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融媒體下的新聞記者職業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融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呈現出時效性、跨地域性、個性化和互動性等特點。融媒體的到來,也為新聞記者帶來了諸多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是值得我們探究的。
1融媒體的含義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融媒體”一詞應運而生,2014年則被稱作我國的媒介融合元年。在2014年及之后的時間里,我國傳統媒體行業也一直在“融媒體”這條路上行進著。融媒體可以解釋成,就是通過對媒介媒體的運用,將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進行特點融合,功能化升級,以此形成的全新媒體。其核心本質為信息通信技術,同時以互相連接的網絡為信息傳播渠道,是實現通過網絡快速獲取信息的一種新型信息傳播平臺[1]。其對網絡、電視、紙質媒體、廣播電臺等不同新聞傳播媒介的資源和優勢進行了整合,可以說與傳統的單一媒體相比,融合媒體的信息傳播在技術、渠道、平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2融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的特點
2.1時效性和跨地域性
在融媒體形態中,信息的時效性以及跨地域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借助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網絡技術以及多種多樣的媒體平臺,信息可以在第一時間被出去并會立刻被人們所知曉。比較常見的是通過微博、微信、新聞網站等平臺,相關媒體記者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讓大眾及時獲知最新消息,大大縮短了新聞生產的周期。“直播”的出現和應用使得信息傳播變得更加高效,在另一個地域的人也能看到現場的實時情況。
2.2個性化和互動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相較于傳統媒體“提供什么內容,人們就看什么”的時代,現在的受眾對于信息的接收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受眾會選擇觀看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信息選擇的自由性也使得信息需求分眾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一些電視媒體會對受眾偏好進行數據分析并對受眾進行市場細分。通過深度分析用戶特征為其提供符合他們偏好的內容,以此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信息需求,達到提高用戶黏度和忠誠度的目的。融媒體時代,受眾也并非傳統意義上被動的信息接收者。除了接收新聞信息之外,他們還可以對新聞事件進行轉發、分享。這樣不僅可以讓群眾廣泛參與到新聞事件中,還可以增加其與媒體平臺的互動交流。
2.3信息的海量性
如今,拿起手機,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信息傳播門檻的降低讓內容生產群體的數量變得更加龐大。加上媒體平臺的社交屬性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僅憑一部手機,人們就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分享、上傳各類信息。從文字、圖片到視頻,從萌寵、美食到國家時事,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信息在數量上已經實現了海量化。
3融媒體背景下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
3.1人人皆可“發聲”,記者神秘性下降
人人都可以“發聲”的時代,記者的神秘性也在逐漸降低。借助于如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和一些自媒體平臺,大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再重度依賴于新聞記者以及傳統媒體。在新興媒體平臺上人們就可以獲取國家時事、社會生活等信息。再加上現在人人都有了話語權,可以隨時隨地上傳新聞事件以及評論。似乎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在此情況下,我們的職業記者又該何去何從呢?人人都可以對一般事件進行記錄和傳播,但對于涉及專業程度較深的新聞信息寫作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因此,如何使新聞信息深度與溫度并存、新聞內容更加專業,是新聞記者所要思考的。
3.2虛假信息泛濫,記者公信力下降
新聞的本源是事實,衡量記者公信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真實報道。新聞報道就是真實客觀地還原整個事件,但在新聞實踐中還是會出現新聞失實的情況。一方面,一些記者為迎合受眾對信息的即時性需求、奪取受眾眼球而故意歪曲事實,造成新聞失真。另一方面,傳播門檻的降低使得信息實現海量化的同時,虛假信息的數量在日益壯大,人們也更加依賴專業媒體對于信息的甄別與整合。但由于某些記者缺乏信息辨識能力以及深入探究的意識,導致虛假信息得以再次傳播,引發公眾輿論。
3.3記者自身技能亟待提高
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需要著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才能依舊保持競爭力。傳統媒體時代,文字記者、攝像記者、出境記者等分工比較明晰,大部分記者都能在自己負責的領域里做到新聞業務明確。但在“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也朝著融合媒介發展,這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出鏡采訪、深入調查、文字編輯等專業技能,新聞記者還需要強化在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學習。
4如何提升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
4.1提高政治素養
新聞記者不僅僅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黨的思想的宣傳者。新聞記者對社會事件的報道和傳播將會直接影響民眾對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方面的解讀。因此,新聞記者應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學習,體會各個時期黨中央的文件精神,努力提高黨性修養。在新聞活動過程中應時刻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為民眾提供真實的新聞信息。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也要做到立場堅定絕不動搖,保證新聞內容不出現政治性錯誤。
4.2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中心”開展新聞活動
新聞記者是黨和人民的橋梁,要想更好地發揮這種連接作用,需要記者堅持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路線,切實傳達黨的思想。新聞記者應該隨時關注民眾的實際生活,走進基層,了解百姓所需。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要注意貼近民生,將筆頭對準普通人。正因為有新聞記者關注民生,才有了百姓對物價變化、疾病傳播、衛生安全等方面的了解,才有了我們所熟知的一個個平凡英雄。只有走進群眾、服務群眾,才能取信于群眾。
4.3提高職業道德
在生活中,一部分記者為滿足大眾的獵奇好奇心理,將新聞低俗化。他們以明星私生活、暴力、怪異事件等為主要題材,通過夸張的標題和低俗的文字內容來吸引大眾的“點擊”。大眾持續觀看低俗化新聞,在一定程度上會扭曲其思想,不利于社會長期發展。新聞記者應該當好“把關人”,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應受眼前利益的誘惑而將品味低下的新聞傳播出去。媒介融合發展背景下,新聞環境也是愈加復雜,新聞記者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充滿正能量的新聞事件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因此,新聞記者在抵制低俗化新聞出現的同時,也要積極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聞。
4.4提高專業技能
受當前融媒體發展影響,我國電視、廣播、網絡等多媒體技術呈現出融合發展的趨勢,并發揮出各自的優勢,提高其合作性。在此影響下,傳統媒體記者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對新技術進行深入了解,并靈活應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方可適應融媒體時代要求[2]。首先,應建立培訓機制,分類分批對在職新聞記者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技能培訓,包括視頻的制作、音頻的編輯、新媒體的使用等等。用好新媒體,對媒體以及新聞記者自身的形象塑造有著極大的作用。在招聘新聞記者時,其技能的掌握情況也應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因素。其次,新聞記者也要利用好信息搜索工具,培養信息甄別和整合的能力。在海量化的信息庫中,新聞記者要有深入探究的意識,分辨信息來源、鑒別信息真偽、整合有用的信息,生產出有社會價值的新聞產品。同時,新聞專業的學生是新聞記者的后備力量,在對他們的教學中不應僅關注其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該為他們提供一些平臺,鼓勵學生多進行新聞活動方面的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5結語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并利用好新媒體技術,生產出有深度、有廣度、有創意的新聞產品,這有利于提高新聞記者的社會公信力以及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曉蓉.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面臨的困境與突破[J].傳媒論壇,2019,2(16):85,87.
[2]秦素娟.傳統媒體記者如何適應融媒體時代要求[J].傳媒論壇,2019,2(7):111.
作者:岳江寧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