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核心職業素養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下,國家倡導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院校轉型,企業也需求更多實際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綜合型人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給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對應用型轉型院校大學生的能力、素養現狀進行分析,探索合理的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對策,為行業、企業和社會培養出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
一、職業素養的概念
職業素養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包含諸多元素,比如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等方面內容。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職業素養體現對人和勞動的尊重,反應從業者對社會和所從事職業的愛,其內涵十分豐富,涵蓋職業道德、職業形象、職業安全、職業能力、職業體能、職業審美等諸多方面的觀念意識及其相應的作風和行為習慣。職業素養細分為“隱性”和“顯性”兩層面。前者側重技能,比較便于評估;后者的職業素養,也就是整體層面的職業素養,是比較難于養成與評估的。職業素養可以劃分成二、三級素養,以專門化知識、實踐動手能力、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個人發展和社會素養為二級素養,以思想品質、職業興趣、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水平、與他人合作共事、適應環境與自我調節能力等三級子素養。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備受關注,畢業生遞增,市場趨于飽和,就“用工荒,就業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部分企業找不到自身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畢業生又認為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職業素養的缺失,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基于此,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成為高校育人的重要內容。首先,具備較強的職業素養是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單單是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較強的實踐技能,更應該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全方面發展。作為一名大學生,能否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較好的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是衡量其是否成才的重要依據,大學生如果不重視全方位職業素養錘煉,只具備專業知識,而不具備其他素養,勢必導致“營養不良”,不是企業所需的全能人才,發展后勁不足,發展空間狹小。其次,具備較強的職業素養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在追求高效率,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用人單位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強的員工,更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的人才。因為職業素養高的學生在工作中能上能下,能快速適應各個崗位,并且在團隊協作、溝通協調等方面表現出色,有利于工作開展,所以用人單位十分看重。對于高校,只有不斷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才能更好的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就業面,讓高素質的畢業生就業后業績突出,代表學校的形象,傳播學校的聲譽,進而實現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雙豐收。
三、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職業素養缺失具體表現:懶惰,沉迷于游戲、網絡,借貸超前消費。平日生活浪費現象嚴重,亂扔垃圾、撒謊等不文明行為更是時常發生,這些都最終導致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行為主義和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導致其工作后不能以高度的責任感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同時,根據中國社會科學報的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為23.45%,這也反映了大學生沒有較強的責任心。通過調研分析,目前吉林省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比較單一,大部分高校也只是通過校園文化活動、部分選修課程等進行職業素養的訓練和培養,沒有一個完整的培養體系;學生在校期間職業認知缺失,職業規劃模糊,職業意識淡薄,對自己未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沒有做好信念和決心;這是當下大學生職業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社會環境、高校教育的本質和氛圍以及個人等影響因素是造成大學生素養培養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環境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導致學生更多追求的是“高學歷”,而非“實用技能”。一些學校、老師和家庭還遵循“應試教育”的規律,單純的認為學生就是把老師講授的理論知識學好即可,忽視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中學歷,中共黨員,學生干部,各類等級證書,獎學金等顯現指標作為主要選拔標準,導致大學生更多的在考證、考級,忽視了提升綜合素養。
(二)個人態度不端
很多同學在上大學后,覺得沒有了高考的緊張,變得散漫、懶惰;課堂上聊天、吃東西、睡覺、玩手機等現象比比皆是,作為學生最基本的學習可能都沒做好,又何談職業素養。很多學生對所學的專業茫然,對自己未來沒有一個認真的規劃和認識,沒有目標,自然沒有努力的方向,處于一種得過且過的狀態,嚴重影響了職業素養的養成。
(三)高等教育自身缺陷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高校的課程設置,還是相對嚴緊、持續的邏輯體系,可以支撐培養知識體系完善、本領過硬的高級專門人才,而對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等綜合素養,并沒有一個完整的培養模式和體系,只能冠冕堂皇為多學科“滲透”,多渠道培養,而現實中卻是“滲入”的少,“漏出”的多。現在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在強調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但是大多數學校也只是以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為主,一些類似籃球比賽、舞蹈比賽、演講比賽、師能大賽等等毫無新意的活動,盡管近幾年多了一些互聯網+創業大賽、技能大賽等活動,但也遠遠不夠。一是學生參與面窄,局限于個別同學,二是這些愛崗敬業、誠實守信、人際交往、吃苦耐勞等職業素養沒有嚴格的考核辦法,成效并不顯著。目前,高校里的學術科研、實踐技能教育日趨完善,但職業素養教育卻一直成為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
四、大學生核心職業素養培養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對吉林省應用型院校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尋求教育方法改革,創新培養模式,研究實施策略,真正實現“以素質為本位、以能力為核心、以知識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新思路,切實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一)提升教師素養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教師的思想、品格、職業素養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要在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起到身先示范的作用,既要熟練掌握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基本功,又要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結合學生自身個體成長等因素,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品德修養和教育情感去熏陶和感染學生。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適時通過調查了解行業企業招聘人才的素質和技能要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方法,保持與企業的同步。
(二)改善完善課程設置
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等相關專業課程,加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創新教學方法、培養模式,構建“三個課堂”育人模式,打造一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職業素養的培養是潤物細無聲的,也是無處不在的,目的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實踐中注重培養職業素養,讓學生多種途徑接受培養教育,提高思想意識,逐步養成行為習慣。學校更應注重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加強實習階段的職業素養培養考評和反饋,踐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職業素養培養新模式。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評價模式
應用型院校的大學生是一種特殊的產品,這種產品是否能夠讓使用單位滿意,就需要和客戶對接,了解對接單位需求,按照其要求來生產產品,使契合度更高。尤其身為轉型的應用型高校,所培養的畢業生最好在參加工作就能投入使用,訂單式培養,校企聯合培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當前社會競爭激烈,校企合作著重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注重在校學習理論知識與到企業實踐環節相結合,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以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培養出綜合型、復合型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作為應用型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機會也在不斷增多。但與此同時,這些就業崗位對畢業生在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所以這也是高校面臨的一個新的教育問題,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能夠為我校乃至吉林省同類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工作提供有價值的操作方案,切實增強大學生職業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曉冬.職業院校學生創業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2]成瑤.高校第二課堂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13(6):115-117.
作者:袁丹丹 單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