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堂中醫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歷代醫家在中醫學教育實踐中對人才的選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黃帝內經》就指出不同水平的中醫人定位“圣人”、“上工”、“粗工”等;至南朝陽泉《物理論》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歷代醫家對于中醫學人才培養的觀點,大多集中在醫德和醫術兩方面,作為一名優秀的中醫人才,首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其次是掌握精湛的醫療技術。清代云南醫學堂對中醫人才的選拔上就認為“則醫也者,明天道,達人事,關人禍福,司人性命,本其靈明之天授,極其心志之艱苦,而后能為之。豈愚魯之質,薄弱之材,貪詐之夫之可嘗試期間乎?……反以稚魯而有妄想,以鄙詐而有希冀,以浮泛而治學力,以矜夸而見孟浪,以刻薄而少體恤,以計巧而取財物,有是六者,決不可以入斯門。……茍無聰明之資,勤苦之力,影響者多,心悟者少,不茫然自欺,必悍然不觀矣。……果有聰明之姿,誠實之詣,仁慈之德,勤苦之志,活潑之機,充滿之學,備此六者而后可也。”這些均顯示出醫學堂對于人才培養提出了極高要求。第一,自醫圣仲景就提出中醫乃“玄冥幽微,變化難極”的專業,“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遍覽我國傳統中醫教育不難看出,中醫學不是尋常人所能從事的職業,沒有足夠的悟性,達不到精深的水平,便不能委以救死扶傷的重任。第二,對名利物欲不可貪求,殫精竭慮研究醫術,對身患疾病的大眾均應一視同仁,達到淡泊的境界。第三,身懷一顆仁愛之心。《黃帝內經》云“圣念慈憫,欲濟群生。”南朝陽泉也曾說過“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這也是中醫執業者所必須具備的優良品德。第四,勤勉不倦的毅力,孔子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身為中醫人,理應有著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對中醫學的熱情及嚴謹的工作態度。第五,對于中醫習醫者要求心思靈變,不僅要遵循法度,更要富有創造力,不拘泥于古。“醫之為術,全賴心思轉變,刻舟求劍,終無一驗也。”注重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臨癥時做到膽大心細,心圓志方。第六,具備豐富的文化修養,全面的臨床知識。《黃帝內經》最早提出為醫者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完整的學習中醫知識理論,切忌追求片面,做到“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2醫學堂立志有恒、以德統醫的中醫德育觀
醫學堂專用教材中沒有單列出關于醫德品行教育的專卷,而是將醫德品行教育貫穿于各門課程之中,書寫于諸多卷教材序言之中。據筆者統計,在20個序言中(其中卷九序已佚)就有14個序論述了從醫者所應具備的醫學品德。例如:卷八序中“為之醫者,其將淡以寡欲,靜以和神,智以養機,仁以處物,庶幾不干天地之和,而能立萬物之命也乎!”卷十七序又云“故凡學者必以正心術,濟民命為重。”卷十八序“近世術士,鐵骨石心,無惻隱羞惡動于中,玉屑金箔,勝布錦菽粟之致其用,無補饑寒,生人奇病。其貽害于人也,雖不覺其獲罪于天也,其可幸免乎。”卷十九序中“古之學者內欲不出,外欲不入,勤力苦心,周知百物,是以精神蘊蓄,智慧清明,體含巨細用該本末。”
卷二十序中的“勤苦則五行備……清儉則五事適……合順則五性調……學者自信而信天,信天而活人,此方為仁術也。”以上諸多序中顯示出醫學堂立志有恒、以德統醫的中醫德育教育思想不僅與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融合一體,同時注重個人的修身養性。主張淡泊名利,不做“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之士,將更多的精力用來關注民眾疾苦,探究實用的醫學知識。社會在高速發展,只是一味照搬國外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卻沒有與自身國情相融合,曾為國人生命健康保駕護航的中醫就出現發展凝滯、遭受質疑等尷尬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更應充分的挖掘古代相關醫學史料,做到以史為鑒、以史啟智,找尋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走出中醫自己的特色道路,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李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