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生職業素養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境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生未來職業的特殊性決定其職業素養的重要性。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基本內涵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按照新時期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現階段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基本目標,闡釋兩者融會貫通的歷史淵源和思想內涵,探討兩者融合發展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理念。并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固本、鑄魂、創新的融合之道,為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工作提供創新思維、理論依據和行動參考。
關鍵詞:醫學生;職業素養;中華傳統文化;融合
1溯醫學生職業素養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契合之源
1.1人本觀
“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源起春秋時期名相管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指出人是江山永固的根本。《尚書•五子之歌》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核心。人本思想在中國傳統醫學文化中亦顯而易見。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之《千金方》說:“人命之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生動地詮釋了醫者對生命的敬畏、尊重。縱覽我國現代醫學發展史,不難發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醫學人文領域應用最為廣泛,可以說達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以病人為中心,患者至上,關愛病患,兼愛平等,尊重隱私等等無不體現出對患者的人文關照。事實上醫生不是無所不能的,但人文關懷可以最大限度地彌補醫療技術本身的局限性。“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唯有堅持“以人為本”,方能杏林春暖。
1.2和合觀
有子在《論語》中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大意是人際關系以和諧為貴,和諧的基礎離不開彼此尊重,以禮相待。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的位置放在“天時”“地利”之上,可見人和的重要性。“和”有和合、和平、和順、和諧之意。它“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5]。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愛寬厚、與人為善、求同存異等思想無不體現出“和為貴”的柔性追求。當下,醫患關系問題最大的癥結在于缺乏有效溝通、相互理解和換位思考,“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作為醫生要善于心理換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懂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和為貴是化解醫患矛盾、促進醫患和諧的靈丹妙藥。
1.3仁德觀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生動地闡釋了德行的重要性。意為君子需擁有寬容、堅忍、謙和的態度和光明磊落、磅礴大氣的胸懷,像厚實沉穩的大地一樣品德高尚載育萬物。中華傳統思想中崇仁尚德的道德理想和境界對醫學文化的影響甚為廣泛,諸如“醫乃仁術,無德不立”“仁者愛人”“仁心仁術”等,并將醫者使命和國家責任緊密相連,主張先“醫人”而后“醫國”,北宋杰出的思想家范仲淹曾說過“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從側面說明了醫生的使命堪比國家重臣,懸壺濟世,德高位重。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論,至今仍是醫務工作者的行為規范。他認為,對于求醫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6]。可見,仁學與醫學合為一體,架構起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倫理道德體系。
2悟醫學生職業素養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之道
2.1天人合德:自覺與他律相結合
國學大家錢穆先生曾言:“‘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明代思想家張載認為,“天人合一”概括起來有兩層含義,一是倡導“天人一致”,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二是主張“天人合德”,人應該效法天地,涵養身心,完善自我,誠明致知。“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與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的基本觀點是相通的,不把“人”作為一個超然獨立的實體,而是看作復雜的自然社會環境中的一員。人的健康受制于自然、社會等多種因素,醫生在治病時除了關注疾病本身,還應關注自然、社會和心理等多因素的影響[7]。醫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人命關天,責任重大,所謂“天”就是他律,“人”就是自覺,“合”就是擔當。遵循“天人合一”就是要有醫學的整體觀、大局觀,常懷感恩之心、良善之心,寬厚之心、包容之心。自覺自律、向善向上,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8]。
2.2知行相資:明理與踐行相統一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所著《傳習錄》中有云“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意為“知行合一”。精讀明陽心學,可將其深意理解為三段論,一是“知”的“良知論”。良知就是天理,是天賦道德,是與生俱來的潛藏內心深處可激發、可轉化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具有內在性,強調人的道德認知。二是“行”的“方法論”。是由致知格物、勝私復禮修煉而成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具有能動性,強調人的道德實踐。三是“合一”的功夫論。即堅守本心、“知行相資”、覺知躬行、明辨是非、抑惡揚善,達到明理與踐行的統一。當前,我國醫療衛生系統沉疴積弊仍然存在,醫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是正風肅紀的關鍵所在。“知行合一”以其深刻獨到、篤實精察的道德理想成為醫學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遵循。喚醒和凈化醫學生內心的道德良知、道德覺悟和高尚境界,摒棄浮躁傾向和物欲追求,以文化人,成就大智、大誠、大真、大愛的大醫、良醫、明醫、儒醫。《國語》認為醫生不僅能治病除痛,有“醫人”的小作為,還要心懷天下,有使命擔當“醫國”的大情懷,此乃“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知行合一”立足本心,志向高遠,既有知是知非的知識心,有知善知惡的道德心,有知明知暗的責任心,有知取知舍的平常心,有知進知退的行成心,此亦為醫者之心。
2.3義利兼顧:重義與輕利相協調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義利”思想是一個復雜的命題。其核心問題集中在“義”與“利”的價值判斷和多元導向。法家更加傾向于“貴利輕義”,道家的態度是“既超道義又超功利”,墨子以為“義,利也”,孔子的思想主張是“義以為上”。義利的理性思辨綿延至今,社會進步和人性復蘇的推手將儒家“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浮出水面,成為大眾接受的主流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受社會多元化思潮的沖擊,部分醫學生存在著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優秀傳統文化是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好教材”。通過把握與運用傳統民族美德有助于正確處理好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系[9]。義利觀在醫學生教育中的價值體現就是將“重義輕利”的觀念扎根心中,并成為其職業精神。《詩經•小雅•小旻》有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語形象生動,深刻明晰。同源同理,它道出了作為一名醫生應當遵循的職業操守:顧全大局,謹言慎行,重義輕利,“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3謀醫學生職業素養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耦合之術
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醫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首先需要從認識入手,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價值理念和思想精髓,進而從實踐落腳,激發學生的意愿、情感,判斷和責任。構建完善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是第一步。以學科融合,資源共享、多校聯動的模式建構醫學生“人文學科課程群”,實現歷史、哲學、文學、藝術、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的各學科與醫學的深度融合。增強醫學人文課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第二步。教師需不斷創新思維模式,著力深耕和研磨專業內涵,創造性地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高度耦合,推陳出新,不落俗套,讓新思想沖擊頭腦。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的思修課之所以堂堂爆滿,其根源在于她深刻、生動、優雅、有趣的授課形式。開展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教育實踐活動是第三步。醫學生醫德教育的軟肋在于實踐,因為只有通過貫穿于醫療實踐過程每個細節中的醫德教育,醫德才能作為一種內化的自覺感知和行為模式[10]。我校開展醫學生體驗式教育實踐活動由來已久。在假期開展“做一周見習醫生”的活動長達15年,“校友開講啦”活動已持續兩年,醫學文化教育展示基地入駐寢室。床邊教學、臨床見習、生產實習階段注重醫德醫風教育的浸潤,學生在實踐中體察醫者境遇,聆聽醫者教誨,感悟醫者情懷,從而達到知行合一,內化于心,外踐于行。
3.2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鑄職業素養與傳統文化融合之“魂”
中華傳統文化智慧精深,理念超然,氣度高雅,神韻飛揚,集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身,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所謂科學性就是求真,藝術性就是求美。去偽存真,盡善至美,醫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優化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科學發展和藝術傳承。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說,要喚起傳統文化生命力,讓更多美好的經典在時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來,傳承下去;喚起傳統文化生長力,讓古代先賢的情懷、智慧能在時代語境里觀照當下,并能扎根、發芽、開花、結果,賦予今人以積極的思考和正能量[11]。《國家寶藏》《中華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集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于一身,為校園傳統文化教育注入了鮮活的人文思想和強勁的精神力量。我校有著70年發展歷史,校園充滿濃厚的醫學人文氣息:“博學潔行、厚德濟世”的校訓深入人心;“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生文化科技藝術節”“紅醫社”“醫學巧繪”等活動異彩紛呈,極具人氣;人體科學展覽館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成為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搖籃。
3.3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相統一,創職業素養和傳統文化融合之“新”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傳統醫學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帶來了沖擊,更帶來強大的助力。醫學院校承載著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任,一定要與時俱進,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充分借力網絡新媒體的優勢,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醫學文化,培養出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優秀醫學人才[12]。首先要構建校園傳統文化網絡宣傳圈,充分發揮校園網、微博、微信、App、QQ、抖音等新媒體、自媒體的功能,做出特色和水平,推升網絡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傳播度和參與性。其次是借助“95后”“00后”大學生個性化、時尚化、多元化的特點打造醫學生傳統文化新舞臺,在我校盛大的開學典禮上,《醫學生誓詞》宣誓環節令人震撼;“沈醫青年說”主題演講活動引發深刻思考;紅色經典唱誦會將紅醫精神響徹校園;解剖課前向大體教師默哀致敬,為實驗小動物立碑儀式莊嚴肅穆。這些富有醫學思維和人文精神的活動極具創新性和實效性,令學生深有感觸,終生難忘,于潛移默化中完成對醫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
[2]沈小美.傳統文化視閾下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問題與對策[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4):5-8.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4]汪云龍,王飛,劉仲祥,等.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J].醫學與哲學,2015,36(9):45-47.
作者:郭秀華 單位:沈陽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