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活動對職業素養形成的影響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以往,學校和社會認為畢業生的職業技能是獲得工作和勝任崗位的首要因素,而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的反饋強調,剛畢業的大學生技能熟不熟練不是問題,企業有專門的師傅或針對性的培訓課程,職業道德、服從意識、誠信等內容是企業在聘用人員時更加看重的要素,是員工能否被企業接納、能否在工作崗位上獲得后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這部分恰恰是被目前職業院校的教學和實習環節忽略的。有調查顯示,企業對新就業大學生最不滿意,主要缺失的職業素養可歸納為以下幾點: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缺乏誠信,跳槽率高;勞動觀念淡薄,吃苦精神不足;適應環境慢,團隊意識差;敬業意識不強,紀律觀念差。[3]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實施的是大眾化教育,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除了掌握技能型人才必備的職業能力,更重要的是養成全面的職業素養。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崗位的變遷和更新非常頻繁和迅速,在校學習的技能有可能在就業后需要不斷提升甚至被淘汰,而對職業素養的要求卻是亙古不變的。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構成往往以傳授技術理論知識和訓練職業技能為主,職業素養的培養缺少有效的落腳點。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偏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對工作需要的職業素養只是簡單的提及,本該成為職業素養培養重要手段的實踐教學,卻只注重專項技能的訓練忽視對職業道德等職業精神的培養,收獲的是技能的嫻熟性,但對于職業素養的培養無太大幫助。此外,職業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并不能替代職業素養教育,其他培養途徑如班級或課外活動的培養效果又極其有限,很難滿足企業、社會對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4]
職業活動是職業素養形成的最佳途徑
職業活動是指個體從事的具有職業性質的活動,屬于社會實踐的范疇,是職業世界的基本構成單位。職業活動因職業分工而形成專門化特征,這種專門化涉及行為特征、知識技能以及活動意識等因素。
(一)職業活動具有真實性、情境性、層次性
職業活動來自真實的工作情境,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和適應未來就業崗位的需求和挑戰,既能夠增加對自身專業的了解程度,又能夠在實施活動的同時激發職業興趣,參與不同難度的職業活動,也能感知職業素養的層級性。
(二)職業活動具有協作性、參與性
職業活動的最終結果是產品或服務,有其對應的質量評價標準,這就決定了職業活動的運行需要依靠一系列條件作為支撐,包括參照職業規范,履行操作流程。活動過程中往往需要不同活動主體間加以相互協作和配合,每個活動主體都具有重要性、不可替代性、相互銜接性,通過團體合作的方式才能最終提交活動成果。因而保證了學生在活動期間全程高效參與。
(三)職業活動結果具有長效性、可遷移性
職業活動的進行賦予了學生更多的參與體驗,個體在活動過程中運用知識和技能,全身心的投入活動之中,在親歷和反思中獲得認識和思考,形成自身的職業信念、職業理解和職業態度。通過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職業的理解,鞏固了職業技能,激發了職業興趣,由此生成的職業素養更為扎實,且可復制到個體今后從事真實的職業勞動中去。
職業活動的構建及實施
高職院校學制及場地有限,不可能把現實中的職業活動照搬到學校里來,必須通過設計高效豐富的活動,使其包含盡可能多的職業素養。同時職業活動的設計要結合學校具體情況及學生特點,根據專業學習的不同階段設計有層次的職業活動。
(一)挖掘職業素養
1.歸納
歸納是用語言形式表征職業素養的內容。由于職業素養主要以默會知識及心智技能等通過行動方式表征,因此,首先需對職業素養作言語化處理,便于溝通和交流討論,才能為職業活動的生成提供原料。同時,職業素養涵蓋在職業勞動中的方方面面,瑣碎又細致,缺少內在邏輯結構,需要有意識地對職業素養進行人為的歸納,從而獲得清晰和完整的職業素養內容。
2.主體
職業素養的開發主體應體現分層分類,主要由企業專家、往屆學生和教師三部分組成。企業專家包括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通過訪談、反思等方式將工作過程中必需的職業素養用言語表達出來。往屆學生一般工作年限不長,在從事相應職業后自身的實踐體會、經驗教訓更具生動性。教師可通過調研的方式深入企業一線去挖掘,以參與生產、觀摩、鉆研規章制度等途徑作為補充。此外,教師應作為挖掘職業素養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承擔對搜集資料的匯總、查漏、整理和提煉等總結性工作。
3.來源
職業素養范圍廣泛而且內涵豐富,它既體現在工作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還蘊含于日常職業情境中。依據職業素養的類別進行不同方式的開發,與工作任務有關的職業素養可讓企業專家開發,因為企業專家更熟悉。日常職業素養則可由教師參照企業紀律規范、企業文化等各種書面材料進行提取組織,由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審閱。[5]
(二)構建職業活動
職業活動的構建需體現多情境性,即包含組成真實職業活動的多個要素,故職業活動的設計也具有多樣性,從而全方位多渠道為職業素養培養提供有利平臺。
1.工學結合課程
主要開展仿真職業活動。工學結合課程主要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通過任務引領,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將工作任務布置在職業情境中,通過對專業課程體系的架構,職業素養的生成也具有階段性、層次性。
2.職業規劃等課程
主要以培養一般職業素養為主。職業規劃類課程現在普遍在高職院校中開設,以何種形式授課是檢驗職業素養能否形成的重要前提。傳統講授、記憶、考試來的是知識而非素養。相反,教師可選取典型案例,圍繞真實案例開展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案例所描述的場景通常是學生在以后的職業世界中會遇到的,具有真實性、代表性,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通過批判、分析、抉擇、生成,主動構建素養知識,在內心真正認同素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自覺展現職業素養。
3.實習實訓
主要開展真實職業活動。校內實訓基地或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實訓基地,則為全真職業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天然的平臺。在校內實訓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演變為師傅與徒弟,而校外實訓中學生會自覺轉變為職業人。通過師傅的榜樣作用和做中學的實踐模式,學生親歷職業活動的全過程,在踐行中掌握了職業技能,同時生成職業素養。
4.第二課堂活動
主要依托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的與學生專業結合的品牌活動。如專業競賽、論壇、社團等。所謂品牌,即已經形成校內(系內)傳統或制度,積累了豐富的基礎和經驗,在活動的目的論證、實施效果中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重在增強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加強對未來職業的認同和喜愛,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具有區別于傳統教學的特點和優勢。
(三)活動實施保障
1.職業文化的創建
作為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的創建也應包含職業性,使學生在正式入職前就有機會對行業、企業文化耳濡目染,并將其內化作為自身要求。
2.場地保障
作為高職院校,僅有教室是遠遠不夠的,校內實訓室、實訓基地的建立是在學校內開展職業活動的基本條件,也是保證活動效果前提之一。
3.經費和時間保障
職業活動的開展需要多方借力,除了教師、兼職教師、學生是職業活動的參與主體,在籌備職業活動過程中,校園內的相關職能部門,包括教務處、后勤處、學生處等行政部門也應積極配合,在經費和人力上給予支持。職業活動的開展會穿插在課程內進行,因此教務部門在對教師課時計算、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等方面需靈活處理。(本文作者:龐捷敏、盧志米 單位: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