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開放性原理指導中醫教學的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系統論出發,解讀中醫,并探討如何運用系統開放性原理指導中醫教學。在中醫教學中應堅持把握適度開放的原則,既能在繼承中創新,又能在創新中發展,更好的提升教學質量,以期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中醫人才。
關鍵詞:系統論;系統開放性原理;中醫教學
中醫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里與疾病進行斗爭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維護健康、抵御疾病的堅實依靠[1],其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密切相關。隨著生物、物理、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非傳統醫學取得了空前繁榮,中醫在既有基礎上,不斷汲取先進技術和其它學科經驗,發展自己。但由于中醫系統的獨特性,語言的艱澀難懂,深厚的哲學淵源和文化基礎,使得普通高校中醫教學面臨較多難題,影響了中醫的傳承和發展。本文試從系統論角度,分析中醫發展歷程,利用開放性原理探討中醫教學和方法,以期提高中醫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中醫人才。
1系統開放的客觀普遍性與中醫傳承教學實踐的關系
系統是指由若干相互區別、相互聯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共處于一定環境之中,為達到整體的目的而存在的有機集合體[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看作是一個特定的系統。系統內的要素既在自己的系統內發揮作用,又與其他系統發生各種形式的聯系。聯系的屬性,就是指系統(或事物)開放性,使系統具有從環境輸入物質、能量與信息的屬性,也具有向環境輸出物質、能量與信息的屬性。輸入與輸出是系統開放性的兩個方面。開放性是系統的主要特征之一。
1.1系統開放性原理的普遍性
在自然界,從宇宙系統至原子、基本粒子都具有輸入與輸出物質、能量與信息的能力,所以都是開放系統。宇宙中天體的開放性有許多表現,比如相互引力,公轉、自轉,能量的轉化,射線的輻射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動物食物攝取與排泄,深刻影響著周圍的環境,也受環境的制約。生物的同化作用,就是從環境吸收所需物質,轉化為自身的構成物;生物的異化作用,就是分解自身的物質,并向環境輸出。同樣,在具有社會組織屬性人類社會活動中,更具有明顯的系統開放性,具有最高級、最深刻的輸入與輸出能力。人類可以制作工具,以工具為媒介,極大影響和改變了周圍的環境,也改變了自身,從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大腦的充分發育到現在的克隆人,人工智能的出現,是最高級、最復雜的開放系統。人類除了保留生物界基本能量交換的開放特性外,又有其明顯的不同。人類工具如車船、手機、電腦等,是具體的機器、儀器,屬物理形態工具;語言、文字、科學方法、思維方式屬非物理形態工具。人類不斷地改進工具,拓展著認識世界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地強化人與自然以及人類內部之間的開放、交換關系。其中思維領域的的輸入與輸出關系,是最為復雜的開放系統。思維是人腦輸入客觀信息,并對信息存貯、加工、變換以及輸出信息的全部活動過程。其中科學文化教育活動是系統開放性最集中的體現,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系統的開放性結構。系統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須與環境互動,交換物質、能量、信息,才能存在和發展。系統開放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于維護系統的穩態,避免孤立,即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實現;二是作為更大系統的子系統;三是使各要素產生合力,有利于系統的生存和發展。
1.2中醫發展歷程表明中醫系統具有開放性
從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砭石、針灸、熨貼(相當于熱敷)、湯液、按摩、手術等治療手段逐漸得以豐富,至中國第一部醫學理論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的出現,清代修醫書90卷的綜合性醫學巨著《醫宗金鑒》的問世。說明中醫非一人一時之力形成,其研究的疾病譜,藥物的制備,治療方法,是歷經幾千年的不斷發展積累沉淀,是一段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3]。縱觀中醫的發展史,就是因為中醫系統保持了適度的開放性,和實踐、其他學科的發展進行了信息的交換,消化和吸收利用。中醫系統的開放性,使得中醫中藥獨特而系統的科學理論和診療方法,能夠不斷積淀文化精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一門系統醫學。至新中國成立后,堅持中西醫藥團結共同發展的方針,繼續保持系統的開放性,有了巨大發展。特別中醫教育方式和中醫實踐方式發生了巨變,從原有師帶徒、小規模、特色強等,轉變為高校制、大規模、統一化教育培養模式。中醫系統內最為主要的要素——人,是傳承和發展中醫的關鍵。中醫所處的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內容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醫系統引進了更為詳實的解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等,研究中藥,側重藥理更是全面向西方醫學開放,疾病的診斷治療,極大擴展了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所獲得的資料,彩超、CT也用于輔助診斷,用來辨別病性,進行診治。極大地推進了中醫的發展,雖然對傳承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使對中醫的純正性產生困惑。這正體現了中醫系統開放的必要性,有利于中醫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2系統開放性對系統的作用
我們既要看到事物、系統具有絕對的開放性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系統具有相對的封閉性的一面。沒有封閉性,開放性也就不見。系統是開放與封閉的辯證統一。在系統原理中,一個封閉的系統,如果不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個系統就會逐漸走向無序和混亂,最終走向崩潰。在社會學研究中,如新中國建立前閉關鎖國,處于封閉狀態,落后挨打,清王朝崩潰;新中國建立初期,世界處于冷戰狀態,開放性不夠,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后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開放的較好。當然,開放是有序的,適度的,才會促進發展。當系統過度開放,系統就會處于無序狀態,完全沒有封閉,失去了邊界,不能區分系統與環境,系統喪失了獨立性,也將崩潰。開放與封閉的二重性啟迪人們在認識事物、研究事物時,亦要遵循開放與封閉相結合的方法論原則。采取封閉原則在于尋求與確定事物的邊界范圍,以有的放矢;采用開放原則在于探尋事物內外的各種聯系,以發現規律[4]。
3系統開放性原理決定中醫的傳承教學必須具有開放性
中醫傳承發展從師帶徒方式向普通高校教育模式的轉變,一方面教材的內容引進了新的學科、新的內容、新的技術,開放程度有了很大提升,促進了與西方醫學的融合,豐富了中醫的內涵,更加適應人民健康需求;但另一方面,新的醫學知識體系和體驗對中醫教材內容有很大沖擊,容易使學生產生困惑,特別是社會上廢除中醫的逆流不時涌現,對中醫的發展帶來不小的負面效應。如何面對這些變化,保持中醫系統的適度開放性,為中醫發展培養合格的后備人才,高校的中醫教師教授內容及其教學方法就顯得至關重要,運用系統論的開放性原理評估和分析教學實踐,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可以從綜合性、規范性、更新率和受眾性四個方面把握教學內容和質量。
3.1內容綜合性
從宏觀角度看,根據系統開放性原理要求備課內容要具有綜合性,而不能只有中醫內容。具體而言,講授內容是否綜合了目前醫學發展狀況,結合了社會學、環境醫學、物理醫學(射線、超聲等)、信息科學、系統科學等,是否兼顧了現代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與中醫學醫學模式(人體-自然-社會心理學)。綜合性不僅僅體現在備課內容,而且要求靈活安排教學輔助技術設備的運用,注重學生學習中醫方法培養。傳統中醫運用眼、耳、鼻(口)、手,通過望聞問切四診獲得病人資料,科技的進步,使得新設備得以在臨床廣泛應用,彩超、CT、DR、MRI等,客觀上豐富了醫生獲得病人生理病理變化的資料,更加準確的辨證診病;藥物分析技術、藥物分離提純加工技術,讓中草藥的應用更加安全便捷,對中藥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所以要帶領和鼓勵學生注重學習和使用多媒體,可以利用手中終端設備,學習中醫知識,使中醫內容更加具體化、可視化,有利于中醫的傳播和學習,擴大中醫的影響,提高學生對中醫的自信。
3.2教學規范性
即要求保持系統的適度開放,過多強調現代科技設備的重要性和先進性,容易讓學生忽略主體人的作用。其實不論中醫還是西醫,臨床工作中,都注意避免過度依賴設備,而是注重臨床病人的癥狀、體征,結合檢查結果,作出系統的評估,進行診治。所以規范運用中醫的基本概念和思維解釋教材,恰當列舉事例。避免系統過度開放,系統過度開放,不但不會促進系統發展,反而會阻滯系統,甚至導致系統崩潰。這也是為什么廢止中醫的呼聲中,不僅有行業外誤解的聲音,也有來自中醫系統的意見。就是因為這部分中醫從業者在學習、運用中醫的時候,沒有把握好適度的開放性,導致了其對中醫系統的認知喪失了穩定性。
3.3系統開放性
還要求講授的內容具有適當的更新率,還應該體現當今面臨疾病的難點、熱點,前沿進展情況要適當更新比例。綜合性要求內容要廣發性,是橫斷面的要求。更新率要求中醫內容不能千篇一律的古籍古方,還要適當納入出現的新的理論進展,新的解讀,新的技術應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古今結合,中外結合,結合時代社會環境理解中醫,研究中醫,發展中醫。
3.4教學相長
中醫教學的另一個要素,也就是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都體現在學生身上,也就是受眾[5]。正所謂教學相長,課堂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懷疑精神,鼓勵討論式教學,保持課堂的開放性,能夠及時深入了解學生的情緒,掌握知識的程度,不斷改進教學模式,更好的傳道、解惑。綜上所述,系統為了生存與發展,一方面要將內部的熵增物(異化物)向環境輸出,另一方面又需從環境輸入有用的物質、能量與信息,以抵抗和減少熵增。系統由于開放,使自己處于復雜的內外關系之中。為了生存、發展,必須將內外關系同步協調統一,達到系統的結構、功能與外界條件相適應。可見系統開放性對系統自身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在一定范圍內,開放程度越大系統發展越好,但超過一定的范圍,系統自身的穩定性將受到影響,其最終的結果取決于系統的開放程度。中醫在封閉的社會里,思想僵化,因循守舊,缺少競爭壓力與社會活力,反而保持了較好的開放性,汲取營養,持續發展;如今在開放的社會,思想活躍,信息海量,互聯網席卷一切行業,技術與產品更新換代快,中醫的發展速度慢于預期。但近年國家持續出臺政策,支持保護發展中醫藥,《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是中醫藥行業首個國家級戰略規劃,明確了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推進中藥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加速中藥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現代化[6]。在這個背景下,中醫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中醫藥人才,為中醫發展提供核心要素,人力資源,顯得尤為重要[7],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系統論的思維,并學會運用系統論及其開放性原理,融合于中醫教學實踐過程中,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為中醫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儀.推進繼承創新發揮特色優勢堅定不移地發展中醫藥事業[J].求是,2007(11):3-6.
[2]錢兆華,呂明磊.自然科學系統論及其啟示[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1):41-45.
[3]于美麗,車方遠,高翔,等.中醫辨證方法體系的歷史沿革與現展[J].中醫雜志,2016,57(12):991-995.
[4]曾廣容.系統開放性原理[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5,13(3):43-46.
[5]肖正德.系統論視域下教師教育學科體系之特質與構架[J].教育研究,2014,35(7):101-108.
[6]桑濱生.《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解讀[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6(7):1088-1092.
[7]張伯禮,于越,周桂桐.中醫藥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思路探討[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7(2):87-88.
作者:謝晚晴 周立江 鄭洪新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