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教學與人文教育關聯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邵瑜 單位:甘肅中醫學院社科部
《內經》所推崇的“上工”“良醫”不僅是知識淵博、技術全面的醫者,而且是睿智的哲人、恬淡的圣賢、慈悲的長者。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更加全面系統地描繪了學醫者的理想人格和修養途徑。后世許多醫家都強調學醫要先“立品”,即先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目標,培養優良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中醫教育不僅是“專才”的教育,而且是“通才”的教育。在中醫教育過程中,老師不僅注重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更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這里既包含著經史子集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典籍、論著,也著力于博極醫源,而倡導“涉獵群書”“搜羅百氏”的廣聞博識,涉及各類知識。華佗“兼通數經”。孫思邈認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除熟讀這些醫學專著外,還應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妙解陰陽、符錄,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更應廣泛“涉獵群書”,因為“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陶弘景“一事不知,深以為恥”。完備的知識結構使學醫者具有廣博的知識,這將有利于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有利于觸類旁通。
中醫教育既是“知識”的傳授,也是“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在中醫教育中,專家、學者從知識、能力、素質等各個角度提出了醫學人才應當具備的條件。他們認為,學醫者不僅要具備扎實、全面的專業知識,更要有高超的智能和良好的素質。
首先,中醫教育非常注重專業知識的完整性,強調必須全面完整地學習醫學基礎知識,避免片面性。
其次,學醫者要有高超的智能。注重智能培養是中醫教育的鮮明特色。在中醫教育中,老師絕不讓學生刻板地學習既有的醫學知識,而是教學生努力把死的知識轉化為活的智慧和能力,以應對千變萬化的疾病現象。這種能力包括:“由此及彼的類推能力、由表知里的洞察能力、見微知著的預見能力、嚴謹縝密的推理能力、守經達權的應變能力、深明陰陽變化之道的辯證思維能力以及發達的直覺和體悟”。
再次,中醫教育注重學生個體素質的全面健康發展。中醫學堅持“形神相即”“、形質神用”的身心一元論。所以,在中醫教育中,老師既注重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又強調心理因素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影響。我國現代高等醫學教育“把中醫的人才觀同全面發展的教育統一起來,著眼于中醫人才的整體規格和中醫人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規格”。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家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闡明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是指人文素質教育。在現代中醫教育中落實素質教育,結合中醫學的特點和優勢,把人文素質教育有機滲透到中醫專業教育中。
綜上所述,中醫是“醫道”與“人道”的融合,在中醫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是中醫教育的本質要求,這為當代高等中醫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