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高等中醫教育課程研究3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等中醫教育課程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等中醫教育課程研究3篇

        高等中醫教育課程篇1

        摘要:本文在分析現行高等中醫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問題與不足的基礎之上,闡述了教學學術思想對中醫教學評價的根本性促進作用。認為要更加有效的提升高等中醫教育的教學質量,應以教學學術思想為主導,提高教師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加強和完善教學評價,實現教學學術與教學評價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中醫教育;教學學術;教學評價

        1教學評價是評估高等中醫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中醫學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內涵、獨特的構建體系、豐富的醫療實踐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當今時代,如何培養更加適應新形勢要求的高等中醫人才,如何將偉大的中醫事業繼續發揚光大,這一切都是高等中醫教育必須肩負起的時代使命。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因此必須常抓不懈,務真求實,不斷提升。所謂教學評價主要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發揮著測評、反饋、調整、改進、溝通等多重作用,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迄今為止,教學評價仍是評估高等中醫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2現行高等中醫教育中教學評價體系的問題與不足

        教學評價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過發現和查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對教師教學執行情況、教學過程實施情況、教學質量優劣、教學效果好壞進行評價和指導,以促進教學情況的改進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現行中醫教學評價體系在提高中醫教學質量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2.1尚處于形式化階段,內涵及質化評價不足

        我國高校尤其是科研型大學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普遍存在。受大環境的影響,高等中醫院校也毫不例外。科研論文,科研經費等數量化指標同樣也已成為評判高等中醫院校優劣等級的主要標準。高等中醫院校在屈從于這類量化排名的同時,把這種壓力以學校制度的形式轉移到教師身上。加之科研經費,科研論文及學術著作的數量和質量在職稱評審標準和考核標準中所占有的絕對權重,多數教師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拿科研項目和搞課題研究上,也就無法真正投入到教學當中[1]。且中醫教學任務艱巨,人才培養周期漫長,現行高等中醫教育的教學評價體系并沒有帶給教師足夠的內驅力。這一切使得原本就屬于外在形式化的教學評價更加流于形式,如目前高等中醫院校的教學評價主要還是停留在教師有無按時上課,教材內容是否熟練,教學材料是否完備等表面內容上。而對于教師是否真正教授了中醫學知識,是否培養了學生的中醫思維,是否重視教書育人等深層次的內涵化的質化的問題則鮮有探及。

        2.2溝通渠道不暢通,教學評價效果欠佳

        目前高等中醫教育教學評價過程雖然形式不一,但總體來看,主要還是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高年資教師或學校教學管理者聽課后,給出的對于教師教學的評價;另一部分為學生評教給出的評價。從前者來看,受評價與被評價雙方年齡的差異,所處地位角色的不同,以及知識教育背景的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二者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且由于時間和場合的限制,在短暫的時間和有限的授課內容范圍內,雙方一方面無法進行有效溝通,另一方面,即使有所溝通,也很難快速達成明確的共識。此外,多數教學評價是以分數表現出來的數字形式并未深究,也未及時進行現場反饋和溝通,也就根本無法實現對被評價者的有效指導。另外一部分由學生提供的評價成績,因受到學生知識水平和眼界的限制,也還是以學生主觀印象為主的。在生源不斷增加,教師教學任務與日俱增的現狀下,師生雙方也很難實現及時有效的溝通。這樣的結果已然背離了教學評價的初衷,也使得教學評價的效果大打折扣。

        2.3評價形式過于單一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

        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無論是其理論體系,還是其研究方法,均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目前大學內的教學評價主要還是以不定期的聽課為主,教學檢查,教學競賽等其它形式為輔。高等中醫院校中的教學具有教學任務多樣性,教學過程探索性,教學內容高深性,教學對象差異性,教學情境復雜性等特點[2]。這一系列特點表明,中醫的教學評價也應是多層面多角度的。現有的相對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根本無法反映教師授課的全貌。

        3教學學術思想對高等中醫教育教學評價的作用

        上述狀況的存在是因為教學評價始終隸屬于教學管理層面,并未與教學本身實現融合,因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外因只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或者說要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僅需要教學評價,更加重要的是必須讓教師自身明確:教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中醫教學是一個更大更難的課題。換言之,教學也是學術,中醫教學則是學術中的學術。

        3.1教學學術思想的提出

        教學學術思想最先是由美國教育家厄內斯特•博耶通過對大學重視學術研究忽視教學現象的反思提出來的。博耶認為,大學里有關學術的內涵不應僅僅指專業的科學研究,而應該包括探究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知識的學術和傳播知識的(教學學術)學術,四個互相聯系的方面。在國內,有學者將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定義為:大學教師在其學科領域進行教學時通過教學研究合作交流反思實踐等活動表現出來的發現綜合行業應用的能力[3]。教學學術正逐漸成為一項國際性的高等教育改革運動。可見,教學學術思想將教學定位為學術,要求教師對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并將研究結果公開,與同行進行交流,接受同行評價,并讓同行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這勢必從根本上促進教學督導,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4]。

        3.2教學學術思想對高等中醫教育教學評價的根本性促進作用

        3.2.1教學學術思想從根本上重視教學,是內涵的質化的中醫教學評價在教學與科研者之間如何取舍是包括高等院校在內的高校教師長期以來直面的難題。在現行學術評價風向標的作用下,為提升自身的學術地位與經濟收入,多數教師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拿科研項目和搞課題研究上面。這導致中醫藥大學最基本的職能—中醫教學的地位日益衰退。而教學學術思想則為中醫高校教師正確處理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切入點。首先,教學學術思想認為知識的傳播是一門需要認真研究的學術工作,即教學也是學術工作,教學研究的是如何才能更好的傳播專業高深知識。可見教學學術思想充分肯定了中醫教學為中醫藥大學的最基本職能。其次,教學學術思想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教學學術評價。教學學術評價包括對教學工作的評價(如教學目標與設計,教學內容與準備,教學方法與程序,教學效果與評價等)及對教學可見成果的評價(如課件,會議論文,發表文章,專著等)兩部分[5]。此觀點表明教學學術思想是溝通中醫教學與中醫科研的橋梁,有助于恢復中醫藥大學中中醫教學的中心地位。這為中醫教學評價的有效順利實施奠定基礎,從而將中醫教學評價的意義提升到更高的層面。它不再是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師實施的消極被動的考評,而是有效推動中醫教學,提升高等中醫院校教學質量,促進教學學術化的重要手段。或者說教學學術是內涵化的質化的中醫教學評價。

        3.2.2教學學術思想有助于溝通,是暢通化的中醫教學評價教學學術思想在認同教學本身是學術,高度重視教學的同時,還要求教師具有高度的教學學術責任感。如美國著名學者唐納德.肯尼迪,在其著作《學術責任》一書中已詳盡的闡釋了高校教師學術責任所應包括的內容,即教學的責任,培養的責任,指導的責任,服務的責任,研究發現的責任和學術成果發表的責任[6]。即教學作為一種學術性的事業,要求教師能迅速掌握新的信息,沉浸在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的同時,要努力構建教師和學生,甚至與整個社會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理解的橋梁。因此,高等中醫院校的教師也應從教學學術責任的角度善意理解學校的中醫教學評價工作,支持、配合評價工作,并積極主動與教學評價人員交換意見,就教學問題進行了解和溝通,共同商定解決辦法。教學評價人員則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高度理解任課教師,及時反饋評價意見,創造和諧而富有成效的評價過程。最大限度地促進評價與被評價兩個主體間教學利益共同、思維方式趨同、價值取向相同的工作作風,由此進一步引起社會和學校對教師教學學術的重視。通過良性循環,一方面使得教師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中醫教學評價。另一方面,使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和教學學術水平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動中醫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且高度強調“和”的中醫思維、診療模式,更加有助于教師與學生雙方構架起知識、情感等多維度的溝通橋梁。在此基礎上,學生才可能更趨于客觀地對授課教師作出評價。因而可以說教學學術思想是暢通化了的更有效的中醫教學評價。

        3.2.3教學學術思想促進教師全面專業化發展,是多種形式的綜合性的中醫教學評價我國大學的教師幾乎不需要經過什么特別的教學理論和技能的培訓,就能較順利的進入大學,或者說大學教師是以學者的身份,而不是以教師的身份走上大學講臺的[7]。這種現象在高等中醫院校中更加明顯。它導致中醫藥大學的教師更重視專業領域知識的深厚,忽視了對如何教授中醫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更不能全面發展。教學學術思想在擴大了學術范圍的同時,認為中醫教學是值得研究的高深學術活動。為此,教師不僅要跟蹤本學科前沿,不斷教學實踐和磨練,還要通過各種類型學術交流活動,進行學科的學習及有效學術交往,才能促進學術創新。這一切不僅可促進教師全面專業化發展,而且可使原本被動的旨在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評價變成教師主動的多元化的探究過程。從這一角度來看,教學學術思想是多種形式的綜合性的中醫教學評價。同時對于外在的中醫教學評價而言,本身也不應拘泥于單一的形式。可從多層面多角度進行。如學生訪談,抽查學生作業,組織觀摩教學活動,設立教學改革獎項等。綜合多環節,才能較為客觀的反映問題。總之,應用既“育人”又“育才”作為高等中醫教育質量評判標準的同時,也應從多維度去衡量中醫教師,評價中醫教師的教學活動。

        4教學學術與高等中醫教育中醫教學評價

        綜上所述,教學學術著眼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中醫教學評價強調和關注的也是中醫人才培養的質量,即二者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是,教學學術思想把教學作為一種學術性事業,認為教學是一個能動的過程[8],強調應從學術的高度提高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而中醫教學評價則是中醫教學管理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說中醫教學評價是促進中醫教學質量提高的外因的話,那么無疑教學學術則是其唯一的內因。在中醫教學提升質量過程中,應在重視教學,以教學學術思想這一內因為主導,提高教師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加強和完善中醫教學評價,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以期更加有效的提升高等中醫教育的教學質量。

        作者:包海燕 崔姍姍 單位:河南中醫學院 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

        高等中醫教育課程篇2

        中醫學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精髓,隨著中醫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傳播,中醫學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高等中醫教育有了相當的進展,而且培養了大批專業的中醫學人才。中醫學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教育,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教育面臨著各種新的競爭和挑戰,而作為高等教育的一份子,高等中醫教育也必須改革,使其順應時代潮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培養和造就一批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適用型人才,使我國的中醫這朵奇葩在世界范圍內發揚光大。因此,高等中醫教育的改革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本篇通過探析現有的高等中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醫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改革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來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1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總體情況是:就不同中醫院校而言,目標要素大體趨同;過程要素各具特色;制度要素相對固定,但近年來也出現了不少的創新。就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適宜性而言,已經改變了長期固定不變的局面,雖然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但其社會適應能力已經大大增強,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轉變為能主動適應社會變化的頗具活力的模式機制[1]。從總體上來看,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有了相當的進展,比如人才培養機制越來越靈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適應市場需求等方面還有很多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首先,人才培養模式目標的可操作性不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很難被社會所認同;其次,大部分的中醫院校自身陷入困境,如辦學效益不高,對社會資源的利用不充分等;最后,中醫和西醫的教學矛盾還普遍存在,中西醫各占多少課程時間和比例等存在爭議,只要這些矛盾沒處理好,人才培養就一定會受影響。“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廣泛而深入地分析國際國內社會經濟、科技發展趨勢以及世界醫療模式的發展趨勢的情況下適時提出的,這一模式已經得到許多中醫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人員和高等中醫院校教師的廣泛認同[2]。依筆者認為,寬口徑是針對當前中醫院校人才培養中專業設置過窄而提出來的,人才的培養要有全面性,要有比較全面的素質和技能,這也是適應當今社會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厚基礎,是指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和重視人才的基礎知識的積累,比如通過對中醫學理論精髓———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就是達到厚基礎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強能力,顧名思義,就是要加強各種能力的培養,尤其是中醫人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素質,這是順應我國素質教育的理念而提出來的,作為中醫人才也要有全面的素質,這樣才能經得起社會的檢驗,最終實現為社會服務的理想和目標。

        2高等中醫教育的課程設置

        中醫藥院校培養出來的中醫人才并不盡如人意,專業思想不牢固、中醫理論的掌握不深透、基本功不扎實、臨床思維能力不強、動手能力差等,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這個問題的出現有著眾多原因,但是高等中醫教育的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卻不容忽視[3]。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綜合,各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滲透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之間也呈現出聯合、交叉與滲透的趨勢[4]。現代高等中醫教育也應該是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教育結合的綜合性學科。但是在現實中的中醫教育課程設置卻體現出很多弊端,比如課程體系過于龐雜。課程門數多,教學時數高,重課堂教學、輕課外教學,學生學習負擔過重,課外時間太少;重專業、輕基礎,必修課過多,選修課過少。傳統的中醫教學未能充分涵蓋人文社會學科和其它學科的內容,導致學生人文底蘊薄弱,知識結構單一,學術視野不廣,缺乏思維方法的鍛煉等。因此,課程的設置要注意學科的綜合,同時又要注意增加一些邊緣性和方法學課程。(1)要加強中醫經典著作的研讀。中醫經典著作可以說是中醫學理論的精髓,學習經典醫著是系統、全面掌握中醫理論的必經過程,是掌握中醫理論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中醫學蘊含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孫思邈曾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視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主張醫生要博覽群書。我國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曾說:“一個有水平的中醫必須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熟諳中醫經典,精通辨證論治。”縱觀中醫發展史,有很多杰出的醫家都是在深諳經典著作的基礎之上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張仲景在《內經》的理論指導下,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完成《傷寒雜病論》,首創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劉完素繼承發揮了《素問》中的病機十九條,強調了火熱在致病中的重要作用,創立了“火熱論”;李東垣根據《內經》中“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見解,提出了“脾胃論”;朱丹溪根據《素問》“陽道實,陰道虛”等理論,發展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術思想等。因此,作為一個現代中醫人才,必須重點研讀中醫經典著作,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有所創新和發展。(2)加強醫學方法論的指導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中醫人才,最終就是要學以致用,要會治病救人。因此,中醫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光有知識沒有方法及實踐能力。中醫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大部分學生由于受中學長期形成的形式邏輯思維影響,剛開始接受醫學教育,會出現思維的一些空白點,“導致的結果就是普遍對中醫理論感到茫然和困惑,詫異于陰陽五行與唯物主義理論的格格不入,感到中醫十分深奧神秘,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更有甚者認為中醫是封建迷信。用這樣的態度學習中醫,其效果可想而知。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在開展中醫理論教育的同時開設中、西醫方法論課程,讓學生通過比較中、西醫兩種醫學在思維方法上的差異,重點掌握中醫的思維特點。明確中醫理論和實踐的主體在于其理論思維的特質,它所側重表達的是生命與疾病現象的動態調節關系,而不是形態結構的實體;它所憑借的認知方法是通過傳達信息的‘象’,而不是概念系統;它用以認識生命現象的思維是復雜性思維,而非線性思維。在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背景下,理解中醫學的文化內涵,通過經典著作的學習,盡快建立中醫思維模式,這樣才能使中、西兩種醫學知識體系并存于學生的認知系統,不會相互沖突矛盾,從而也避免‘重西輕中’的現象發生[5]。”而中醫學的理論和診療方法又往往需要通過臨床實踐才能理解和掌握,所以提高中醫教育質量離不開對實踐環節的加強。事實證明,中醫專業學生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臨床實習。而真正的實踐除了在實習醫院進行實習這種形式外,平時在學校進行課堂教學時就應注意到理論聯系實際,這包括在教學過程中多聯系實例進行講解,多開展電化形象教學,增加平時聯系講課內容的見習等[6]。總之,課程的設置和改革還需要做很多的努力,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立應體現以下目標: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21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具有醫學專業知識,又能融會貫通其它文理知識,基礎扎實,知識寬厚,能適應未來社會環境和綜合科學發展,品格高尚,全面發展的復合型高等中醫藥人才[7]。

        3高等中醫教育的教學改革

        教學改革是高等中醫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教學的改革落實不到位,教育的改革最后就是一紙空文。而要實現這個目標,與時俱進,培養新世紀創新型醫學人才,就必須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中醫教學改革不僅關系到創新型醫學人才的培養,更關系到中醫的生存和發展及醫學模式的真正轉變。在中醫教學改革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和協調好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學校應該提供一個積極支持和響應教學改革的宏觀的環境,比如投資建設多媒體教室,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制作精美的畫面和聲音及影像資料,可以使一些傳統教學手段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由于受時空限制而學生無法觀察到的現象在多媒體教學中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其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8]。作為高等中醫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角色,教師占有重要的地位,學校應該想方設法提高教師的待遇,通過各種方式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心,讓教師能安心教學和研究。教師應該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減少各種功利性社會兼職,多鉆研教材,加強自身的理論功底,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精心挑選各種精華而又帶有規律性的知識來講授,既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又重視他們的實際接受能力,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探究式思維能力的目的。學生是教學改革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最終受益者,作為學生應該首先明確,學習是第一要務,要防止當今市場經濟和重商主義等思想的沖擊,克服浮躁心理,腳踏實地,扎扎實實的走好每一步,珍惜在校的每一天,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加深自己的理論功底,努力攻克各種技術難題,在不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提高自己。

        作者:張佩琛 單位:鄭州澍青醫學 高等專科學校

        高等中醫教育課程篇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醫藥人才總量的嚴重不足和分布不均使得中醫高等教育大眾化成為我國現階段的必然要求。而中醫人才的教育具有培養周期長、臨證實踐強、感悟要求高等特點,因此,幾千年來,中醫人才培育一直是在走精英教育的路線。在中醫藥高等院校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體現精英教育,中醫類專業的課程設置顯得尤為重要。現有的課程體系沒有很好地突出中醫學特點,中西醫知識同步教學,臨床實踐獨立進行,使得學生對中醫的認識缺乏系統性和邏輯性。因此,加大對現有課程體系的內涵建設,才能有效地提高中醫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的精英人才。在我們開展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中,將中醫專業的課程設置成10個教學模塊,分別是中醫基礎模塊、中醫經典模塊、中醫臨床模塊、西醫基礎模塊、西醫臨床模塊、人文社科模塊、公共基礎模塊、大學英語模塊、體育模塊和第二課堂模塊。通過模塊間的相互交錯、有序銜接,改變現有的課程體系及內涵結構,強化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特色與效果。

        1重視中醫思維的先導性

        以古代哲學為指導產生的中醫學醫學體系,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思想基礎去觀察認識世界,其思維方法以宏觀整體為核心,強調相互聯系,重視協調平衡。中醫學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現代的思維方法有著本質的區別。中醫院校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直是在現代科學語言環境的熏陶中學習長大,且理工科考生居多,之前的教育是以數、理、化為主導的因果聯系的思維方式,很少或幾乎沒有接觸過中醫學理論。對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等體現中醫思維的中醫學基礎理論,感覺非常抽象,與從小就養成的現代文化思維習慣格格不入。因此,要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醫學,當務之急乃是培植學生的傳統中醫思維[1],強化中醫思維是中醫學術發展的關鍵,中醫大學生具有中醫思維方式才可稱之為中醫。中醫基礎模塊包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和方劑學。一年級學生首先學習的就是中醫基礎理論,藏象理論學習后,漸進式地加入中醫診斷學的內容,同時開設相應的醫古文、中國醫學史等中醫人文課程。對目前中醫院校的課程存在中西醫學課程穿插進行的狀況予以改變,可先開展中醫基礎課程、中醫文化的學習,待中醫思維形成之后,第二學期后半段再將西醫課程逐漸加入。如此可使中醫大學生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診治疾病,按照中醫學人才培養知識結構真正達到高等中醫藥教育的要求。在學生對中醫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在第二學年開設中醫哲學基礎,在學生對中醫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提升。

        2加大中醫文化的輻射性

        中醫文化是融合了中國古代哲學、人文科學、天文學、氣象學和早期人體科學等多元素知識而形成的綜合知識體系[2],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中醫“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防病治病,陰陽平衡等理論內涵始終是把人當作核心,注重以人為本。中國哲學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在中醫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目前很多高校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都開設了人文知識系列講座,然而相對于學習中醫而言,此類課程依舊偏少。我們在課程改革中,人文社科模塊調整增設了傳統文化教育、中國傳統哲學導讀、中醫哲學基礎、經典名篇選講、醫德與生命倫理學及醫學辯證法等課程的教學時數,充分發揮了這些課程在學生通識教育與中醫專業基礎教育的雙重價值。中醫文化所具有的豐富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特點,儒、道、易諸學的兼容,整體觀、辯證觀的運用都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發展水平。通過這些人文知識的交融滲透,領悟具有獨特民族特點的中國文化精神:注重整體,仁愛救人,修身崇德;貴和尚中,推崇和諧等這些文化精髓在中醫教育中應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其輻射作用貫穿于中醫教育整個過程之中,直至影響醫者的整個人生。中醫文化這些豐富的人文營養元素,成為中醫大學生人文底蘊和品格塑造的發展之源。

        3提升經典學習的感悟性

        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四大經典體現著中醫學的精髓,其融哲學、歷史、天文、地理、氣象等多學科知識于一體,醫理深奧,是一個循序漸進、反復學習的過程。能夠深刻理解經典的理論并運用于臨床實踐是中醫教學質量提高和高水平中醫人才的培養的集中體現,是繼承和發展中醫的核心要素。中醫經典理論的形成、傳承和發展過程,其基礎、思想、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目前中醫藥院校經典課程之間各自獨立,缺乏學術內容的聯系,學生孤立地學習和理解各經典的知識點,形成了學生對經典知識專而狹的局面,更談不上對經典知識的融會貫通[3]。我們運用模塊式的知識體系,構建中醫經典模塊,打破了以往四大經典課程間的壁壘,將課程的銜接轉為學術思想的銜接和體系內容的銜接。如此強化了學生在已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基礎上的中醫辨證思維。四大經典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是在對經典反復誦讀和臨證實踐中感悟的,在實踐的同時勤于思考、反復領會。我們的課程體系設計在一、二年級完成經典模塊的學習,這一階段要求每周有相對固定的誦讀時間,并開展"經典知識大賽"以鞏固所學知識。三、四年級進入臨床,將所學的經典知識在臨床進行實踐和體會,五年級回到學校進行四大經典精講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經過兩年理論學習、兩年臨床實踐后,帶著思考和問題再回到課堂進行經典的學習,其認知和感悟能力會是一個質的飛躍,如此才可使經典保持永恒的價值,并得以發揚光大。

        4實現理論實踐的一體性

        中醫教育本身鮮明的特色和豐富臨床實踐技能具有特殊性,這便是師承教育的力量所在。師承教育由于對應性極強,對堅實中醫基礎知識,培養醫學感悟能力、臨證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大有裨益。在第一、二學年完成中醫基礎模塊、中醫經典模塊及部分西醫基礎模塊的學習后,三、四學年學生要駐醫院,進臨床。上午分小組跟隨導師臨床實踐,下午(晚上)小組授課。同一門課程依知識單元的不同各小組獨立進行教學,四個學期完成中醫臨床模塊和西醫臨床模塊的理論與實踐的全部內容教學。如此將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密切結合,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針對性很強,降低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其培養過程的嚴進嚴出,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老師優良的醫德醫風使得學生耳濡目染,具備了很快適應工作環境、解決工作中難題的潛質。通過對學生的精英教育,其診療技術和辨證思維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為今后盡快適應臨床打下基礎。目前全國中醫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均將此二者進行了結合,但結合的程度不高,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臨床針對性跟師學習的時間偏少,不能系統地學習領會老師的辨證思維;二是這種臨床實踐模式僅在部分醫類學生中展開,嚴重影響了廣大學生對中醫學知識的掌握。

        5強化綜合素質的多元性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對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優良人格的塑造、團結協作精神的養成都有著重要意義[4],與第一課堂共同構成富有中醫文化特色,滿足中醫藥人才成長需求的中醫藥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蘊含濃郁傳統文化元素的中醫學,有著很強的專業優勢。當今社會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停留在過硬的專業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上,更要求全面均衡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力求提高中醫藥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基礎和臨床技能,勇于創新,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中醫藥人才。我們將第二課堂教育分為5個平臺,20個模塊。分別是:思想政治素質平臺,包括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道德教育、安全法制4個模塊;心理素質平臺,包括情感情緒、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心理、創業就業心理4個模塊;文化素質平臺,包括藝術修養、國學素養、生活養成、身體素質4個模塊;學術科技平臺,包括專業興趣、專業思想、專業提升、實踐創新4個模塊;就業創業教育平臺,包括職業認知、職業規劃、就業幫助、創業教育4個模塊。每個平臺及模塊的內容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課程設置和特點,安排對應的內容,并進行相應的考核,計入學生綜合測評成績中。以一年級學生為例,思想政治素質平臺-理想信念模塊開展“夢想•揚帆”、“銘記歷史,成就未來”的主題班會;心理素質平臺-情感情緒模塊開展“壓力檢驗”活動;文化素質平臺-國學素養模塊開展“讀經典,善踐行”、“高雅音樂進校園”活動;專業素質平臺-專業思想模塊開展“專業認知度”調查;就業創業素質平臺-職業認知模塊開展“第一印象———參觀醫院、藥廠”等活動。第二課堂如此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極強的實踐性,將學生的綜合知識增長與能力提升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學生思想道德情操。作為具有社會屬性和人文屬性的醫學院校,不僅使學生置身于知識的海洋,更應成為品德升華的殿堂。同時更堅定了學生投身中醫藥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兩年中醫專業教學改革實驗班的實踐,我們發現,實驗班在學習與活動、知識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均較平行班突出,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只是我們改革工作的開始,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調整,在實踐中完善,在實踐中提高將是我們改革工作的集中體現。

        參考文獻

        [1]梁天堅.從重視中醫思維談中醫人才培養[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13(3):89-90.

        [2]張亞斌,蔡子鶴.中醫文化與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J].醫學與社會,2010,23(10):100-101.

        [3]陳曉,周國琪,陸璐明.試論中醫經典課程教學的兩個貫通[J].中醫教育,2007,26(4):5-7.

        [4]尚湘原.利用第二課堂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芻議[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5):857-858.

        作者:田岳鳳 張俊龍 李瑋 王軍 單位:山西中醫學院教務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熟女作爱一区二区视频 | 日韩国产一级一区精品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另类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天堂网 | 亚洲日韩十八禁在线观看 |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亚洲 |