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類別全科教育培訓探索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進入21世紀,對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研究已由單純的生物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等多因素、多層次、全方位轉化。2008年底,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就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向群眾公開征求意見,其中一項改革重要內容是轉變現有醫療就診模式,大力發展社區等基層醫療機構,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09年伊始,為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教育部就“如何推進高校學校科學定位、分類辦學特色”等20個熱點問題向公眾征求意見。作為高等中醫院校,如何在醫療、教育雙重改革下,尋找一種既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保證畢業生就業率,又能彰顯自身辦學特色的教育模式,成為各高等中醫藥院校共同討論的問題。作為我國未來醫師搖籃的高等中醫院校很少開設正規和系統性的全科醫學教育課程,大多數醫學生至畢業都未接受過全科醫學教育,對全科醫學了解甚微。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專業在保證原有中醫藥教學特色的同時,適當增設全科醫學教育課程,開展中醫類別全科教育,培養中醫類全科醫師既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又能彰顯中醫藥院校自身辦學特色,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對中醫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方法
1.1制定培訓方案
查閱文獻,針對在校中醫學本科生的實際情況,以衛生部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培訓教材為藍本,進行修改、篩選和補充,制定在校中醫學本科生中醫類別全科醫學培訓方案。
1.2培訓對象
在廣西中醫藥大學2009級中醫學本科生中醫專業、對外中醫專業、針灸推拿專業和傳統中醫專業中隨機抽取6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制定的中醫全科醫學培訓方案進行培訓。另隨機抽取60名未接受中醫全科醫學培訓的學生,作為對照組。
1.3培訓方法、目標及內容
(1)方法。采用理論授課、臨床實踐與社區實踐相結合的方式。
(2)總體目標。通過培訓,使學生掌握全科醫學概念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特點,運用中醫藥理論與方法開展中醫藥預防、養生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健康教育,熟練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
(3)培訓內容。①理論授課:由具有豐富臨床及教學經驗的教師教授《中醫全科醫學概論》、《醫學心理學與精神衛生》、《預防醫學》等相關課程。②臨床實踐:主要掌握內、外、婦、兒各科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鑒別診斷、轉診原則及基本用藥,熟悉相關的養生保健、健康教育與康復指導,掌握各科相關的基本技能操作等,將制定中醫類別全科醫師臨床實踐手冊,在學生大學五年級進行臨床實習同時進行,由相關老師進行全程指導和監督。③社區實踐:大學五年級實習期間,安排培訓對象到我校附屬醫院相關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進行實習,由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老師帶教,要求掌握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熟悉社區常見病中醫社區康復的基本療法,熟悉資料收集與整理的基本方法,熟悉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的應用等。
1.4問卷調查
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包括對全科醫學的認知度(包括學習必要性認識和授課形式選擇調查等項目)、擇業意愿和全科醫學基本知識的調查。培訓對象分別在培訓開始和結束時填寫相同內容的調查問卷。
2調查結果
2.1調查表發放收回結果
觀察組于培訓前發放問卷調查表60份,收回60份,有效問卷58份;對照組發放60份,收回60份,有效問卷59份。觀察組培訓結束發放問卷調查表60份,收回60份,有效問卷60份;對照組60份,收回60份,有效問卷58份。
2.2統計學方法
采用Update軟件錄入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調研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學生培訓前后對全科醫學認知度調查結果比較
培訓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培訓后組間比較及組內培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4兩組學生培訓前后擇業意愿調查結果比較
培訓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培訓后選擇醫院、選擇社區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各項內容培訓前后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5兩組學生培訓前后全科醫學基本知識調查結果比較
培訓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培訓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培訓前后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基本達到了培訓的總體目標
按本課題設計的中醫全科醫學培訓方案,由調查結果得知,經培訓后的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全科醫學的概念,基本熟悉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特點,能將基本的中醫藥理論與方法運用于中醫預防、養生保健、健康教育等領域,并熟悉內、外、婦、兒各科常見病以及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基本達到了培訓的總體目標。此外,很多學生表明,經培訓后,自我的中醫知識更加全面、扎實與穩固,心理素質有所提高,能融洽地與患者溝通交流,說、教、診、治等臨床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為今后的擇業、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2社區醫院擇業意愿有待提升
2006年,國家人事部等部委為加強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出臺了關于加強城市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1],指出“加快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提高社區衛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促進城市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一種能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的新型服務模式,在提供第一級接觸的服務項目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地位,被國際社會公認為實施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戰略[2]。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轉變現有就診模式,大力發展社區等基層醫療機構是醫改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就目前社區醫院的現狀來說,因診療水平有限、管理制度不規范、醫務人員搭配不合理、發展平臺低、待遇不高等問題,民眾對社區醫院的就診意愿并不高,不能較好地解決目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由本課題調查結果得知,經過培訓的學生對社區醫院的擇業意愿雖然有所提升,但總體上來說擇業率并不高。作為我國未來醫師搖籃的高等中醫院校,應響應國家號召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社區醫院對解決這一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增加學生對社區醫院的擇業意愿,對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能力,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使其更能適應時展要求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莫春梅 榮震 史偉 唐梅文 鐘建 張力 陳新日 鄭偉平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廣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