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館員素養論文:圖書館人職業素養提升路徑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沈秋燕 單位:嘉興市圖書館
不同的時代,科學技術不同,決定了服務方式的不同。從純手工的供閱、咨詢、采編,到現在計算機技術廣泛地應用于圖書館的每一項工作流程。在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直接促進圖書館服務方式與手段的創新。圖書館要跟得上科學技術的進步,讓科技的進步促進服務質量的提升。圖書館人為什么應該淡泊些、平和些呢?這與圖書館的實際生存狀態以及外人對圖書館人的評判有關。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共圖書館,經費相對充裕,正常運轉有保障。而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有的是干脆不建,有的就建個空殼,維持開放都有困難。這就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衡,留不住人。發達地區的圖書館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嗎?也不一定,因為社會評價實在不那么高。通常人家一聽說你在圖書館工作,就認為你清閑但是沒什么出息。為什么出息小呢?你有值得別人青睞的資源嗎?你有高收入嗎?只怕還低于事業單位的平均薪酬。所以,不甘心的人選擇離開。這個要求似乎顯得多余,難不成還要讓工作人員揣摩讀者的心理活動?是的,既然要想讀者所想,得先知道人家在想什么,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在與讀者發生矛盾時,可以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積極溝通,化解讀者的誤解與不滿。專業素養,按常理解釋,圖書館所需要的理所當然就是圖書館學的專業素養了。事實上這樣的理解并不符合圖書館業務的實際要求。21世紀的圖書館,崗位也隨著新技術、新服務手段的運用與讀者需求的提高而不斷調整,分工越來越細。比如有計算機專業背景的館員,就是現代圖書館正常運轉必配的保障力量。再如新聞學、平面設計等專業也是如此。
公共圖書館,特別是中小型圖書館中,員工的職業素養參差不齊,普遍不高。表現在:
1服務意識缺位,責任感缺失
一些圖書館,進去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冷清,抬眼看去是面無表情的臉,問上去答得特簡潔。平時,是能少干點就少干點,能避就避,決不讓自己太辛苦。不要說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了,連最起碼的對職業的熱愛都找不到影子。究其原因,無外乎捧著鐵碗,雖算不上豐盛,卻也可度日,政府對圖書館的要求也并不高,混混日子也沒人過問。
2普遍不高的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的高低決定著為讀者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僅靠微笑是得不到讀者的認可與尊重的。文化素養雖不等同于學歷教育,但還是與學歷有一定的關系吧。中小型圖書館,尤其是基層圖書館,向來是安排關系戶的首選。就以一家縣級圖書館20年來所進人員為例,看如何招人。這家圖書館在1991年接收了一名本科畢業生,此后的16年中,再未通過正常渠道接收過大學生,直到2007年,從外地調入一位才結束了這項記錄。那么,這16年中都進了些什么人才呢?其間共有15人進入(領導進出不算),一名??粕瑥慕處熽犖橹卸鴣?,兩人是新招的高中畢業生,其余均屬從企業單位調入。學歷除一人高中外,另外的都是初中文化,其中離退休年齡不足15年的有3人。事實上,還有比這更厲害的角色,一位從學校調入的職工,上班6年即退休,長年病休,實際上班時間不足兩年。怪不得人家稱圖書館是“養老院”,更有直呼“收容所”的。
3誰該對圖書館員的現狀負責
人事權根本就不在圖書館,圖書館決定不了進誰不進誰。時間推移到今天,招聘錄用,圖書館也還是不具有決定權。有家館想招一名歷史學專業的畢業生,盡管古籍保護工作受到重視,古籍普查迫在眉睫,可報上去就變了專業,而且新進來的人還不愿意做,嫌灰塵多。在一些領導眼里,圖書館的工作不就借借還還,識字就足夠了,學學么總歸會的。
圖書館學專業教育能否成為提高館員職業素養的法寶
從理論上來說,有圖書館學的專業教育,那么,圖書館只招有專業背景的畢業生,何愁不能迅速改善提高館員的職業素養平均水準?,F實卻是,圖書館學專業的學生不一定想進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只限學歷不限專業。任由圖書館界的專家學者呼吁,職業準入與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不但看不到人下來,連樓梯的響聲都沒聽見。這其中原因復雜,主要有:
一是圍繞著這項制度,各方利益博弈不休,這侵犯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權力。公務員逢進必考,且資源稀缺,盯的人多,現更有網絡監督的加入,暗箱操作難度系數變得越來越大。權衡下來,事業單位,尤其像圖書館這種并不算熱門的單位就成了次一等的選擇。
二是對于地方政府來講,反正圖書館不存在盈虧問題,只要開得出門,樂得留扇門。理由不外乎,長期以來,圖書館從領導到普通員工,有幾個是專業科班出身的?不是平穩地運轉著嘛。
三是非圖書館學專業背景的能做好圖書館工作嗎?能!進了圖書館后只要肯學肯做,是能勝任一般崗位的。而一些崗位,并不太用得著圖書館學專業理論,反倒是其他的專業背景更能適應工作。比如古籍整理,相信有文獻學或者歷史學專業背景的人,能更快地投入工作;再如技術保障,必須精通計算機技術;還有咨詢參考,也需要了解各學科的基本知識,才能精準與有深度地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用的資源。
四是某些高校難辭其咎。一些高校為了拓寬就業渠道,圖書館學專業早已化身為“信息管理”、“信息資源管理”或類似名稱的面目。拉上10個非圖書館界的人,保準10個人都以為此類名稱的專業與計算機有關。有次碰到一位新人,當時見其被分至采編做編目,不解,問何不入信息技術部,怎料她說她填專業時也是以為與計算機沾邊的,到學校后,才知道就是原來的圖書館專業,大呼上當。杭州大學原有圖書館系,后并入歷史系,而今又投奔了管理學院。想必這“管理”的名頭一冠,層次拔高了,起點高,可以歸入管理階層。只是,連專業都不敢堂堂正正、實實在在地打出牌子來,還指望著別人重視么?
圖書館員的職業素養問題,非是一朝之寒,解決之道,自不是一招兩招、一年兩年就能看得到明顯成效的。好在圖書館界從專家學者到實力派領導,都在尋求解決方案,而公共圖書館準入的門檻逐步在提高,可以視作各級人事部門發出了一個積極的信號。相信通過學界的呼吁,行業組織的推動,政府的介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公共圖書館人力資源建設將進入良性發展的道路。一方面對從業人員嚴把進入關,從源頭上保證人員具有較高的文化與專業素養;另一方面,在實踐中通過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培養出一批具有現代圖書館理念,專業與基本素養俱優的新一代圖書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