社會的大學校里,掌握真才實學,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最后,加強實習實訓過程管理,提高實效性,避免“打醬油”現象。當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實習實訓是“走馬觀花”,流于形式,正像網絡上調侃的:中國學生的實習更像“打醬油”。高校要切實認識到實習實訓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中的現實價值,做好見習實習期間的學生管理。認真落實學校、實習單位、帶教老師、大學生等各方責任,明確責任歸屬,強化落實實習實訓質量責任;通過感情聯系、技術聯系、人才聯系、責任聯系、影響力聯系等方式,發展學校與實習實訓單位的良好關系,建立穩定有效、適應高技能人才培養需要的實習實訓基地;完善實習實訓導師的遴選與激勵機制,引導教師用心做好“良心活”;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與服務,嚴格執行畢業設計(論文)中期檢查、交叉評閱、集體答辯等制度,構建實習實訓工作長效機制。
作者:謝納澤 單位:河南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