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文化經典中培育職業素養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當代文化發展的沃土。在職業教育中,要懷著高度的文化自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工作,發掘傳統經典作品的現代意義,把傳統經典作品和現代職業教育進行有機銜接,是職業院校傳承傳統文化經典的重要方向。以《論語》教學為例,聯系現實發掘其對職業教育的價值,既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又培育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規劃、職業禮儀和職業行為習慣等。在職業教育教材和課程體系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文化活動、建設傳播和交流傳統經典作品的網絡平臺等都是高職院校傳承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傳承;職業素養;《論語》
1職業素養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大批高素質技能型,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專門人才。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學制較短、學時較少,很多院校存在“重技能、輕人文,重實效、輕價值”的傾向,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卻忽視學生的職業素養,而職業素養對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對職業素養的概念有3種定義方式:一種是概括式定義,認為職業素養就是職業人在工作中體現的符合職業要求的綜合品質;第二種是分類式定義,將職業素養分為專業素養與非專業素養,或者顯性素養與隱性素養;第三種是具體化定義,明確職業素養的具體內容,如文明守紀、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團隊精神、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善于溝通、忠誠意識等[2]。幾種定義方式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點是一致的,都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表現的品質,是從業者按職業規范和要求養成的作風和行為習慣[3]。職業素養的培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職業素養的高低既體現了從業者對崗位要求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也和從業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密切關聯,并直接影響從業者的崗位工作業績和職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近年來企業的招聘要求和反饋信息來看,企業招聘高職院校畢業生不僅看重學生的職業技能,更看重綜合職業素養,如道德操守、職業態度、團隊精神、責任意識、溝通能力、行為習慣、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等。企業通常允許新人技能的欠缺,但要求職業素養要好。職業素養具有普適性和穩定性特點,是無論何種職業何種崗位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一個人的職業素養在長期的學習和訓練后就會積淀內化為個人的綜合品質和行為習慣,因此一旦養成就會相對穩定[4]。在傳統文化經典教學中闡釋職業精神,是當下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素養培育的良好途徑。以《論語》為例,這部傳統文化經典蘊含了深刻的處事履職之道,適用于各專業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下面以《論語》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傳統文化經典教學中闡釋職業精神,培育職業素養。
2《論語》對職業素養培育的啟示
2.1培養職業意識
職業意識是人們通過學習或實踐形成的對職業的認識、情感和態度,是否具備職業意識是職業人生存與發展的前提。職業是從業者獲得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責任、獲取相應報酬的平臺,大學生應該培養良好的職業意識,對職業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認知,養成敬業愛業的情感和態度,并學會根據發展需要來選擇職業。在職業教育中要讓學生認識到,職業就是立身之本,作為職業人要愛業樂業敬業。高職學生作為即將入職的新人,要理解職業人和學生時期的不同狀態和承擔的不同責任。《論語》里有多則語錄談到要“敬事”,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等。雖然《論語》具體語句里的“事”所指不同,但遷移到職業教育中,都可以理解為職業、事業、工作,“敬事”就是對職業有敬畏的態度。在職業選擇上,孔子在不違背“道”的前提下,贊同追求高薪,他并不鄙視在世俗觀念中認為低下的職業,他認為如果找不到待遇優厚的職業,那么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種擇業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參考價值。
2.2培育職業道德
《論語》作為儒家教育理論的經典論著,十分重視人的品性道德的培養。“道”與“德”二字在《論語》里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這兩字在具體的語句里含義有所不同,但放在職業與做事的語境下,都指要有道德、守原則。在《論語》里,適用于職場的好德行還包括“忠”“信”“慎”“敏”等,“忠”即忠誠、忠實,“信”即誠實、守信,“慎”即謹慎、慎重,“敏”即敏捷、勤勉。如“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告誡學生工作不要懈怠,處事要忠誠,這體現了孜孜以求、堅持不懈的敬業精神,也表現出一種樂以忘憂、樂此不疲的可貴的從業境界;“為人謀而不忠乎?”,提醒學生與人交往要忠誠、誠信、善待他人;“敏于事而慎于言”,告誡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要敏捷勤勉,謹慎出言,不可輕浮妄言;“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教育學生要講信譽和守諾言,如此方可取信于人,獲得認可。《論語》中關于道德的訓導語錄很多,核心是教育學生要做有德之人,恪盡職守、合法守道、忠誠奉獻、誠信合作、勤勉聰敏,拒絕唯利是圖、不講是非原則、懶散等不良德行或習性,這在現代職業教育里仍然有重要意義,因為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是職業發展的基礎。
2.3注重職業規劃
孔子非常重視“志”,即志向,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句話說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改變,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改變。由此可見“志”的重要性。在求學路上,“志”是求學目標。在職業生涯,“志”是職業理想,也是職業規劃。孔子認為,立志要早,珍惜時光和機會,他說自己年少時就立下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既倡導一個人要樹立長遠的志向,也支持學生做符合實際的近期職業規劃。孔子認為志向重要,但不能光有志向,學習也重要,懷謙敬之心向“善者”“賢者”學習,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高職教育中,可以通過教授《論語》,讓學生注重職業規劃,一要樹立職業志向(職業理想),既要有長遠規劃,也有務實計劃,便于逐漸接近職業理想;二要強調職業志向的一致性,雖然職業每個階段的志向有所不同,但大方向應一致,便于職業發展的銜接與進步;三要通過不斷學習獲得職業成長。
2.4遵守職業禮儀
職業禮儀是人們在職場中應當遵循的系列禮儀規范,遵守職業禮儀,有助于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促進職業發展。然而,當今很多初入職場的大學生缺乏禮儀意識和禮儀常識,導致形象失儀、言談失禮、舉止失范,以至于職業形象受損、職場受挫。孔子非常重視禮儀,認為“不學禮,無以立”。在《論語》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禮儀素養:一是提高學生禮儀意識。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指樸實、樸素,文指文采、華彩,文質彬彬是指二者配合得宜,要求學生既保持質樸的內在品質,同時也注重文采的表達。在現代職業禮儀教育中,可以引申為既要有內在的禮儀精神,也要有文雅得體的禮儀形象。二是培養學生恭敬的禮儀態度。對待禮儀要有恭敬的態度。如“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有了恭敬之心,就會慎重處事,依禮行事。三是培養學生具體的禮儀規范。《論語》中講到的禮儀規范比較全面,包括服飾禮儀、飲食禮儀和行為禮儀等,《論語》強調在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四時有別,居家、社交和工作服飾要區別得體;飲食方面強調謙敬長者、節制適度,如“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行為諸方面皆要合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些都適用于職業禮儀素養教育。
2.5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職業行為習慣是職業素養的外在表現。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對于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論語》重視實踐,對“行”十分重視。一是知行合一,行勝于言。如“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在職業活動中,不能坐而論道,要積極、有效行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對于職場中的管理者而言是很精辟的論斷。二是處事敏捷,謹言慎行。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言不可輕浮,做事要沉穩敏捷。三是學習和思考結合,學習和興趣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職業人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因為職業知識和技能不斷更新,學習是職業人應當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習得新能力方能獲得職業的持續成長。
3在傳統文化經典傳承中培育職業素養的路徑探索與實踐
正如報告講到,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更基本和更持久的力量。在職業教育中,要懷著高度的文化自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工作。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包含很多對現代職業教育有價值的資源值得我們挖掘。以《論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經典對現代職業素養教育在多方面具有借鑒和啟發價值。如何讓高職學生在傳統文化經典學習中養成優秀的職業素養,在教育教學中做了以下探索和實踐。
3.1在職業教育教材和課程體系中融入相應內容
編寫職場人文素養課程相關教材,在閱讀模塊納入《論語》等傳統文化經典篇目,進行閱讀指導。我校把人文素養課程納入高職必修公共課程。課堂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誦讀《論語名句》等國學經典篇目,在闡述原文的基礎上聯系職場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領會其中蘊含的職業精神。課堂教學中較多運用案例法和討論法,指導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現代意義。以《論語》中的“德”為例,如果僅僅闡述“德”的涵義是比較枯燥和抽象的,學生會覺得離現實有一定距離,但引入職場中關于職業道德缺失而導致個人職業及企業發展受損的真實案例,學生則會興致盎然,深刻領會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3.2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文化活動
開展傳統文化專題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及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中華經典朗誦會、小品表演、主題辯論賽、研討會等都是很好的形式。中華經典朗誦會對于學生誦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辯論賽和研討會設置主題,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各個角度的發言理解經典作品的思想。小品表演可讓學生當編劇,把經典文段的思想融入現實的故事情境中,生動形象地演示出其中的價值導向。以我院為例,曾舉辦專題小品晚會,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把當下校園和職場中的一些矛盾事件編成小品,把傳統文化經典的思想及語句編入其中,使之成為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鑰匙”。小品表演深受學生歡迎,效果甚佳。這種形式創新了高職校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氛圍中既領會了傳統文化經典的魅力,又培育了職業素養。
3.3建設傳播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網絡平臺
在高職院校,可充分發揮現有校園媒體平臺,如校報、廣播、校刊等的作用,傳播中華文化經典作品。以校報為例,開設副刊專欄,介紹傳統文化經典,講述古今故事,傳播人文精神和職業理念。在新媒體和信息化教學迅速發展的時代,高職院校要適應時代需要建立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網絡教育平臺,建設“經典與職教”資源庫,通過經典闡釋、案例解析、議題研討、教學視頻、情景劇展演等多種形式把經典資源與職業教育銜接起來,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
4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自信是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基本和持久的力量,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與當代文化發展的沃土。在職業教育中,要懷著高度的文化自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工作。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經典作品在高職院校的傳承教育,是當前高職教育的重要課題。發掘傳統經典作品的現代意義,把傳統經典作品和現代職業教育進行有機銜接,是高職院校傳承文化經典的重要方向。以《論語》教學為例,聯系現實發掘其對職業教育的價值,既介紹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又培育了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規劃、職業禮儀和職業行為習慣等。高職院校傳承傳統經典作品的路徑有在職業教育教材和課程體系中融入相應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文化活動、建設傳播和交流傳統經典作品網絡平臺等。
參考文獻:
[1]張潔.傳承經典浸潤心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庫》項目啟動有感[J].新世紀圖書館,2015(10):13-16.
[2]鄭永森.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狀況的實證分析———基于全國40所職業院校教師、學生以及合作企業的調查[J].高教探索,2015(11):99-103.
[3]蔣乃平.職業素養訓練是職業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78-83.
[4]于永剛.以職業素養為核心的高職院校德育模式研究[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
作者:黃三平 單位: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