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探討職業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從生存論到實踐論
從生存論分析,職業生涯蘊含兩個層次的內涵:一是個人層面,即實現自我價值,是人對自身生存的拷問;二是社會層面,即實現社會價值,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考。就理論問題框架而言,生存論哲學與形而上學有了本質的不同,由抽象轉向具體。對人本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開始轉向以理性與非理性的最初融合,從而超越了傳統的抽象理性。職業生涯不是簡單的工作歷程,既包括工作時段,也統領了與工作有關的各種角色,諸如學生、公民角色等。所以,職業生涯是一連串有酬或無酬職位的綜合,在現實世界中,具體表現為一種歷時態的個體生活。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職業生涯是一種生成性存在狀態的實踐,本質上是人的現實生存。“一個人,如果想在天國這一幻想的現實性中尋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實的地方,只去尋找非人了。”這實際上否定了人的實踐之外的以改變生存狀況的路徑,表明人的生存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的獨到之處。馬克思以社會生活的實踐特質形成的生存實踐觀,開創了實踐生存論之先河。從此,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形而上學的“抽象王國”,揭示了人的現實生存境遇,毅然地舉起“拒斥形而上學”的大旗。與孔德“拒斥形而上學”有本質的不同,孔德的“這種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于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
2.從生存實踐論到職業生涯理念
生存論哲學思維范式推動了國內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研究,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豐富生存論思想和對現實人的實踐論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方法論(世界觀)是一種生存實踐論范式,人生活的“現實世界”,是勞動實踐創造的世界,并非人類中心主義。當代哲學的生存實踐論轉向,是尊重個體生命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任何實踐,人都是以一個多層次的、完整的生命體方式參與,且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職業生涯理念反映了人的生存與動物的生存有本質的不同。職業生涯關注“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因為在人類世界,自然史和人類史“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以人的發展和生命歷程為坐標,來重新審視與安排周圍世界,把人的世界還原成自然史,把人的關系還原成社會史,最終兩者都還給人自己,這種實踐哲學本質上是人的生涯哲學,是關于“現實的人”的職業生涯問題,不是虛無縹緲的抽象存在物。這對重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開創了嶄新的視角,為職業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堅實而強大的哲學基礎。
二、職業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依據
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指引思想政治教育與個性發展契合,導向個體在職業生涯中與社會和環境和諧相處。毋庸置疑,人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基礎。從理論分析,職業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生產發展到職業分工的必然邏輯。從歷史背景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當今世界特別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職業思維視域隨著社會嬗變而迅速擴張,為職業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時代背景與社會需求。
1.時代背景
“全球化也具有意識形態性,因為它試圖根據一種比任何東西都更有效地服務于一些利益的新的全球想象來重新構建世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全球化帶來思想文化同步擴張,也就不可避免地帶動了職業的全球化。意識形態不能脫離中心工作,但是其本身也是相對獨立的。各種意識領域的相互滲透與碰撞,這就是職業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背景。國外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教育的密切聯系,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與外延提供了借鑒“范式”。國內學者從關注職業生涯心理輔導,開始了我國在職業生涯學科領域中關注人的心理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關注職業需求和社會需要。職業生涯教育的興起將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回歸到人的生存與發展視野,而不是純粹的意識形態傳播和灌輸,“范式一旦改變,這世界本身也隨之改變了。”時代范式的變遷,職業生涯與價值實現成為當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熱點。
2.社會需求
改革實踐進入攻堅階段,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完善、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與缺失、社會轉型的需要與陣痛,都導致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變化與考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包括“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多樣化是人的個性化發展的前提,個性化發展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這就要求重新審視職業的社會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回避個體的職業價值。計劃經濟時代,片面關注社會需要的思維方式,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動力必然來自于人的需要,多樣性的道德標準、價值尺度以及利益追求交織在一起,在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同時,也將其視域由宏觀的共性關注轉向了滿足個體發展、滿足時代需要的微觀領域,包括個人的生活方式、職業理想等。“微觀領域理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時空發展的重要一維。”
3.核心價值
價值是一種關系范疇,核心價值是職業的核心利益關系。企業文化、職業理想、從業心理、就業態度等,都是由核心價值統領職業性價值。核心價值作為基本價值,絕不是不是一元價值,恰恰是相對于多元價值而言的。職業價值的多元性和豐富多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內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完善,改變了人們原有的從業方式、單一分配工作的途徑。如果沒有核心價值統領,多元職業文化的相互沖突、多元經濟利益的相互沖擊、多元社會思潮的相互紛爭,往往讓人感到無所適從,職業價值共識消退。我們急需在職業關系中樹立正確“榮恥觀”,為職業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坐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也指明了生涯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核心價值為中心線索。價值的本質屬性在于“滿足需要”,大學生只有切身感受到核心價值在其職業生涯中“有用”,對他未來就業擇業有幫助,才能真心實意接受核心價值,“入耳入心”。生涯性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成長規律,從個體現實差異性出發,從個體的現實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核心價值教育,是對人的個性的充分肯定。核心價值支撐下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帶來的收入差距不平衡的心理”,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階段性不足,從而撫慰心靈、理順情緒、平衡心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職業生涯歷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職業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世界人員流動頻繁,職業面向世界,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創了全新的時空境遇,并開始關注職業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職業觀的重要領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所以能夠取得不斷勝利,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
三、職業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動力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視野與思想品德教育重疊,更多關注人們思想的共性,對人性的思考與對問題的認識過多地束縛在“抽象的人”共性構架內,遠離個體的內心世界,這種“普世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結果往往難以深入個體世界。職業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針對個性特征量身定做的,繼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優良精神,又是對傳統思維范式的辯證否定和超越。以職業為載體,以生涯為脈絡。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根源,更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這種職業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動力,恰恰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一種有效贖救。
1.職業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判定
職業生涯是動態的生命存在,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一種可能性的籌劃。從時間上看,職業生涯是延續性的,縱貫人的一生發展歷程,本質上是持續一生的過程,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工作或職業的時間段。人是職業生涯的塑造者,就個體的人而言,一直在理想與現實、愿望與行為之間相權衡。人們做出的職業生涯選擇,就是利益權衡的產物,首先就要權衡職業的收益以及獲得該職業的代價和從事該職業的風險。任何一個人,走的每一條道路都是不能回轉的,因為生命歷程是不能反復的,沒有完美的人生。對個人來說,職業生涯反映了個人的價值觀和信念,需要規劃、思考、制定和執行,因個人的動機、抱負和目標而形成與發展,這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促成了人的生成性的存在,能夠促使個體完成更適合于時代的具備個性特征的職業生涯歷程。所以,人的生命歷程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塑的,具備可變性、發展性。這種可塑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所在。就人生價值而言,職業生涯道路的選擇,本質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價值判定,成為了人的精神養分。
2.職業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承載
人的存在和發展最終要以人的實踐來展現,實踐更多地體現在職業生涯歷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總會在職業生涯歷程中留下烙印,職業生涯自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著力點和現實承載。動物的生存是本能,滿足的是生理層次需要,職業生涯是生活的意義,滿足的是人社會性需求。“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身的生命活動。”人們的自然物質需求源于人的勞動,人的自然性是職業生涯存在的物質基礎。現代社會分工決定了勞動方式的分化,具體勞動則需通過具體的職業平臺來實現,職業多樣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關系網絡,人生價值也取決于這種社會網絡。職業生涯是人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一種生活模式,沒有“從動物中提升出來”的人,即沒有人的現實存在,必然就不會有生存思維存在,職業無從談起,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沒有現實承載,也就失去了現實意義,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人的社會性產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與存在的合理性,是因為有了職業生涯的承載。
3.職業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體征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邏輯起點是“現實的個人”,職業生涯是必然建立在“現實的個人”的基礎上,統領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完整、有效認知。人的社會性通過職業直接生成與發展,而人的自然性通過職業間接展現,職業生涯所關注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以職業核心。“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思想問題歸根結底來自于物質利益,思想理論研究應秉承一種正確的價值立場。職業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焦點問題,物質得失最直接地源自于個體職業,職業思維的轉變從社會物質領域延伸到社會意識領域,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體征。這種生命體征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大學生職業理想對發達城市的向往追求,就折射出職業生涯在人們思想政治領域的生命特征。因為,在人的現實生活層面,職業性質決定著個體生活方式和社會階層,深刻影響著人的社會本質和思維方式。職業上的同級比較和職業間的橫向比較,影響著“現實個人”的精神需求。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導致職業之間的差異性,這在心理上成為個體價值實現的尺度,形成所謂的“社會地位”,這是關聯人的社會性、精神性的主要因素,從個體職業生涯的視角突顯出來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文化形勢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汲取時代的精華來豐富自身的內容,以更好地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4.職業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平臺
人的任何一種實踐,都是以完整的生命體方式參與,絕不是局部、孤立、靜止地參與。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在于促使人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也是受教育者個體的價值實現。職業生涯是人生存于現實世界的歷史形態,體現出最真實、最完整的“現實的個人”,成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根源。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視人的職業生涯視角,在思想問題方面從“形而上”的云端俯視人,道德教育就是社會發展的視角把人壓扁為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尚人”,政治教育則在意識形態的旗幟下把人教化為消除一切雜念的“工具人”,進而演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盲人摸象”的亂象,這不僅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且異化了人的認知,甚至從不同的角度把人的認知撕裂成碎片,變得面目全非。人性是完滿的,現實的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恰恰是職業生涯展示了人的完整性、個體性、獨特性,個體價值在職業生涯中得以實現。職業生涯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方面面重新粘和在一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職業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方式和途徑上還處在論證和完善之中。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的鞏固與深化,也是對其未來工作實踐的定向和指導。
1.以生存論哲學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事業觀
大學生事業觀主要體現在擇業觀和就業觀。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能引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政治素質,以生存論哲學來指導自己的就業行為,促使大學生在復雜多變市場經濟環境中,找準生態位,以自身優勢轉換職業角色,端正愛崗敬業的態度,才會有良好的生存發展時空。一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理想。擇業理想是職業理想的奠基,有了正確的擇業理想,才有正確的求學方向。有了明確的擇業理想,才能促進大學生融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于一身,引導他們實事求是,調整就業期望。二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馬克思主義職業價值觀包括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從社會價值而言,是大學生在從業過程中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就個人價值而言,但大學生從社會中得到的尊重和滿足。通過職業性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懂得,一個人的職務、能力、學歷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條件,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2.以共同理想抵制大學生就業中的不良思潮
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急劇轉型的陣痛時期,新舊觀念交鋒激烈,“舊沒全破、新沒立正”的更換時期,加上國外各種思潮的滲透,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思想搖擺不定。從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而言,解決思想領域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種正確思想取代不正確的思想,而不是以強迫命令的方式,讓大學生選擇某種思想。一是以共同理想引導大學生拋棄舊的思想觀念,等要工作、找“鐵飯碗”的舊觀念必須剔除,各行各業都能實現自己人生價值。采用多種形式,利用職業為載體,廣泛而深刻影響大學生的思想。二是以共同理想抵制擇業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三是有了共同理想支撐,提高大學生在就業中的鑒別力和意志力。
3.以辯證思維糾正大學生就業中極端行為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經濟與科技的全球化,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繁復雜,都增加了大學生就業壓力。如果大學生還在思想政治上出現一些對國家政策誤解,必然導致一些極端的就業行為。諸如擇業觀念趨向功利化、就業過程中誠信缺失行為等,有的甚至誤入歧途,大學生入傳銷窩點、極個別大學生女性“三陪”甚至“失足”就業等。這些極端行為往往都是因為缺乏一種辯證思維,要么自負、要么自卑、要么攀比、要么得過且過的就業心理造成的。一是以辯證思維引導大學生對就業和職業發展要有一個比較全面、正確認識,有正確就業思想才會有正確就業行為。二是以辯證思維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社會中的各種不良情緒,不要片面把一些網絡虛擬宣傳當成社會真實面貌,要在實踐中端正思想觀念。三是以辯證思維引導大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參與競爭、對待失敗挫折,在競爭中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順利就業。
4.以發展與聯系觀點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追求
職業追求是一種重要的職業心理,是大學生在就業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特征和能動性,既包括生理心理,也包括個性心理。心理是可塑的、發展的、也是相互聯系的,例如身心健康。良好的職業追求心理對大學生就業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是以發展和聯系觀點,培養大學生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和社會的需要,正確定位并找準未來方向。二是以發展和聯系的觀點,讓大學生認識到就業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以此培養他們的毅力,坦然接受各種考驗、果斷處理各種矛盾。三是以發展和聯系觀點培養大學正確認識自己的擇業目標和職業角色轉換。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各方面的環境都發生變化,需要大學生有一種發展的眼光、聯系的觀點,才能順利地適應周遭的變化。
五、結語
職業生涯對個體而言是獨特的,是基于自我實現而展開的一種獨特生命歷程,社會現實中沒有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職業生涯。職業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職業生涯統領認知,從根本上抓住了“人本身”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其接受的動力是主體內在需要與外部刺激的有機統一。主體需要越強烈,外在刺激越有效,主體內在的驅動力就越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顯著。
作者:傅曉華 易果平 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